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诗歌五首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古诗歌五首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08:16:38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登幽州台歌
七年级下
跟着诗人去旅行
一年一度的暑期研学就要到了,本次班级旅程将由同学们商讨决定。通过讨论,大家确定了以下四站!
第一站:幽州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幽州台写下的的这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的幽州台,也叫蓟北楼。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临幽州台之伤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作业
7
教学环节
1.了解作者的经历,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品味本诗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学习目标
陈子昂 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参谋军事,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陈伯玉集》《感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歌行体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歌行体
知识必备
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少年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以“吟”命名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的《秦妇吟》等。
幽州台 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知识必备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不见 古人,后 不见 来者。
念 天地 之 悠悠,独 怆然 而 涕下!
chuànɡ

划分诗歌节奏
理解诗词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前面看不见古时那些能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啊,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在苍茫的天地间,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中可以看出一位什么样的诗人?
再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时间角度描写。
以空间角度描写。
临幽州台之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明君的崇敬之意。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为下文书写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登上幽州台,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诗人想到宇宙无穷无垠,时空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就越发感到孤独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在这尖锐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独地流下了眼泪。
互为映照,衬托出诗人的孤单渺小。
朗读诗歌,结合本诗艺术特点,说说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一位诗人?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思考探究
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诗没有对台做描写,只写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绝唱,原因是什么?
本诗虽为登临之作,诗人却不就眼前所见之景进行描绘,而是致力于感情的抒发。虽是抒发一己之悲,但视野广阔,取象宏大,托意深远。体现出诗人穷通古今之变,阅尽人世沧桑的深刻见识,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状的艺术美。
课堂小结
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作业
这是在同一时期,作者写下的另一首诗《蓟丘览古·燕昭王》,在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情感?
蓟丘览古·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共17张PPT)
登飞来峰
七年级下
第三站:飞来峰
全国各地都有飞来峰:杭州西湖旁是最著名的飞来峰;安徽的天柱山第三高峰;山东有“应天塔”的飞来峰;四川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飞来峰。而我们今天要去旅行的是位于浙江绍兴的飞来峰。
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安石的脚步,去看看他笔下的飞来峰!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登飞来峰之高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教学环节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体会本诗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
学习目标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梅花》《元日》《伤仲永》《泊船瓜洲》《游褒禅山记》。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飞来峰 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又名灵鹫峰,飞来峰山高168米整。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皇祐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划分诗歌节奏
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议论:
描写了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
抒发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
登飞来峰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据说站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五更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诗人是如何表现古塔之高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正侧结合
用“山上”(位置)“千寻”(数量)直接表现古塔之高;用“鸡鸣”时分塔上所见之东升旭日侧面表现出古塔的高峻。
虚实结合
飞来峰上“千寻”之塔,虽有夸张但仍为写实;“闻说”借想象虚写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两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而写古塔之高,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也是为结句伏笔。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自己远眺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的身体处在(宝塔)最高层。
三、四两句议论,传达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典故
《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在本诗中,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字面上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际上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这两句表面写景,实则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表明自己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思考探究
同是登高诗,《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表达的情感、志向有何异同?
同样是登高而赋,王安石与陈子昂一样,都吐露了自己胸怀天下的志向,但是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情感。王安石“不畏浮云”,是因为他年少得志,踌躇满志,自信无畏;陈子昂“怆然涕下”,是因为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悲伤。
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借景抒情,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课堂小结(共27张PPT)
游山西村
七年级下
第四站:山西村
我们今天要去的是诗人陆游的故乡。
那么,同学们知道,陆游的故乡在现在的哪里呢?
山西?
陆游的故乡山阴,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山西村”是山的西面的村子的意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吧!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游山西村之惬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作业
7
教学环节
1. 掌握生字词和词语解释。
2.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
3.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目标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游山西村》《示儿》《金错刀行》《卜算子·咏梅》《钗头凤》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作者生平
知识必备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因在此前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所作。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tún
划分诗歌节奏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通押un、en韵,属于前鼻韵
发声沉着明快,读得稍微缓慢一些。
tún
cūn
cún
mén
游山西村之惬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浑浊。
小猪,这里指猪肉。
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不要嘲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备足鸡肉、猪肉。
陆游归乡后,对于乡亲们的招待是怎样的态度呢?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村民招待客人时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地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写出农家热情、淳朴好客的情形。
“莫笑”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浊的口吻,道出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这两句诗向来为人们所赞叹,那么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是对山西村风景的描绘。
“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是从大范围落笔,勾画出整个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柳暗花明”是具体写“山重水复”中的一个村庄,显示出兴旺的气象和蓬勃的生机。
“疑无路”三个字是虚写,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三个字是实写,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然而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这两句既韵味无穷,又包含深远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人们穿戴简朴,保持着传统风俗。
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灶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吹着箫,打着鼓。
本联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的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赞美了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趁着月明来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以后请容许我趁着月明来闲游,随时拄着拐杖在夜里敲门拜访这里的村民。
面对尾联的场景,诗人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于是诗人才有了未辞先约的想法,从今以后,在清闲无事时,能随时拄杖乘月,轻启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从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在山西村的悠闲惬意和对家乡的热爱依恋之情。
诗人在山西村中看到了哪些风土人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村民热情好客
景色优美绚丽
民俗古朴淳厚
思考探究
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浑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游山西村》写了诗人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然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
课堂小结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受诗人一生积极乐观,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作业
《游山西村》中山明水秀的田园生活陶冶着诗人的灵性,而以开创田园派著称的陶渊明也曾在《归园田居》描绘过如诗如画的农村生活。
下面请同学们试比较《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异同。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提示:可以从题材、格式、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五言古诗
描写诗人在田园躬耕劳动的情景。
抒写了诗人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诗歌 《归园田居》 《游山西村》
相同 不同 格式
内容
思想感情
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的生活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言古诗
七言律诗
田园劳作之乐
在村中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农村人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
向往农村生活,但不决意归隐,仍有报国之志。
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共23张PPT)
己亥杂诗(其五)
七年级下
返回:家乡
经过一番游历,我们将返回我们的家乡。
而诗人龚自珍也要辞官回乡。在回乡途中,他看到了许多风景,写下了许多首七绝古诗。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一首与落花有关的诗。
不同于视频中黛玉葬花的伤感,龚自珍写出了积极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己亥杂诗(其五)》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观落花之情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作业
7
教学环节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品悟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
龚自珍 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代表作:《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20岁以前:在家学习经学、文学。
20-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嘉庆二十三年应浙江乡试,始中举;嘉庆二十五年开始入仕,为内阁中书。
29岁至去世:38岁中进士,在朝期间官职都很卑微,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50岁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这时期,他对政治现实认识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议。
作者生平
知识必备
己亥是古代干支纪年法,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龚自珍从京城辞官南归故乡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壮游中,写成了315首《己亥杂诗》。课本所选的是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作。
这次离别京城,对于龚自珍而言,可视为逃出了被桎梏多年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但更多的是不忘报国的一腔壮志。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xiá

划分诗歌节奏
通押ɑ韵
发声响亮洪大,应该读得更快速一些。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huā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观落花之情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在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是人在天涯一般。
形容“离愁”的广大无边。
诗人离开京城的心情是怎样的?
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浩荡离愁
吟鞭
东指
这份离别不仅仅是忧伤的,也是轻松愉快的。诗人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诗人看到了什么才产生“浩荡离愁”的情绪的?
白日斜
点明“离愁”产生的背景。
从诗人自身遭际看,他这次辞官南归,无论是由于“才高动触时忌”(吴昌绶《定庵先生年谐》),或是由于“忤其长官”(汤鹏《赠朱丹木诗》自注),甚至如近人张尔田所说,是由于“为粤鸦片案主战,故为穆彰阿所恶”,都确如他自己所说,是“事不如意”(《与吴虹生书》)。从与本篇内容密切相关的《已亥杂诗》(之三)“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沈沈九罔”,可见此次辞官离京的政治背景。
句中的“白日斜”并不单纯指离京的时间,而是象征着当时的国运与局势。正因为有这样深广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这"离愁"便包含着政治的内涵,正像屈原《离骚》中说:“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这里的“离别”就首先是政治性质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
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展开联想,用“落红”比喻辞官,“春泥”比喻平民百姓,“花”比喻朝廷。
诗人看到落红想到自己,虽然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里,诗人在形象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更”字富有表现力,突出了诗人甘心奉献的情怀。
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本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不断延续!
思考探究
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不甘沉沦、一心奉献。
浩荡离愁,辞官远行(叙事、抒情)
化作春泥,护育新花(比喻、明智)
课堂小结
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落红”自比,表现了诗人虽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爱国热情。
积累拓展
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
渺小。
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的高度,就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
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地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
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诗句原意:落有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
新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跟着诗人去旅行
旅程的最后,我们以回到家乡作为结束。跨越时间与空间,我们追寻着诗人们一首首诗歌中的足迹,去感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了诗人的所思所感。
希望同学们在之后的学习里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课文,获得人生经验!(共24张PPT)
望岳
七年级下
人教版
第二站:泰山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封禅的传统自秦始皇开始,这项活动也为泰山赋予了更多文化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望泰山之雄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作业
7
教学环节
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3.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学习目标
杜甫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望岳》《登高》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泰山 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
泰山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
知识链接
知识必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创作背景
知识必备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ài
cénɡ


划分诗歌节奏
通押iɑo韵
声有余韵,将字尾适当拖长。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liǎo
xiǎo
niǎo
xiǎo
理解诗词大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指泰山。
指山色。
不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大自然。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分。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同“层”。
眼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当,终要。
登上。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观览天下的众山都变小。
诗人“望”到了什么?
由此生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首诗是诗人登上泰山游览所写吗?
望泰山之雄
望 岳
不是。“望”,指在一定距离之外眺望。因为诗人并没有登上泰山,故本诗是诗人眺望泰山时有感而作。
那么诗人望到了什么呢?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远观之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一切美景都集中于泰山,同一时间,山南山北的阴晴、明暗截然不同。
近眺之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动,诗人感觉自己胸中的云气回荡,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的鸟儿回旋。
仰视之望
诗人想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想象之望
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这首诗是按照自远而近的空间顺序和自朝至暮的时间顺序所写的。
首句是如何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有怎样的特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写诗人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到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诗人在写泰山高大这一特点时,除了“青未了”,还怎样去描写?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使用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人格化,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身是个普通字,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在这里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仰望时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景物细节表现了诗人激荡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化用了孟子的哪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四节》
这句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泰山之顶的决心,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
思考探究
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生平,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
作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