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终(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4: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市2023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
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
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
“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
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
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
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
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
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
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
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
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
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
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
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
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
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
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
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
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
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
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
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
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
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
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
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
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
服务水平。
B.村庄一旦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将失去依托,孝祖敬亲的传统可能就
因此断裂。
C.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
失的。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至少有8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
程的结果。
B.丢弃乡土文化特色,只是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就不能让搬入新居的村民拥有踏实的
幸福感。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只有一户人家的
小社区这种情形。
D.在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
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3分)
A.祠堂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要大力兴建。
B.对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避免其倒塌给村民带来危险,可予以拆除。
C.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D.陕西省安康市谭坝镇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4.近日,我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4分)
5.结合材料二,请简要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葵 园
李沐心
这块勉强可以称得上耕地的地块,处在一条东西方向的河川北岸,形状顺从了雨季河流
的切割。看它那隐忍的样子,想必曾经不可避免地遭受过山洪的蹂躏,从陡坎断面清清楚楚
地看出几十公分厚的土层下覆盖着深不见底的砂砾。但尽管如此,它依然是这里的耕地。每
年春天,农人一样要精细耕作,像是伺候一个产妇那样悉心。在他们投向土地的每一粒种子
中,都充满了希冀,盼它们在凤调雨顺的年景中长大,然后慢慢成熟。厚道的土地虽然耕土
瘠薄了些,但她既已怀就了农人的种子,就决意不能亏待他们。在雨水和阳光的配合下,竭
尽心力地把那些种子焐热,催芽,再鼓励它们从自我的怀抱中挣脱出去,见阳光,经风雨,
去报答与土地相濡以沫的农人。
万物的发生似乎都是一样,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
就在谷雨刚刚过去的今天,在这块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场古老的“活剧”,这是一个晴
朗的早晨,土地从长夜中苏醒,山麓开始泛青,一对农民夫妇开始了与土地交流。他们一前
一后默契地配合着,平静且坚韧,丈夫扛着犁辕,妻子把扶着犁铧,艰难地把土地一条一条
地划开。这样的场景,在机械化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它是农耕历史的活态化石,早该归
于博物馆里。但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心酸。这对夫妇不是在为我们演示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而是要从这块土地上获得生活的营养。(1)土地被一垄垄地剖开后,妻子将一粒粒葵花种子不远不近地撒了进去,手起手落的刹那,竟没有一粒被抛在垄外。葵花种子东倒西歪地躺在地垄里,等待一场春雨的催生。
种子被撒到地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土地似乎恢复了平静,那种古老的种植方式也暂时
被收藏起来。这段时间,我们天天从省道上经过,却渐渐忘记了土层下面的种子,而更加关
注田边那些粉嫩的杏花,一天一个样子地开放。但是,土地的平静是表面的。就像那对夫妇,
虽然没有再出现在这块土地中,但那些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底开始复活一样,在土地的表层
下面,所有葵花种子都从冬眠中醒了过来,在一场春雨的浸润下开始吸胀、膨发。(2)肿肿的,大大的,相互推搡挤占着地下空间。长成胚芽后奋力挤出了地面。除了那对夫妇,种子演变的声势对于其他人而言,都是悄然无声毫无感觉的,尽管它们在破土的刹那,迎逢了滚动的春雷。但在农夫的心里,种子的萌发过程就是一次庄严的祭礼,无数生命开始鲜活,遥远的希望露出曙光。葵苗终于不负时节,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出落得俊秀挺拔。它们目不转睛旁若无人,它们乐此不疲,即使阴云蔽日,也能循着太阳的轨迹从东到西地摇移。在这条川道上,它们的绽放成了这个时节最美的风景。
春耕以后的土地,大致没有两样,但几天不见就像换了新装,尤其盛夏雨水的轮番登场,
却已经把万物泼成了绿色。在省道上骑行,哪还能分得清楚其中物种的不同。但葵园却夺人
眼目地跳了出来,也使得那对农民夫妇春耕的场景重又浮现眼前,他们极其平常的种植已成
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变成游客的乐园。白裙紫带在黄花绿叶间飘舞,
绿绮绛纨于蝶舞蜂飞中灿烂,原本朴素的田园在这盛夏时节因了省道的沟通而繁华生色,但
这里唯独少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此时,在这个农闲的时节应该适有闲情,坐在村边的空地上
静听鸟叫蝉鸣,或是脸上盖着一顶泛黑的草帽做做白日美梦,也不管葵花长成什么样子,任
其与那些女人在烈日下争芳斗艳。他们深谙葵园的繁华只不过是季节中的一抹丹曦,怎能抵
得过金秋田园的斑斓?在他草帽下的金梦中,早已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中秋一过,葵园埂上的各色野菊花开得正盛,但葵花却渐渐苍老下去,大部分葵叶已经
泛黄打卷,靠近地面的叶子干枯得在秋风中哗哗作响。葵花成熟了,它的朝向早已在某一时
刻固定在了东方,没有了倾阳的激情,只有向地的沉默,它因承受不住葵花盘的重力而垂首
大地,既以饱满的果实回馈了农人,又以固定的方向记录着岁月,更以感恩的情怀向大地致
以崇高的敬礼!
几天以后,那对农民夫妇出现在了葵园。丈夫穿了一身绿色迷彩服,妻子上着暗红色罩
衣,下着深蓝色裤子,竟然都还是春耕时的装束,好像他们一直未曾离开过葵园,他们面颊
绯红又暗含喜悦,双双手执镰刀,就像当年开犁一样,步履稳健地走向葵园。
这是他们自己的葵园,他们只有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更足的底气和自信。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文章写种子“报答与土地相濡以沫的农人”,将种子、土地、农人关联在一起,写出
了三者如纽带般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
B.文章认为在葵园土地上演的古老的“活剧”,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心酸”,揭示农人
生产和生存的环境,体现出人文情怀。
C.文章写葵花老去、葵叶干枯,承受不住重力而垂首大地,流露出向日葵走到了生命尽
头的伤感之情。
D.文章结尾写农民夫妇收获时的情景,既写出了他们对农耕生活的坚守,又含蓄地表达
了对他们的赞美。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土地的贫瘠,欲扬先抑,写出葵种生长环境的恶劣,也为下
文做铺垫。
B.画横线部分(1)连续用了多个动词,以生动的细节凸显栽种动作的娴熟和作者观看
劳作时的心酸。
C.画横线部分(2)运用比拟的手法,赋予葵花种子人格化的特征,表达它们想要破土
而出的急切。
D.文章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句式灵活,感情深沉真挚,使文章内容丰富
而有内涵。
8.请结合文本,从葵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分析农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9.请结合文本,从景和情的角度分析“葵园”的丰富意蕴。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
选,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
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园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
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
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
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
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
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荀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
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
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与成语“疾风扫秋叶”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六艺”指六种技能、才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含义相同。
C.“然后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
义不同。
D.“好学之谓也”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的句式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都点出了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品行
的原因是善于借助后天的学习。
B.材料二阐述了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并指出“三教”对
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材料二以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来比喻学习,进而论证只要经过学习,就
一定能够具备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D.材料二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使论据确凿充分,阐明了
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4分)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4分)
14.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清】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①,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
凌歊②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③战地,几多
白骨,金焦④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①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②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
裕称帝后所建。③碻磝:古地名。④金焦:指金山和焦山。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三句以京口险要的地势和英雄孙权的形象表现雄浑气象,为“忆寄奴”做伏笔。
B.“凌歆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歆台大宴群臣,表现刘裕王者威名远播四方,堪比高祖。
C.“烟树冥漾”“社鼓连空”动静结合,勾连景物与人事,描摹眼前喧嚣的祭祀情景。
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6.本词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到历史人物刘裕时,都称其小名“寄奴”,
表达了什么共同情感?两词写刘裕的用意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作者以螃蟹为喻,来阐明即使先天条件优越,学习时心浮气躁也不
会有好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通过想象,表达物是人非之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
(3)古人常常借酒遣怀,但古诗文中不出现“酒”字也能表达以酒传情之意,比如高
中教材我们学过“____”和“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东坡书院,大门朝向南方,进入院内,先是会经过一座小石桥,然后就会看到当时苏东
坡和友人会面一起议事的场所——载酒亭。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
亭中有一匾,上面写着“鱼乌亲人”,这是由清朝的儋州知州张霈题写,出自苏东坡《留别
雩泉》中的诗句:“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鱼鸟亲人”寓意是:东坡认为儋州不仅山川秀美,人心友善,(1)就连鱼鸟都懂人情,解人意,与人亲近。
从“载酒亭”中出来沿着台阶向上走,就到达了“载酒堂”。“载酒堂”建于苏东坡到儋州的第二年。苏东坡在载酒堂设帐讲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个进士符确,形成了“人知教子,家习儒风,青衿之士,日以增盛”的局面。苏东坡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考上了功名,宋一代,海南历史上共出十二位进士。“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正是苏东坡对于儋州文化开发不朽之功的赞誉。(2)如今,这里阳光明媚,穿透树叶落在地上,星星点点,斑斑驳驳,随着微风变幻出无穷的图形,和一千年煎的阳光毫无二致,一如苏子历经千年依然耀眼的风采神韵……
18.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处的“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道题你会不会,只有你自己清楚。
B.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
C.他是一名会各种乐器的数学老师。
D.高三一年,我希望会逆风翻盘!
19.文学作品中,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结合文中第(1)处画横线部分的句子,
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分)
20.文中第(2)处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如今,这里阳光明媚,透过树叶落在地上,光
影随着微风变幻出无穷的图形,和一千年前的阳光毫无二致,让人联想到苏子历经千年
依然耀眼的风采神韵……”,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沐文化之韵, ①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向世界
展示中华文化之关。杭州第19届亚运奖牌“湖山”、火炬“薪火”,设计灵感都源自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吉祥物组合“江南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展示中国江南文化,呈现杭州山水景观:会徽“潮涌”含盖杭州亚运会的理念和中国文化,象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也寓意着“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文化之韵不仅体现在赛事之中, ② 。市民群众是讲好中国和亚运故事的“代言人”,积极参与赛事活动,主动了解文明知识,提升自身文明素养,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
借数字之韵,兴数字强国之路。面向亚运,数字力量赋能助力; ③ ,杭州亚运尽显
“数”智。杭州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先行区,以杭州亚运为契机,乘“数”而上释放数字化红
利,在数字浪潮中勇立潮头、逐浪前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苏轼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秋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
1.C(“是得不偿失的”表述有误)
2.C(A项“每天至少有80个村庄消失”表述有误;B项“就不能”表述有误;D项文本为是一种假设)
3.A(“因此要大力兴建”表述有误)
4.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每点2分,任意答对两点即得4分;意思对即可)
5.①聚居一处(聚村而居);②熟人社会;③人口不流动(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C(“流露出向日葵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伤感之情”有误)
7.B(“凸显作者观看劳作时的心酸”有误)
8.①谷雨刚过,播撒葵种,农人内心平静且坚韧;②春雨洗礼,葵种萌芽,农人内心萌发希望,充满期待;③盛夏时节,葵花盛开,农人悠闲自信与对丰收的渴望;④中秋过后,葵花成熟,农人丰收的喜悦与内心的踏实。(每点1分,答对四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景: ①葵园是葵种生存生长的环境,从萌芽到成熟,在葵园中展现不同景观;②葵园是农人劳作的场地,从播种到收获,烙印农人辛勤劳作的场景。 情:①葵园是将种子和农人交织在一起的场所,孕育滋养生命,是农人精神寄托的园地;②葵园是对脚踏实地、劳有所获的赞美,更是对坚韧向上的生命力量的讴歌。(景、情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CFH
11.B(A项“疾”都是劲疾、强;B项《师说》的“六艺”为六经;C项前者是“困惑”,后句是“围困”;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后句是定语后置)。
12.C(文中学习是具有美德的必要条件,选项将其说成了充分条件)
13.(1)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所以”“上务”各1分,大意2分)(2)借助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假”“绝”各1分,大意2分)
14.①迎难而上;②好学不倦;③务实力行;④勤于思考;⑤广泛学习。(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15. C(“社鼓连空”是词人联想,不是眼前之景。)
16. ①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对出身寒微却能成就伟业的英雄刘裕的赞叹之情。②曹词写刘裕重在反思历史,表现英雄功业终成遗迹的兴亡之慨,也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③辛词写刘裕,意在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也抒发了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唯有杜康 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所填句子可以来自同一诗文,也可以来自不同诗文;但必须是高中统编教材内容,且不能出现“酒”字。每空1分)
18.D(A项表示“理解”,B项表示“应当”,C项表示“擅长”,D项表示“可能,能够”)
19.①“就连鱼鸟都懂人情,解人意,与人亲近。”两个逗号连续运用强调了苏轼对儋州人文风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②逗号隔成了三个短句,使语言简洁连贯、音韵和谐,符合整体语境。(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20.①原句中词语“穿透”写出了阳光透过树叶投射到地面的力度,比改句“透过”更有力量。“星星点点,斑斑驳驳”突出阳光洒落的形状,增强了美感。②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形象的阳光比喻为抽象的风采神韵,新颖贴切,比改句更传神巧妙。(词语分析给3分,比喻分析给2分)
21.①赏中华文明之美 ②还在市民生活之中 ③借助数字(每空2分)
22. 会徽“潮涌”展示杭州亚运会理念和中国文化,寓意着“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也象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含盖”改为“展示”,搭配不当;句子顺序需要调整,逻辑关系呈现递进关系。改对一处给1分,两处全对给3分)
23.参考立意:①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②应坚守本心 ③要灵活变通(标准参照2023年高考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更长,可是令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劲疾,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能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品行,即便身死但名声不会朽灭,是什么原因呢?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而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所以,从前的帝王都专门设立教官负责对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给他们六种品德,教给他们六种善行,教给他们六种才能。这三种教育齐备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完全了。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人们不经过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修饰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神明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诗经》说:“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说的就是要好学不倦。倚身站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这样一定能抵达;仰着头而想得到天空的飞鸟,不如循着鸟的鸣叫去寻找;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身体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不信口开河,发表言论一定是为了广博见闻。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地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子夏说:“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常自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多听取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