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1: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
信息。
2.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
学思想方法。
课标要求
1.题型不确定性。
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文阅读)考查题型打破了近年来的固定模式,由2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问答题)变为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
题),分值则仍为12分不变。这个改变明确告诉了我们,题型的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所以,在阅读备考中,要多见识、练习各种可能题型,以变应变。
2.说明文阅读选文适合初中考生的知识水平,文字浅显,内容易懂,专业术语不多。
选材基本是生活常识、最新时事热点、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文章,考查以读懂、理解选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释或探究一些问题为主。
命题规律
1.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结构。
2.能辨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5.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6.能在理解文段内容基础上,谈出有独到见解的感受和体会。
7.能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复习要点
一、如何快速、准确判断说明对象,并概括其特征
1、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要解释的某种现象,要阐述的某种道理。
2、快速判定说明对象的方法: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本身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等;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③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答题技巧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①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直接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由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注意抓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等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答题技巧
③借助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子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答题技巧
二、如何判断说明顺序
要想准确把握说明顺序很简单,只要明确各种说明顺序适合哪类说明文就能很容易判断出来。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由内到外、由下到上、由前到后、由远到近等依次进行说明,一般适用于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如《故宫博物院》、《核舟记》都运用的是空间顺序。
答题技巧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通常包括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简单到复杂。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都是运用逻辑顺序。
事实上,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阅读中如果注意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也能很快判断出说明顺序。
答题技巧
三、如何判定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想要快速准确的判定说明方法,只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存在的形式即可。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引资料)。判定说明方法较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容易的多,在这里就不多赘述。
答题技巧
2、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式。
列数字:本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举例子:本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下定义:本句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含义。
打比方:本句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分类别:本句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作比较:本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画图表:本句使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引用(引资料):本句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服力。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还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技巧
四、如何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抓修饰、限制性词语,揣摩其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如“只有、全、最主要、最”等,这些词语从时间、范围、数量等方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2、抓模糊语言的运用,体会其准确性
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3、考题形式
①加点字有何作用?
②加点字或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③加点词(限制性)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技巧
4、答题模式
①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②不可以换;原词的意思是…,所换之词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
③不能删除;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答题技巧
五、说明文结构
(1)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并列式、递进式。
(3)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剖析事理。
答题技巧
例【一】(2020·四川达州)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
杨欣
①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②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二十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③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自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晋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累计放飞“长征”系列逆载火箭129枚,将150余颗(个)卫星和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发射了19颗,未来我国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达到35颗卫星。
④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卫星来为我们提供导航服务呢?人造北斗星座在大空中是怎样运行的呢?
例题精讲
⑤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计划将发射35颗卫星展开全球组网,而这35颗卫星又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的轨道当中。其中包括GEO轨道,即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个IGSO轨道是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有MEO轨道,即中圆轨道。运行在不同轨道,卫星分工也就各有不同。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地球静止轨道和领斜地球同步航道高度在36000公里左右,这种高轨道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
⑥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通过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相互配合,北斗导航就像在太空中编制出一张大网,既能覆盖全球,又保证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跳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专家指出,从2012-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一直保在20%左右,而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将到4000亿元。
⑦未来,万物互联,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市场巨大,其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B.我国计划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35颗卫星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轨道中。GEO轨道和IGSO轨道运行高度距地面较高,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在MEO轨道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C.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的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D.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C项中“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这句话表述有误。根据第②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可知,混合星座设计才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一项是( )
A.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B.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C.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D.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辨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A项,“首次”意思是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删去;B项,“分别”表示“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两家单位分开研制的。删去则含义不明;C项,“左右”表示约数,意思是说“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大约20000公里”,删去则成了刚好2000公里,不符合实际;D.后面有“已经”一词,删去不影响句意的理解。故选D。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时间、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情况,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
B.第③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发射中心及始建年,承担的任务、发射成绩和未来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卫星要达明的数量。
C.第④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的提供导航服务需要很多卫星,又引起下文对人造北斗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情况的说明,使文意连贯,衔接自然。
D.第⑥段画线句子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斗系统对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贡献大,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其中A项中“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一句表述有误,经分析,全文是采用逻辑顺序写的。故选A。
例【二】(2020·新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骆驼的抗沙标配
张云广
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
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
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
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同时,骆驼的四肢与胸椎骨支起的空间会有气流通过,也发挥了一定的降温功能。
⑥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
(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骆驼具有哪些抗沙特性。
【答案】①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②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③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④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文中主要信息的能力。由第②段“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可概括为: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由第③段“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可概括为: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由第④段“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可概括为: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由第⑤段“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概括为: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①打比方。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②作诠释。具体解释了骆驼排泄尿液和水分很少的原因。③列数字。以骆驼一次性喝水和行走路程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说明的是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解释了骆驼“减排”能力强的原因。“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
3.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语言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准确性:“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一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骆驼反刍能力之强。生动性:“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幽默地说明了骆驼抗沙能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说明文语言有准确平实和生动活泼两种特点。准确性的特点可从具体数据的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等方面阐释。如“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中“近”字,说明了骆驼的食谱范围接近陆地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再如“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具体数字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生动性方面可从说明文运用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阐释。如“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把骆驼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再如“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也运用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本文的语言特点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数据时代”的小数据
闵应骅
①当下,“大数据”是个时髦词,一会用大数据分析这个,一会用大数据建构那个。似乎大数据无所不能。其实大数据就是一个大到用现有的技术无法处理的数据库,真正能够分析大数据的,一定是专业领域的大师,而非寻常众生。我感兴趣的倒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概念,那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数据。
②小数据就是个体化的数据,是我们每个个体的数字化信息。比如我天天都喝酒,突然,有一天喝完了酒胃疼,那么这天和之前的每一天有何不同?原来,这天喝的酒是个新牌子,可能这就是导致胃疼的原因。这就是我生活中的“小数据”,它没有大数据那样浩瀚繁杂,却对每个人的个体至关重要。
③第一个意识到“小数据”重要性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德波哈尔·艾斯汀。艾斯汀的父亲去年去世了,而早在父亲去世之前几个月,这位计算机科学教授就注意到老人在“数字社会脉动”中信号异常——他不再发送电子邮件,不去超级市场买菜,到附近散步的距离也越来越短。然而,这种逐渐衰弱的状态,在医院的心电图中是看不出来的,这个90岁的老人在检查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异常。可事实上,追踪他每时每刻的个体化数据,他的生活其实已经明显发生变化。这种日常小数据带来的生命讯息的警示和洞察,启发了艾斯汀,他发现小数据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医学证据,它是唯一的“your row of their data”(他们数据中属于你的那行数据)。
随堂练习
④也许人们都知道,大数据将改变当代医学,譬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等,不过由个人数字跟踪驱动的小数据,同样可能为个人医疗带来变革,特别是当可穿戴设备更成熟后,移动技术将可以连续、安全、私人地收集并分析你的数据,这可能包括你的工作、购物、睡觉、吃饭、锻炼和通讯,这些数字追踪将得到一幅只属于你的健康自画像。
⑤那么,小数据可以为我们提供多少研究的可能性呢?譬如我们可以分析年老父母的集成数据,用于比较不同的医学治疗方案:如果患者想要确定适合自己的服药剂量,就可以通过数字跟踪数据前后比较,了解不同剂量的药物对自己日常功能的影响;对于慢性病、抑郁症、记忆力衰退等病症,日常活动变化的数据同样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攻克癌症一直是人们的梦想。肿瘤细胞的DNA引起不同的癌症病人非常不同的变化,大致相同的基因变异只占患者的10%。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肿瘤,其细胞的变异也可能不同。所以,利用患者的数据进行个性化的癌症治疗,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对人下药”。这些个性化的治疗都需要记录和分析个人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所以“小数据”也可以有大作为的。
⑥有人说,个人小数据汇聚起来不就是大数据了吗?从大数据里面取出相关的小数据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小数据是隐私的,不能共享的,而且它是动态的变化的,这些特征使得小数据不能与大数据混为一谈。
⑦当然,这并不是说大数据就不重要,在医学上发现某种疾病治疗的一般规律都离不开大数据。也就是说,依靠大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或普遍现象,而用小数据去匹配个人,表现个性化特点。不过,大数据流行,大家就只谈“大数据”,这显然不是做学问该有的态度。
(1)联系上下文,第⑤段中画线词语“对症下药”是指_______________,而“对人下药”则是指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大数据太过繁杂,小数据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B.第③段以艾斯汀父亲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个体化数据因无法检测而在医学上价值不大。
C.根据第⑤段所列的数据可知:肿瘤细胞在癌症病人体内发生基因变异的可能性并不大。
D.第⑦段告诉我们:大数据远比小数据重要,因为借助它能够发现疾病治疗的规律。
(3)文章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小数据,那么题目能否改成“小数据”呢?请作出判断并简述两点理由。
参考答案
(1)针对癌症的一般规律进行治疗,考虑到每个病人的个体特点借助“小数据”进行个性化治疗
(2)A
(3)不能改,理由一:从①②④段可知,本文不是简单地介绍小数据,而是要说明大数据背景下小数据的重要性;理由二:结合⑥⑦段可知,文章还点出了大数据与小数据在特性功用上的差异;理由三:从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出,作者想要纠正人们对待大数据和小数据的态度。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8年到1982年,张家界林场职工垦荒整地、植树造林。到上世纪80年代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森林蓄积量由1958年建林初期的约4万立方米增长到约20万立方米。以前,由于路不通,林场“与世隔绝”。1979年后,媒体的推荐报道、吴冠中到此写生等,一次次向世界展示了张家界林场的美,来张家界的游客络绎不绝。1982年,中央批准建设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亲历者说】张杰: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调研员,亲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
“三千奇峰、八百流水、十万森林,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张杰说,“为扩大宣传,我们背着电影机和传单走出大山,向外推广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电影名为《奇山揽胜》,反响热烈,每一场都座无虚席。”
“开发加宣传,1984年,公园接待游客共8万人次,到1988年,游客就达到了56万人次。”
“游客多了,环境是否承载得起?2000年左右,为了减少污染,提质发展,森林公园15家酒店宾馆的煤锅炉全被叫停,换成了燃油锅炉。金鞭溪的上游建起了污水处理厂,老百姓家中排出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溪水中。景区的厕所外建起了技术先进的化粪池,粪污经过就地处理,能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
“无论是黄石寨,还是金鞭溪,现在依然是山清水秀林深。”
这些年,张家界国家森公园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不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来源:《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森林公园大致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国家森林公园是其中的最高等级。被人民网报道,截至2019年2月,我国国家森林公园已达897处。
湖南省林业局专家表示,截至目前,湖南省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64个,位居全国第一,经营总面积34.75万公顷。湖南省十分重视森林公园管理,出台了全国第一部森林公园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森林公园条例》。2018年,全省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接待游客86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997亿元。
(来源:《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300多亿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2014年,为解决中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问题、增加中国森林资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2017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提出的要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请示,同意调减云南等18个省(区)3700万亩陡坡耕地基本农田用于退耕还林还草,从而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规模扩大了近一倍。
(来源:百度百科有删改)
(1)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家界森林公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垦荒造林;第二个阶段开发宣传;第三个阶段提质发展。
B.2018年,张家界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接待游客86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997亿元。
C.材料一中的划线句通过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突出地说明了张家界林场垦荒造林成效显著。
D.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绿色发展。
(2)材料三画线句“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300多亿元”中,“仅”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读材料一,分条概述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了减少污染所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B
(2)不能删。“仅”表示范围,是“单单”的意思,表示单是中央的投八资金就超过了4300多亿元,如果加上其他各级的投入,资金更多,表现了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如果删去,意思就变为除了中央的超过了4300多亿元的投入资金外,没有了其他的投入,意思发生了变化。“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3)①煤锅炉换成了燃油锅炉;
②上游建起污水处理厂,加强生活污水的处理;
③厕所建起先进的化粪池,粪污就地处理。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