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叙述顺序及其作用 课件(共17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叙述顺序及其作用 课件(共17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9:23:50

文档简介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叙述顺序及其作用
内容解读
“叙述顺序”类题目常从情感抒发、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布局谋篇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并常与这些角度结合考查。
考点分析
叙述顺序:
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
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顺叙:也称为正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考试一般不会考到)
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倒叙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③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
①突出文章的主旨。②突出人物形象特点。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
①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②深化文章的主题。③引人深思。
此类题型注意事项:要区分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 从位置上看,插叙只能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补叙既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结尾。
2. 从篇幅上看,插叙内容一般较长,补叙内容一般只有一两句话。
3. 从篇章结构上来看,插叙去掉后前后内容仍然紧密相连,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而补叙则不然。
解题思路
1.审题目 弄清楚题目问的是文章某个段落还是全文的叙述顺序。
提取标志性词语 抓住文章中表示事件发展顺序的词语.
2.辨顺序抓住关键段落辨析开篇段落落有较大的区别。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一般在开篇的段落会有所暗示,尤其是采用倒叙的文章.适用于有插叙和补叙部分的文章,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
3.答作用谋篇等分析叙述顺序的作用。结合题目要求的部分内容或全文内容,联系表现手法、人物塑造、情感抒发。
常见问法
1.融入到信息的提取与辨析中考查。(选择题)【如2022·葫芦岛】
2.这篇文章以第……人称的口吻,按……顺序,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这件事。(填空题)【2021·烟台】
3.文章第x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来记叙 有什么作用(好处) 【如2023·永州;2022·达州/鄂州/赤峰/永州】
4.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5.融入句段作用中考查: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x段的作用。【如2022·遂宁】
6.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2021·武威】
教材示例
【教材】八年级(上)第14课《背影》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问题】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分析不同叙事顺序的作用,感受人物的情感。
【解答】补叙。作用:课文的最后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中考链接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各题。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问题】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点拨】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第④⑤段“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可知,这里是对小时候中学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通过插叙中学时作者与老师之间的相处,回忆自己带领同学给老师送“贺年片”的内容,表现出当时师生关系的友好,解释了为什么时隔多年老师穆尼先生还会向“我”索要“贺年片”,并为下文“我”与曹齐一起重绘“贺年片”做铺垫,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答】插叙。内容上,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他们在中学时代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亲近,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友好,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结构上,通过插叙中学时与老师的交际生活,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思维导图
分类 特征 作用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使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①开篇点题。②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引出下文。④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 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件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②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练习巩固
(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葵花地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中国作家网2023年02月14日
1.文中反复强调:我忘不了乡下老家那一片葵花地。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原因。
2.文章第③段在记叙上属于什么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3.请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描写分析祖母的形象。
(1)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2)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
4.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葵花地”。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像祖母那样精心侍弄好属于自己的“葵花地”?
(2023·广东茂名·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
⑤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粑粑。”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
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顺着錾路①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当年,外婆照顾着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准备了三种各具风味的清明粑:苏麻、花生、芝麻、冰糖粒混在一起的甜馅,花生粒、肉丁、盐菜碎炒制成的咸馅,还有直接把绿色的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的无馅。蒸好的清明粑褪去了葱绿,变成了深沉的橄榄绿。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甜馅糖汁黏稠,甜而不腻;成馅鲜香滑嫩,令人胃口大开;无馅料的,淡淡清香在舌面徐徐洇开,从舌尖到舌根,袅袅升起一股清甜,久久不散。原来,没有馅料的参与,清明草的香味更加纯粹、醇厚。外婆看着我,眼睛笑得弯弯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粑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选自《人民日报》)
[注释]①錾zàn路:凿出的纹路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回忆与现实相互穿插的结构,生动体现了两代孩子感受春天的味道的过程。
B.文章用多种描写手法,把外婆教我采摘清明草、为我做清明粑的场面写得温馨动人。
C.文章详细介绍外婆制作的不同口味清明粑,通过对比突出无馅清明粑的味道更纯粹。
D.文章结尾描写孩子们等不及清明粑放凉就塞嘴里吃,侧面烘托了清明粑的味道鲜美。
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
7.选文第⑤- 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选文第 段,看着“我”一口气吃三个清明粑,外婆“眼睛笑得弯弯的……”。揣摩并描述外婆此时的心理活动。
(2023·辽宁盘锦·校联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魏其人
①阳光很好的午后,楼群里的人,像吮吸到花香的蜂,三三两两拥到楼下的休闲区。老魏临时理发摊尤其醒目。几个邻居袖手、插兜看老魏在给一位老人理发。
②身着鲜红冲锋衣的老魏,像稳住地球仪一样,一手稳住老人的脑袋,一手持电推,自下往上一提一提。电推发出嗡嗡低鸣,像一架无人机在头顶盘旋。
③推好头,老魏将在开水里荡过的毛巾,左右手一番倒腾叠得四方,随即用食指和中指夹着毛巾两角,啪啪在手里击了两掌,抖得温度适宜,用毛巾把老人仰着的脸温柔地擦拭了一遍。然后弓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
④完了,又往老人脸上抹了点雪花膏,点开手机自拍功能递给老人,嘴里不无调侃地说:“你看看,可以当新郎官了。”
⑤老人变得眉清目爽,乐得合不拢嘴,说魏老板你不但人长得俊,手里的活儿更是一流。60多岁的老魏俏皮地扬了扬眉,用京剧的念白甩出一句:虽毫末技艺,乃顶上功夫。众人听得哄笑。
⑥有人打趣,老魏,你当初肯定是使噱头骗到老婆的。老貌娇小的老婆,捧着他的茶杯站在一旁,听到这话双眼笑得水弯弯,说起了往事。
⑦还是姑娘家的她当初是幼儿园老师。班里有个女孩家庭条件很不好,母亲是个智障,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有次,她给小女孩扎头发的时候,令她汗毛直竖的是,头上竟长了虱。家长肯定指望不上,她就带孩子找上了老魏的理发店,想先剪短头发,再灭虱。老魏听到原委,二话没说,给女孩剪了个薄薄的童花,又用篦子一缕缕地篦虱卵。还说,小囡用药不太好,老师你隔天再带来店里弄,连着几天,肯定能断根。末了,她要付钱,老魏说:“又不是你的孩子,哪能收钱。”钱没收,结果把姑娘的心给收了。
⑧老魏对待小孩真有一套。那天,两个进理发店会发出“杀猪一样嚎叫”的男孩,在老魏手里很配合地理了发。
⑨老魏用灌了温水的喷水壶,往孩子的头发上喷了几阵水雾,捏起嗓子跟孩子柔声道:宝宝和鲜花一样也要洒洒水,是不是呀?手里一阵咔嚓咔嚓,剪起发落,一刻钟就搞定了。
⑩开理发店的时候,有一次老魏接待了一位来自南通水泥厂的采购员,在与对方的攀谈中,知道对方急于找承运矿山到码头的运输车,老魏很热心地帮他找了几位当地的拖拉机手。
后来,供销员每次来谈业务,都会到老魏店里理个发,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老魏在朋友的帮带下,不但跑上供销,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还买过两条运输船。60岁那年,买下了一栋别墅,颐养天年。
那天,老魏在住户群里看到有老人在打听,哪儿有给老人剃头、修面的店。大家七嘴八舌回复都是家人解决。孩子不在身边的,说自己对着镜子胡乱剪。老魏见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人老也要面子,就开始重操旧技,自己又不差那点钱,免费算了。
剃头匠,还是富翁,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
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10.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1.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2.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3.选文第 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4.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1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老魏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翻译家梦
袁敏
①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这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
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大约读五六年级。有一天,很偶然地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木木》。泛黄的封面上,“木木”两个字很大,竖排的,右侧是一个素描笔触勾勒的大胡子外国人,下面的“(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最奇怪的是,这些字都是从右边往左边排的,和我以前看到的那些书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气息。
③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我哭湿了好几条手绢,心里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与巴金先生相遇,我更期待自己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④我的这一梦想,当时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我小学毕业时,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到天长小学来招生,面试时来了两位老师,对我提了很多问题,还让我朗读了几段文章。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是怎样回答的,朗读的是什么文章,如今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临走时在楼梯口回身望着我,笑眯眯地一摆手,说:“在家等通知吧!”
⑤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自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今后自己将天天学习外语,说外国话,阅读外国书籍,当一个翻译家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⑥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而是按照地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报到那天,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郁闷。我到自家的后晒台上,把自己疯玩了一个夏天的皮筋、沙包、毽子等玩意儿一股脑儿扔了下去,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⑦杭十一中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⑧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些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我像假小子一样,不管不顾地和男生一起跳窗而入。其实潜意识中,我惦记着《木木》那本小书,希望能在书海中觅得它的踪迹。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外国文学专区,而且首先寻找俄罗斯文学的专柜。那一瞬间的狂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酣畅淋漓,虽然我没有找到《木木》,但其他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众多图书,同样让我欣喜莫名,被我一本本飞快地扔出窗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⑨当图书馆窗外的草坪上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时,我们还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带着工宣队和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时,我们还没有从疯狂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偷书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有扔出窗外的图书全部没收。
⑩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三班倒的挡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几十斤重的杠子搬上搬下,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每天下班都腰酸背痛、筋疲力尽。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却带我走近了文学,而后,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的人。不久以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到我们工厂来组稿,而我的一篇散文居然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从一名工人业余作者成为小说编辑;再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当时小林正好陪巴老来杭州休养,她将我的小说初稿给巴老看了。
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16.阅读②-⑩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我”追逐梦想的过程。
17.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18.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19.读罢文章,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的理解。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因为这片葵花地有我儿时难忘的记忆,承载了祖母的辛勤和希望,表现出祖母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让我明白了怎样追求人生的意义。 2.插叙,通过插入祖母年轻时候生活的富足安逸生活,与后文中的祖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祖母能够面对生活苦难的坚韧顽强。 3.(1)这里连用三个重复叠词,“一颗一颗”写出了祖母浸泡种子和将种子插入土钵的细心;“一锄一锄”写出了祖母翻垦葵花地的细心,这三个词语,体现出了祖母对种植葵花的费尽心力,表现了祖母对生活的认真执着。
(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祖母侍弄葵花苗比喻成月子里母亲奶婴儿,写出了祖母对葵花苗的呵护和珍惜,表现了祖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4.如(1)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来侍弄;(2)不怕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3)要用尽心力,认真执着的来呵护。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②段“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可知,这片葵花地有我儿时难忘的记忆;
根据③段“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可知,这片葵花地表现出祖母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根据④段“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和⑤段“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可知,这片葵花地承载了祖母的辛勤和希望;
根据⑨段“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知,这片葵花地让我明白了怎样追求人生的意义。
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以时间顺序回忆了祖母侍弄葵花的故事。根据第③段“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大半生却非常不幸,可知,交待了祖母的身世和经历,是插叙。结合第⑨段“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知,与后文中的祖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祖母正是如葵花一样坚强乐观的女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和人物形象理解。
(1)要求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⑤段“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句中加点词“一棵一棵”是重复叠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祖母移栽葵花苗的过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一锄一锄”也是重复叠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祖母翻垦葵花地的样子,结合下文“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可以看出,这两处叠词,表现了祖母的辛劳与艰苦以及她移栽葵花苗的用心。
(2)要求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⑥段“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将祖母侍弄葵花苗比喻成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对葵花苗的呵护和珍惜,结合⑨段“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知,表现了祖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看法)。
首先明确自己的“葵花地”是什么,然后根据⑨段“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对主题的揭示,可从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来侍弄;不怕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用尽心力,认真执着的来呵护等角度中,任选一个来谈。
示例:我的葵花地是读课外书。尽管学习任务繁重,家长和老师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告诫我要学好课本知识,但我依然忙中偷闲阅读课外书。“减负”政策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读书,我一定珍惜大好时光,执着于博览群书,让自己不断强大起来。
5.C 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菜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野菜争先恐后生长出来的情形,表现出野菜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与“喜爱”等也正确) 7.插叙。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我”的疼爱;突出了主旨。 8.示例:这丫头可能饿坏了,吃得那么猴急,又显得那么可爱,看来我花那么多功夫做的清明粑还是挺招人喜欢的。我虽然辛苦了点,但是还是感到了满足与快乐。使用第一人称描述。从外婆的角度表达出对孩子的喜爱和虽辛劳但甘之如饴的心理。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的内容。
C.根据第 自然段“外婆照顾着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准备了三种各具风味的清明粑:苏麻、花生、芝麻、冰糖粒混在一起的甜馅,花生粒、肉丁、盐菜碎炒制成的咸馅,还有直接把绿色的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的无馅。蒸好的清明粑褪去了葱绿,变成了深沉的橄榄绿。甜馅糖汁黏稠,甜而不腻;咸馅鲜香滑嫩,令人胃口大开;无馅料的,淡淡清香在舌面徐徐洇开,从舌尖到舌根,袅袅升起一股清甜,久久不散。原来,没有馅料的参与,清明草的香味更加纯粹、醇厚”,可知,文章并没有详细介绍外婆制作的不同口味清明粑,所以“文章详细介绍外婆制作的不同口味清明粑”说法错误;故选C。
6.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从句中“唤醒”、“争相冒出地面”等词,可知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菜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再结合句中“遍地”、“争相冒出地面”,可以看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野菜充满生机,奋力生长的情态,表现出野菜旺盛的生命力。
7.本题考查分析插叙及其作用。从第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第⑥段“‘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粑粑。’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第 段“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等,可以看出文章第⑤一 段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作用:结合第⑥段“‘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粑粑。’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第 段“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等内容,可知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再结合第 段“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可以看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我”的疼爱,同时也表现了家的温馨。这样的处理,可以避免平铺直叙,让情节生出波澜,就能更加吸引人的阅读兴趣,让文章有新意,更生动;结合第④段“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第 段“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可知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一种爱的流动和传承,突出文章主旨。
8.本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从第 段“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甜馅糖汁黏稠,甜而不腻;咸馅鲜香滑嫩,令人胃口大开;无馅料的,淡淡清香在舌面徐徐洇开,从舌尖到舌根,袅袅升起一股清甜,久久不散。原来,没有馅料的参与,清明草的香味更加纯粹、醇厚”,可以看出我非常喜欢外婆亲手做的清明粑。再结合第 段“外婆看着我,眼睛笑得弯弯的……”,可看出外婆看着我非常喜欢她亲手做的清明粑,心情无比喜悦;故本题只要揣摩出外婆看着我,非常喜欢她亲手做的清明粑,无比喜悦的心理活动即可。注意使用第一人称描述。示例:小宝,外婆做的清明粑好吃吧?你喜欢的话,以后每年春天外婆都给你做。
9.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电推在老魏手中运用自如,表现了老魏剃头手法熟练。 10.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地描写出老魏给老人刮脸时的动作及神情,表现出老魏动作的娴熟,手艺的高超,工作的专注与认真 11.写老人修完脸之后的变化和对老魏的赞扬,表现了老人对老魏的手艺很满意,从侧面表现了老魏手艺高超。 12.插叙;介绍老魏免费为小女孩剪发、篦虱卵,交代了老魏和老婆相识的过程,体现出老魏的善良,乐于助人,这也是老魏收获爱情的原因 13.交代了老魏重操旧业的原因,表现了他乐于助人的品格。 14.选文结尾段既交代了老魏的身份,也点明了主旨,并表达了对老魏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15.老魏是一个心地善良、手艺一流、经验丰富、乐于助人的“剃头匠”。
【解析】9.本题考查修辞的赏析。
由该句用“无人机在头顶盘旋”来形容“电推发出嗡嗡低鸣”可知,这里运用比喻修辞,结合前文“一手稳住老人的脑袋,一手持电推,自下往上一提一提”的动作描写可知,这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电推在老魏手中运用自如的画面,表现了老魏剃头手法熟练。
据此回答即可。
10.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然后弓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中,“弓下身”“拿着剃刀”“顶住”“转动”可知,这是老人在给别人刮脸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凝神屏息”这是老人的神态描写,展现了老人专注的样子;结合“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可知,这里从侧面表现了老刮脸技术的高超和动作的温柔。
据此回答即可。
1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由“老人变得眉清目爽,乐得合不拢嘴”可知,这里通过写理发老人修完脸之后的变化和神态,“你不但人长得俊,手里的活儿更是一流”是对老魏的赞扬,表现了老人对老魏的手艺很满意,从侧面表现了老魏手艺高超。
据此回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结合⑥段的内容“有人打趣,老魏,你当初肯定是使噱头骗到老婆的。老貌娇小的老婆,捧着他的茶杯站在一旁,听到这话双眼笑得水弯弯,说起了往事”以及第⑦段“钱没收,结果把姑娘的心给收了”可知⑦段写了老魏媳妇嫁给老魏的原因。这里回忆往事,是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结合⑦段“老魏听到原委,二话没说,给女孩剪了个薄薄的童花,又用篦子一缕缕地篦虱卵。还说,小囡用药不太好,老师你隔天再带来店里弄,连着几天,肯定能断根”,“又不是你的孩子,哪能收钱”可知,这里写了老魏为小女孩除虱子的经历,体现了老魏的乐于助人、温柔善良的品质。
据此回答即可。
1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先结合文本答具体内容:老因为热心帮别人找了几位当地的司机和车辆而结识,最后在朋友帮带下转行跑供销,这一段插叙了老助人,表现了老的热情和善良,同时因为老魏转行才有了下文老魏又重操旧业是为了帮助身边的老人,为下文做了铺垫。
据此回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剃头匠,还是富翁,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结构上总结全文,与文章①段“几个邻居袖手、插兜看老魏在给一位老人理发”相照应;内容上,“剃头匠,还是富翁,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一句,高度赞美了老魏乐于助人、真诚善良的美好品质,点明文章主旨。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要从具体事件去分析人物性格形象。根据第③段“然后弓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老魏帮助老人剃头、修面的动作和效果可看出他技艺高超;根据第⑦- 段老魏免费帮助小女孩理发除虱子,帮助采购员顾客找运输车可以看出他乐于助人、心地善良;根据第 段“老魏见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人老也要面子,就开始重操旧技,自己又不差那点钱,免费算了”老魏退休后重操旧业免费给老人剃头、修面可看出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据此回答即可。
16.①无缘杭外;②暂别梦想;③提笔写作;④重启梦想(意对即可,不拘泥于四个字)。 17.比喻。把无书可读的我们比作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想读书却求而不得的情形,表现了当时我们对读书的极度渴望之情。 18.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我”对追逐梦想的过程的回忆(或:为下文写我追逐梦想做铺垫);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19.表层:写我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却在巴金先生的引领下与文学结缘,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深层:表达了我对巴金先生的感激和实现梦想的激动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⑥段中的“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可得:无缘杭外。
根据第⑥段中的“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可得:暂别梦想。
根据第⑩段中的“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可得:提笔写作。
根据第 段中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可得:重启梦想。
1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本句中的“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书可读的我们比作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联系前句“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可知,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想读书却求而不得的情形。联系人物心理可知,表现了当时的我们对于读书的极度渴望之情。
18.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首段中的“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联系第 段中的“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可知,运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故事的结局,再转入正常叙事。
倒叙的运用,引起了读者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和大作家巴金先生坐在一起?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首段中的“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引出后文我努力追逐梦想过程的回忆。
倒叙的运用,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19.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联系前句“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可知,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虽然我当翻译家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在巴金先生的鼓励下,我与文学结缘,产生了做一位文学家的梦想,并努力追求。
同样联系前句“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可知,在巴金先生的鼓励下,我坚定自己的文学梦想,一生与梦想结缘。所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表现了作者对巴金先生的感激和实现了文学梦想的激动之情。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
【记叙文阅读】——叙述顺序及其作用
内容解读
“叙述顺序”类题目常从情感抒发、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布局谋篇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并常与这些角度结合考查。
考点分析
叙述顺序:
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
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顺叙:也称为正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考试一般不会考到)
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倒序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③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
①突出文章的主旨。②突出人物形象特点。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
①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②深化文章的主题。③引人深思。
此类题型注意事项:要区分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 从位置上看,插叙只能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补叙既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结尾。
2. 从篇幅上看,插叙内容一般较长,补叙内容一般只有一两句话。
3. 从篇章结构上来看,插叙去掉后前后内容仍然紧密相连,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而补叙则不然。
解题思路
1.审题目 弄清楚题目问的是文章某个段落还是全文的叙述顺序。
提取标志性词语 抓住文章中表示事件发展顺序的词语.
2.辨顺序抓住关键段落辨析开篇段落落有较大的区别。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一般在开篇的段落会有所暗示,尤其是采用倒叙的文章.适用于有插叙和补叙部分的文章,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
3.答作用谋篇等分析叙述顺序的作用。结合题目要求的部分内容或全文内容,联系表现手法、人物塑造、情感抒发丰灵语见
常见问法
1.融入到信息的提取与辨析中考查。(选择题)【如2022·葫芦岛】
2.这篇文章以第……人称的口吻,按……顺序,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这件事。(填空题)【2021·烟台】
3.文章第x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来记叙 有什么作用(好处) 【如2023·永州;2022·达州/鄂州/赤峰/永州】
4.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5.融入句段作用中考查: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x段的作用。【如2022·遂宁】
6.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2021·武威】
教材示例
【教材】八年级(上)第14课《背影》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问题】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分析不同叙事顺序的作用,感受人物的情感。
【解答】补叙。作用:课文的最后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中考链接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叙性文章,完成各题。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选自《开花的课桌——当代散文佳作选读》)
【问题】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点拨】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根据第④⑤段“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可知,这里是对小时候中学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通过插叙中学时作者与老师之间的相处,回忆自己带领同学给老师送“贺年片”的内容,表现出当时师生关系的友好,解释了为什么时隔多年老师穆尼先生还会向“我”索要“贺年片”,并为下文“我”与曹齐一起重绘“贺年片”做铺垫,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答】插叙。内容上,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他们在中学时代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亲近,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友好,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结构上,通过插叙中学时与老师的交际生活,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思维导图
分类 特征 作用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使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①开篇点题。②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引出下文。④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 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件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②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练习巩固
(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葵花地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中国作家网2023年02月14日
1.文中反复强调:我忘不了乡下老家那一片葵花地。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原因。
.
2.文章第③段在记叙上属于什么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
3.请结合文本中的具体描写分析祖母的形象。
.
(1)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
(2)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
.
4.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葵花地”。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像祖母那样精心侍弄好属于自己的“葵花地”?
.
(2023·广东茂名·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味道
周钰姣
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
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
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
⑤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
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粑粑。”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
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
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
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
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粑。
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顺着錾路①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当年,外婆照顾着家中每个人的口味,准备了三种各具风味的清明粑:苏麻、花生、芝麻、冰糖粒混在一起的甜馅,花生粒、肉丁、盐菜碎炒制成的咸馅,还有直接把绿色的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的无馅。蒸好的清明粑褪去了葱绿,变成了深沉的橄榄绿。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甜馅糖汁黏稠,甜而不腻;成馅鲜香滑嫩,令人胃口大开;无馅料的,淡淡清香在舌面徐徐洇开,从舌尖到舌根,袅袅升起一股清甜,久久不散。原来,没有馅料的参与,清明草的香味更加纯粹、醇厚。外婆看着我,眼睛笑得弯弯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粑,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粑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
(选自《人民日报》)
[注释]①錾zàn路:凿出的纹路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回忆与现实相互穿插的结构,生动体现了两代孩子感受春天的味道的过程。
B.文章用多种描写手法,把外婆教我采摘清明草、为我做清明粑的场面写得温馨动人。
C.文章详细介绍外婆制作的不同口味清明粑,通过对比突出无馅清明粑的味道更纯粹。
D.文章结尾描写孩子们等不及清明粑放凉就塞嘴里吃,侧面烘托了清明粑的味道鲜美。
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
.
7.选文第⑤- 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8.选文第 段,看着“我”一口气吃三个清明粑,外婆“眼睛笑得弯弯的……”。揣摩并描述外婆此时的心理活动。
.
(2023·辽宁盘锦·校联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魏其人
①阳光很好的午后,楼群里的人,像吮吸到花香的蜂,三三两两拥到楼下的休闲区。老魏临时理发摊尤其醒目。几个邻居袖手、插兜看老魏在给一位老人理发。
②身着鲜红冲锋衣的老魏,像稳住地球仪一样,一手稳住老人的脑袋,一手持电推,自下往上一提一提。电推发出嗡嗡低鸣,像一架无人机在头顶盘旋。
③推好头,老魏将在开水里荡过的毛巾,左右手一番倒腾叠得四方,随即用食指和中指夹着毛巾两角,啪啪在手里击了两掌,抖得温度适宜,用毛巾把老人仰着的脸温柔地擦拭了一遍。然后弓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
④完了,又往老人脸上抹了点雪花膏,点开手机自拍功能递给老人,嘴里不无调侃地说:“你看看,可以当新郎官了。”
⑤老人变得眉清目爽,乐得合不拢嘴,说魏老板你不但人长得俊,手里的活儿更是一流。60多岁的老魏俏皮地扬了扬眉,用京剧的念白甩出一句:虽毫末技艺,乃顶上功夫。众人听得哄笑。
⑥有人打趣,老魏,你当初肯定是使噱头骗到老婆的。老貌娇小的老婆,捧着他的茶杯站在一旁,听到这话双眼笑得水弯弯,说起了往事。
⑦还是姑娘家的她当初是幼儿园老师。班里有个女孩家庭条件很不好,母亲是个智障,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有次,她给小女孩扎头发的时候,令她汗毛直竖的是,头上竟长了虱。家长肯定指望不上,她就带孩子找上了老魏的理发店,想先剪短头发,再灭虱。老魏听到原委,二话没说,给女孩剪了个薄薄的童花,又用篦子一缕缕地篦虱卵。还说,小囡用药不太好,老师你隔天再带来店里弄,连着几天,肯定能断根。末了,她要付钱,老魏说:“又不是你的孩子,哪能收钱。”钱没收,结果把姑娘的心给收了。
⑧老魏对待小孩真有一套。那天,两个进理发店会发出“杀猪一样嚎叫”的男孩,在老魏手里很配合地理了发。
⑨老魏用灌了温水的喷水壶,往孩子的头发上喷了几阵水雾,捏起嗓子跟孩子柔声道:宝宝和鲜花一样也要洒洒水,是不是呀?手里一阵咔嚓咔嚓,剪起发落,一刻钟就搞定了。
⑩开理发店的时候,有一次老魏接待了一位来自南通水泥厂的采购员,在与对方的攀谈中,知道对方急于找承运矿山到码头的运输车,老魏很热心地帮他找了几位当地的拖拉机手。
后来,供销员每次来谈业务,都会到老魏店里理个发,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老魏在朋友的帮带下,不但跑上供销,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还买过两条运输船。60岁那年,买下了一栋别墅,颐养天年。
那天,老魏在住户群里看到有老人在打听,哪儿有给老人剃头、修面的店。大家七嘴八舌回复都是家人解决。孩子不在身边的,说自己对着镜子胡乱剪。老魏见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人老也要面子,就开始重操旧技,自己又不差那点钱,免费算了。
剃头匠,还是富翁,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
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
10.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11.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12.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
13.选文第 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
14.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
1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老魏是一个怎样的人。
.
(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我的翻译家梦
袁敏
①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这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
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大约读五六年级。有一天,很偶然地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木木》。泛黄的封面上,“木木”两个字很大,竖排的,右侧是一个素描笔触勾勒的大胡子外国人,下面的“(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最奇怪的是,这些字都是从右边往左边排的,和我以前看到的那些书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气息。
③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我哭湿了好几条手绢,心里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与巴金先生相遇,我更期待自己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④我的这一梦想,当时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我小学毕业时,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到天长小学来招生,面试时来了两位老师,对我提了很多问题,还让我朗读了几段文章。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是怎样回答的,朗读的是什么文章,如今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临走时在楼梯口回身望着我,笑眯眯地一摆手,说:“在家等通知吧!”
⑤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自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今后自己将天天学习外语,说外国话,阅读外国书籍,当一个翻译家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⑥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而是按照地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报到那天,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郁闷。我到自家的后晒台上,把自己疯玩了一个夏天的皮筋、沙包、毽子等玩意儿一股脑儿扔了下去,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⑦杭十一中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⑧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些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我像假小子一样,不管不顾地和男生一起跳窗而入。其实潜意识中,我惦记着《木木》那本小书,希望能在书海中觅得它的踪迹。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外国文学专区,而且首先寻找俄罗斯文学的专柜。那一瞬间的狂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酣畅淋漓,虽然我没有找到《木木》,但其他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众多图书,同样让我欣喜莫名,被我一本本飞快地扔出窗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⑨当图书馆窗外的草坪上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时,我们还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带着工宣队和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时,我们还没有从疯狂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偷书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有扔出窗外的图书全部没收。
⑩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三班倒的挡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几十斤重的杠子搬上搬下,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每天下班都腰酸背痛、筋疲力尽。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却带我走近了文学,而后,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的人。不久以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到我们工厂来组稿,而我的一篇散文居然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从一名工人业余作者成为小说编辑;再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当时小林正好陪巴老来杭州休养,她将我的小说初稿给巴老看了。
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16.阅读②-⑩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我”追逐梦想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7.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8.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9.读罢文章,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共17张PPT)
叙述顺序及其作用
(2024中考第一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中顺序、插叙、倒叙的区别和作用。
2、掌握记叙文中关于顺序、倒叙、插叙答题的方法。
内容解读
叙述顺序主要有这三种:顺叙、倒叙、插叙。“叙述顺序”类题目常从情感抒发、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布局谋篇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并常与这些角度结合考查。
中考链接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30年的重量》
【问题】第④⑤⑥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中考链接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30年的重量》
【点拨】本题考查记叙顺序。根据第④⑤段“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可知,这里是对小时候中学生活的回忆,属于插叙。通过插叙中学时作者与老师之间的相处,回忆自己带领同学给老师送“贺年片”的内容,表现出当时师生关系的友好,解释了为什么时隔多年老师穆尼先生还会向“我”索要“贺年片”,并为下文“我”与曹齐一起重绘“贺年片”做铺垫,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中考链接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30年的重量》
【解答】插叙。内容上,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他们在中学时代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亲近,展现了师生关系的友好,表现出作者等人对老师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结构上,通过插叙中学时与老师的交际生活,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新知讲解
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
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顺叙:也称为正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平叙: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考试一般不会考到)
新知讲解
倒叙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突出文章的主题。
新知讲解
插叙的作用:
①突出文章的主旨。
②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新知讲解
补叙的作用:
①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
②深化文章的主题。
③引人深思。
新知讲解
此类题型注意事项:要区分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1. 从位置上看,插叙只能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补叙既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结尾。
2. 从篇幅上看,插叙内容一般较长,补叙内容一般只有一两句话。
3. 从篇章结构上来看,插叙去掉后前后内容仍然紧密相连,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而补叙则不然。
新知讲解
解题思路
1.审题目 弄清楚题目问的是文章某个段落还是全文的叙述顺序。
提取标志性词语,抓住文章中表示事件发展顺序的词语.
2.辨顺序抓住关键段落辨析开篇段落落有较大的区别。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一般在开篇的段落会有所暗示,尤其是采用倒叙的文章.适用于有插叙和补叙部分的文章,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
3.答作用谋篇等分析叙述顺序的作用。结合题目要求的部分内容或全文内容,联系表现手法、人物塑造、情感抒发。
常见问法
1.融入到信息的提取与辨析中考查。(选择题)【如2022·葫芦岛】
2.这篇文章以第……人称的口吻,按……顺序,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这件事。(填空题)【2021·烟台】
3.文章第x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来记叙 有什么作用(好处) 【如2023·永州;2022·达州/鄂州/赤峰/永州】
教材示范
【教材】八年级(上)第14课《背影》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问题】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分析不同叙事顺序的作用,感受人物的情感。
【解答】补叙。作用:课文的最后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板书设计
分类 特征 作用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使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倒叙 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①开篇点题。②使情节曲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引出下文。④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插叙 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件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②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