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大概念5.1第三课时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大概念5.1第三课时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生物北师大版七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29 17:4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第三课时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5.1.3 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单位 XX中学 执教者 XXX
解读课标 本节是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五《人体的生理与健康》中的大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里的重要概念《5.1 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当中的次位概念《5.1.3 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课程标准提出,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事实性知识归纳,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解读学生 1、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应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用事实性知识建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归纳。 2、有了前面两节课作为基础,学生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的结构,食物为什么要消化以及消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设问激发要学生了解,消化了的小分子物质去了哪里的求知欲。 3、学生有一定的图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积累对图表分析一些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
解读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中的第2课时,属于概念5.1“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中的《5.1.3 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内容。本节课要重点解决“营养物质吸收以及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发展科学思维。 2、通过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形成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4、观察小肠结构,形成探究实践核心素养。 5、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态度责任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1、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教学难点 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八桂教学通平台、希沃白板5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出示消化过程图示,唤醒回忆】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这里有个图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今天我们吃的米饭团子和肉丸子在我们的体内进行怎样的旅行路线?你能说出它们在相应的旅途驿站有什么样的变身吗?遇到了什么怪物被迫变身的? 生1:我先说米饭团子的旅行路线:先在口腔遇到了怪物“唾液淀粉酶”变身为麦芽糖,经过咽,食道,胃,一路畅通,没有变身,直到小肠又遇到了怪物“肠液”和“胰液”变身为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送给身体每个细胞,食物残渣则进入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生2:我来说肉丸子里的旅途,先通过口腔,到咽,食道,再到胃,遇到怪物“胃蛋白酶”变身为多肽,进到小肠,又遇到了怪物“肠液”和“胰液”变身为氨基酸,被吸收到血液,运送给每个细胞,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生3:刚才**同水学说的是肉丸子中的瘦肉旅途,我想说如果是肉丸子中的肥肉的旅途,会有点不同,就是到小肠处,遇到怪物“胆汁”切割变为脂肪微粒,又遇到了怪物“肠液”和“胰液”继续变身为甘油和脂肪酸。其他的旅途一样。 结合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呈现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 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一】技能训练 师:同学们讲述米饭团子和肉丸子的旅行记很出彩,说明大家对上节课的消化内容掌握得不错,再来考考大家,请看“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各消化道中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谁能解读一下这个曲线图? 生:先看橫轴表示“消化管”,竖轴表示“物质含量”,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淀粉、蛋白质、脂肪”,最先下降的这条曲线表示“淀粉”,在口腔就开始被消化,第二下降的曲线表示“蛋白质”,到胃开始被消化,最后一条曲线下降的是“脂肪”,最后到“小肠”了才开始被消化,而且在“小肠”处,三条曲线都下降。 通过分析解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师:**同学分析解读得非常好,上图表观察到曲线是逐渐下降的,那营养物质是消化完了才被吸收还是边消化边吸收呢? 生:我觉得是边消化边吸收,只要是小分子物质,就可以被吸收了,消化和吸收应该是连续的。不是断层的。 让学生明白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内是一个连续生理过程
任务驱动 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二】观看视频、观察实物 师:嗯,是的,消化和吸收是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教材P14,思考两个问题: 什么是吸收呢? 2、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生1: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生2: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从消化系统进入到了循环系统后,就可以被送到身体的细胞了。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吸收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的对,下面请同学们看视频。思考问题:营养物质是大部分被小肠吸收还是大肠吸收?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 生:从视频当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营养被小肠吸收了。 通过观看视频,得知营养是被小肠吸收的,实现了直观到理论的飞跃
师:视频中播放的确实是小肠吸收了大部分的营养,老师准备了一些洗净剪好的小肠实物,下边请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外壁的特点。 分组观察小肠实物,比较小肠内外壁的特点 通过实物观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师:大家观察了小肠实物,现在来比对一下屏幕中的小肠、大肠结构图片和文字资料,你能归纳出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吗? 进行比对,观察,小结,回答 生:小肠比较长,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还有绒毛突起。内表面积大;大肠比较短,环形皱襞较少,没有绒毛突起,内表面积小。 通过比对知道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
任务驱动 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三】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比对,了解到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比较大,现在老师将要播放营养物质吸收的视频。请同学们仔细看思考问题:哪些器官有吸收功能?哪些没有? 生:口腔,咽,食道,肛门基本没有吸收功能,胃,小肠,大肠都有吸收功能。 观看视频,增加感性认识。
师:那现在老师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营养物质在各器官的吸收情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问题:哪个器官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结合刚才的观察实验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小肠最长,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还有绒毛突起。内表面积大,小肠绒毛还有毛细血管,它们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吸收。 通过分析营养物质在各器官吸收情况示意图,结合小肠结构特点,让学生能说出小肠适于吸收的主要结构特点。
课堂总结 老师和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共同总结 落实教学目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练习巩固 展示【数字教材】的内嵌资源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使用【数字课件】的习题库添加练习。 做练习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拓展延伸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通过建模,加以巩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课后动手建模形成探究实践的核心素养。
学习评价 项目细则分值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任务一:技能训练能分析解读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各消化道中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30 任务二:观看视频、观察实物通过观察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10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大肠结构特点10 任务三: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能说出各消化道吸收的营养成分30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20总分100
板书设计 5.1.3 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一、吸收的概念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胃一一吸收部分水和酒精; 小肠一—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 大肠一—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表面积大(长、皱壁、绒毛、微绒毛);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由一层细胞构成。
教学效果 1、通过丰富的视频,图片及观察实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了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观点,并突破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重难点内容。 2、通过课堂提问反馈及课后与学生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