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4: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鹰潭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3年7月8日,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追光动画成立十年,《长安三万里》是其第八部电影作品。其每一部作品都竭力传达中国故事,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无论是初衷与坚持,还是作品在行业内的影响和贡献,都必有回响。
《长安三万里》整部电影时长168分钟,以李白、高适为主角,展现了唐朝诗人的群像。该片通过诗人们的情怀、家国命运以及客观的叙事,贯穿其中的诗句和辞章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浪漫,为追光动画的"新文化"系列作品在十年间的探索、成长做了华美开场。
该片导演谢君伟说:“我在做项目的时候,偶尔会拿李白的《将进酒》回家,我在电脑上看,儿子在旁边特别兴奋,因为这都是他熟知的东西。《将进酒》本来是高中课本上的内容,但可能是我妻子念给他听过,他能背下来前面那一小段。所以我觉得我跟我儿子两代人,通过文化联结在一起,这就是文化的传递。
该片另一位导演邹靖表示:“我们创作的《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就是用动画的形式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无尽的宝藏,用动画的形式去作诗,并传达诗的内涵。同时,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这也是我做这个项目最初的动力。”
知名电影学者张力卜认为:“《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人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二是高适和李白之间彼此欣赏的友情。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类总是要追寻内心的梦想。影片通过展现李白、高适等先贤的故事,探讨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如何在变幻的人生中保持初心和追求理想,以及坚持与放弃的抉择。这揭示了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时代变迁,岁月流逝,但我们内心的坚定和自豪依然保持不变。观众们可以从文人墨客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坚持追求梦想,在人生中创造独特的轨迹。
知名导演郭彤自述:"作为一名影视从业者,同时也是一名普通观众,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上映,可以说情感非常复杂。因为就在疫情开始的那年,我曾作为纪录片导演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大型人文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的拍摄。我是《王维长安》分集的导演,我和嘉宾郦波老师一起走访了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渭河、灞桥、辋川王维墓遗址等地去寻访王维的足迹。王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长安做官,可以说他的一生见证了盛唐长安的繁华与凋零,也见证了无数文人骚客在长安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的经历。在影片中再一次看到王维特别有感触,因为在整个大唐诗人中,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我一直认为唐诗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像是深植在灵魂中的一个梦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激活,看《长安三万里》就是再一次被激活的过程。这部电影有几个打动我的点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觉得作者的使命感非常强烈,这一点从影片的内容和时长上都得到反映。一般来说一部商业电影的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因为涉及排片多少,排片又直接和收益挂钩,只有文艺电影在时长上比较任性。很难想象《长安三万里》这样一部影片可以做到近三小时的时长,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也体现了一种自信,因为出片方确实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当然,如果影片没有足够的时长,是无法容纳它想表达的大唐气象及其精神内涵的。
“其次是结构。导演在情节设置上采取了商业类型片的方式,切入的角度很特别。唐朝知名的诗人多如繁星,用大家相对不那么熟悉的高适作为主角,把高适的生平贯穿在影片当中,并且以他在边关关系生死的一次决战为主线,先设置了一条生死悬念,然后再横向展开他与李白等一众大唐诗人的故事,既有情节的钩子吸引观众往后看,又在每个阶段展开人物关系和一幅幅浪漫唯美的大唐画卷,二者相互呼应完成度颇高。
“最后我想把这部电影比喻成一颗种子,对国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们意义非凡。因为对于孩子甚至许多成年人来说,唐诗非常抽象,大多在课本和文字中。但是《长安三万里》很好地让那个年代、人物、传说形象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样子。也许这些人物造型并不完美,故事还有不少嫁接和虚构的成分,内容也装得过满,作者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是它就在那里,并且打开了一扇门,成为一个标杆,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视觉化,只要看过的孩子,我相信这颗种子就已经种下,将来有朝一日成为一棵棵大树。"
演员宋天浃自述:“尽管这部电影长达三个小时,但我仍然觉得不过瘾。这部动画电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的道理。影片展现了李白因为家庭背景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放荡不羁。还有高适,家境衰落,同样无法报效国家。但这两个角色都怀有远大的抱负,这让我深感动容,并更加意识到面对苦难坚持与选择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国产动画的希望和未来,作为一名中国人,同时也是电影从业者,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就影片角色表现而言,我认为这部动画的演绎非常出色,角色生动活泼。李白自由随性的形象勾勒得非常细腻,高适的小口吃设计也很有趣味。
"至于有网友说这部影片的动作过于夸张或太过欧美化,我对此持不同意见。因为这部影片敢于创新,打破桎梏,真正将历史文化和著名的诗人们完美结合在一起,没有像以往的历史题材剧那样古板。相反,它更贴近生活,充满趣味和生动性!"
(摘编自张文《<长安三万里>:守护初心,唤起梦想》)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导演谢君伟与儿子两代人对于《将进酒》都能产生共鸣,这就是文化的传递。
B.用动画的形式去作诗,并传达诗的内涵是导演做《长安三万里》的原动力。
C.《长安三万里》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因而观众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D.人们对理想的追求、高适与李白的友情,可以说是《长安三万里》的主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安三万里》的影片时长超过一般商业电影的时长,既表现出作者突破桎梏的勇气,也表现出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B.导演郭彤讲述了拍摄《王维长安》的经历,表达出唐诗深植于中国人灵魂的观点,观看《长安三万里》是激活观众热爱唐诗之心的过程。
C..演员宋天浃认为《长安三万里》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影片中的李白和高适都报国无门,却心怀远大抱负,让人动容。
D.文章使用对比论证,将各界人士对《长安三万里》的剖析加以比较 凸显《长安三万里》唤起了中国人的唐诗梦的观点。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安三万里》以李白、高适为主角,讲述高适与李白相识相知的过程的同时,展现了浪漫唯美的大唐画卷。
B.《长安三万里》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竭力传达中国故事,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C.《长安三万里》开启了唐诗在国人心中向具象化转化的历程,这对国人,特别是对孩子意义非凡。
D.《长安三万里》广受欢迎,展现了国产动画的希望和未来,为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崛起贡献了力量。
4.本文以新闻采访的形式诠释《长安三万里》的价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5.如何创作出一部如《长安三万里》一样的文化、经济价值"双高"的影片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宋黑子
周东明
今天是二伏,傍黑前,天才凉快下来,蹬了一天车的宋黑子回到家,问媳妇儿,"啥嚼谷儿 ""炸酱面。"媳妇儿说着捞了一大海碗过水炸酱面递给他。宋黑子端着碗,往墙根儿一蹲,呼噜呼噜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碗面就吃了个精光。他站了起来,又打了一个饱嗝儿,然后干哼哼起了《空城计》里那段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媳妇儿问他:“今天遇见啥高兴事儿了,一进家就喜兴成这个样子 ”
“今天晚上园子里刘爷压轴戏,演《失空斩》,刘爷传话了,让我们哥儿几个今天晚上去戏园子'拿蹭儿'。”
"什么拿蹭儿',就是捧臭脚。”媳妇儿说,"那个《失空斩》都听了八百六十遍,耳朵都起茧子了,也不腻烦 ”
宋黑子嘿嘿一笑,说:“《失空斩》是刘爷的看家戏,他就靠这出戏赢人呢,也别说,刘爷的《失空斩》唱得就是地道,好听,刘爷就是刘爷呀。”
“就你懂。”媳妇儿说。
“那是自然,要不刘爷咋让我去拿蹭儿呢 "宋黑子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那是刘爷刚来松州城三胜戏班儿时的事儿,当时,刘爷头三天打炮戏码儿也是《失空斩》。听说三胜戏班儿来了一个唱老生的新角儿,当晚戏票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卖光了,晚上,戏园子里坐得满坑满谷,
晚上,戏一开场,却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刘爷在台上怎样卖力,一个晚上,一个“好“都没有,第二天,戏票就卖不动了。
因为是打炮第一天,不但戏票贵,戏园子里也不让拿蹭儿,宋黑子这些靠拿蹭儿看戏的主儿,没看见头一天晚上的戏,就很遗憾了,再听说头一天打炮戏就没有叫好,心里就更想看看这个角儿了,是真的不咋地吗
晚上,宋黑子约了几个拉车的兄弟,用一包打瓜子,哄弄着把门收票的,蹭进了戏园子。
当晚戏码儿还是《失空斩》,宋黑子见刘爷演的诸葛亮一上台,心里就说了句:漂亮。刘爷也确实是会扮戏,脸上清秀干净。再一听,刘爷唱得也不差哪儿去呀,你听听人家这散板,’分寸、劲头、气口掌握得多自如啊。
此时台上,刘爷正唱到"我用兵数(哇)十年从来谨慎,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这句散板,前半句"我用兵数(哇)十年",刘爷采取衬字上挑,提高了调门,不但唱得清脆漂亮,还唱出了诸葛亮身为智者的自信心理,后半句"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哪)",又降低了调门,在唱"无用之人"四个字时,"无用"两个字略作停顿后,"之人(哪)"又唱得清晰、有分量,"哪"字如蜻蜓点水,它恰如其分的出现,点出了诸葛亮心中的痛切。
宋黑子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不觉地大喊一声,"好!"
宋黑子这一声好,如同炸雷一样,震得戏园子四壁嗡嗡直响,紧接着叫好声四起。散戏后,刘爷没卸装,赶紧到了前台,问前台管事儿的,靠墙站着叫好的人是谁。管事儿的说,不知道大名叫啥,就知道因为他人长得黑,姓宋,所以都叫他宋黑子,是个拉车的。
“懂戏,懂戏。”刘爷连连说。
后来,刘爷通过人介绍,和宋黑子见了面,并且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园子里有刘爷的戏,宋黑子一帮人就能拿蹭儿,看戏。
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宋黑子他们两口子吧。
这时候,宋黑子媳妇儿擦擦手,说:“不对呀,三胜戏班儿不是来了一个叫小孟七的文武老生,正演打炮戏呢吗 "
宋黑子又笑了笑说,"你不懂了吧。刘爷为啥今儿晚上要演他的《失空斩》,又为啥让我们哥儿几个去拿蹭儿 就是让那个小孟七知道知道天高地厚,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晚上,宋黑子哥儿几个来到戏园子时,看了一眼戏码儿水牌子,今儿晚上,大轴戏是小孟七的《连环套》里《天霸拜山》一折。
宋黑子知道,《天霸拜山》一折戏,最吃功夫的是念白,戏里黄天霸与窦尔敦的对白,尺寸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接话的迟速都要恰到好处。
当晚刘爷的压轴戏就不用细说了,几段唱,台下都是连连叫好。
大轴戏一拉幕,台下鸦雀无声,只见小孟七扮演的黄天霸,上场起霸,亮相,身上干净漂亮,一上台,就来了一个碰头好,小孟七的念白吐字清脆。宋黑子几次都想叫好,可是一想,自己干啥来了,是给刘爷捧场来了,怎么能给小孟七叫好呢 宋黑子就忍着,戏演到黄天霸那段一百多个字的大段念白了,只见小孟七一口气把一百多个字像崩豆子一样崩了出来,念到最后那句“天下第一英雄好汉也”时,又放满了尺寸,还加重了语气,在“也”字上陡然拔高。就是这一句,宋黑子再也忍不住了,大吼一声,"好!"
宋黑子叫完了好,也后悔了,这是怎么说的呢 说忍着忍着,咋还没忍住呢 还没有散戏,宋黑子就出了戏园子,站在刘爷回家的路上。
"这不是宋黑子吗 在这儿干吗呢 "宋黑子一听,是刘爷的声音,马上说:"刘爷,是我。"“为啥站这儿 ”
“等您。”
“等我干吗 ”
“刘爷,我今天晚上对不住您了。”
“咋啦 ”
"今天,今天晚上,我叫好……"
“怎么,今天晚上的戏不好吗 ”
"好。"
“好,不就得了吗 我今天晚上让你们来拿蹭儿,就是让你们看看小孟七的戏。”
"真的啊 "
"真的呀。!宋黑子笑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宋黑子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蹬车工作后回家吃晚饭以及与媳妇儿交流的场景,展现了平凡人物的家庭环境。
B.宋黑子对刘爷邀请他今晚去戏园子"拿蹭儿"一事感到十分高兴,且带有一丝骄傲,他认为这是对他懂戏的认可。
C.虽然刘爷头一天打炮戏的票很快就卖光了,但他没有赢得大家的叫好,直到第二晚在宋黑子的带领下才勉强嬴得叫好。
D.宋黑子以为刘爷让自己来看小孟七的戏是为了杀小孟七的威风,所以他在为小孟七叫好后特意找刘爷认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连续运用"端""蹲""呼噜呼噜地吃""打了一个饱嗝儿"等动作描写,刻画了宋黑子质朴、大大咧咧的底层人物形象。
B.小说通过宋黑子夫妻之间的交流,自然引出宋黑子为刘爷叫好的往事,补叙介绍的二人结交的往事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刘爷作为次要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小说后半部分的内容,彰显了其德艺双馨的形象
D.小说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或长或短,既符合场景和人物身份,又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8.请简要分析画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6分)
9.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宋黑子看小孟七戏前后的心理变化。(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孙卿【注】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也。《诗》云:无易由言,无曰苟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
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人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英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界、逢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故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而誉其行。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长养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注】孙卿:即荀子,名况。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宋人有请A为燕王B以棘刺之端C为母猴者D必三月E斋F然后能观之G燕王因以三乘H养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指改变、更换,和《过秦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同。
B.白而分,文中指清楚而分明,其中的“白”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白”意思不同。
C.秋毫,比喻细微之物,与《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D.十步,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历代标准不一。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荀况认为言谈游说时应该有恭敬庄重、端正诚实、坚定不移的态度,运用比喻引证、分辨对比等相应的技巧,还应有适合的语气。
B.在鬼谷子看来,游说行不通有听者的原因也有说者的原因,听者是否喜欢认同和说者辩论道理是否清楚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C.右御冶工认为燕王不能进行超过十天都不宴饮作乐的斋戒,所以以此为依据判断宋人与燕王的三月观猕猴之约不能实现。
D.材料二在讲射箭时强调了有固定目标的重要性,同样是射中细小的东西,是否设箭靶产生了灵巧和笨拙两种相差甚巨的结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2)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而誉其行。
14.材料二与射箭相关的“谈说”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谈说之术” 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苍慈思地顶有感·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灭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朝的崛起和衰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来阐述他的观点。比如,他以“______, ”来形容秦朝的崛起。
(2)在《书愤》中,陆游用“ , ”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理想的无奈和愤慨。。
(3)芸婷同学画了一幅壮丽的春江月夜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但对自己创作的诗句都不太满意。龙老师认为可以用古人诗句,比如“ , ”两句就很切合画面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像“吃了防腐剂”,一直很年轻。但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岁月这把刻刀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1)_ ,但想必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衰老来得慢一些。提到显老,(2)。皱纹是人衰老的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不希望它在自己的脸上出现。
皱纹和细纹主要出现在暴露在外的部位,①比如脸、脖子、手和前臂等。②脸上常见的皱纹有法令纹、鱼尾纹和抬头纹等构成。③那这些皱纹和细纹是怎么出现的呢 ④随着年龄逐渐增大,⑤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不断减少,⑥皮肤变得松弛,才会出现皱纹和细纹。⑦长期累积的日晒也是导致皱纹和细纹出现的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⑧它能够引起皮肤的多种光老化,其中就包括皱纹和细纹。⑨眯眼、微笑、皱眉等面部动作也会引起皱纹。⑩这是因为每次使用面部肌肉时,皮肤下方表面都会形成一个凹槽。随着皮肤老化、失去弹性,做完表情后的皮肤不再能够弹回原位。鱼尾纹就是一种常见的表情纹。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3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山与水,是有灵性的。有句俗语不是说“万物皆有灵”吗!然而,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山高人为峰。是说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其实,山高人为峰这句话出自画家张大千的友人所赠对联"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是对于精神层面而言的。
八百里洞庭之水,是母性的,它的慈悲水波,一直与远方天际相连接。它不仅为千万生灵提供生命之泉,还生出数不尽的神话故事。譬如,著名的爱情之岛:君山岛。至今盛传舜帝与妃子的动人传说。这里的水鸟成千上万,翱翔于碧波之上,自由之态与婉转鸣叫,让人顿感祥和。再者,白眉白须的古老太行,像一位游僧,守候于华北板块的中部,风云几万年,一身布衣,一双草鞋,不改初衷,为劳苦大众,除疾纳福。有一年,我们一群诗人游走于太行深处,并未依恋杏花村的诱人酒香,而是去瞻仰千丈悬崖上的悬崖菊。那些蝴蝶般的小小金菊,神奇地贴在悬崖之上,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
20.请分析文章第1段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的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词,请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3分)
(1)有的人像"吃了防腐剂"。
(2)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祖国卫士,火灾现场勇敢逆行的消防人员,隐身荒漠毕生奉献的两弹元勋,甘肃地震、北方大雪中一个个无名英雄……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奔放,喜欢生活的随性自在,我们不断创造着“小确幸”,制造着“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对上则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和认识 请根据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鹰潭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A项,"都能产生共鸣"说法错误。根据第3段的内容可知,导演谢君伟只是说他的儿子会背这首诗的一小段,并没有提到儿子能够理解《将进酒》并产生共鸣。B项,以偏概全。第4段中导演邹靖认为,创作《长安三万里》的原动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动画的形式去作诗,传达诗的内涵;二是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C项,"因而观众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因果关系有误,第5段结尾说的是"观众们可以从文人墨客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并未说原因是影片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且将"文人墨客的经历"等同于《长安三万里》也不恰当。
2. D "对比论证"和"各界人士"说法错误。
文章引用了导演、电影学者、演员等人的言论,他们都是电影从业人员,不是"各界人士"。他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之处,文章没有对他们的言论进行比较,不是对比论证。
3.B
B项,"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主域居于主导地位"说法错误。根据第1段中的"其每一部作品都竭力传达中国故事,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可知,原文只是说追光动画的作品在国内原创动画电影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并未提及其是否居于主导地位。
4.
①新闻采访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者采访了电影界的不同人士,真实可信,专业人士的评价更具说服力。②新闻采访的对象涵盖导演、电影学者、演员等,具有多样性,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展现《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之处(每点2分)
5.
①创作者应怀揣诠释中华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的使命,提高电影的文化厚度,使电影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化意义。②兼顾影片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采取商业类型片的方式,巧妙设置情节结构,提升电影观感。③敢于创新,打破桎梏,使影片更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扩大影片的受众群体。(每点2分)
6.C "才勉强赢得叫好"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刘爷的戏码确实精彩,观众是实打实地认可他的戏码,并不是"勉强"叫好。
7.B
"补叙介绍的二人结交的往事"错误,选项对应的是小说中"那是刘爷刚来松州城三胜戏班儿时的事儿……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宋黑子他们两口子吧"这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属于插叙
8.
①内容上,通过具体的演唱细节来表现刘爷《失空斩》唱得地道、好听,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人物形象上,表现了刘爷技艺之精湛,也间接表明了宋黑子懂戏。③结构上,照应前文宋黑子对刘爷的《失空斩》的赞赏,又自然引出下文台下为刘爷叫好。(每点2分)
9.
①一开始时,竭力保持冷静,给刘爷捧场不给小孟七叫好;②听戏中,发自内心赞叹,情不自禁为小孟七叫好;③为小孟七叫好后,感到后悔,深感对不住刘爷;④得到刘爷的赞同,如释重负,心情喜悦。(每点1分)
10. DFG (全部答对满分,一两处正确不给分)
断句后的语句为: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
意思是:有个请求给燕王在棘刺的尖端上雕刻猕猴的宋国人/(让燕王)一定要斋戒三个月/之后才能观看这个猕猴/燕王于是用方圆十八里土地范围内的赋税作为俸禄来供养他。
11.A
A项,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意为如果与秦国相较量,也许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此处的"易"指轻易;而文中的"易"所在句子说的是不要胡乱发言,由此可推知此处的"易"指轻易。故两个"易"字意思相同,都指轻易,选项错误。B项, "白手起家"形容在缺乏条件或基础很差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而创立一番家业或事业,由此可以推知"白手"是空手的意思。"白而分"在文中形容言辞清楚而分明,符合语境,因此两个"白"意思不同。C项, "秋毫不敢有所近"的意思是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其中"秋毫"指细微的财物,两个"秋毫"意思相同。
12.C "所以以此为依据判断……不能实现"错误,原文中右御冶工推测的依据主要是"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他认为自己身为铁匠无法制作刻猕猴的刻刀,据此判断宋人也无法制作刻刀,就不可能在棘刺尖端雕刻猕猴。
13.(1)像这样却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就叫善于游说。
(2)现在君主听取言论,不是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而是喜欢他们动听的言辞;不是用功效去衡量,而是赞赏他们的行为。
【评分标准】(1)关键词"说""闻""善"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说(第二个)""功""誉"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材料二用射箭为喻强调了有衡量标准的重要性,并根据射箭是否设置固定箭靶的两种不同情况来阐明道理,使道理更易懂,体现了材料一中"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的"谈说之术"。(3分;答对"谈说之术"得1分,具体分析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荀子说:"言谈游说的方法,是要恭敬庄重地确立观点,端正诚实地处理事情,坚定顽强地保持决心,用比喻引证来使对方知晓,分析辨别情况来使对方明白,要用欢快、激愤等态度来表达观点;要让对方认为你的话宝贵、珍奇、可贵、神妙。像这样,那么游说通常没有不成功的。这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古书上说:'只有君子能做到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诗经》说:'不要轻易讲话,说话不要随便。'鬼谷子说:"一个人不善良而把他纠正过来,困难啊。劝说他不成功,对他讲道理不听从,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清楚却仍不成功的,是对自己的观点坚持得不牢固;已经坚持得很牢固却还不成功,是(所说的话)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辩论得清楚,坚持得牢固,又切合那人的喜好,这种言辞神妙而珍贵,清楚而分明,能够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却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就叫善于游说。"
材料二:有个请求给燕王在棘刺的尖端上雕刻猕猴的宋国人,(让燕王)一定要斋戒三个月,之后才能观看这个猕猴。燕王于是用方圆十八里土地范围内的赋税作为俸禄来供养他。右御属下的冶铁工匠对燕王说:"我听说君主没有十天不宴饮作乐的斋戒。现在他知道君主不能长时间斋戒去观看没有用处的物件,所以拿三个月作为期限。凡是雕刻东西,用来雕刻它的东西一定更小。现在我是个冶铁工匠,没有办法给他制作(这样小的)刻刀。那猕猴是不可能刻出来的东西,大王一定要明察。"燕王于是把那个宋国人拘捕起来并加以盘问,果然是胡乱说的,(燕王)就杀了他。冶铁工匠对燕王说:"献计没有(一定的)标准,进献计谋的人(说的话)多是要在棘刺的尖端上刻猕猴之类的胡言乱语。"
用新磨出的打猎用的箭,拉满弓弩发射出去,即使闭着眼睛胡乱发射,箭头没有不射中细小东西的,然而他不能再次射中原处,(就)不能说他善于射箭,这是因为没有固定的箭靶作为目标。设置一个直径五寸的箭靶,在十步远处拉弓,不是后羿、逢蒙(这样的射箭能手)就不一定能够全部射中,这是因为有固定的箭靶作为目标,那么把后羿、逢蒙射中五寸的靶子视作灵巧;没有固定的箭靶作为目标,那么把胡乱发射但射中细小的东西视作笨拙。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能言善辩的人就会用巧语进说;设置(一定的)标准来支撑,即便是有智慧的人也害怕言辞有失,不敢乱说。现在君主听取言论,不是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而是喜欢他们动听的言辞;不是用功效去衡量,而是赞赏他们的行为。这是君主长期被欺骗,而游说的人长期被供养的原因。
15.D “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
16.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答对一点一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
(1)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
(2)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博古通今。
(3)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
(4)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
17.(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示例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示例二】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18.(1)虽说衰老无法抗拒 (2)首先就要提到皱纹(每空2分)
【解题思路】A空,由前文可以判定,语段是在讲"衰老",由后文"但想必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衰老来得慢一些"可知,A空处应说衰老是一种不能改变的自然现象,故此处可填"虽说衰老无法抗拒"或意思相近的语句。B空,由后文"皱纹是……"可知,这里应该引出后面说明的重点"皱纹",故此处可填"首先就要提到皱纹"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19.第②句可修改为:脸上常见的皱纹有法令纹、鱼尾纹和抬头纹等。(2分)
第⑥句可修改为:皮肤变得松弛,就会出现皱纹和细纹。(2分)
第⑩句可修改为:这是因为每次使用面部肌肉时,皮肤表面下方都会形成一个凹槽。(2分)
(找对序号1分,改正确再得1分)
【解题思路】第②句,"有……构成"句式杂糅,应删去"构成";第⑥句,前后逻辑关系不当,关联词"才"应改为"就";第⑩句,"皮肤下方表面"语序不当,应将"下方"和"表面"调换位置。
20.①引用俗语、古文、对联,说明了山与水是有灵性的,人们通过登山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②使文章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每点2分)
21.①逗号在句中标示句子内部的停顿,文章连用几个逗号将拟人化的太行山﹣-"游僧"的历史、外在、精神等内容一一列举出来,起强调作用(1分);②突出了太行山的悠久历史、饱经沧桑,在质朴外表之下,坚守初心,赞美了太行山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品质(2分)。
22.①第(1)句中,"像"是副词,表示事物间的比较,用"吃了防腐剂"形容有的人看起来一直很年轻。②第(2)句中,"像"是动词,指在形象等方面相似,表示比喻,将悬崖之上小金菊灿然盛放的状态比喻为神话、梦境。(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23.例文:
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奉献一生的黄旭华,走至荣耀巅峰的“中国女排”,他们心中无我,无私奉献。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街舞的自由与释放,生活的随性而乐,“小确幸”与“仪式感”,无不凸显着我们的个性与价值。
怎样理解与体会“有我”与“无我”?我的理解是,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所谓的“有我”就是面对人生,面对人民,面对国家时要有我的个性,有我的责任,有我的奉献。
青春并不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我们;梦想并不发光,发光的仍是追梦的我们;这就是青春的个性。青春的个性不是肆意挥霍,也不是庸碌平凡,更不是“佛” “宅” “丧”。青春的个性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青春的个性是“一定要顶住,冲过去!”的坚毅信念;青春的个性也是“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的无惧无畏;青春的个性还是不把难事当回事的苦中作乐。正是这种张扬的个性,才使他们突破重重的磨难获得成功;也正是这种张扬的个性,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风华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就是个性的力量!
而“无我”就是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的境界,是“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质。
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一腔热血洒高原”;他说“我是全镇最小的人”;他,36年为人民在绝壁凿出贵州的“红旗渠”。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大发,他们立天下之志,胸怀苍生之情,用有我之心担起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重责。不唯共产党人,文化史上亦有秉持“ ‘有我’之担当,成‘无我’之功”的无私奉献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显示了儒家广阔的胸怀,这种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幸福生活、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是对人民最大的担当,这担当里却无任何的小我,更多的是儒者的胸襟、器识与宏愿。
面对国家,我们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及“功成必定有我”的个性。
两弹一星的成功、核潜艇的顺利沉潜、歼—15舰载机的完美升空,我们只知道钱学森、黄旭华、罗阳,殊不知这是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无我之心担起为国铸重器的职责的结果。如果他们每一个人都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得失,那么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命运,我们的钢铁长城焉在?我们凭什么扬眉吐气?我们凭什么立于世界东方?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代领路人的话,体现了无我的奉献,有我的担当,吾辈当以此为箴言,以“有我”之心,成“无我”之功!
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讲述了英雄的“无我”精神。祖国卫士、消防人员、两弹元勋,他们的“无我”都是因为心中有着一个更大的“我”,就是“我的祖国”。因此,对于“无我”精神的思考,就应当从“无小我有大我”的方面思考。而对于材料第二段,则重点阐述张扬自我个性的“有我”。这里对“有我”的重视,是因为对于“我”的存在本身和“我”自己的价值越来越重视,是因为“我”的天性不再被压抑。所以,这里的“有我”和“无我”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因为这两者存在的条件不同,对“我”的定义不同。
所以,写作时最好不要盲目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是应着重分析何时应“有我”,比如自己的天性被压抑时,可以张扬自我;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应当维护自我……思考何时“无我”,就必须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指出为弱者发声可以“无我”,国难当头时应当“无我”,那些“无小我”“为大我”的英雄模范值得我们学习,更应当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努力向“大我”迈进。
立意:1.张扬自我,抒发内心最真实的自我。2.尊敬无我英雄,学习榜样力量。3.轻小我重大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