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练习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4:2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
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无言乃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无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然。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天是创造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观的结合,而在天。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
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来作答。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包含这样的思想。天是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周易·系辞传》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寂然不动,言道体,道体为无声无息、无形无相、静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即一体灿著,天下万事万物生生化化,因一体而生,因一体相连。一体有寂然之美。这是一种本体的美,乃大美不言之体。《诗·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两句诗为儒家所重视,《中庸》将其作为“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特点。天,即本体。命,即本体之流行。“於穆”含有深远、深奥、深透、静穆之义,是对天之本体的形容。正如《中庸》结篇时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天地无声无息,创造不已,是至深之道,有至美在焉。
天之美,是绝对之美,是美本身。绝对之美,乃无言之美。儒家树立一个无言的美的本体,突出其创造特性,也突出对这种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落花无言》)
材料二:
庄子认为真正的大美是无法用言语传达的,它流行于天地宇宙之间,言语永远不能描绘出宇宙自然的本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从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庄周已经与蝴蝶合为一体,物我交融。他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身的存在,甚至认为他就是蝴蝶,蝴蝶就是他,他进入了一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他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境界不是来自语言、意识,而是忘言、忘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庄子认为美学意义上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是无限的美、大美,这种大美是超越自我的,是精神上的一种纯审美。庄子认为在无限的时空、宇宙、自然面前,人显得更加渺茫。因此中国绘画受庄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主张回到本色的自然中去,追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描绘不加任何修饰的本色自然。
同时庄子进一步扩大了审美范围,将“丑”纳入审美范围,突破传统对丑的定义,认为丑并非就是不美,丑只是外在,而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在《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描绘的就是或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的人。庄子借用这些形象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的区别。受庄子“丑非不美”思想影响,在中国传统古代艺术审美中,文人更注重大巧之拙,甚至向往枯槁之美。这一点,在中国书法中尤为明显,中国书法就提倡生、拙、老、辣。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书法从不追求逼真美丽的景物描绘,而是注重寻找生命的真理。
而在审美之中大美是无需言语的,正是庄子主张的大美不言。当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已经无法用言语传达,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不可言论、不可意致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即“大美不言”。
(摘编自海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才能感受事物之美,达到“天之言”的境界。
B.作者认为,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的“不言”产生于“言”,它是相对的美。
C.庄周梦蝶这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是庄周直接感受到的,是庄周在人为意识下产生的。
D.庄子笔下有很多相貌丑陋或肢体残缺但品格高尚的人,他们在庄子眼中是丑的、不美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地”在中国哲学和西方美学中的指代不同,前者指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后者则指感性实在。
B.儒家认为,假设有个大美世界,则这个大美的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天这个绝对创造的本体。
C.孔子的“无言”和庄子的“忘言”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天是“不言”的,又是“忘言”的,它默然而创造。
D.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和“逝者如斯”的感叹都包含着天不言,却创造不已的思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D.《桐柏观》:“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就当下人们热衷于整容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做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记,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亲和乡邻们出去打工时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8.文章写“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却写父亲留下来的“礼帽”,写祖辈传下来的“扁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9.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涵养,学会待人处世,到晚年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并醒悟到“家学”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亲身上学到哪些“家学”?(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郑善果父诚周为大将军,讨尉迟迥遇害。善果性至孝笃慎,大业中为鲁郡太守。母崔氏甚贤明,晓于政道。尝于阁中听善果决断,闻剖析合理,悦;若处事不允,则不与之言。善果伏床前,终日不敢食。母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耶。汝先君清恪,以身徇国,吾亦望汝及此。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今至方伯①,岂汝自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见汝先君乎?”
善果由是励已清廉,所莅咸有政绩。炀帝以其俭素,考为天下第一,赏物千段,黄金百两。入朝,拜左庶子,数进忠言,多所匡谏。迁工部尚书,正身奉法,甚著劳绩。
(节选自《大唐新语·清廉第六》)
材料二:
吴司空孟仁尝为监鱼池官,自结网捕鱼作鲊②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唐中书令崔玄暐,初为库部员外郎,母卢氏尝戒之曰:“吾尝闻姨兄辛玄驭云:‘儿子从官于外,有人来言其贫窭不能自存,此吉语也;言其富足,车马轻肥,此恶语也。’吾尝重其言。比见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献遗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悦,不问金帛所从来。若以非道得之,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安得不忧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玄暐由是以廉谨著名。
(节选自司马光《家范·母》)
【注】①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②鲊:盐腌的鱼,泛指盐腌食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汝今坐食A俸禄B苟不能C忠清D虽日杀E三牲F吾犹食G之H不下咽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希望,期望,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中的“望”含义相同。
B.茅土,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
C.工部尚书,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工部尚书为其长。
D.遗,送,赠送,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中的“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善果是名门之后,母亲崔氏为人贤明,懂得处理政事的方法,郑善果为人忠厚处事谨慎,非常孝顺母亲。
B.崔氏因郑善果处事不合情理而教导他为官之道,在母亲的教导下,郑善果勉励自己而成为很有政绩的好官。
C.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他亲自结网捕鱼,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寄给母亲,但他的母亲把腌鱼退还了。
D.崔玄暐的母亲很重视姨兄辛玄驭的话,认为儿子在外做官,如果生活贫困,仕途不顺,反而是好事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4分)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
14.郑善果的母亲与崔玄暐的母亲都教子有方,二人在教导儿子清廉方面各有侧重。请根据材料中两位母亲的话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①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②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①此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②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首句用“萧萧”形容“寒日”,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
B.“上琐窗”,指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慢慢地移动,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
C.“梧桐应恨夜来霜”一句,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梧桐之恨,实为词人之恨。
D.“仲宣怀远”一句,词人以王粲自况,用一个“更”字表明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比王粲还要强烈。
16.这首词和《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借菊花来表达情感,两者有何不同?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描写出了“羽扇纶巾”的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3)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 ①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②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 ③ ,“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 ④ 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19.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全篇的阅读体验,你认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3分)( )
A.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B.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产生肌肉和有氧心血管适应,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时,步行可以起到减脂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坚持走路还可以改善睡眠、舒缓情绪。当然, ① 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否则, ② ,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
尽管走路对健康的益处有很多, ③ ,甚至损伤身体。那么,如何掌握正确的走路方法呢?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步行会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其次,要达到长期的运动效应,走路健身需要持之以恒,比如可以结伴而行,以增强趣味性,易于坚持。此外,为减少关节负荷,走路时应避免上下坡行走,尽可能平地步行。如果行走后出现其他部位或关节疼痛,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不再遭受二次损伤。
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可以产生肌肉和有氧心血管适应”中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考试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三张蚕种,该可以采多少茧子呢?
D.这封信意思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曾说:“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正如同钉钉子一样,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其实不仅仅是做学问,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均是如此。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以“坚持”或“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练习卷·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材料一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错,原文说“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天之言”是说“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可见,原文并不认为只有不通过任何言语来描述世界。C项“是庄周在人为意识下产生的”错,材料二“他进入了一种无限愉悦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他直接感受到的”,可见,不是“人为意识产生”的,而是“直接感受到的”“这种境界不是来自语言、意识”。D项“他们在庄子眼中是丑的、不美的”错,材料二“庄子进一步扩大了审美范围,将‘丑’纳入审美范围,突破传统对丑的定义,认为丑并非就是不美,丑只是外在,而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可见,在庄子眼中“丑并非不美”。)
2.C(“孔子的‘无言’和庄子的‘忘言’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天是‘不言’的,又是‘忘言’的”错,无中生有。原文并未将“无言”和“忘言”进行比较,且“无言”的主体是天,“忘言”的主体是庄子。)
3.D(“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句,表示半夜宁静,人已安睡,不是说“大美不言”。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4.①首先阐明“无言之美”的内涵。②接着阐述庄子“无言之美”的理论层次。③再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儒家对“无言之美”的认识。④最后指出儒家认为对无言之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每点1分)
5.①丑并非不美,不能只追求外在美,内在人格、精神、理想才是最重要的。②不要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外在的评价,要能摆脱人世束缚,超越自我。③尊重或追求本色的自然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注重寻找生命真理。(每点2分)
6.B(A项“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C项“是父亲和乡邻们出去打工时的真实再现”错误。结合“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是父亲激励“我”的话,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无中生有。D项“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结合“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可知,晚年越长越像是因为基因相承,“我”传承了父辈努力打拼的精神,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
7.D(“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
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9.①父亲有一家之主的风范: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每点2分)
10.B、D、F(原文标点: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
11.A(文中加点的“望”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含义不相同,后者是“远望、远看”的意思。)
12.D(“如果生活贫困,仕途不顺,反而是好事情”错,材料二中“贫窭不能自存”的“不能自存”并没有“仕途不顺”的意思。)
13.(1)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道教导训诫,而辜负忠臣留下的事业。(“教训”“负”各1分,判断句1分,语句通顺1分)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比不上圣人已经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赶不上;“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向老师学习。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①郑善果的母亲侧重于子承父业,要儿子对得起父亲的清恪之名,报效国家。②崔玄暐的母亲侧重于为官不能清廉存在的忧患,进而说明为官清廉才能站得住脚的道理。(一点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15.B(“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生活过得悠闲自得”错,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太阳,是因为百无聊赖,心绪茫然,并非悠闲自得。)
16.①《鹧鸪天》中“东篱菊”出自陶渊明《饮酒》诗,表面上表达了莫负东篱菊的达观,但把酒对菊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看似轻松,实则含怨。②《声声慢》中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每点3分)
17.(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余音袅袅 不绝于缕
18.①格格不(相)入 ②包容 ③潦倒归来 ④世态炎凉(每空1分)
19.A(“井水河水两相分”说明井水和河水之间没有关系,“凡事讲理不讲亲”可以看出人和人之间是靠“理”联结在一起的,而不是靠“亲情”。而“差序格局”是费孝通说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它靠情不靠理。)
20.C(题干中句子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项表示许可。B项表示程度,犹言很、厉害。C项表示可能或能够。D项表示不差,还行。)
21.①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走路 ②运动频率太低 ③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每处2分)
22.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二次损伤。[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其他部位”与“关节”互调位置:二是否定不当,将“不再(遭受)”删除。](改对一处给2分,全改对4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如写“坚持”,可以由荀子《劝学》中的名句入手,提出观点;然后思考“坚持”对于做事的意义,分析“水滴石穿”的道理;还可以从反面说理,以“挖井”的寓言故事证明不能坚持则一事无成;举例时可以从做学问到做其他事情,如写欧阳修“三上”学习,学识渊博;写王羲之墨染池水,终成大家。如果谈“积累”,除了谈积累的重要性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例如积累什么?可以积累经验,积累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积累教训,从反面给我们提供借鉴。怎么积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可能会很缓慢,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放下急功近利的想法,踏踏实实积累,要有耐心,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我们也可以从名人身上得到积累的具体做法,如蒲松龄通过摆茶摊听故事积累写作素材;王羲之通过苦练书法染黑池水积累书法的经验等。
【参考立意】①贵在坚持,久久为功。②集腋成裘,善作善成。③积水成渊,积累助大成。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善果父亲郑诚曾做过北周大将军,讨伐尉迟迥遇害身亡。郑善果忠诚谨慎,对母亲非常孝顺。大业年间,多次调任做鲁郡太守。他的母亲崔氏为人贤明,懂得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曾经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偷听善果判决案件。如果听到郑善果剖析判断的合乎情理,善果回来后母亲就很高兴;假若处理得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善果就趴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崔氏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而是感到愧对你们郑家罢了。你的父亲为官廉洁谨慎,以身殉国,我也希望你符合这种心志。你幼年时候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刺史和太守,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怎么能不思考这件事?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道教导训诫,而辜负忠臣留下的事业。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你的父亲呢?”
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在官吏考核中列第一名,赏赐他物品千段、黄金百两。进入朝廷做官以后,善果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多次向太子进献忠言,大多是匡正谏诤的言语。后来他升职为工部尚书,端正自己,奉公守法,政绩显著。
材料二:
三国时东吴的司空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他亲自结网捕鱼,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然后寄给母亲。母亲退还给他说:“你身为鱼官,却把腌鱼寄给你的母亲,你没有做到当官应该避嫌!”
唐代中书令崔玄暐,起初担任库部员外郎,母亲卢氏经常告诫他说:“我曾经听姨兄辛玄驭对我说:‘儿子在外边做官,如果有人来说他贫穷不能自存,这是好事;如果说他十分富裕,车轻马肥,那就是坏话。’我很重视姨兄的这些话。常见那些做官的表兄表弟,经常拿金银布帛送给他们的父母。父母只知道高兴,却不问金银布帛从何而来。若是他们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来,那就好比做了强盗未被发现一样,这怎么能叫人不担忧反倒高兴呢?你现在拿了国家的俸禄,如果不能忠诚清廉,即便是每天给我杀猪宰羊,我也吃不下去啊!”玄暐在母亲的教育下,以为官清廉谨慎闻名于当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