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15: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至六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久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语贯古今字载中华——教育部、国家语姿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成果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一批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等出版一批重要著作,中华精品字库、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歇字化建设迅速推进……这些宝贵成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筑牢根基。
探源中华文明.以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正如有学者说。“凡解释一字印是作一部文化史”。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其间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中蕴藏希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从汉字原初构型中破解文明起源的奥秘。西周早期青钢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留下“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沉淀在中华典箱里的人文思想,蕴含着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得益于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建设,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我们引以为做的文化资源更为丰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焚毛衰”,这两句诗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派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瘦益国内120余种语言和万言。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衣工百艺、培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持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留住了文化乡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演进、自然语言处理成为热门应用领城的背景下,语言文化工程的成果开发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赋能古文字传播应用,让冷门绝学走近大众;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中华精品字库”,实现书法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开发甲骨文互动展区,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活、艺术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创新是语言的活力所在,当记录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页上的古文字化身数字比特,插上大数据的翅膀,我们的语言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焕发更为独特的魅力。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身处全球化时代。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记录希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虐。我们有贵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
(摘编自智春丽《让语言的长河生生不息》)
村料二:
生活中,无论是日常翠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呜,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而无懈可击,有说服力。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旅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但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话语再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祗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祜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 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请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池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燕,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摘编自何冠军《语言的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语言资源库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这引起了党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
B.中国语言资源库使中国话、方块字的文化名片更为亮丽,丰厚了文化资源,也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C:甲骨、金石等上面的古文字与大数据技术的创新融合,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化有机会在数字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D.语言和行动相辅相成,知行合一、言行并举离不开我们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以及行动上的“有恒”“有格”“有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见解提示我们可以从古文字里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
B.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它沉淀生活记忆,凝结深厚情感,可以使人们感知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C.从中国语亩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中可以了解各地的方言、房屋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特色。
D.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或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都会导致语言的力量被轻视、沟通的艺术被忽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及其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结尾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使得语言于整齐有序中见变化,严谨深刻中显生动。
B.材料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逻辑严密,具体有力。
C.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二、三两段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语言为核心论题展开论述,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4.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语言文字的保存与研究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下面的演讲是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6分)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会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问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旅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离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
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非了两只唐,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腐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腐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诊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祉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案,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案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栋魂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拌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 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常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展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凑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运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忘.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 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患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顾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的,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串连情节的作用。
7.孙犁曾说:“美好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极致。”请结合文本,概括白洋淀百姓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6分)
8.有人说,孙犁另辟蹊径,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诸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成车步骑相参,典鹿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素谓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令诸军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曰:“此天赐我也。”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万而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通,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贷,每
将临寇,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思斩之。又今三二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士股慷,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
(节选自《隋书·杨素传》)
村料二:
素之驭戎,严整丙喜诛。每战必求士之过失者斩之以令,常至百辈。而先以数百人赴敌陷阵,不能而还却者悉斩之。复进以数百人,期必陷阵而止。是以士皆必死,前无坚敌。嗟乎!素非有忍于士也,以为士之必死者乃所以决生,必生者乃所以决死故也。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其为书曰:“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是以古之名将,十卒而杀其三者,威震于敌国;杀其一者,令行于三军。”靖岂以卒为不足爱哉 以为杀一而百奋,则奋者可期于胜也;纵一而百情,则情者可期于败也,查而克敌与夫惰而为敌所克则是杀者乃所以生之爱者乃所以害之也。善为将者,能审乎此,则无恶乎其苟忍也。
(节选自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杨景论》)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奋而克A敌B与C夫情D而为敌E所克F则是杀者G乃所以生之H爱者I乃所以害之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可汗,古代鲜卑、突厥、契丹、匈奴、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B.“每虑胡骑奔突”中的“骑”指“骑兵”,与成语“金戈铁骑”的“骑”意思不同。
C.贵幸,位尊且受君王宠信,其中“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D.“复进以数百人.”中的“复”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意思不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素懂得变通,他出塞征讨突厥时改变了以往对胡人的布阵方法,命令各军列为骑兵阵式,取得了成功。
B.杨素作战时会先命令一两百人进攻敌军阵营,如不能攻克便再命令二三百人进攻,直到攻破敌营才停止。
C.士兵愿意跟随杨素主要是因为其微小的功劳也会被记录,而追随其他将领则即使有大功劳也会被文官斥贵拒绝。
D.材料二作者引用李靖的话,说明了李靖与杨素都是奉行“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作战理念,都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详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2)善为将者,能审乎此,则无恶乎其苟忍也。
13.材料一说杨素“严忍”,材料二却说“素非有忍于士也”,二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书愤二首(其一)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频垣夜月洛阳宫。社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竞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15.“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 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强加于人。
(2)《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期,有关“多巴胺穿搭”的短视频席卷网络。镜头中的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频色的服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人们心情愉悦。有研究表明,视觉上的刺激能让人体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①__ “多巴胺穿搭”真的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吗
由于多巴胺是一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作为化学信使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因而调控神经活动。它与人体多项功能调节息息相关.在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分泌与人的快乐、兴奋等情绪相关。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快乐物质”。由此看来,要想追求快乐,② 。诚然,多巴胺在人体活动中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分泌得越多越好。过度依赖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快乐,会让人沉浸在短期需求满足中,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造成
不利影响。
“多巴胺穿搭”这一概念只是借用了③ ,即通过穿色彩反差大的衣服,让人们变得更加快乐、积极和有活力,符合这种标准的穿搭,都被叫作“多巴胺穿搭”。至于这种穿搭风格是否真的与多巴胺分泌有关,暂时还没有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证明。
17.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小孩子都巴不得自己一夜之间长大成人。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一个成语。
C.他这两天人不舒服,送到医院就已不行了。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工作,那怎能行呢 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焦裕禄)
②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王进喜)
③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录。 (歌德)以上三句话,你对哪句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