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3:0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 文言文阅读
九年级下册
第18篇 鱼我所欲也
二十五、(2022南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选自《梅花岭记》,有删改)
【注释】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忧虑,担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D.被执至南门 执:押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舍生而取义者也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蹴尔而与之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3. 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乙文记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硕豫亲王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上。
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乙文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史可法的悲壮事迹,极具感染力。
D.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乙文史可法用行动捍卫了他心中的“大义”。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二十六、(2022绥化)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世说新语》(节选),回答1~5题。(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 “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 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贼既至
2. 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4. 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句原文,加以证明。(2分)
5.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呢 (2分)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七、(2022舟山)文言文阅读(13分)
【甲】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复书曰
(2)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3)媵人持汤沃灌
2. 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2分)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

3. 【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4. 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哪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4分)
二十八、(2022郴州)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①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②后,俸③去书来,落落④大满,素蟫⑤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切:迫切。②通籍:做官,出仕。③俸:官薪。④落落:堆积的样子。⑤素蟫(yín):指书里的蠹(dù)虫。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A.送给 B.情趣 C.得到 D.细密
2. 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 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分)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故有所览辄省记。
4. 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
第20篇 曹刿论战
二十九、(2022广安)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楚庄王欲伐陈》)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1.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虽不能察
(2)夫大国,难测也
(3)其城郭高
(4)则民怨上矣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
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4. 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4分)
(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2分)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分)
三十、(2022抚顺、本溪、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分)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2分)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怯 勇 虚 实 其 由 甚 微 不 可 不 知。
4. 【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5. 【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 ;
【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2分)
第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十一、(2022铁岭、葫芦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2分)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晏子①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②。强不暴③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④,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⑤,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⑥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⑦之罪请辞而行。”遂不复见。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赏赐。诛:指刑罚。③暴:损害。④进:进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 :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斩时所垫的砧板。斧锧,这里是斩首的意思。
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乃下令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闻寡人之耳者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C.故世不逆其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D.故民不疾其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 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寡 君 之 事 毕 矣 婴 无 斧 锧 之 罪 请 辞 而 行。
4. 写出【甲】文中齐国大治在国外有所表现的句子。(2分)
5. 【甲】【乙】两文都是君臣间的言论,齐威王, 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吴王表面虚心,却并未接受晏子的思想。(2分)
第22篇 出师表
三十二、(2022新疆自治区、兵团)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1~5题。(18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躬耕于南阳 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 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益 益:增加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缓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B.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C.“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D.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乙】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4.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5. 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3分)
三十三、(2022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4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
【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 )
(4)大功既举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事
B.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3.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见 使 才 皆 尽 虽 履 屐 之 间 亦 得 其 任
4.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5. 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①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② ”(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2分)
二十五、1. (3分)A 【解析】A项中“患”的意思是“祸患,灾难”。
2. (3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可译为“为了”,后者是动词,可译为“作为”。B项中的两个“于”均为介词,前者表比较,可译为“比”,后者表处所,可译为“在”。C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修饰。D项中的两个“之”均为代词,可译为“他”。
3. (3分)B 【解析】结合乙文末尾“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可知,他的部将史德威未找到他的尸骨,就用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在梅花岭上。B项“将他葬在梅花岭上”理解有误。故选B项。
4. (6分)(1)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
二十六、1. (2分)(1)同“避”,躲避(2)已经
2. (4分)(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于是调(撤)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获救。
3. (2分)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 (2分)示例:【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文】“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或“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5. (2分)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军投降;史可法不向清军投降;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秋瑾不屈服清朝统治者,甘愿赴死;李大钊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向军阀低头;……
示例:在危难关头,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作为国人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十七、1.(3分)(1)写信(2)不曾(3)热水
2. (2分)“拙”是谦辞,“拙诗”在这里是谦称“自己的诗”,并且从下一句“深有所感”可见,这是一首好诗,能触动人心。
3. (4分)甲文采用举名人事例(或对比)来说服的方法。文章直接指出史可程“老则息矣,能无倦哉”的错误想法,并以孔子晚年仍然积极进取不忘天下的事例来劝说。乙文选段主要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叙述自己外出艰苦求学的经历,以环境的恶劣来凸显其坚定不移;以纨绔子弟作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专注学习的精神,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4. (4分)示例一:学习并非总是轻松就能完成。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像宋濂那样勤奋刻苦,付出努力。其次,还需要有强大而充实的内心,能抵挡各种诱惑。现代社会网络发达,手机游戏等对我们诱惑很大,需要我们意志坚定,专注学习。还要能体会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能消极应对,要像顾炎武说的那样,积极进取;取得一点成绩时,也不能骄傲自满而停止学习,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示例二:学习要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经典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学习经典文化能让我们立德修身。如从上述两文中,我们就可以学到顾炎武的积极进取精神,学习到宋濂在纨绔子弟追求享受面前经得住诱惑的专心致志,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如要不断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善于拜师学习,做到谦虚好学,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二十八、1. (2分)C 【解析】“余幼好书,家贫难致”译为:我小时候喜爱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故“致”译为“得到”。
2. (2分)A 【解析】“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译为“(我)到他家去借,不肯借给我,我回到家里在梦中还出现借书遭拒绝的情景”。故正确的断句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 (4分)(1)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
4. (4分)①爱好读书。“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甲文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借书于张氏。②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
二十九、1.(4分)(1)明察(2)推测,估计(3)外城(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
2.(2分)B 【解析】A.使:动词,派遣/动词,出使;B.均表转折,却;C.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之:代词,代陈国/动词,到,往。
3.(4分)(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4.(4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
三十、1.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故”,前者可译为“缘故,原因”,后者可译为“所以”。B项中的两个“望”,均译为“看”。C项中的两个“其”,前者为代词,代指战而胜者,后者为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或不译。D项中的两个“方”,前者可译为“方法”,后者可译为“方圆”。
2. (4分)(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
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2)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3. (2分)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4. (2分)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5. (2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
三十一、1. (2分)A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乃”,均作连词,可译为“于是,就”。B项中的两个“闻”,前者可译为“使……听到”,后者可译为“听说”。C项中的两个“志”,前者可译为“意志”,后者可译为“记载”。D项中的两个“疾”,前者可译为“怨恨”,后者可译为“快”。
2. (4分)(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吴王愤怒地改变了脸色,(很)不高兴。
3. (2分)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
4. (2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5. (2分)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善于纳谏)民本(以民为本、以民为先)
三十二、1. (3分)B 【解析】A项中“躬”的意思是“亲自”。C项中“益”的意思是“益处”。D项中“慢”的意思是“怠慢,疏忽”。
2. (6分)(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2)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3. (3分)D 【解析】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既表达对先帝的感恩之情,也表明对后主的耿耿忠心。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①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②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D项中“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表述错误,“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无中生有。
4. (3分)C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当用尽我所有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划分应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5. (3分)根据两篇选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忠君爱国、尽职尽责、深谋远虑的人。
三十三、1. (4分)(1)选拔(2)缺失,疏漏(3)不同
(4)成功
2. (2分)A 【解析】A项中“尝”的意思都是“曾经”。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是“认为”“凭借”。C项中“于”的意思分别是“对”“在”。D项中“之”的意思分别是“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
3. (2分)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4. (4分)(1)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2)(苻坚)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
5. (2分)①品德善良忠诚②不以爱憎匿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