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妙笔传真情——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我手写我心 妙笔传真情——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9 20:5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手写我心 妙笔传真情——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1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对比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有何异同。
4、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清楚,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比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有何异同。
2、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清楚,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
(一)单元导读,学有目标
1.借助单元导语页,了解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2.通过单元目录,了解本单元学习的各板块。
(二)精读学方法
学习《匆匆》一文:
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听写生字,重点易错字交流。
(2)朗读生字词,重点交流本文频率较高的叠词。如“匆匆”“头涔涔”“泪潸潸”等。
(3)补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感知作者情感(是什么)
(1)学习第一段,
问题一:找出课文中一连串的问句,并思考这些问句都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明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问题二:这些问句有何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开篇的排比句说明自然万物循环往复,接着提出疑问,把我们的时间和自然万物形成对比,用连续的发问来表达自己对时间怅然若失的情感。
(2)再读,感受作者的不舍和无奈。
(3)学习第四段,小组合作,思考作者问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内心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3.学习梳理写作方法(为什么)
思考: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何相似之处,这样写好在哪里?
预设:都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这种排比的句式,能畅快、直接地表达情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4.探寻写作密妙(怎么样)
(1)时间的流失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一读第2-3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并简单做批注。
(2)学生分享。
预设:按时间顺序列举了早上起来、洗手、吃饭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告诉我们时光一去不复返。
(3)当堂练笔: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写。
( )时,日子( );( )时,日子( );( )时,日子( )。
(4)小结: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在司空见惯的琐事中,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了,没有声音页没有影子。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5.积累惜时名言。
6.借助提示当堂背诵。
7.总结全文。
学习《那个星期天》一文:
温故知新,奠定情感基调。
(1)回顾六年级上册《盼》的内容,今天也学习一篇和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那个星期天》
(2)了解作者资料和作品。
2.感知文章大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他的母亲带他出去玩,由一开始的兴奋期盼,到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甚至“绝望”的故事。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2)再读课文,梳理“我”的心情变化,勾画出文章中表示心情的关键语句。
3.品读文章,学习表达方法。
(1)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我”的心情的,把相关的内容画下来,并做好批注。
学生圈点批注.
(2) 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预设:作者无聊的行为动作、朴素平实的心理独白、母亲繁忙的动作、周围环境的变化。
(3)对比分析,发现异同。
任务:对比分析《匆匆》,结合“交流平台”分析两篇文章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预设: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不同的是,《匆匆》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把感情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指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三)迁移运用,仿写练笔
初试身手,学习表达。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自主阅读“初试身手”选择一个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2. 当堂仿写,教师相机指导。
3. 组织交流,分享仿写成果。
总结方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文章需要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
(四)借助习作例文,巩固表达方法。
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两篇习作例文,把握文章大意。
(2)借助旁批,思考:①默读课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②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3)自学《别了,语文课》。
小组交流表达方法:①借助具体事例体现心情变化:“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起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
②借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③选取典型事例表达情感。
预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
(4)自学《阳光的两种用法》
①思考:阳光的两种用法是什么?
预设: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用阳光晒水洗澡。
②细读第三段,圈画关键词,体会作者情感。(新词、新鲜、温暖等)
③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老阳儿”,在文中有何作用?
④梳理写法,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预设:围绕一条主线(人或事)表达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毕大妈这样劳动者的赞美。
(五)我手写我心,笔尖流淌的情感。
审题之我见。
(1)认真阅读习作资料,解读习作要求,梳理交流。
(2)同学交流,完善习作要求:习作前——习作时——习作后
2.构思选材
(1)展示心情关键词,配图。
(2)选择印象深刻的感受,将关键词写下来。
(3)以关键词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重点绘制事情经过及心情的变化曲线。
(4)回顾课文,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为思维导图“添枝加叶”。
和同学交流你的思维过程和习作构思,在同学的建议下修改完善。
3.当堂演练。
(1)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习作过程中,可以配上舒缓的轻音乐,帮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素材。
4.交流完善
(1)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根据评价细则,使用修改符号,进行初步修改。
(2)小组合作,读一读,合作修改,每小组设一组长组织协调,设评价细则,如:文意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畅、事例是否具体、情感表达是否恰当等,组员分工倾听,记录修改建议。
(3)组内讨论,分享者根据建议再次修改习作。
5.分享优秀习作,归纳优秀习作的要点,根据优秀习作,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6.评选最佳作品,制作“我手写我心”专题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