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米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导读课)
有没有透明的铁?
有没有用空气筑成的墙壁?
水会不会燃烧?
面包芯里的小孔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我们周围的事物,我们知道得很少,而且也没有人可以问。
这样的谜可以猜的岂止十二个,而是十万个。
你屋内的事物每一件都是一个谜。
米 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第一站:探索目录
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候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读完后还可以想一想,这本书讲得有道理吗?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吗?
我通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我查资料知道了琥珀的形成需要几万年。
我是请教别人后知道的。
交流平台
学习活动一:
1.默读101页《有没有硬的液体》,圈出科学术语。
2.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不理解的科学术语
3.将不能解决的疑问记录在阅读单上。
有没有硬的液体?
制造普通的玻璃瓶,需要先在一口坩埚里放上沙子,再加入碱和白垩(白土粉),最后放进一种特制的窑里。
坩埚是由耐火的黏土制成的,而耐火黏土的特点就是即便遇到强热也不会熔化。
沙子、碱和白垩这三样东西遇到强热就会熔化并熔合在一起,这种熔合后像水一样的溶液就是液态玻璃。
然而,这种玻璃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像水等它冷却后,跟水的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水冷却后,只要温度不降到0摄氏度以下,它的状态仍然是液体。如果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水就会凝结成固体变成冰。
但液态玻璃冷却时就不是这样的,它会慢慢地越变越稠。当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的时候,它会像糖浆一样;到100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可以拉丝了;到80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更加黏稠。
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玻璃液体会像沥青一样,变得越来越黏稠。最终,它会变成一个软块,等软块继续变硬之后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玻璃了。
看过玻璃的这种变化之后,你能准确判断出它在什么温度时会熔化,什么温度时会凝固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这也就是人们常常会把玻璃叫作“硬的液体”的缘故了,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跟说白的煤或者热的冰一样荒唐。
如果玻璃不是“硬的液体”,如果它不能熔化成黏稠的液体,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各种形状的器皿,比如那些凸肚的酒瓶、有花纹的高脚杯和华美的大花瓶。
第二站:解决问题
坩埚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杯状器皿,用来对固体进行高温加热。
白垩,又称白土粉,是一种微细的碳酸钙的沉积物,是方解石的变种。白垩一般主要是指分布在西欧的白垩纪的地层,而白垩纪一名即由此而来
二氧化碳气体分布在面团的面筋网里,使面筋变成如海绵状多孔的疏松体。再经过揉面和烤制,面团里的二氧化碳受热膨胀,面包里就有了许多小孔。
面团一放进炉里,面筋受热就慢慢变干了,变松了。一直以来拘留着二氧化碳的那些口袋破裂了,让二氧化碳跑了出来。
这就是面包为什么松软多孔的道理。面包芯里的每个小孔,就是二氧化碳气泡留下的遗迹。
第三站:品读文字
赏读文段: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炉膛里,燃烧的松树劈柴在噼啪噼啪地响着。跳跃的火焰仿佛乐师一样,让在炉灶前聚会的大家蹦蹦跳跳。蓝色的搪瓷茶壶不停地向空中抛着自己的盖子,活脱脱一个杂技演员。用生铁做成的平底锅愉快地咔嗒咔嗒地响着,跳跃着。连那铜做的大炖锅也顾不上尊严地使劲翻滚着,洒出的沸水弄得自己旁边的小生铁锅全身都是。
——厨房实验室
定计划:
阅读书目 《十万个为什么》
阅读时限 ()月 ()日— ()月 ()日(共 天)
阅读时间 阅读章节(页码) 完成任务的满意度自评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