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逃择題两部分。满分1C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迭择题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战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散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周礼·春官宗伯指出:“凡国家大事皆须占下,如‘下立君,下大封时,大祭司会在大宗伯
(辅佐天子学管宗室礼仪之事)的注视下对普色甲凸起的部分发布命龟辞。”这反映出当时
A.王权与神权的联系较为密切
B.天人感应思想深人人心
C.国家政治决策全靠祭可占卜
).王权力受创较大限制
2.萤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受命于君。”同时,他
还指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
贼害民者,天你之。”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
B,反映出其理论设存在矛盾
C.意在构建新型的君民关系
).体现了儒法并重的思想特点
3.翻开历史长卷,从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时期“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
物英卓”,以及唐宋“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这些现象的出现
A大大拓宽了华夏文明的空间维度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表明民族交融加速音乐艺术发展::
).折射出社会激烈动满的格局
4.在唐初三代时期,高中进士者多是士族出身,如唐武德五年(622年首次科举考试中,陇西望
族李氏的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三兄弟同时上榜,名噪.一时。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文化发展存在阶层差异
B.政治传统影响削度革新
C社会地位决定了考试的成败
D.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
5.下面是关丁宋代经济的儿则史料。由此可推知,宋代
材种
出处
湖州农户“以發桑为岁计”
宋房奉吴兴忘为
严州“谷食不足,柳给他州,唯委柒是务”
求《严洲图经》
“蜀之茶国,背民两税池,不殖五谷,唯宜冲
《宋史·食货志
茶”…“民卖茶资永食,与求夫驼田无异”
A.农业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
B.传统衣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C.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较密切
6.万历十西年(1586年),因皇后无子,内阁首辅申时行以明太祖的“长幼有济”的翔山上疏要求
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神宗欲立宠妃郑氏之子(三皇子),便以皇长子年幼的理由塞。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经过内阁的反复奏疏以及李太培对皇长子的支持,榜宗最终册封朱
常洛为太子。这一事科反映出
A.封建制度下中枢决策效率较低
B.政治传统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C.明顿阜帝已失去太子的册立权
D.内阁与外戚的政治势力逐渐膨账
7.下面为185年至1873年清政府财政收人结构变化趋势图。下列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数额(单位:百方两)
◆一田城
·关税.、厘金
20
的9的8.中:.年
注:1853年厘金制度类立,白地方政府在水性要逍设关卡对来往贷嫩征收一定的货物税
A.折射出清政府衩力结构的变化
B.冒在增强地方政府的能动性
C.瓦解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洽基础
D.促进了农民赋税负泪的诚轻
8.马克思曾说:“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京物并创造前所未闯的事物时…
他们战战兢兢地肯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学,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
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一幕,”近代巾国政治运动中与之相
似的是
A.洋务运动
B.雏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湖北三十八个县(州洲)相继宣布光复。在这三十八个县(州)政权中,充
当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共五十七人,其中士绅(包括立宪派)二十三人;旧官僚二十一人;单
命党人十人:会党首领一人;不详二人。由此可椎知,辛亥革命
A.其备广泛的社会基础
B.使民主共和理念深人人心
C.隐藏着革命失败风险
D.属于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高一第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第2页(共6页)】
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④
A
D
B
A
B
C
D
C
A
D
A
B
D
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凡涉及国家大事周王都会开展占卜活动,但这一活动是在周王的“监视”下开展
的,即受周王的控制,这反映出当时王权与神权的联系密切,故A项正确。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
的,排除B项;“国家政治决策全靠祭司占卜”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国家占卜行为是受周王控制的,排
除D项。
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以“天”强化了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以“天”强调了君主应以民为本,
这一思想改变了传统君民对立的观点,用“天”实现对君民关系的调和与制衡,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
权神授和民本思想,这与哲学思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对君民关系的重构,而非其理论设
计存在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3.B【解析】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以及“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等现
象,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和融合,故B项正确。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和“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的是华夏
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并未涉及音乐艺术的发
展,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初期,进士及第者多为士族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门阀世族逐
渐成为社会学术的中心,而科举考试以“才”为标准,使得士族在科举考试中优势较大,这正是当时社会文化
发展存在阶层差异的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族在初期科举考试中存在优势,这与制度革新无
关,且唐朝已确立以科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唐朝门阀世族逐渐衰落,“社会地位决定考试成败”
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与史实相悖,故排除。
5.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了一些以养殖桑蚕、种植茶叶为生的农民,他们的劳动产出多用于市场
交易,以换取生活物资,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即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密切,故D项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农业商品化趋势,这与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无关,排除A项;“剧变”的说法过于夸大,中国古代始终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宋代并未实现完全统一,排除C项。
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明朝官僚集团及太后对皇长子的支持下,最终使
皇帝遵从众意立皇长子为储君,这反映出政治传统对皇权的制约效果,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制
度、官僚集团等对皇权的制约,这与中枢决策效率低下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夸大,故排除:材料中内
阁上书只是“建议”,而非“决策”,并不能表示内阁权力膨胀,且材料未涉及外威的势力,排除D项。
7.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3年后,被地方政府掌控的厘金收入不断增长,远超被中央掌控的田赋和关税
收人,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权力的下移和地方势力的日益膨胀,故A项正确。厘金制度旨在通过缓解地
方财政问题,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B项: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排除C项:田赋收人下降主要受当时农民起义的影响,这与国家降低农民赋税负担无关,排除D项。
8.B【解析】根据材料“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若这种久受崇敬的
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可知,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反映的是近代部分革命“托古
革新”的特点,近代中国政治运动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是维新变法,即康有为通过《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近代民
主政治思想强行纳入到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通过托古改制,以减少改革的阻碍,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
材料无关,故排除。
9.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湖北两地响应速度较快,但主导两地革命的群体多为
立宪派或旧官僚,其具有较强的保守倾向,革命热情低,易成为革命内部的反动势力,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
及江苏、湖北两地革命领导群体构成,并不能反映两地社会的真实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革命势力
发展的迅速,并不代表这些领导群体完全支持民主共和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属于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
排除D项。
10.D【解析】根据材料“北极下来的新潮”“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可
知,该诗宣传的是马列主义,这反映出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列强学习转向学习马列主义,即教亡图存
出现了新的道路,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马列主义在中国获得一定传播,这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无
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民主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B项:仅从一首诗歌无法论证马列主
义成为社会主流,排除C项。
1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漫画描绘了群情激奋的老百姓们,手持钢枪,欲与敌人抗争,以夺回故土,结合
时间1938年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反映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强烈愿望,故C项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人民抗战的愿望,这与持久抗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敌后战场无关,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
知社会其他群体对抗战的态度和支持力度,无法得出全民族抗战社会氛围浓厚的结论,排除D项。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