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基础复习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基础复习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22:1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基础复习卷(一)
知识点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卷首语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大一统局面是在 ( )
A. 493年 B. 581年 C. 589年 D. 618 年
2.2020年,某导演计划拍摄一部名为《隋文帝》的电影,可以取材的真实史事是 ( )
A.灭掉宋朝,统一全国 B.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C.初步建立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 D.开凿大运河,巩固统治
3.在经历了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近400年的分裂后,到隋唐时期国家再次走向统一。隋朝统一南北时灭掉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 ( )
A.宋朝 B.齐朝 C.梁朝 D.陈朝
4. 隋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下列不属于他在位期间的功绩的是 ( )
A. 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B. 开凿大运河
C.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 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是指大运河 ( )
A. 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B. 有千里之长
C. 起到防洪作用 D. 发挥灌溉作用
6.“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表明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主要途径是 ( )
A. 军功大小 B. 门第高低 C. 地方推举 D. 科举考试
7. 有人说:“ 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诞生于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8.“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 )
A. 巩固了西周统治 B. 改善了选官制度
C. 加强了经济交流 D. 妨碍了中外往来
9.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 )
A. 36年 B. 37年 C. 28年 D. 29 年
10. 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灭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下列属于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隋炀帝的昏庸无能 ②大量征发劳动力,荒废农业 ③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④权臣当道,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 观察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隋朝大运河由北到南四段的名称是 、 、 、 。
(2)这条大运河的中心是A“东都”,即今 。北达B ,即今 ;南至C ,即今 。
(3)隋朝大运河由北到南连接了 、黄河、 、长江、 五大水系。 (4)隋末,家住徐州的一位书生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东都,他必须经过的 段运河是 。
(5)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并试着评价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派遣的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方式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材料二 大业二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
(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为改变这种局面,隋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2)材料二中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指的是什么 这一制度的创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你认为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一中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哪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
知识点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一个值得我们骄傲并深入探究的时代。它在隋末的废墟上昂扬勃兴,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下列与唐朝相关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 ( )
A.618年建立
B.都城是长安
C.李世民建立
D.建立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全国
2.唐太宗听说右图所示人物去世后,沉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
A.房玄龄 B.魏征
C.杜如晦 D.宋璟
3 3..“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时期,如果请你再现贞观之治局面,下列可以作为场景的有
①政治清明 ②社会安定 ③经济发展 ④国力强盛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4. 4.杜佑《通典》在卷七中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捻,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项新措施有关 (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鼓励发展农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虚心纳谏
5.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 )
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 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 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
6.“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这是毛泽东对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作出的评价。这位女皇帝是 ( )
A. 王昭君 B. 武则天 C. 文成公主 D. 金城公主
7. 古往今来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她 ( )
A.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右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了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9.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方面的创新之举是 ( )
A. 设进士科 B.创立殿试制度
C. 设明经科 D. 诗赋成为考试的重点
1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出现诗中情景的原因不包括 ( )
A.创立殿试亲试考生 B.任用贤相姚崇宋璟
C.整顿吏治裁剪冗员 D.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11.下面关于“开元盛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指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局面
B. 是唐朝几代皇帝不断推动的结果,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没有关系
C. 盛世期间人民的负担相对较轻,生活较为安定
D. 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2. 西汉的兴盛与唐前期盛世局面的形成,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 ( )
①重用人才 ②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③发动扩张战争 ④提倡节俭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 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的“镜子”指的是谁 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4)唐太宗按照上述治国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4.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让我们一起走近唐朝的帝王,一起感悟唐朝历史,领略唐朝皇帝的风采。
(1)图一、图三中的帝王分别是谁 他们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图二中的帝王是谁 她与图一、图三中的帝王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
(3)他们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创立的制度,试举一例说明。
(4)请简单评价三位唐朝皇帝中你最佩服的一位。
知识点1
1. C 2. B 3. D 4. B 5. A 6. D 7. C 8. B 9. D10. A
11. (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
(3)海河、淮河、钱塘江。
(4)通济渠。
(5)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隋朝灭亡。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正反观点)
12.(1)门第出身。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度更好。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低的读书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知识点2
1. C 2. B 3. D 4. B 5. A 6. B 7. D 8. B 9. B10. A 11. B 12. D
13.(1)唐太宗(李世民)。
(2)舟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可以载舟,也可以把舟掀翻。这说明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3)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4)贞观之治。
14.(1)图一: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图三: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2)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
(3)科举制。
(4)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人才,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
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任选一位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