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6*3=48)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D B B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C D B A C
17. (18分)
(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任意2点得4分)
原因:商品经济(商业)的繁荣发展。(2分)
(2)内容: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宋词辉煌;话本出现;书法名家辈出;绘画成就突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许多科技成就。(4分,任意4点得4分)
影响:宋朝的科技成就传到欧洲,推动欧洲由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过渡,促进欧洲的近代化。(2分)
(3)表现: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出现地区性的专业化市场;海外贸易发达;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6分,任意3点得6分)
18、(12分)
示例:
观点:近代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2分)
阐述: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展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推动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爱国色彩浓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经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8分)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严重,不同阶级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近代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可以从屈辱史、近代化史等角度回答 。)
19. (22分)
(1)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任意两点得4分)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任意两点得4分)
(2)特点:以面粉、棉纱、纺织等轻工业为主。(2分)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想的驱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6分,任意三点得6分)
(3)阶段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时期重点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到五四运动后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2分,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希望。(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其它言之成理即可)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先将本人信息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3. 答题必须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该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
1. 2023 年9月 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浙江杭州开幕。图1是第19 届亚洲运动会吉祥物“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具有精美绝伦纹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下列关于良渚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A. 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 良渚文化是粟种植最早的起源地
C.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
D. 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 藩镇割据社会动荡 B. 科举盛行人才辈出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佛教传入外交活跃
4. 《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出作者的观念
A. 劝课农桑 B. 戒奢从简 C. 工商皆本 D. 重农抑商
5. 图2为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以下与此相对应的赋税制度是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一条鞭法
6.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②“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
③“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①③④
高一历史 第 1 页 (共 4 页)
7.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8. 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其意在
A. 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B. 提倡平等和叛逆的精神
C.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 图3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正确的是
A. 甲——设盛京将军
B. 乙——雅克萨之战
C. 丙——设宣政院
D. 丁——设台湾行省
10.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①是太平天国前期颁发的一个重要文件 ②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③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④得到实施并取得一些成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11. 1862年,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堂三十余所,派遣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A. 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B.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C. 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12. 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历史结论
A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3.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的理解准确的是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反映了革命任务的变化
C. 说明革命性质发生了改变 D. 表明革命道路有重大调整
高一历史 第2 页 (共 4 页)
14.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常驻参议员和政府委员时,候选人中中共党员超过了三分之一,著名共产党人谢觉哉、王维舟等 18 人立即要求退出竞选。结果中共党员仍然多一名,徐特立立即声明退出,让给了党外人士。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5.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辛丑条约》,取消在华特权,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订立新的条约; 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这说明
A. 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B. 美英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C. 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 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16.“四野攻坚出奇兵,强取锦州困长春。浴血塔山阻顽敌,英勇沙场报丹心。西柏坡上定大计,蒋家王朝胆战惊。首役告捷万众舞,仁义之师正乾坤。”与这首诗描写的事件相关的战役是
A. 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 C. 辽沈战役 D. 淮海战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该部分共3题,其中第17题18分, 第18题12分, 第19题22分, 共计52分。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17. (18分) 宋明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材料三 从明中叶开始,中国的手工制造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状态。嘉定、太仓等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形成规模很大的棉花市场。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制造业规模巨大,瓷器运销海内外。仅苏州一地织工和染工竞达10000来人,靠受雇于人为生。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经济的结构性变动》
(1) 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为切入点,简要叙述宋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6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变动的表现。(6分)
高一历史 第 3 页 (共 4 页)
18. (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中国近代史前期 (1840—1919年) 19世纪40、5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 --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后期 (1919—1949年) 1919—1949年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 (22分)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逐渐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新青年》重大事件表。
时间 《新青年》重大事件
1915年9月 上海创刊,每期发行1000份;作者主要是陈独秀
1916年9月 《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出版
1917年初 编辑部迁往北京,北京大学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
1918年 使用白话文和新标点,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庶民的胜利》发表
1919年 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1923年 成为中共中央纯理论机关季刊
1926年7月 终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了哪些规定 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开办的产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15年左右荣氏家族产业得以崛起的原因。 (8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6分)
高一历史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