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08:05: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爱莲说
七年级下
自然界有这么多美好的花草树木,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宋代的周敦颐最喜欢的是莲花。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去探究他独爱莲花的原因!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初读:晓畅文意
3
细读:理解主旨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积累拓展
8
虚词迁移练习
7
教学环节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重点)
3.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学习目标
周敦颐 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县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县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写作背景
知识必备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限制时长5分钟。
初读:晓畅文意
整体感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fán

zhuó
lián
xiè

xiǎ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多。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只。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沾染
(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靠近赏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应当。
重点实词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香远益清 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沾染(污秽)

更加

应当
重点虚词

代词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助词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不译
其他虚词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之富贵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语气词,不译
与“也”连用,表判断
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文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①香远益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闻 
2. 一词多义
远远地(从远处)
3.特殊句式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后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表判断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倒装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爱莲之,同予者何人”
细读:理解主旨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外形特点
香气姿态
花之君子者也
整体感知
“可爱者甚蕃“但作者却独爱莲花,这是为什么?
予独爱莲 莲的特点 莲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
花柄通达笔直
不旁逸斜出
给周围以有益的影响
洁净且笔直挺立
凛然不可侵犯
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不媚俗,坚守道德
刚直,胸怀坦荡
独立,行为正直
美德广布,有感召力
洁净挺拔,卓尔不群
独立高贵,令人景仰
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是为了突出莲的高洁形象。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务来衬托另一种事务,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衬托
作者对“菊之爱”、“莲之爱”和“牡丹之爱”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明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
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明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作者写三种花仅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吗?
在作者眼里,菊、莲、牡丹这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弦外有音,是在托物言志,即赋予“莲”以某种人格化特征,以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感。
作者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这样写是为了凸显自己对胸怀坦荡、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等美好品格的崇尚。
思考探究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志洁行廉,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像莲一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要有自制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
合作探究
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厌恶和鄙视。
课堂小结
菊(隐逸者)→ 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 → 惋惜
托物
言志——
爱莲说
牡丹(富贵者)→ 追名逐利,同于流俗 → 鄙薄

(君子)
气质风度——清高、端庄
体态香气——正直、清芬
生长环境(污浊)——高洁傲岸,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
赞美、敬佩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衬托
板书设计
虚词迁移练习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处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节选自《何陋轩记》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
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shì):栽种。⑥琴编:琴书。
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居之      花之隐逸者也
B. 何陋之有 莲之爱
C. 学士之来游者 水陆草木之花
D. 安而乐之 无案牍之劳形
A项中的“之”前者是代词,可译为“那里”;后者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可相当于“的”。
D项中的“之”前者为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积累拓展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李白《咏苎萝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王勃《采莲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江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