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专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考点概述
第一部分
考情解读
文言文阅读考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考查重点以课内为主。
考查内容主要是:
(1)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考查;(2)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划分句子节奏;(3)翻译或用现代汉语说说文言文某句(主题句、哲理句、描写句、特殊句式句)的意思;(4)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5)对文章的整体感悟;(6)开放性、探究性试题,谈读后感、谈看法等。
考点聚焦
文言文阅读考点
1.解释词语 2.词义辨析
3.断句停顿 4.句子翻译
5.概括分析
考点聚焦整合
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这类解释的词语往往多出自课本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所以在复习时要注重课本文言文课下注释。
考点一 解释词语
考点聚焦整合
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是本考点最常见的考查内容。
(1)常用实词: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2)常用虚词: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
考点聚焦整合
重视词语含义的归纳和记忆
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
(1)古今异义词——古义和今义差别很大的文言词语。针对这一点可以列表总结,注明它们的古义和今义并写出它们出自的原句。
(2)通 假 字——这是一种重要的文言现象,也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复习时,可以把所学过的通假字的字音、字义、所通的字及其所在句子、出处等进行列表总结,这样更便于记忆。
(3)一词多义——这类词比较常见,一定要结合文言文句子解释。
(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考查的重点,但对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词义辨析
词义的辨析就是考查我们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常见的题型。而考查涉及到的字词均是平时我们常见的以及老师多次强调的,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见考查重点有以下几类:
1.古今词义辨析, 2.一词多义辨析, 3.词类活用辨析,4.文言虚词辨析。
考点聚焦整合
文言文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其中的“句”是指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此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
(1)给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断句;
(2)划分一个句子的朗读停顿;
(3)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两种: (1)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考点三 断句停顿
考点聚焦整合
本考点着眼于课文关键句、核心句、文眼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和翻译。常出现的失误是:翻译句子做不到“字字落实”,因漏掉关键词而丢分;再就是随意改变原句标点符号,这也是需要避免的。
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语境原则,即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牢记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
考点四 句子翻译
考点聚焦整合
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1)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2)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考点五 概括分析
考点聚焦整合
思路与方法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
(2)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
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总结:文言文四大应对诀窍:
1、注重课内字词的积累
2、翻译需把握特殊句式
3、通过阅读来理解、记忆
4、灵活多练,巩固积累
考点聚焦整合
模拟大练兵
第二部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之于道路
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隐微之过者,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桂木者必去蟫蠹①长良苗者必芟②稂莠③任正士者必绝邪人。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不然害滋大矣。”乃命中书省黜之。
【注】①蟫蠹(yín dù):指蛀虫。 ②芟(shān):除去,消除。③稂莠(láng yǒu):有损于禾苗生长的野草。
模拟大练兵
译文 :洪武初年,一个御史向朱元璋投告陶安很隐秘、微小的过失。太祖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个人说:“我是在道路上听说的。”大祖说:“一个御史,竟然以道听途说来毁誉人,你就是这样履行职责的?种植好的树木的人必然会去除害虫;培养好的禾苗的人必然会除去杂草;任用正人君子的人必然会拒绝小人。凡是奸邪之人事君,都是先用小事取得信任,然后大搞阴谋诡计,此人从前说什么,朕就信什么,从未怀疑过,因此才导致他今天敢说假话!去除小人就像扑火,在其气焰还没盛时就及时扑灭不难,不是这样的话危害就大了。”于是命中书省罢免了他。
(1)“闻之于道路”这句话的意思,可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
植桂木者必去蟫蠹长良苗者必芟稂莠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3)文中体现的太祖治国理政思想非常好,请就其中一条建议简要分析太祖的治国理政思想。
模拟大练兵
道听途说
植桂木者必去蟫蠹/长良苗者必芟稂莠/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示例:亲贤远佞。太祖认为治理国家,任用正直之士,一定要杜绝奸邪之人,不盲目听信奸邪之人的言论,在其气焰还没盛时就及时扑灭,减少损失。
模拟大练兵
二.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喜欢学,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自己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擅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作告诫。”
(1)解释文本中画线的词语。
①说( ) ②故( ) ③耻(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②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3)阅读此文后,请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同“悦”,高兴
特意、故意
以……为耻
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②规劝朋友的过错,要有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
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
④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要勇于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耻。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