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乡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4: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蓝田县乡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人们已经逐步承认了市场在审美文化运作机制中存在的合法性,习惯了审美文化的市场策划和商业操作的程序,对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小说与电影联动现在小说创作很少像以往那样旁若无人、独来独往,而是采取与电影、电视联手国市场的做法,或者是将热门小说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或者是将热播影视剧改写成小说,或者是在同时推出的小说和影视的两相照映中提升双方的人气,其结果则是相同的,那就是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还有一个做法现在也越来越盛行,就是小说与电影结盟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独树一帜的“冯氏贺岁片”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越到后来便越是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2003年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手机》票房达到5300万元,2004年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将这个数字提高到8000万元,2007年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更创下了2.6亿票房的佳绩!而上述小说也随之不胫而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
商业戏剧应运而生国内戏剧市场一直不太景气,这一低迷状态因商业戏剧的问世而得以扭转,“商业戏剧”因在戏剧内容和演出体制上以制造“卖点”见长而得名,戏剧内容的“卖点”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演出体制的“卖点”则是指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特别是后一点,可谓屡试不爽、无往而不胜。例如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公演时请明星刘若英担任女主角,从而将原本不属常规戏剧观众群的刘若英的“粉丝”们吸引进了剧场,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使这出本来不具商业潜质的话剧着实“火”了一把,在当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中拔得头筹。另外,《琥珀》《最后一个情圣》《暗恋桃花源》等话剧,在素称口味挑剔的北京观众那里几乎是每演必火,也是巧妙运用明星效应的商业操作所致。
经典作品时尚化,如今重拍“红色经典”成风,一大批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经典老片扎堆儿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岩》……翻拍“红色经典”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是对于以往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的“概念化”“公式化”弊端的一种逆反,采取的对策是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将这些几十年来已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扎根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
(摘编自姚文放《“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对审美文化市场化的态度逐渐走向正面,近来审美文化的热点都与审美文化市场有关。
B.小说与影视联动,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也可以促成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
C.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D.中国审美文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靠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即审美文化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B.文章第二段列举电影《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票房数字,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
C.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层面并列地论证了审美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D.文章对中国审美文化市场化既做了肯定性的论述,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大部分小说创作与电影、电视联手闯市场,呈现出几种不同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B.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夺冠,明星吸粉是主要原因。
C.展示出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基本要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
D.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能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中国审美文化的品味就无法提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 2020年2月14日)
材料二:
这些年,公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 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 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再往上追潮,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只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 “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等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莱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了了之。
(信网传媒2020年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 “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4.下列关于“分餐制”与“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合餐制”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合餐制”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D.“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见外”。
B.“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是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
C.“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主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最重要。
D.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农村地区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6.当前分餐制、公模制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卜白
袁良才
①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②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③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④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⑤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⑥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⑦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⑧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⑨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⑩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B.《申报》副刊《自由谈》有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投稿,文豪聚集如云,这是《申报》“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C.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解放军进攻上海时,卜白挺身而出去做战地记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他想为军事斗争做出自己的贡献。
8.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加以概括说明。 (6分)
9.试探究小说标题“卜白”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至明而穷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
其道譬之于画家之写生者也。写生之技,莫妙于传神,然亦莫难于传神。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其次在颧颊。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吾以谓经义者,择圣人之言而命之题,夫题之目与颧颊者,其义理也。题之眉与鼻口者,其语气也。目与颧颊之精神得,而眉与鼻口之精神亦无不得矣。苟为不得其神,则注视者一人而无毫发之似,衣冠形骸之徒具,而与其人无与也。今之作者,大抵尽衣冠形骸之徒具者也,甚或衣冠形骸之亦不具者也,岂可以代圣人而为之立言乎。
子瞻又言,传神之道,法当于众中阴察之。然则欲得圣人之天,亦不可无以察之矣。夫惟沉潜反覆于《论语》《孟子》《易》《诗》《春秋》《礼记》,因遂旁涉于庄、屈、韩、柳、苏、王之文章。夫而后一题入手,相其神之所在,而举笔貌之,而圣人之天可察,而圣人之意可得也。
余少从事于经义,即厌世俗之文,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自是穷搜博采,选录千余篇,多世间之所未见,而亦不拘于科目,凡诸生未遇者之文,皆入焉。余之经义,大抵多得力于此。而今岁之春,友人为余刊而布之。工既竣,而余乃以传神之说发明经义之为道,以告今之作者,毋衣冠形骸之徒具,并衣冠形骸之不具,而必思夫得圣人之意;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仿佛其语气 仿佛:体会,摹拟 ②发皇其义理 发皇:阐明,阐述
③至明而穷极变态 穷:不得志 ④衣冠形骸之徒具 徒:只,仅
⑤相其神之所在 相:省视,查看 ⑥而举笔貌之 貌:描绘,摹写
⑦友人为余刊而布之 刊:修订,排版 ⑧而一意讽诵研穷于此书 讽诵:规劝
A ①④ B. ③⑧ C. ②⑥ D. ⑤⑦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 于是想像圣人的思想代他们发表观点
B. 若是者谓之经义 像这样的文章就称之为经义之文
C. 法当于众中阴察之 (画人物能传神)的方法应当在众多场合中观察这个人物
D. 而惟有明先辈之是尚 却只是明代先辈们有这样高尚的品质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世之学者写经义这种文体的文章,要摹写圣人的精神、语气和义理。
B. 经义创作的规律与画家写生是一样的,前者传神在题目,后者在眼睛。
C. 作者认为反复研读圣人们的著作,就可以学到圣人的根本立场和思想。
D. 作者为自己搜集的小题文写序,用传神的说法形象阐明经义形成的道理。
13. 将下面语句译为汉语(10分)
①苏子瞻以为传神之难在目 ②又劝之以悉屏去世俗之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4-15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醑,美酒。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斗酒渭城边”一句,“渭城边”点明地点,“斗酒”形容饮酒之多,表明送别时借酒浇愁的失落心情。
B.“垆头”是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醉不眠”写送别者虽醉而不忘是在送别,不愿睡去,表现了其对被送者的真挚情感。
C.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颔联对仗工整,其中“梨”谐音“离”,“杨”即柳,谐音“留”,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于表达不舍之情。
15.本诗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 ,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 ,是以日退也。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___________。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_________。
(4)天行有常, ,不为桀亡。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世间的物品 ,数不胜数,那我们拥有的物品的多寡会对心理形成干扰吗 物品不仅占据心理空间,还占据物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阐述"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研究者发现,强迫性囤积的人在空间注意力、工作记忆力和执行能力上都比普通人弱。这表明,物品和认知之间是 的。更有趣的是,那些有严重囤积倾向的人也认为自己比普通人记忆力要差。( )从理论上说,空间中的物品过多,我们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这会占用原本稀缺的注意力广度;另一方面,购买、获取物品也会耗费时间精力。对于这点,来自金钱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旁证是,贫穷会损害认知能力,而其原理在于我们对物品的 太过耗神。相反,少些物品,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负荷,从而能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研究又发现,在让人感觉失去控制的压力情境下,人们会出现保存资源的行为,以便 ;同时,人们也会出现较强的消费意愿,通过购买更多必需品来重获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琳琅满目 息息相关 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
B.五花八门 息息相关 斤斤计较 有备无患
C.琳琅满目 休戚相关 斤斤计较 防患未然
D.五花八门 休戚相关 锱铢必较 有备无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概括"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物品不仅占据心理空问,还占据物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B.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阐述"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C.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概括"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
D.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最适合阐述"人们对物品的持有程度或动机",这个词就是--囤物倾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当然,物品多寡和认知资 源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证明。
B.显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表明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的因果关系。
C.显然,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是否存在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证明。
D.当然,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直接证据来表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__________________,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__________________,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0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北塞罕坝,三代人接续奋斗,把荒原变林海,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为了让长江“休养生息”,政府实施十年禁渔计划,23.1万名渔民退捕上岸;雷霆治污,整治非法码头,长江沿岸化工企业迁移或关停;画出法律红线,用霹雳手段保护一江清水……
可是,生活中,也不乏有人为了多获,捕鱼用细密的鱼网;为了省钱,将污水直接排入河海……
学校团委准备以“‘泽被后人’而不‘竭泽而渔’”为话题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会怎么演讲?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答案
1.B 2.B 3.D
1.A.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分析可知,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C.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才是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D.曲解文意,“缺乏社会责任感”错,原文第五段“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是说社会责任要增强而不是缺乏。故选B。
2.B.“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错误。原文列举几部电影的票房,不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而是证明了影视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说明了“小说与影视联动”带来的商业效应。故选B。
3.D.条件和结果倒置,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等问题解决好了,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才算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故选D。
4.A 5.D
4.A.“这种精心设计才使得杭州的消费券发放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偏概全,杭州消费券发放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应该是多样的,发放方式的精心设计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材料四原文为“从已经发放消费券省市的实践看,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成效,得益于各地在发放消费券时注重科学施策,特别是做到了精准发放”。
5.D.“其他地区应当采用‘杭州模式’以起到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的作用”错,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不同,材料四原文为“让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探索‘一城一策’”。
6.①可借助电子支付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既节约成本,又兼顾便捷与公平公正;②消费券投放精准,可划定使用领域和使用时间,更好地与需求匹配,拉动作用明显;③有的居民得到现金补助可能会选择储蓄而非用于消费,达不到拉动消费的目的。
7.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错,应为“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8.①外在形象对比。其他编辑、记者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他却着装简朴,土得掉渣。②思想境界(觉悟)对比。在选派战地记者时,其他记者沉默逃避,但他却主动请缨。
9.①“卜白”既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又与“补白”谐音,语意相关。②“补白”是主人公一生的主要行为,突出了主人公谦卑处世、救人急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形象。③全文以“补白”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④“补白”的行为看似只是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10.B 11.D 12.B
13. (1)苏轼认为绘画传神的难处主要在于画眼睛。
(2)又劝勉他们一起(全部)摒弃世俗的文章。
14.A
15.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者友人的路途,等友人到达目的地时应该是月圆之时,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的寄托。
16.(1)君子敬其在己者 而慕其在天者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不为尧存
17. B. 18. C.
19. A. 【根据前文可知,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是存在密切关联的,排除C项;“显然”意为“显而易见”,用在此处不当,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当然”,排除B项。物品的多寡和认知资源其间的关联是否为因果关系,目前还缺乏直接证据,故排除D。】
20.示例: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品质优良的原因;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21.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