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18: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方钵。该器物的简介为:“这是一只梨毛倒竖的野猪,身上填满雨丝、水滴和植物纹。猪为水畜,此钵很可能是一件用于稻作祈雨巫术仪式的祭器。”据此可知,河姆渡遗址的先民( )
A.已经大量饲养了猪 B.定居生活得到发展
C.借助陶器进行灌溉 D.以种植稻和麦为生
2.汉承秦制,但汉代丞相一职的名称和职权却发生过多次变动(见表1)。据表可知,汉代( )
表1
汉惠帝时期 不再设相国,改置左右丞相,名次以右丞相为先
汉武帝时期 增加大批侍从和随员,将听事地点从外朝迁移到内廷,内廷确定之后再交与丞相去办
汉昭帝时期 霍尤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此时大将军权越丞相之上
汉光武帝时期 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改称司徒,掌民政、考课、建议、制度等事
A.相权日益加强威胁皇权 B.中央决策主体不断发生变动
C.中央机构形成制衡机制 D.集权体制影响中枢职务调整
3.(隋朝)官员高颎建议说,租调虽是固定的,但逐年征纳,有些户被除去了,加上吏员作弊,户籍依据不准确,于是将体貌与户籍比对,“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近便 依样定户上下”。该建议要求( )
A.借助黄籍登记户口 B.每年正月对貌阅进行编核
C.实施白籍土断制度 D.对诸色户计定期进行核查
4.图2所示为考古出土的西夏文物西夏文《论语》(左)、西夏文佛经(右)。由此可知,西夏王朝( )
A.与北宋文化交流频繁 B.政治制度已完全汉化
C.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征 D.把佛教当作官方宗教
5.表2所示是明初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服役规定(部分),表中变化( )
表2
时段 政府对工匠的服役规定 说明
明太祖时期 轮班匠人以三年为限,轮番到京城“(听工部安排)输作三月” 除服役三个月外,其余时间不再服役,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劳动
明成祖时期 住坐匠人就地服役,每月为官府服务十天 外地匠人不必长途跋涉来京;每月服役外的时间,可自由生产手工业品
A.体现了劳动方式的改进 B.适应了商品经济要求
C.弘扬了勤劳致富的理念 D.保证了工匠技艺传承
6.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结果顺天籍张廷泰中选。但在乾隆帝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便下旨对张廷泰漠视回避制严厉批判,并将其降职调往福建,还将审查御史等人一同论处。乾隆帝强调回避制旨在( )
A.维护君主专制 B.加强官员管理 C.规范官员选拔 D.学习明朝制度
7.《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的社会生活固定在“两”的基层组织中,“两”的头领称为两司马,负责管理国库,决定并经营本单位中一切公共财物的收支。农民的一切产品均归于两司马所管理的国库。这一规定( )
A.说明太平天国福利制度完善 B.旨在维护小农阶级的利益
C.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利于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
8.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 )
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 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 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9.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体上同苏联1936年宪法接近,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又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凸显民主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B.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体现人民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四川省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陆续推进“村村通”的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村村通”工程的建设( )
A.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B.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凸显我国融入世界市场的决心 D.表明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1.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的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的命运安排时仍旧拥有高贵的品质,他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勇于承担责任。在城邦遭受瘟疫的祸害时,他说:“我的悲痛同时是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由此可见,该作品( )
A.歌颂牺牲精神 B.称赞城邦民主 C.宗教色彩浓厚 D.宣扬集体意识
12.中世纪的欧洲,大量农业人口转变成商业人口,刺激了交易市场的发展。城市模式适应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中世纪城市也就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经济中心。这说明中世纪城市( )
A.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全面瓦解 B.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13.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一阿拉伯半岛(6世纪)一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一爪哇(1690-1696年)一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
A.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B.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
C.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了西亚 D.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4.从格劳秀斯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当时的国际法学术界普遍认为欧洲以外的民族和国家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中。而1856年的巴黎会议却将土耳其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此举使得( )
A.土耳其成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B.国际法迈出了其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
C.欧洲欧洲国家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D.国际法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
15.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想兑换黄金,必须先换成美元,再以固定价格35美元去兑换1盎司黄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变革( )
A.宣告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彻底丧失 B.推动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瓦解
C.体现了美国经济优势的相对削弱 D.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
16.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为了解决南北问题,设立专门机关,确立了基于全球的国际协力开发的基本理念,1964年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成为商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的场所。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C.新兴民族国家力量的崛起 D.传统国际秩序难以维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3至图8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有关红军长征的邮票。从材料中选取一张(或多张)邮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 1936年不同经营面积的农户纯收入数据表(以四地177家农户为调查数据来源)
经营面积 户均纯收入/元 亩均纯收入/元 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元
5亩未满 122.659 30.912 50.051
5-10亩 174.243 23.551 66.691
10-15亩 251.573 21.065 77.407
15-20亩 372.934 22.269 87.680
20-25亩 397.193 17.596 103.880
25-30亩 563.780 21.240 129.562
30-35亩 535.235 16.264 125.446
35-40亩 517.680 13.916 97.089
40亩以上 736.175 13.007 120.290
材料二
1978年以后,中国逐渐形成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制度,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当时,大、中、小型机械已经进入农户家,农户主要经营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也开始进入农户的经营领域。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人均占有土地状况大大改善:农户拥有先进机械的比例大大提高,传统生产工具占比不断降低。2009年至今,家庭经营性收入异军突起,进城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农户生产或经营方式都高度市场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勇亮《农户经营方式转型研究
——三大历史时点的比较与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36年农户经营面积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农户采用的主要耕作模式。(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延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中原与周边各民族之间形成了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些交流和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源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年秋季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B 6.A 7.C 8.A 9.C 10.A 11.D 12.C 13.B 14.B 15.C 16.C
17.示例一
选取邮票:图3、图7。(1分)
精神内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2分)
解读: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实际,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还要克服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中国共产党人对正义事业的信念。中央红军翻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9分)
示例二
选取邮票:图5。(1分)
精神内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
解读: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脱离实际、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盲目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长征初期,中央红军严重受挫,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伤亡惨重,为了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红军的任务和战略方针,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遵义会议树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9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答案)
18.(1)关系: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加,户均纯收入和每劳动单位纯收入呈现增加趋势(户均纯收入与经营面积总体上呈正比),但亩均纯收入呈现递减趋势;小土地所有者单位面积收入更高;经营面积为25-35亩的农户单位劳动力经济效益较高。(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主要耕作模式:精耕细作。(2分)
(2)变化趋势:市场化、科技化程度逐渐提高。(2分)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激发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特点:投资主体广泛;政府主导;借助殖民掠夺垄断对外贸易。(6分)
(2)原因:美国在二战中积累了大量资本;现代科技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世界市场的拓展。(8分,答出四点即可)
20.示例
观点:古代西域地区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交融。(2分)
阐述: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中原的养蚕缫丝技术和冶铁技术等传入西域,西域的汗血宝马、葡萄、苜蓿、胡桃、胡瓜、胡椒、胡萝卜等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隋唐统治者注意保持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特别是唐朝建立后,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与交流,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胡人的服饰、饮食、歌舞等对唐代社会也影响很大。清代前期在西域设置伊犁将军,注意对西域的开发和管理,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与交融。(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