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的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物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2.自西晋灭亡后,“天下丧乱,四海不一”。 长期的分裂割据,使得“战争相寻”“书轨不同,生灵涂炭”。隋朝仅用数月灭陈,成功结束纷乱近 400 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此判断隋朝统一的有利因素是 ( )
A.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C.广大人民向往统一 D.南朝陈政权的腐朽
3. 中国有句俗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若用于隋朝,你认为后人(隋炀帝)所“乘凉的树荫”应是 ( )
A.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局面 B.隋文帝时经济发展快,国力强盛
C.隋文帝首创进士科,选拔人才 D.隋文帝开凿京杭大运河
4.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 ( )
①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②便于皇帝游玩 ③便于作战 ④便于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6.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隋朝建立 ②隋灭陈,统一全国 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 ②隋朝建立 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 ②隋朝建立 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 ②开凿大运河 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7.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 )
A.晋惠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由此材料可知唐朝的建立者是 (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9. 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
A. 虚心纳谏 B. 轻徭薄赋 C. 科举选才 D. 微服私访
10. 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 农民有一定的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 唐太宗下令在地方上增设州县
11. 唐太宗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得以实现这一愿望主要是哪种制度的创立 (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1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
A.改国号为周 B.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 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
13.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
15.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 )
吐蕃 B.回纶 C.南诏 D.突厥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
16.当我们朗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可以感受到其创作特点是 ( )
A. 想象丰富,清新飘逸 B.气魄雄伟
C. 沉郁悲怆,语言凝练 D. 通俗易懂
17. 唐代历史上有一位书法家,他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过安禄山叛乱,其所创雄浑敦厚的新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该书法家是 ( )
A. 王羲之 B. 欧阳询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18.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与东大寺的戒坛同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是有着典型唐朝风格的世界文化遗址。下列哪一事件最能说明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鉴真六次东渡
C. 玄奘西游天竺 D. 郑和七下西洋
19. 以佛教为纽带与唐朝往来的国家是 ( )
A. 高丽 B. 新罗 C. 天竺 D. 波斯
20.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人口有 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 1690 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
A. 修建大运河 B. 隋末农民起义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改错题。 (10 分)
(1)北齐外戚杨坚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错误: ;改正: 。
(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洛阳。589年,隋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错误: ;改正: 。
(3)大运河是一项惠泽后代的工程。它实在是隋文帝的一大功绩啊!
错误: ;改正: 。
(4)隋文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错误: ;改正: 。
(5)681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错误: ;改正: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 分)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长河”指什么 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4分)
(2)胡曾和皮日休对隋开凿此“长河”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6分)
(3)这条“长河”连接了哪五大河流 (5分)
(4)两位诗人的观点不同。你比较赞同哪一种说法 为什么 (8分)
23.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 分)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 年)达300 万户,705 年有615 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 他的诗被后人誉为什么 (4分)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6分)
(3)材料二中,639~751 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6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 分)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 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唐都长安的特征。长安城内有市,有坊。其中“坊”的用途是什么 (4分)
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分)
1. C 2. C 3. B 4. A 5. C 6. A 7. C 8. A 9. A10. D 11. C 12. C 13. D 14. D 15. A 16. A17. D 18. B 19. C 20. C
21. (1)错误:北齐;改正:北周。
(2)错误:洛阳;改正:长安。
(3)错误:隋文帝;改正:隋炀帝。
(4)错误:隋文帝;改正:隋炀帝。
(5)错误:681 年;改正:618年。
22. (1)大运河;隋炀帝(杨广)。
(2)胡曾对开凿运河持否定态度,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皮日休对开凿运河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
(3)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4)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以,只要理由充分即可。如: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亡的主要原因。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如下: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便利;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于爆发了农民起义。因此,说隋亡于此河有道理。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同意这种观点的理由如下:第一,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它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一项大工程都难以避免的;第三,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开凿大运河所致。
23.(1)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诗史”。
(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主要原因:“贞观之治”(奠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
24. (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名家辈出。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豪放;昂扬进取。
(2)长安不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规模宏大,布局完整,人口众多,是交通枢纽和政治交往中心。坊是居民区。
(3)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