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写作 文从字顺
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
写作指导
范文示例
写作实践
1
2
3
4
教学环节
1.通过观察、描述景物,培养厘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2.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来上一堂“文从字顺”作文课。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简而言之就是语言要准确,行文要连贯。怎么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启我们今天的写作之旅。
情境导入
这是发生在一家“巫溪烤鱼”店里面的对话:
学生:你好,请问是烤鱼王张老板吗?
老板:对头,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学生:张老板,你的名字如雷贯耳哎。听说你曾在美食节上艳压群芳,以咄咄逼人之势击败对手,获得了“烤鱼王”的美誉。今天我专门来品尝您的技艺,期待您露一手哦!
老板:呵呵,我的烤鱼确实一绝,好吃得很。不过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啊。
语言准确
写作指导
老板为什么说“你的语文怕是要好好学习”?请大家在对话中找出语句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听说你曾在美食节上艳压群芳,以咄咄逼人之势击败对手,获得了“烤鱼王”的美誉。今天我专门来品尝您的技艺,期待您露一手哦!
品尝技艺:品尝的不能是“技艺”,这是搭配不当。可以换成“品尝手艺”“品尝厨艺”“品尝烤鱼”等。
讨论:这些表达不准确的词语应该如何修改?
艳压群芳:原指某一种花在花丛中特别美丽,现比喻一群女子在一起,其中一个最为漂亮,把其他人给比下去了。它的适用对象是女性。这里用词不准确,应该为“技压群雄”。
咄咄逼人:本义是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是一个贬义词,改成“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更为恰当。
启示:
要做到语言准确,就得准确用词,避免语病。有些词有特定使用对象,我们不能张冠李戴,否则会造成歧义;有些词是有褒贬意义的,我们要分辨清楚;还有一些词搭配合不合理,我们也得考虑一下。当然还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等问题,我们都要注意避免。总而言之,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
如果说语言准确是文从字顺的基础,行文连贯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行文要怎么做到连贯呢?现在,让我们去一趟江苏的高邮,去吃一吃那里著名的咸鸭蛋,找一找行文连贯的技巧。
行文连贯——围绕中心写作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摘自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作者写这一段是紧紧围绕哪一句话来展开的?句子里面有哪些核心信息?
作者写这一段是紧紧围绕“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这一句话来展开的。
核心信息:质细,油多。
这个语段哪些句子是围绕“质细”来写的?
围绕“质细”来写的句子:“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正是因为它质细,所以吃起来口感才柔嫩。
这个语段是怎样围绕“油多”来写的?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是直说。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由席间待客的吃法引出平常食用的吃法,引出后面的筷子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这是铺垫。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是细绘。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朱砂是一种红的颜色,前面又说高邮鸭蛋蛋黄都是通红的——蛋黄的通红其实具被红油浸染的结果,写蛋黄之“通红”,最终是为了表现“油多”,这是侧写。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过对比,凸显高邮鸭蛋蛋黄之红,目的也是通过蛋黄通红的颜色写“油多”,这是对比。
启示:
从这个语段中,我们获得的关于行文连贯的第一个启示是——行文连贯,要确定一个中心,并始终围绕中心来写。
《端午的咸鸭蛋》片段先总说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再分说质细和油多。显然,这里先写的是质细,后写的是油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可以颠倒吗?
行文连贯——按照一定顺序写作
不能。后面的顺序与中心句“质细而油多”照应,照应好了,前后就连贯了。除了照应,这样的安排还是按照吃蛋的顺序来写的——“质细”的是蛋白,而“油多”中的油又是从蛋黄中冒出来的,所以,先写蛋白质细,后写蛋黄油多。
所以,为了行文的连贯,我们写作时还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照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
顺序这个词,言外之意就是得有多个层次,不同层次要有先后,而且不同层次之间要注意行文连贯,要精心过渡,巧妙关联。
在这个语段中,写“质细”是一个层次,写“油多”又是一个层次。那么,这两个层次是如何衔接起来的呢?
是通过过渡句“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衔接起来的。
通过一个过渡句“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直接过渡到写“油多”,这样,前后两个层次就衔接起来了。
过渡句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但是,这一句好像只能启下,承上并不明显。我们怎么把这个句子改写一下,使它不仅能启下,同时还能承上呢?
可改为“不但质细,而且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这里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实现既承上又启下的?
运用关联词。
启示:
由此可见,使用过渡句、关联词也是使文章连贯的有效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大的段落中的几个层次之间可以用过渡句,关联词衔接,可使行文连贯。其实,同一个层次内的几个句子之间,甚至一个句子的内部,同样可如此。
多朗读,多修改
朗读,是修改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时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来顺口。”
托尔斯泰除了自己坚持用朗读来修改文章之外,还把这种方法介绍给青年。他说,在写作的时候,要做到口里朗朗有声,很多大师都是嘴里一边大声地念,手里一边写的。通过朗读,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朗读中一边嘴里念,一边耳朵听,就能发现文章中的毛病。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分小组讨论这段话应该如何修改。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
表述不清。第一句“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给读者的感觉是下面围绕“妈妈的勤劳”来写的,但是下一句却转向了“她对我很关心”,前后不连贯。
没有转折关系,不应该用“但是”。“她对我很关心”与“要求很严格”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
“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
考试成绩95分,不需要“很耐心地讲”。
“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
“一丝不苟”是说学习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这和妈妈承担家务活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把两层意思糅合到一起了。应把“一丝不苟”改为“全身心地”,“进入”改为“投入”。
“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句内重复,“学习里面”应改为“学习成绩”。
启示:
写作时主要是靠感觉来感受语言。因此,文章写完后,要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有?句子通顺不通顺?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吗?请大家分小组进行总结。
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其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最后,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一读,并进行修改。
范文示例
一、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提示: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雪花
一开始是几片晶莹的雪花,轻盈地、悄无声息地、像蒲公英般落在我的掌心,顷刻便融化了,只隐约留下一点精致的轮廓,小巧玲珑的,似是要给我的指尖镶上一颗洁白的钻石。慢慢下得大了,雪花也变成大片的绒絮状,簌簌地飘落下来,一时间天地都笼上了一层雾色,大地上铺着一层洁白的毯,流转着亮银色的光。
没有风,雪落得轻柔缓慢,在地上也不完全消融。铺成薄薄一层,朦朦胧胧地积起来。原来张岱在湖心亭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不是么,秀气的白!我沉浸于这美景之中,伸出手接住一片雪花,沁着丝丝凉意,淌过肌肤纹理,涤去我心中的纷乱嘈杂。窗户上开满了乳白色的霜花,点缀在玻璃上,我仿佛嗅到了一阵淡淡的芬芳……
范文点评
①描写角度多样。文段重点写出了雪落时由小到大的过程,从雪飘落的姿态、融化时的轮廓、落地后的状态、凝在窗户上的样子等角度展现了雪花之美。
②语言优美隽永。第一段中、将“小巧的雪花”比作“洁白的钻石”、语言生动。第二段中引用了张岱的诗文名句、富有诗意。作者用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雪花刻画得灵动优美、字里行间蕴含着自己的情思、别有趣味。
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写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2.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别人的。
3.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那一株胡杨
我曾有幸去过新疆的一片大漠,领略了一回广袤的大漠风光。
有别于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所见到的大漠狂风不止,黄沙漫天。
极目远眺,除了风沙还是风沙;目之所及,是深深浅浅的沟壑——据说是干涸了的河道;身侧挺立的,是一株有着参天之势的胡杨树——被烈日炙烤着,被风沙笼罩着。①
我不禁心生疑惑:这恶劣的环境,是怎么孕育出生命的?这无人养护的地方,是怎么长出一株巨大的胡杨?
①表达准确,语句连贯。
运用“极目远眺”“目之所及”“身侧”等词,将风沙、沟壑、胡杨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一一描绘,用词准确,具有空间感。
面向这株胡杨而立,一股苍凉感扑面而来:树身粗壮,不自然地盘曲着,如同一条来自深渊的虬龙;树皮开裂成一道道沟壑,像巨人身上暴起的青筋,彰显着无穷的力量;部分枝干已经干枯,却仍倔强地朝着天空伸长脖颈;部分枝干上绿叶遍生,但叶片上覆满厚厚的沙尘,②原本的绿色几不可辨。
②描写细致,语言生动。
抓住了胡杨树身主干盘曲、树皮开裂、枝干干枯、绿叶上布满沙尘等细节,将“树身”比作“虬龙”,将“树皮的裂痕”比作“青筋”,并赋予胡杨以人的动作,生动地体现了胡杨的苍凉感。
当地人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眼前这株胡杨如此巨大,也许唐朝玄奘取经时,曾倚靠在它身上休憩;也许元朝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时,曾在它的枝叶下扎营。③可那些人都远去了,只剩下它,近乎永恒地扎根在这里……
在我看来,这株胡杨何其悲壮!它孤身立于大漠之中,没有伙伴,也没有足够的养料,更没有人看护。
③联想自然。
作者巧妙地联想了历史人物经过丝绸之路时与它发生的故事,突出了胡杨的生命力顽强,使文章颇有历史感。
它用全力孤独地肩负着固沙的使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④想到这儿,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夜晚,天际空旷,牛乳色的月光洒遍大漠,同行的还有那“呜呜”而过的夜风。
如果说白天的沙漠热情似火,那么夜晚的沙漠可算得上是凉薄如水了。面对如此巨大的昼夜温差,我再次想起了那株胡杨: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我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那株胡杨扛过了多少个这样的日夜,还要扛过多少艰难困苦?
极目远眺,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株胡杨。它正努力挺直腰身,以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与这夜晚的寒风对抗着。
④借景抒情。
作者看着孤身而立的胡杨,想到它艰难的生活环境,想到它固沙的使命,抒发了对它的敬佩之情。
范文点评
①虚实结合,景物特点突出。文章开篇实写眼前所见之景,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之恶劣;后文虚写了其由唐朝至今的超长生长期。虚实结合,突出了其生命力之顽强、坚韧。
②巧用修辞,情感真挚。文章第四段末尾连用两个反问句,引发了读者对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思考,同时表达敬佩之情。“倔强地朝着天空伸长脖颈”及最后一段结尾句运用的拟人修辞,表现出作者对胡杨坚韧不屈精神的赞颂。
写作实践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写作前,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3.写完后读一遍,认真修改润饰,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