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专题
1. [中华英雄谱]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增强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英雄人物及其言论(部分)
时间段 英雄人物 言论
1840—1949年 邓世昌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孙中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顾维钧 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杨靖宇 我有我的信念,我们中国人全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邓稼先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袁隆平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出不同时间段的英雄人物的言论所体现出的时代主题。(4分)
(2)从材料中选择2~3个英雄人物,结合其言论,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 [小钱币,大历史]货币与经济发展、国家地位有着密切关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19年,英镑凭借其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属性,建立起广泛的国际信用,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在1913年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英镑的占比约为40%。1860—1914年,世界贸易的约40%是以英镑计值和结算的,1914年之前的英镑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夏广涛等《大变局下外汇储备问题的再审视》
材料二 美元崛起的历程
阶段 概况
预备期:18世纪下半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美国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的国力、经济实力都不足以支撑起美元的国际化。187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1912年美国又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但美国金融体系不发达,不得不借助伦敦或欧洲其他城市进行贸易融资中的票据承兑和贴现。
较量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14—1919 年,美国完成了由债务国向债权国转变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可谓美元在与英镑并驾齐驱中占据上风。20世纪30年代,英镑再占上风,美元退居次席。
胜出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 5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坐拥世界黄金储备的2/3,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世界上唯一自由交易的货币。
——摘编自韩龙《美元崛起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材料三 有专家解读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审慎稳健。金融开放往往面临输入性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投机资本非常多,可能会对国内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和指导原则。”
——摘编自白舒婕《人民币国际化:既要“扬鞭”,又须稳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围绕“美元崛起的历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还需要做些什么?(2分)
3. [中外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一带一路。(12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中绘有一种特殊图案——三兔共耳(见下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三”有吉祥寓意。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争,隋朝统一后,人口相对退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
注:该图案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出现(其中敦煌、巴基斯坦、伊朗、埃及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如下:
材料二
“西厢瓷”最早出现于晚明,在清初逐渐发展兴盛。其人物刻画受到外籍宫廷院画家绘画技法影响,五官和服饰刻画分明,较为写实,有的还添加有异域风情的纹样装饰。其表现形式有连环画、组合画以及图文结合等多种。明清时期,“西厢瓷”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而传入欧洲,成为欧洲瓷画模仿的范本。《西厢记》故事也在欧洲传播开来。
——摘编自简圣宇、华雪《瓷器上的戏曲图式》
材料三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十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规模投资,形成3 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使将近4 000万人摆脱贫困。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重点线路运营、建设进展顺利。
——2023年3月30日《经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敦煌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原因。依据示意图,指出其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西厢瓷”的特点。并分析“西厢瓷”畅销欧洲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你对中国“一带一路”实施效果的认识。(2分)
4. [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16世纪以来,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不断得到扩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成果(部分)
时间 人物 国家 发明成果
1807年 富尔顿 美国 发明蒸汽机轮船
1825年 斯蒂芬森 英国 发明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1876年 奥托 德国 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883年 戴姆勒 德国 发明汽油内燃机
1885年 本茨 德国 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发明飞机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材料三 全球化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流转、交汇、组合。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步步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没有更广范围内的交流就不会有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而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国家全球化程度的高低及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优劣势。
——摘编自宋天田等著《交通运输与科技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航海家的航线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航海的发展对欧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07—1903年交通领域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交通运输在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性。(2分)
5.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之后,英格兰的西北部,伯明翰、曼彻斯特等新兴工业化城市兴起。在这些兴起的城市中,成打的烟筒冒着滚滚的黑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化学工业中的废气排放,对人的肺部极为有害。工厂建立后,各种废弃物、垃圾不断排入河流中,也造成了严重的河流污染。机器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煤和铁的需求,矿山资源被人们毫无顾忌地大肆开采。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打破了持续百年的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摘编自鲁运庚《英国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材料二 中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70年的探索
1949—1978年 环境压力尚未达到严重的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的程度,这一时期中国处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非正式政策时期
1979—1991年 1979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开始设环境保护部门。1983年,环境保护被列为基本国策。总体而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面前,环境保护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1992—2012年 1992年6月,在里约峰会上,中国政府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1996年,颁布《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仍优先于环保,处于“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污染”阶段
2013年后 2017年12月,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从源头处来约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边界,助推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鞠昌华《中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70年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60年代后英国生态环境开始恶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6分)
(3)新考法 [拟宣传标语]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生态文明建设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6. [在身边发现历史](2023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标为主题的浮雕。浮雕下面镌刻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雅典卫城西北的公共活动空间有雅典广场,那里设有公民陪审法庭及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等重要权力机构
材料二 中国的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备受瞩目。
三大线性文化遗产历史叙述
长城 丝绸之路 大运河
历史现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出击匈奴 北魏孝文帝把北方各族迁到中原,推行汉化措施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转运到欧洲;西域的物产及乐器、歌舞传入中原 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
历史结论 长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隋朝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处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古代文明,并概括两种文明的不同特征。(4分)
(2)新考法 [补充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补充不少于3个相关历史现象,并根据历史结论归纳出三大线性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共同主题。(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2分)
7. [看电影,学历史]某校历史社团准备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任务,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方控诉丧尽天良的南方奴隶主把黑奴像牲畜一样拍卖,南方则痛斥唯利是图的北方资本家迫使童工每天工作16小时;北方废奴派要求立即废除奴隶制,南方威胁要脱离联邦;北方认为脱离联邦就意味着叛乱和内战,南方声称“另立中央”相当于反抗暴政的第二次独立战争。
——摘自佳音《<乱世佳人>:那些随风飘逝的战争与爱情》
材料二
电影 《西线无战事》 《血战钢锯岭》 《长津湖》
剧情简介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面战线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和同学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上,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坚守信仰及原则,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的日军,把75名受伤战友最终运送至安全之地,使其得以生还。 讲述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材料三 《焦裕禄》(1990年) 、《孔繁森》(1995年) 、《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年)等电影用故事化的视听语言、感性的伦理情感呈现出时代映照下的主流文化。《建军大业》(2017年) 、《红海行动》(2018年)的叙事视角更加平民化、质朴化。电影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塑造新的时代英雄,呈现出立体丰满且充满生活气息的个体。
——摘编自王春晓《文化迁衍与当代电影“家国叙事”嬗变》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材料一电影所讲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
(2)历史社团成员在观看完材料二电影后,撰写了以下两条影评。请你从中任选其一,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8分。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影评一: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深重的灾难。
影评二:平凡的英雄,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
(3)根据材料三,简述你对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认识。(2分)
8. [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校九年级同学准备开展“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活动一 字斟句酌】
一组的同学通过翻阅先秦典籍,摘录了如下内容:
古籍名称 书摘
《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论语》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韩非子》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
(1)任选活动一的两部古籍,概括其书摘所蕴含的思想智慧。(4分)
【活动二 按图索骥】
二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了以下典籍:
①《史记》 ②《本草纲目》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⑤《资治通鉴》 ⑥《农政全书》
(2)根据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对活动二中所示典籍进行分类并对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予以解读。(6分)
【示例】分类:②④属于医药学著作。解读:古代医药学典籍中蕴含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内在生存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的思想理念,和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
(3)综合上述活动,简述中国传统典籍的现实意义。(2分)
跨学科专题
1. (1)1840—1949年:救亡图存。(2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2分)
(2)【示例】英雄人物:孙中山、王进喜
观点:英雄人物勇担时代责任,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孙中山从事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于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率领钻井队艰苦创业,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以他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
结论:这些英雄人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并作出了杰出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8分)
2. (1)英镑与黄金自由兑换;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大量的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示例】观点:美元的地位变化是由美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论述: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契机,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出口额分别在1870年和1912年超过了英国,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基础得以奠定。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同时美国又引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革新了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繁荣,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最终使美元成为世界上唯一自由交易的货币。
结论:纵观美元崛起的历程,美元之所以能够战胜英镑而独霸世界,归根结底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然。(8分)
(3)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占领科技高地等。(任答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 (1)原因:隋朝统一后,人口减少,三兔共耳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中西文明交汇的中心;隋唐时期文化繁荣。(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特点: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传播的时间长,区域范围广,涉及亚洲、非洲、欧洲。(任答一点得2分)
(2)特点:受外来绘画技法影响;表现形式多样。(任答一点得2分)影响:促进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任答一点得2分)
(3)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就业岗位,推动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一带一路”彰显了中国的新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新机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任答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4. (1)特点:从西班牙出发的向西航行,从葡萄牙出发的向东航行;沟通了美洲、亚洲、非洲、欧洲,形成了全球航线。(4分)影响:开启了西方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方国家开始崛起;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任答一点得2分)
(2)新型发明成果主要出现在美国和德国;交通工具的动力系统发生革新;科技发明成果的应用推动交通领域的发展;由平面交通进入立体交通时代。(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发达的交通运输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等的发展反映了全球化发展中各国的优势和劣势等。(任答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 (1)工业革命的进行;当时的英国人缺乏环保观念;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矿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演变历程: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的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任答一点得2分)有利因素:国家环保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和生态问题引起世界高度关注;中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生态与文明息息相关;锁住黑龙保蓝天,治理污水护家园。(任答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 (1)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2分)不同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通过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希腊文明,雅典城邦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2分)
(2)历史现象: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丝绸之路,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沿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3分)共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分)
(3)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反映了各区域文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2分)
7. (1)美国南北方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南北方矛盾的焦点;南北方矛盾不断激化,美国陷入国家分裂的危机之中。(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示例】选择:影评一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全球约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南京大屠杀和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导致无数的无辜平民死于战争等。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8分)
(3)中国当代电影大力弘扬以爱国、敬业为核心的主旋律;中国当代电影大力宣扬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爱国、敬业的良好社会风气;观看爱国主义等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有利于培育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任答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8. (1)《道德经》: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论语》:诚实守信并注重自身修养;《韩非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分,任选两个作答即可)
(2)【示例一】分类:①⑤属于史学著作。(2分)解读:古代史学著作,记述了中国古代特定时期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要史实和人物等,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发展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史料,见证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变迁,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记录者。(4分)
【示例二】分类:③⑥属于农业著作。(2分)解读:古代农业著作使农业生产经验得到总结,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种植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分)(任答一类即可)
(3)是古代各领域思想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任答1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