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PDF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9 23:46:28

文档简介

丰城九中2023-2024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
生 物
本试卷总分值为 100 分 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分,共 24 分)
1.孟德尔享有“遗传学之父”的美誉,他的成功与豌豆杂交实验密不可分。下列有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孟德尔选用豌豆的原因之一是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由于豌豆严格自花传粉,孟德尔须将 F1在开花前进行去雄处理
C.孟德尔进行“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测
D.F1 产生雌雄配子数目比并非 1:1
2.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果蝇体细胞含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
B.染色体 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
D.果蝇基因组可由 1、2、3、6、7 的 DNA 分子组成
3.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32
A. 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 p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 子代噬菌体的 DNA 全部来自于亲代,蛋白质全部来自于大肠杆菌
32
C.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
D. 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第 1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适应”的形成过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
A.雄性动物求偶时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交配机会,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性生物新类型形成的必要条件
C.经环境诱发产生的各种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提高环境适应性
D.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5.某同学用橡皮泥和牙签来制作 DNA 双链结构模型。她列出的材料及对应的结构和用量如下
表。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材料 白橡皮泥 蓝橡皮泥 红橡皮泥 绿橡皮泥 紫橡皮泥 黄橡皮泥 牙签
代表结构 磷酸 脱氧核糖 腺嘌呤 胸腺嘧啶 鸟嘌呤 胞嘧啶 化学键
数量 30 30 6 10 10 4 112
A. 该同学最多可以做出 30 个脱氧核苷酸
B. 该同学做出的 DNA 每条链最多有 15 个基本单位
C. 每个红色橡皮泥和绿色橡皮泥之间需用 2 根牙签
D. 她做出的 DNA 模型,两端分别有 1 个白色橡皮泥
6.剪秋罗是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性别决定方式是 XY 型宽叶(B)和窄叶(b)是一对相对
性状。让雄性宽叶植株和雌性窄叶植株杂交,子代中宽叶:窄叶=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可能是含基因 B 的花粉有 1/3 致死
B.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子代中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 BB 或 Bb
B
C.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则可能是基因型为 X 的配子有 1/3 致死
D. 若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则子代中雌性植株:雄性植株=2:3
7.菠菜(2n=12)为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为 XY 型,但有极少数会出现雌雄同株。
研究发现若 X 染色体上 M基因表达会出现雌雄同株。已知 M 对 m 为完全显性,当细胞中存
在 Y 染色体时,M 基因不表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M m M
A.X X 及 X Y 基因型的菠菜叶片均适合用于制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
B.制作菠菜减数分裂临时装片的一般过程是固定、染色、漂洗和制片
C.可以利用菠菜的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和质壁分离
第 2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D.观察菠菜减数分裂装片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具有 12 个四分体
8.下图是野生祖先种和栽培品种香蕉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栽培品种香蕉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而导致不育
B.栽培品种体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目比野生祖先种多 11 条
C.三倍体香蕉与野生祖先种相比,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D.若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祖先种幼苗的芽尖,则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最多含有 4 个染色体组
9.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
将发育成工蜂。DNMT3 蛋白是 DNMT3 基因表达的一种 DNA 甲基化转移酶,能使 DNA 某些区域
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 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
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嘧啶和 5’甲基胞嘧啶在 DNA 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
C.DNA 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 RNA 聚合酶等对 DNA 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
D.被甲基化的 DNA 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10.养鸡业中,母鸡的经济效益比公鸡好,但鉴别小鸡的雌雄存在一定困难。家鸡染色体上
的基因 B 使鸡爪呈棕色,不含基因 B 的个体鸡爪呈粉色。遗传学家利用 X 射线处理母鸡甲,
最终获得突变体丁,流程如图所示(染色体未按实际大小比例画出),由此实现多养母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第 3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A.X 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以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B.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可区分乙、丙个体
C.③过程中,丙与 bbZZ 的公鸡杂交,子代中有 1/2 为 bbZWB
D.将突变体丁与 bbZZ 的公鸡杂交,可通过观察鸡爪颜色对子代进行性别鉴定
11.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基因 A 控
制紫色色素合成。基因 a无控制紫色素合成的功能,也不会影响其他基因的功能。基因 B
控制红色色素合成,b控制蓝色色素合成。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
为 A_B_和 A_bb 的植株花色为紫红色和靛蓝色。现有该植物的 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紫红色
花)、乙(蓝色花)、丙(红色花),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杂交组合 组合方式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比例
Ⅰ 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红色:蓝色=9:3:3:1
Ⅱ 乙×丙 红色 红色:蓝色=3:1
A.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自然情况下紫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2种
B.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杂交组合 II 中 F2测交,能确定 F2中各植株的基因型
C.杂交组合 I 的 F2中靛蓝色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2 种,杂合子占 1/3
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 F1自交,则理论上 F2为紫红色花:红色花=2:1
12.基因外显率是衡量某基因在一定环境中表达情况的一种特征,当外显率为 100%时称为完
全外显,低于 100%称为不完全外显。已知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常染色体上的间断翅脉隐性
基因 a的外显率为 80%,即基因型为 aa 的果蝇中 20%表现为非间断翅脉;X 染色体上的白眼
B
基因 b的外显率为 90%。现将纯合野生型雄果蝇(基因型为 AAX Y)与白眼间断翅脉雌果蝇
杂交得到 F1,F1自由交配得到 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杂交过程中,a 和 b 的基因频率均未改变
B.F2中出现白眼间断翅脉雄果蝇的概率为 9/200
C.F2雌果蝇出现的四种表型的比例为 44:36:11:9
D.F1与 F2中非间断翅脉果蝇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间断翅脉果蝇的概率 3/16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16 分,全对得 4 分,漏选得 2 分,错选不得分)
13.白菜(2n=20,AA)和野甘蓝(2n=18,BB)均为十字花科植物,野甘蓝具有抗旱基因。
第 4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下图为培育具有抗旱性状白菜的流程(子代植株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配对的染色体会随机
移向细胞两极,产生的配子可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1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 14 个四分体
B.F2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20 -29 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C.通过上述育种过程野甘蓝的抗旱基因转移到了白菜染色体上
D.Fn是具有抗旱性状的纯种白菜,可直接用于农田大面积种植
14.下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与 Y染色体的同
源区段上。不考虑基因突变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对应片段互换。据图分析,下列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该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则 1 的基因型为 XAYa或 XaYA
B.若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2 可能为杂合子也可能为纯合子
C.若 5 为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6是一个男孩,则 6可能不患病
D.若 4 和 5 所生女儿一定患病,则该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15.人类完全性单亲二体(UPD)的主要类型是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全部来源于父母中的一方。
该类型 UPD 的发生机制是父母一方产生了两条同型染色体的配子,与另一方正常配子受精后
形成的三体合子卵裂时随机丢失其中一条发育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理论上三体合子发生卵裂形成该类型 UPD 的概率是 1/3
B.该类型 UPD 的形成是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而随机丢失正常配子中一条染色体所致
C.该类型 UPD 的发生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性三体(性染色体 3 条)不育人群的概率
D.红绿色盲男性患者与女性携带者生育了一色盲 UPD 男孩,则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 I 异常
第 5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16.不同基因型的 T2噬菌体能够使大肠杆菌菌落出现不同的菌斑。将野生型 T
+ +
2噬菌体(h r )
和突变型 T2噬菌体(hr)混合,在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 )
菌斑类型 小噬菌斑、半透明 大噬菌斑、透明 大噬菌斑、透明 小噬菌斑、透明
+ + + +
对应基因型 h r hr h r hr
A.T2噬菌体 DNA 上有大肠杆菌的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 +
B.基因 h r /hr 属于等位基因,但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分离定律
+ +
C.h r 和 hr 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D.突变型 T2噬菌体与野生型相比,嘌呤碱基总比例可能发生改变
三、非选择题(共 60 分)
17.(9 分)图 1、图 2 表示某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过程(图 2中甘、丙等表示甘氨酸、
丙氨酸等),请据图回答:
(1)图 1 中需要的原料是______,需要的酶是______,与 DNA 分子复制不同的碱基配对方式
是______。
(2)图 2 中的一个 d 上结合多个 b 的意义是______。
(3)图 2 中参与的 RNA 有______。
(4)由于图 1 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图 2 合成的肽链中的色氨酸(密码子有
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 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
换情况是______。
18.(7 分)请观察下列图像,图一表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体内细胞正常分裂
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 DNA 数量关系,其中 I、II、III、IV 表示连续分裂
的阶段;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核 DNA 数量变化的坐标曲线图;图三表示该动物细胞在
分裂时染色体行为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 6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1)在图一中 I、II、III、IV 四个时期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___,在图三
中与阶段 III 对应的图像是__________。
(2)图二中 CD 段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该段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 DNA
数量之比为__________。
(3)图三中的细胞③处于图二中的_________段,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猜测图
二 HI 段发生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
19.(14 分)将某种二倍体植物 a、b 两个植株杂交,得到 c,将 c 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 1
所示。按要求完成下列的问题:
(1)由 c 到 f 的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生物体任何时期、任何细
胞都可发生该变异,体现了该变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由 g×h过程形成的 m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新物种;图中秋水仙素
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 a、b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FF、aabbDDFF,①为自交,则 n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总数的________;该育种方式选育的时间是从 F2代开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 c 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
第 7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有红色显性基因 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见图 2)若该植株自交,则子代的
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 分)玉米(2n=20)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植物。现阶段我国大面积种植的
玉米品种均为杂合子,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在高产、抗病等方面杂合子表现出的
某些性状优于其纯合亲本(纯系)。现阶段,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均
为杂合子。
(1)玉米的大穗杂种优势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1B2C1C2)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都纯合时
表现为衰退的小穗性状。若大穗杂交种(B1B2C1C2)自交后代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
1/2,则说明 。如果玉米的某杂种优势性状由 n对等位基因控制,
且每对等位基因都独立遗传。若某杂种优势品种 n对基因都杂合(亲本),其后代 n对基因都
纯合时才表现衰退,该品种自然状态授粉留种,F2表现衰退的概率为 。
白粉病是一种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的病害。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白粉病基因随机转
入玉米中,获得抗病株。为进一步研究抗病株的遗传特性,让抗病株与原种进行杂交,结果
如表所示:
组别 亲本 F1 F2表型及比例
1 ♀抗病株 x ♂原种 自交 原种:抗病株≈4.93:1
2 ♂抗病株 x♀原种 自交 原种:抗病株≈4.85:1
(2)由此可知,相对于原种的感病性状,抗病性状为 性。根据 F2的表型及比例
______(填“能”或“否”)判断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
(3)玉米籽粒胚乳的颜色有黄色、紫色和杂色,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来研究胚乳颜色形
成的遗传学机制。已知胚乳是由精子与母本产生的两个极核融合后发育而成,每个极核的染
色体组成均与卵细胞一致。胚乳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
第 8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表 1
杂交组合 F1胚乳颜色
一 紫色 RR(♀)×黄色 rr(♂) 紫色
二 紫色 RR(♂)×黄色 rr(♀) 杂色
研究人员对胚乳颜色形成的机制作出如下推测:
推测一:可能与胚乳中 R基因的数量有关;
推测二:可能与胚乳中 R基因的来源有关。
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人员利用突变体甲进行了相关实验。
表 2
部分 F1胚乳
杂交组合
基因型 颜色
Rrr 杂色
三 野生型 rr(♀)×甲 Rr(♂)
RRrr 杂色
四 野生型 rr(♂)×甲 Rr(♀) RRr 紫色
研究发现,甲在产生配子时,10号染色体分离有时发生异常,但不影响配子的育性。表 2
中 F1出现少量基因型为 RRrr的胚乳的原因是 。 表 2中杂交结果
仅支持推测 ,理由是 。
21.(16 分)“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及其团队首创全新育种方法,为小麦染
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1)单体小麦和缺体小麦是小麦育种和遗传分析的基础材料。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
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普通小麦含有 42 条染色体,也可被视为二倍体(用
2N=42W 表示),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差异,普通小麦共有 种缺体。
(2)研究团队利用带有蓝粒性状标记的单体小麦(图 1),选育出能稳定遗传的可育缺体小麦。
蓝粒单体小麦(E代表携带蓝粒基因的染色体)自交以后,产生三种染色体组成的后代,即:
40W+E、 。由于蓝粒性状具剂量效应,会出现三种表现型,即白粒、蓝粒和深
蓝粒,其中 粒小麦为缺体小麦。自交后,筛选得到了育性高的株系 4D 缺体(缺少
第 9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
4 号染色体)。
(3)二倍体黑麦(2N=14R)是小麦的近缘物种,耐旱耐寒和抗病能力都很强。为引入黑麦优
良性状培育异种染色体代换的小麦新品种,研究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2。
以 4D 缺体小麦为母本,经过人工去雄后授以黑麦花粉,所得 F1代体细胞含有 条染
色体。由于 F1雌雄都不育,用图中① 处理 F1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经过细胞学观察,
选择 条染色体的 F1植株进行回交。
(4)育种专家在小麦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隐性纯合突变体,为判断此隐性突变基因的位
置(在几号染色体上),提出你的实验思路:利用各种单体小麦植株作为_________(填“母本”
或“父本”)分别与该突变体个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____________(填“出现”或“不
出现”)隐性突变类型,则此基因在相应的染色体上。
第 10 页 共 10 页
{#{QQABBQQAggigAgBAAAhCQwnYCEIQkAGAAKoGgEAEIAAAiBNABAA=}#}高一生物参考答案
BDCCB BCBDC BD AD ABD ACD BD
17.(9分)(1) 四种核糖核苷酸(1分) RNA聚合酶(1分) A-U(1分)
(2)提高翻译的效率(少量的mRNA分子可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3)mRNA、tRNA、rRNA
(4)T-A替换为C-G
18.(7分)(1) I、II ② (2)初级卵母细胞 1∶2∶2 (3) EF 卵细胞和极体(或“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受精作用
19.(14分)(1) 基因突变 随机性
(2) 不是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 1/8 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4)白色:红色=1:1
20.(14分)
(1)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互换 (1/2)n
(2) 隐 否
(3) 突变体甲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Ⅱ后期含有R基因的10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导致产生RR型精子,与两个r型极核结合,产生了RRrr型胚乳 二 基因型为Rrr与RRrr的胚乳R基因数量不同,但来源均相同,表型一致都为杂色,说明子代胚乳颜色与R基因的数量无关;基因型为RRr和RRrr的胚乳中R基因数量相同,但来源不同,表型不一致,分别为紫色和杂色,说明子代胚乳颜色与R基因的来源有关
21.(16分)
(1) 21
(2) 40W、40W+EE 白
(3) 27 秋水仙素/低温 54
(4) 母本 出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