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4:15:0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2023一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
高二语文
1.(3分)C【解析】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的“几乎没有”“大多数国家”等词可知,此项说“当今世界并不存在”
错误。
2.(3分)D【解析】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同时也确定
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成分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双重身份”一句可知,D项错误。
3.(3分)A【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五段中的“中华民族概念超越了人类学意义上注重血缘的民族概念和理论,
是偏重政治性的国家民族,类似于美利坚民族、巴西民族等”可知,A项与西方学者和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
概念不同。
4.(4分)①中华各民族参与、亲历、书写、见证中华民族的历史;②中华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守护兼收并蓄的
共同文化;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活力迸发,各民族跨区域人口频繁流动;④各民族一起推动现代化,共
享现代化成果。(每点1分,共4分)
5.(6分)①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各民族均是历史的同行者、参与者、亲历者、书写者和见证者;
②中华民族是取得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是中国的国家民族,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③中华民族由
现代公民组成,强调国家主权,是具有国家形态的政治性民族。(每点2分,共6分)
6.(3分)D【解析】“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错。沃尔特的生活环境是否艰苦,文中并未提
到,且“两位主人公”的说法欠妥。
7.(3分)D【解析】第一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第二处省略号表示话题的转换。两处省略号的使用表明萨
拉在矛盾、在思索,为情节的转折做铺垫。
8.(4分)①“萨拉便回到城里噼噼啪啪地打字”“手指在打字机上跳动着”,爱人的承诺是萨拉工作的动力。良
好的工作状态,衬托出萨拉沉浸在幸福回忆中的愉快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期待。②“她的头低垂到打字机座
上,键盘发出枯燥的响声”“手指机械似的按着打字机的键子”,看到了菜单上的蒲公英而想到了爱情的蒲公
英,表现了萨拉的和沃尔特失去联系后优伤和绝望的心情。(每点2分,共4分。每个要点动作可写一处,结
合情节,写出不同心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开头说“这是三月的一天”写故事发生在春天,对应“在来年春天结婚”的承诺,为结尾“春天的重
逢”埋下伏笔。②对“森尼布鲁克农场”的美景的回忆,写出了萨拉对沃尔特的思念,引出下文,暗示结尾,为
其与爱人的重逢做铺垫。③萨拉看到菜单上的浦公英,想到爱情的蒲公英花冠,从而神思恍惚,不自觉中把
“蒲公英”打成了“最亲爱的沃尔特”。④沃尔特碰巧看到了菜单,因为细致、用心而认出了萨拉打的字。“意
料之外”的相逢因多处伏笔暗示了“情理之中”。(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EFJ【解析】本句是以“博”“侍郎”“寇”为主语的三个主谓句,所以要在“侍郎”“寇”前面分别断开;
“出关”“未至”是两层意思,中间要断开。
11.(3分)C【解析】C项,两句中的“寇”字意思不同,前者指侵略者来侵犯,为动词;后者指敌人,为名词。
A项,两句中的“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上疏,后者指疏远。B项,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前者指死亡,
后者指败逃的军队。D项,两句中的“稍”字含义相同,都是指渐渐。
12.(3分)C【解析】“秋防竣,廷议欲召博还,吏部尚书吴鹏不可。郑晓署兵部,争之曰:‘博在蓟、辽,则蓟、辽
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乃召还,加少保。”吏部尚书吴鹏的反对没有影响杨博被召回,加封少保。
13.(8分)(1)严嵩父子招揽权势财货,众官吏行使职权时常被干扰,杨博一切都阻止不通融。(招,挠,“诸司
为所挠”被动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共4分)
(2)严嵩一向不喜欢杨博,奏请让江东暂管兵部事务,等待秋防完毕后再慢慢计议,于是不召杨博。(雅,
俟,徐,句意通顺,各1分,共4分)
14.(3分)①抚恤士卒,奏请办理善后事宜。②注重军事预防。奏请修造偏箱车、堡垒、墩台,开掘沟渠等。
③擒获反叛的人,派兵寇敌,修筑边墙,招回内地民众。(每点1分,共3分)
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评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涵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共同体”(community,表示一种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生活方式)仨字貌似有蛇足之嫌。其实不然,在这一语汇中,“共同体”是核心概念,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而不是松散的联合体,不是机械式的“马赛克”拼凑,而是56个民族融于共同体中并依赖共同体而自我完善、互惠共生的状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卓识深意,大致可从历史、文化、国家三个维度来看。中华民族能够合诸民族以成一体,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各民族均是历史的同行者、参与者、亲历者、书写者和见证者。诚如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言:“一国之民族,不宜过杂,亦不宜过纯。过杂则统理为难,过纯则改进不易。惟我中华,合极错杂之族以成国。”中华文化由中华民族创造出来,中华民族又由中华文化融凝到一起。共同文化是由各民族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守护的,共同文化并非同一的、强制的、挤压的,而是多维的、平等的、共生的。其兼收并蓄的特性,能够将人们紧密团结起来,增强共同体的牢固性。改革开放为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这几十年里,市场经济活力迸发,各民族的跨区域人口流动频繁,而流动人口往往对新事物更敏锐,进而开发出事物新的功能,发现新的机遇。由此,各民族在推动现代化、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同时,缔结了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摘编自戴礼《“长相知不相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
材料二:
就概念结构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个概念整合而成。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言,“中华民族”和“共同体”是两个具有很强区别度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统合性概念。
理论上讲,单一民族人群可凭借共同的血缘、语言、地域、习俗和信仰等因素组成民族共同体,由单一民族建立的民族国家,是经典民族主义理论设想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共同体。纵观世界各国的现实,当今近200个国家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国家结构,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数量不等的民族或族群,历史、语言、文化、宗教、移民的多样性,造成一国之内不同的民族基于建构并建设现代国家的需要,形成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由此,统合一国之内所有民族,凝练成全体公民的国家形态民族,成为许多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必然要求。20世纪初,建立现代国家的时代需要促成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中华民族是取得国家形式的政治共同体,是中国的国家民族,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华民族的定义:“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总人口133774.3万(2005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全体中国人组成的族体单位,即人群共同体,支撑现代中国的大厦,关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概念与西方学者和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概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西方的民族概念基于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强调在共同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共同的血缘、地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等特征的人群共同体。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概念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四要素”说丰富了民族的基本含义,但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不完全相符。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基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实需要,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为基础,建构中华民族观念和理论,使中华民族从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同时,每一个中国人开始具有新的民族身份——中华民族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同时也确定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成分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双重身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族化”的表现,其结果形成了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术语或概念:“中华民族”“中国56个民族”“少数民族”“汉族”“满族”等。在当代中国官方话语和学术话语体系中,上述概念的内涵和层次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56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单元,是历史性民族,强调各民族内部人群共同的血缘、语言、习俗、信仰、地域等因素,是基于人类学、民族学视角的认知和界定,具有西方学界和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界定的基本特征,类似于当今人们对族群或种族的界说。中华民族是现代公民以国家主权为核心凝聚而成的政治共同体,具有国家形态的政治性民族,直接对应民族国家建立和建设问题。中华民族概念超越了人类学意义上注重血缘的民族概念和理论,是偏重政治性的国家民族,类似于美利坚民族、巴西民族等。
(摘编自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说法强调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的融合、依赖,自我完善、互惠共生。
B.“中华民族”和“共同体”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联,二者共同构成内涵丰富的复合概念。
C.单一民族人群也可以组成民族共同体,但这只是设想出来的理想共同体,当今世界并不存在。
D.中华民族并非完全基于人类学、民族学的概念,它超越了人类学注重血缘的民族概念和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B.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集体创造、守护的,具有多维、平等、共生、兼收并蓄的特性。
C.在谈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时,材料二运用了说理论证和比较论证,使概念的内涵更清楚。
D.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族化”使得每个中国人都具有民族成分和中华民族成员的双重身份。
3.下列说法与西方学者和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概念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一样,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是偏重政治性的国家民族。
B.中国56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单元,是历史性民族。
C.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是指除了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
D.中华民族是有共同的血缘、地域、文化、语言、习俗等特征的人群共同体。
4.哪些因素有利于缔结紧密的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分点概括“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菜单上的春天
[美] 欧·亨利
这是三月的一天。
萨拉正对着菜单哭泣。
如果说她曾经是商学院速记专业的毕业生而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话,现在她再也不懂速记了。只好成为自由职业的打字员,四处奔波找点零碎的打字活来糊口。
①萨拉同这个世界作战的最为辉煌、登峰造极的业绩莫过于同“舒伦伯格家庭餐馆”签订了一项协议。一天晚上,萨拉在这家餐馆吃完了一顿快餐之后,随身带走了这份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无法辩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伯格看一张卡片,是用打字机打得整整齐齐的菜单,菜名诱人地排列在恰当的位置上,从“餐前小吃”一直排到“衣帽雨伞,各自关照”。
舒伦伯格当场就拍了板,在萨拉离开之前,双方十分乐意地签署了协议。萨拉负责为餐馆的二十一张餐桌打菜单。作为报酬,舒伦伯格每天派人把三顿饭送到萨拉的房间。双方对协议都感到满意。那些“舒伦伯格家庭餐馆”的主顾们现在知道了他们吃的菜的名字。而萨拉,在严寒而又沉闷的冬天可以有饭吃了,对她来讲,这是至关紧要的。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但那还不是春天。一天下午,萨拉在她那高雅的厅堂卧室冻得瑟瑟发抖。墙壁上的日历对她不停地吼叫,“春天来了,萨拉——春天来了,我敢肯定。看着我,萨拉,我的数字明明白白。为什么你要这么忧伤地望着窗外呢?”萨拉坐在吱吱哼叫的柳条摇椅上望着窗外。她的房间在这座楼的背面,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邻街的一家制盒的没开窗子的厚砖墙。但在萨拉眼里,这墙晶莹透明,②她看见一条长满青草的小径,掩藏在樱桃树和榆树之下,两旁是山莓树丛和金樱子。
去年夏天,萨拉去了乡下,爱上了一个农民。
萨拉在“森尼布鲁克农场”待了两个月,在那儿她逐渐爱上了老农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就是在这条浓荫蔽日、周围满是山莓的小径上,沃尔特向她求婚,并且赢得了她的爱情。他们坐在一起,用蒲公英编制了一个花冠戴在萨拉头上。他赞美蒲公英的黄色花朵配衬着她头上的棕色秀发所产生的效果;她一直戴着这顶花冠、手里挥舞着硬边草帽走回寓所。
沃尔特说,他们将在来年春天结婚,一开春就结婚。后来,萨拉便回到城里噼噼啪啪地打字。
一阵叩门声把萨拉从幸福日子的美梦中拉了回来,侍者给她送来老舒伦伯格瘦如鹰爪的手用铅笔写就的菜单底稿,供明天该餐馆之用。
萨拉走到打字机前坐下,把一张卡片卷上滚筒。她心灵手巧,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半小时之内,二十一张菜单卡片就可打完。
在今天的菜单上,变动的项目比平时多得多。春天的气息弥漫着整个菜谱。③最近还嬉戏在绿色山坡的羔羊即将同它的调味品一起被搬上餐桌。
萨拉的手指在打字机上跳动着,就像夏天的小溪上飞舞的小虫。她从上到下细心安排,按照各种菜名的长短把它们分别排列在适当的位置上。
各种蔬菜正好在甜食的前边。④胡萝卜和豌豆,烧芦笋,四季皆有的洋芋,谷物和豆煮鲜玉米,利马豆,白菜……然后……
萨拉对着这张菜单哭了,泪水从她绝望的内心深处涌上来,聚积在她的眼眶里。她的头低垂到打字机座上,键盘发出枯燥的响声,伴着她眼泪汪汪的低泣。
萨拉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过沃尔特的信了,而菜单的下一道菜正好是蒲公英和什么鸡蛋——滚它的蛋吧!蒲公英,沃尔特正是用蒲公英的金黄色花朵编制的花冠,为他爱情的王后和未来的新娘加冕——蒲公英啊,春天的信使,她忧伤的王冠——她最幸福的日子的见证。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泪水。菜单一定得提前打出来。可她仍旧沉迷于蒲公英美梦的恍惚神思之中,手指机械似的按着打字机的键子,思绪和心灵早已飞往草地的小径,和她的青年农民待在一起了。不久,她迅急地回到曼哈顿石砌的街道上来,打字机又开始哒哒地跳动着……
六点钟,侍者给她送来晚餐,把打好的菜单取走。吃饭时,她把蒲公英同果核搭配的一道菜放在旁边。由于这盘黑色的东西从光艳夺目、象征爱情的鲜花变成了一份可鄙的菜肴,因此她夏天的期望就枯萎死亡了。
前门的铃响了,房东太太去开门,接着从楼下大厅传来洪亮的声音,萨拉跳起来去开门,书掉在了地板上。萨拉跑到楼梯口时,她的农民正一步三级地奔上楼来。
“你为什么不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大声说。
“纽约真是一个大城市,”沃尔特·富兰克林说,“我一个星期之前就按照你给的旧地址找来了。我知道你在星期四就搬走了。星期五肯定不是那么幸运的日子。但是这并不会阻碍我寻找你的决心,我去询问了警察,用尽了各种的方法。”
“我写信了!”萨拉大声地说。
“根本没收到过!”
“那你怎么找到我的呢?”
年轻的农民满面春风地笑了笑。
“今天晚上,我偶然到隔壁那家家庭餐馆去,”他说,“我才不管它有没有名气哩,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些绿色的蔬菜。我的眼睛把那份打得漂漂亮亮的菜单溜了一遍,想找点绿色蔬菜吃。我看到白菜下边,就把椅子弄翻了,叫来了老板。他告诉我,你住在这儿。”
“我记得,”萨拉高兴地叹了口气,“白菜下面就是蒲公英。”
“我知道,你的打字机上的大写字母W,无论打在哪儿,总是偏上一些,不在同一条线上。”
“嗨,蒲公英这个词没有W字母嘛。”萨拉惊奇地说。
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那张菜单,指着其中的一行。
萨拉认出来了,这是那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卡片,右角上还有一滴眼泪的痕迹。而且,本来应该是一种蔬菜名称的地方,由于对金黄色花朵的回忆竟然使她的手指错误地按在了另一些键子上。
在红白菜和剥制青椒之间有这么一条:“最亲爱的沃尔特和白煮鸡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构思巧妙,开头用倒叙手法写萨拉对着菜单哭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插叙萨拉和沃尔特的爱情故事,层层铺垫,解开悬念。
B.小说题目独具匠心,“菜单”是串联情节的线索,“春天”给人以美好的憧憬,“菜单上的春天”既展现出女主人公的精神,又暗含了“爱情的春天”。
C.“蒲公英”是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和《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的作用一样,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映衬了人物,同时具有象征意义,凸显了主题。
D.小说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和关怀,正是这种爱让二人重逢。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中“作战”一词意蕴深刻,表明萨拉这样没有社会背景的小人物生活的艰难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智慧。
B.句②写萨拉坐在摇椅上想象“森尼布鲁克农场”的美景,引出她对往昔美好爱情的回忆以及对沃尔特的思念。
C.句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菜单写得意趣盎然,语言幽默风趣,照应上文“一开春就结婚”的美好期待。
D.句④写菜单排列井然有序,后面却连用了两个省略号,其作用是表示列举的省略,因为菜品太多,没有必要全部列出。
8.动作描写往往能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文中有多处描写萨拉打字的动作,请找出两处,结合情节,梳理并概括人物的不同心理。(4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比如“萨拉与沃尔特的重逢”这一“意料之外”,其实在文中就有很多的伏笔,暗示了“情理之中”,请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博,字惟约,蒲州人。博登嘉靖八年进士,征为兵部武库主事,历职方郎中。严嵩父子招权利,诸司为所挠,博一切格不行。嵩恨博,会丁父忧去。兵部尚书许论罢,帝起博代之。博未终丧,疏辞。而帝以大同右卫围急,改博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博墨缞驰出关未至侍郎江东等以大军进寇引去。时右卫围六月,守将王德战亡,城中刍粟且尽,士死守无二心。博厚抚恤,奏行善后十事。以给事中张学颜言,留博镇抚。博以边人不习车战,寇入辄不支,请造偏箱车百辆,有警则右卫车东,左卫车西,使相声援。又以大同墙圮,缮治为急。乃于大同牛心山诸处筑堡九,墩台九十二,接左卫高山站,以达镇城。浚大濠二,各十八里,小濠六十有四。五自讫功,赐敕奖赉。
帝数欲召博还,又虞边,以问嵩。嵩雅不喜博,请令江东署部事,俟秋防毕徐议之,遂不召。秋防讫,加太子太保,留镇如故。叛人数以轻骑寇边,博先后计擒之。又数出奇兵袭寇,寇稍徙帐。因兑议筑总督翁万达所创边墙,招还内地民为寇掠者千六百余人。又请通宣、大荒田水利,薄其租。报可。改蓟辽总督。秋防竣,廷议欲召博还,吏部尚书吴鹏不可。郑晓署兵部,争之曰:“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乃召还,加少保。
帝忧边甚,博每先事为防,帝眷倚若左右手。尝语阁臣:“自博入,朕每忧边,其语博预为谋。”博魁梧丰硕,临事安闲有识量。出入中外四十余年,始终以兵事著。六年,高拱罢,乃改博吏部,进少师兼太子太师。明年秋,疾作,三疏乞致仕归。逾年卒。赠太傅,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杨博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博A墨B缞C驰D出关E未至F侍郎G江东等H以大军I进J寇K引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未终丧,疏辞”与“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疏”字含义不同。
B.“守将王德战亡”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叛人数以轻骑寇边”与“藉寇兵而资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寇”字含义相同。
D.“寇稍徙帐”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两句中的“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博为官恪尽职守,即便是在父亲去世的守丧期间,因战事紧急被召,杨博仍以国家利益为重,穿着丧服,前往大同右卫处理事务。
B.因张学颜的谏言,皇帝留下杨博镇守安抚,杨博奏请修造偏箱车、堡垒、墩台,开掘沟渠。五十天时间完工,受到嘉奖赏赐。
C.皇帝几度想将杨博召回,但因严嵩、吏部尚书吴鹏等人的反对,杨博继续留任镇守,最终秋防完毕后被召回,加封少保。
D.杨博魁梧肥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皇帝倚重他如左右手,杨博几次请求告老还乡,才获准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严嵩父子招权利,诸司为所挠,博一切格不行。
嵩雅不喜博,请令江东署部事,俟秋防毕徐议之,遂不召。
14.杨博作为明朝名臣,《明史》评价他“出入中外四十余年,始终以兵事著”。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杨博的哪些“兵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此词写于淳熙三年(1176),当时词人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②《招魂》:屈原的名篇,诗人期待着楚怀王灵魂归来,希望楚顷襄王振兴楚国,报仇雪恨。③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写山村昏暗的夜色、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鹧鸪的叫声,营造了一种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
B.上片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气氛也随之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C.词人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儒将形象反衬自己,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做法如出一辙。
D.这首词上片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用景物暗示词人心境;下片用对比和用典自然巧妙地表达情感。
16.“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表现出词人极其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语文老师在批阅作文时,面对学生毫无修饰或者过于浮夸的语言,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做评语,引导学生写作要“文质彬彬”。
(2)李白的《将进酒》中,“ , ”两句借曹植斗酒豪饮的事例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3)小刚在读《离骚》时,不太明白屈原何以经常用香草自比。在学习到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时,他发现文中“ , ”两句对此作了诠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这次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的远征所铸就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沪定桥的奋不颁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蒙于山河间的红飘带,标注着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和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
①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②当年的长征已完成了它的历史。③今天我们纪念长征,④更大意义上说,⑤不仅是单纯的怀旧和恋荣,⑥而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B“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迎着民族复兴的恢宏愿景,让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18.文段A、B两处画横线的地方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引用的原因及表达效果。(4分)
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过敏性鼻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主要过敏原为花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加,花粉季节延长、植物产生的花粉量也会增加。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 ①
过敏性鼻炎患者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年年吃抗过敏药,但过敏还是越来越严重?为什么过去管用的药,今年就不管用了?有患者认为,这是因为 ② 。但这是一个误解。耐药性只适用于抗生素,而过敏治疗用的是抗炎药物,不针对病原体而针对炎症,也就不存在耐药性的问题。只是炎症加重会需要使用更多抗炎药物。有的病人说去年还好,今年不行了,那可能是因为他的病情在变重。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过敏的对象不同。0~5岁的孩子对链格孢霉菌过敏的比例最高,达到30.9%。随着年龄增长,各种花粉过敏的比例后来居上,过敏比例最低的水曲柳花粉也有37.5%的阳性率。换句话说, ③ 。不过,并不是所有过敏病人都会症状加重,这主要看自身的过敏体质强弱和年龄因素。
21.文中画线句子与下列选项中逻辑推理形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千差万别: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
B.强盗提着哨棒往院子里跑去了,武松提着哨棒在院子里,因此,武松就是强盗。
C.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晏子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多年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与鲨鱼的搏斗
中,老人虽然一无所获,但“在高度的压力下仍然保持优雅的态度”,这是人类的尊严所在。在《老人与海》的课堂上,一位同学却认为:“老人把全部精力放在与鲨鱼的搏击上,最终却只得一副鱼骨架,这样的勇气实在是对自己的残忍,为何不聪明地选择放弃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