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17:50:51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A B A C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B D A C C A B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节葬’的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小农、小手工业者阶层产生,都积极就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以维护自身利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正确; 许行提出的是代表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共同劳动思想,但墨子是代表手工业小生产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B项;上述主张有共同之处,但无法说明社会思想的融合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引发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权,唐朝增设军镇导致安史之乱,但这些制度在实行之初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原有制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负面作用,这体现了事件因果关系的错综复杂,D项正确;历史成败决定历史解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等设立之初的情况,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士族专权不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可知,司马光的将投壶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B项正确;宋代内部流行的活动,不能说明民族交流状况,排除A项;仅从投壶,不能得出门第观念的状况,排除C项;投壶活动体现的儒学价值取向,无法得出教育的平民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穿长靴、戴护膝”“蹴鞠竞技”等可以看出,这时期外貌柔弱的女子身着蹴鞠服饰参与蹴鞠竞技,展现了女性的力量美和健康美,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尚武风气”,蹴鞠不等于尚武,排除B项;当时女性仍深受理学束缚,排除C项;魏晋时期的仕女图主要展现的是女性潇洒飘逸、气度高贵的风姿,与蹴鞠图中的仕女形象明显迥异,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3年(中国)。据材料“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和所学可知,江浙一带杀戮百姓逃亡或者遭到掳掠杀戮,经济破坏严重,1863年太平天国即将失败,侧面反映出其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困局,B项正确;据材料不可知是湘军还是太平天国军队在劫掠,排除A项;材料没有不同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对比,未涉及中国的经济重心问题,排除C项;民众迁徙或者被杀戮影响经济发展是直接可以反映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醒狮也称瑞狮,意为吉祥如意,近代改称“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广州《时事画报》借用岭南醒狮习俗,以燃放鞭炮震醒睡狮而寓意救亡图存,A项正确;醒狮与清政府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当时革命活动已经在各地开展,“一触即发”说法错误,排除C项;题干要求阐释图画信息,并非说明刊登画报的这个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黄埔军校第五期时间是1926.11—1927.8,期间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国共关系破裂,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下降,故C正确;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A时间不符合题意;B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下降无关,排除。D与设问要求不符。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的中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毛泽东同志才会说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B项正确;在中国近代史上,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2年至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历史博物馆大量展示能够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这体现出博物馆建设坚持服务于人民,展示人民大众的智慧与生活,A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博物馆发展的经济职能,而且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上述举措也并未反映出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割裂,反而是一种继承,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可知,不同时期我国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而中国户籍政策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展开的,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经济结构的改变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三大改造的意义,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可知,习近平不仅指出传统亚太经合组织的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等合作原则,还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等合作方式,这表明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C项正确;中国并未引领和主导全球治理体系,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亚太地区,而非周边国家,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公民大会参与门槛低,成员易受演讲者的操控,很难保持客观理性,说明直接民主制有一定的弊端,C项正确;自由民主并不会演化为专权,排除A项;雅典人崇尚自由,但不意味着其法治观念淡薄,排除B项;“极度自由”太过绝对,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可知,中古西欧人民的文化生活等与教会息息相关,且在政治领域教会也有一定的地位,体现了中古西欧基督教会占有特殊地位,C项正确;“一切权力”说法错误,与材料“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西欧教会的地位,并未说明教会的腐朽和黑暗,无法体现中古西欧的黑暗和腐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教戒律,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土豆传入欧洲之后,在政治力量影响下不断推广,因其产量较高,农民和地主在满足自给性需求以外,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从事商品性生产,这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粮食作物”,而“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殖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情形发生于1787年宪法颁布前,根据《邦联条例》中的规定,国会承担国防责任,却没有经济来源,邦联政府中央权威的缺失无法对各州形成有效的制约和承担国防责任,这一情形说明当时建立有力中央政府存在必要性,D项正确;分权制衡体现在中央机构、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割与制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材料并没有揭示这一根源,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国会的国防资金来源于各州,而各州提供的资金远远无法达到国会的要求,究其原因是中央权力的虚弱,没有体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可知,在1890年的美国国会制定的法案就涉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部法案中包含着对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肯定,A项正确;二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B项;此时期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的经济政策仍旧是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体现并非当时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欧洲帝国主义势力瓜分殆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大国先后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主导其对外殖民活动的垄断资本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对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导致了材料所述列强几乎侵占整个非洲这一现象的出现,C项正确;殖民者对资源丰富的非洲十分向往,这在19世纪中叶之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民族主义竞争”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不是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的根本原因,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俄布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革命形势尚未明晰,对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9~1985(美国)。据图可知,美国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在1949至1985年有一定波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比较高,1965至1977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77年以后又处在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因此政府研发投资用于国防研究比重下降,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且60、70年代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之前频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7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不符逻辑,排除B项;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包括70年代以前,排除C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21.(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6分)
(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2分,3点任选2点)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分)
(3)经验: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4分,6点任选4点)
【详解】(1)时机:根据材料一“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可知,电工技术革命兴起;根据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得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是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2)新因素:根据材料二“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得出两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二“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得出全球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得出法西斯主义猖獗。意义:根据材料二“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得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经验: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和所学知识可从吸收现代化优秀成果;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思考作答。
22.(1)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4点选3点,3分)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5点选4点,4分)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分)
(3)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2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关于具体表现:根据题干“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变动,引起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也引起了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可进行作答。关于影响:根据题干“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改善经济和政治条件,工人运动兴起。根据以上分析可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欧洲移民的原因和积极影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关于原因:根据题干“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说明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利于大量移民进入美国。再结合所学可从当时欧洲政局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美国广阔的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革新,为移民提供了便利。可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关于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欧洲移民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把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等思想带到各地。
(3)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移民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关于特点:根据题干“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可分析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23.
【答案】示例一:全球化模式(2分)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人类由分散到联合,全球性联系不断加强的历史。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5世纪到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加快,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为一个整体。(10分)
示例二:现代化模式(2分)
世界近代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17世纪以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推翻了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推动人类历史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文明得以不断发展。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深化和发展人文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向着世俗化、社会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10分)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选模式,根据材料“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实现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创造较少取决于劳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炼为“现代化模式”。然后结合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相关知识进行阐释,如世界近代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历史。17世纪以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推翻了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推动人类历史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工业文明得以不断发展。14世纪以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深化和发展人文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大众化。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向着世俗化、社会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也可提选“全球化模式”,结合全球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观点鲜明,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二期末试卷
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节葬”的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也不需要守丧。上述主张反映了当时( )
A.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B.重农抑商的不断发展
C.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 D.社会思想的融合趋势
2.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3.投壶是在宴席中举行的一项礼仪游戏(如图所示)。宋朝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宋代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 )
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
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
4.如图为明代青花仕女蹴鞠图大罐。图中女子穿长靴、戴护膝参与当时的蹴鞠竞技。这一画面( )
A.展示了女性的力量与健康美 B.表明社会中尚武风气浓厚
C.说明女性已经挣脱理学束缚 D.继承了魏晋仕女图的画风
5.1863年,曾国藩从安庆沿江东下到南京,沿途做了一番考察,在其《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中记载道:“今则民闻贼至,痛憾椎心,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贼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实处必穷之道,岂有能久之理。”这从侧面反映出( )
A.清军劫掠致使民众困顿 B.太平天国面临经济困局
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动摇 D.民众迁徙影响经济发展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多是威武,力量的象征。岭南地区,每逢春节等节庆,民间多以醒狮助兴。下图为1908年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第五期封面,一男孩一手执狮子鬃毛,一手即将点燃爆竹。对于图画的阐释,合理的是( )
A.意在唤起民众救亡图存 B.重在揭露清朝改革骗局
C.暗指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D.借助报刊宣传传统习俗
7.导致下表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外来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的分裂 D.学员质量的下降
8.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在联合政府领导下)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应采取调节的政策,成立商品合作社扶助小手工业者,废除苛捐杂税培植小商业者,发展国防工业与资本主义展开竞争,大胆地让资本主义去发展而不是压制资本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中国社会性质尚未改变
C.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 D.解放战争需要物质基础
9.1952年至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制定了“中国通史陈列”的新原则,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减少展示文化艺术或宫廷生活的陈列品。北京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举措( )
A.凸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B.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印证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折射出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割裂
10.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 B.社会管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
C.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调整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11.2023年11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下一个30年,我们要秉持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12.一位学者曾言:“雅典人民可以废除任何想废除的东西,没有哪部法律可以约束全体,这一自由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这主要体现了雅典( )
A.自由民主演化为专权 B.人民法治观念淡薄
C.民主政治有一定弊端 D.邦民推崇极度自由
13.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14.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
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 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
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 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
15.18世纪,美国制定了《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邦联条例》,按照条例规定,国会承担国防责任。在《邦联条例》通过后的前六年内,国会请求各州提供1200万美元,但实际只收到了300万美元,这甚至不够偿付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欠款的利息。由此可知( )
A.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性 B.南北战争的爆发存在必然性
C.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重大 D.建立有力中央政府的必要性
16.《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该法案的诞生( )
A.肯定了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的必要性
B.标志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成为了普遍手段
C.防止了自由放任政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D.反映了反垄断成为社会运动的主流方向
17.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很少拥有大区域殖民地,大约只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出现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殖民者对拥有非洲资源十分向往 B.欧洲殖民大国间的民族主义竞争
C.欧洲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8.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19.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20.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21.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4分)
22. 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即“阶级斗争模式”和“技术进步模式”。
模式 阶级斗争模式 技术进步模式
内容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实现的。 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创造较少取决于劳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依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摘编自安维复《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模式》
上述材料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两种模式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其它模式,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炼出一种模式,且不与材料中的两种模式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