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 1.通过识读《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了解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明朝建立的概况;通过识读《明朝形势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范围和北方存在的政权。(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明朝强化皇权的目的和措施;了解八股取士的目的和考试范围;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发展趋势,加深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强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顺应民主、自由与开放的潮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变化——八股取士。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导入:人的一生当中要读很多的书,但是有些书毫无价值,有些书虽然有价值,但是却让人提不起兴趣,而《明朝那些事儿》既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也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很感兴趣的书籍。这本书中的人物全程演绎明朝近300年的兴衰风云,且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那么,明朝到底发生过哪些事儿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去探寻明朝政治上的那些事儿。
二、探究新知
(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以及明朝建立的概况。
提示:(1)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概况: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多媒体出示《明朝形势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范围和北方存在的政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展示材料:“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提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教师提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巩固统治。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 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四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史·宋濂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教师总结:这些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教师提问: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科举制开创于隋朝(隋炀帝时期),完善于唐朝。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益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
材料二 “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材料三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2)指出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3)八股取士有哪些影响?
提示:(1)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考试范围: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积极影响: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消极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教师简短地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介绍)
2.多媒体出示玉米、甘薯、向日葵等图片:
教师提问:明王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农业方面,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那么,明朝为何要引进这些农作物?
提示:这些农作物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3.多媒体出示《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晋商、徽商图片。提问:请同学们观看《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这两张图片描绘的是北京和南京这两座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的经济情况。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街道上有很多的摊位和行人,这说明了当时明朝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4.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学生交流后回答。
6.教师拓展:明朝商品经济的活跃,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三、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官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这说明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明朝经济持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本节课通过合作探究、图片、材料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的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使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但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还是较弱,应多注意这方面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