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08:09: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1张PPT)
综合性学习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征集活动方案
2
分工合作,组织活动
3
分享体会与感受
4
教学环节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蓼莪》

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上天无情,想要报答父母也没有机会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则要充满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如果更进一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则是一种更为可贵的品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
1.了解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
3.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制作活动海报,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目标
分小组制订一个“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提交班级讨论。方案要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日程安排和人员分工等内容。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操作性强。方案要围绕一个具体主题展开,可以用一句凝练的口号概括这个主题。各小组提交方案后,召开班级专题讨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丰富、完善该方案。
征集活动方案
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为避免发言时重复啰唆,可以先打好腹稿,或简单写下自己的发言要点。
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可以边听边记下别人讲话的重点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孝亲敬老月”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积极参加孝亲敬老活动,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
3.学习制作活动计划、海报,提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主题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三、活动步骤
(一)宣传动员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读《孝亲敬老活动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开展孝亲敬老活动。
2.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布置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感恩主题条幅或制作“孝亲敬老月”活动海报,积极宣传,营造校园孝亲感恩的氛围。
3.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孝”的内涵,呼吁同学们“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二)活动实施
1.小组搜集孝亲故事或相关名言警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
2.开展“亲情作文”征文活动,组织评比。参考题目:《写给父母的话》《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今天,我为爸爸做顿饭》《妈妈,您辛苦了》。
3.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回家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亲之事,例如:送父母几句温馨的祝福,给爷爷奶奶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帮长辈做家务,支持长辈的爱好,等等。
4.邀请校内老师或校外专家学者、作家名人做有关“中国孝文化”主题的报告。
5.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
6.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搜集素材,分别制作一期关于“孝亲敬老”活动的手抄报。
中国传统孝文化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解字》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
“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但是,从封建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
《二十四孝》
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力行孝道。薄氏曾因一场大病而三年不愈,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经常守在母亲身边,不解衣带而卧,精心料理,十分操劳。给母亲治病的汤药,都要由他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三年后,母亲病好了,而刘恒却累倒了。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平息吕氏之乱后,立刘恒为帝,理由是刘恒仁孝贤能,名扬天下。刘恒登基后,重德治、兴礼仪,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水利。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刘恒亲尝汤药
陆绩小时候,是一个聪明而孝顺的孩子。他6岁时随同父亲陆康到九江拜会太守袁术,袁术用桔子招待他们。陆绩把两个桔子藏进衣袖,辞别作揖时桔子掉到地上。袁术感到奇怪,问道:“陆郎来我家做客,临走时为什么还要怀揣主人的桔子呢?”陆绩回答说:“我母亲平时最爱吃桔子,我怀揣桔子是为了带回家去给母亲吃。”袁术十分惊喜,见他这么小的年龄,就懂得孝敬母亲,真是让人感动。袁术当场对陆绩的一片孝心大加夸赞。
陆绩怀桔遗母
黄庭坚秉性至孝,自幼就从生活起居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每天起床后即为父母倒便器,多少年如一日,已成习惯。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起),黄庭坚出任国子监,后任太史之职。虽然身居高位,尊贵显赫,但他这一习惯从未改变。此时父亲已去世,他侍奉母亲更是竭尽全力。家有婢女成群,然而每天他还是要自己亲自为母亲倒便器并清洗干净,从不中断,从不忘记为人之子应尽的职责。
黄庭坚涤秽事亲
回顾《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其中主人公的行为,并记录讨论要点。
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看法,注意结合事例;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二十四孝图》中古代孝亲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在当下社会是否合理呢?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孝”文化?
行孝不可恃于常理,郭巨埋儿之举,有违人性,实在残忍,是典型的愚孝。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这样的孝行。
埋儿奉母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也谈到了“孝”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签,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签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
盲目服从的孝道是可悲的,对于传统的孝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全盘照做,要加以辨别。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传承;对于不合理的东西,则应摒弃。
现代的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愚孝行为是不合理的。
孝亲应该是从内心出发的爱与尊重。
根据拟定的活动方案,分工合作,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月”活动。
制作宣传海报,海报要突出活动特色和班级特点。邀请别班同学参加本班活动。活动实施阶段,要注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分工合作,组织活动
在此次的践行“孝”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感受和思考?请与大家分享。
通过活动,你对“孝亲敬老”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古往今来的孝亲故事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心底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次“孝亲敬老”活动的感受和思考。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分享体会与感受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