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重点】新变化的表现
【学习难点】新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知识梳理】
一、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萌芽:一战时期(1914—1918)【 ( http: / / www.21cnjy.com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P20】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在战争初期, 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定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例如:一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进行战时经济动员而在国内建立了全面管制下经济体制——“统制经济体制”。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制经济看似只是美国政府为进行战争动员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但建立这一体制的基础,却是在一战前很长时间就开始形成了。19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思潮,为联邦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政府反垄断的过程中,出现的干预经济的机构与法案,又为战时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一战时的经济统制还是“总体战”思想在美国军事史上的首次实践,它不仅为美国整个军事动员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还成为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统制经济作为经济管理体制,其经济意义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战时政府所实行的财税政策、价格调控政策和劳工政策方面。…统制经济的最大影响,在于它不仅成为30年代“新政”政策的来源,还为此后美国国内的经济模式提供了借鉴。)
2、形成: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1 ( http: / / www.21cnjy.com )945):【岳麓版P71】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3、盛行(1945—1973)
(1)理论基础——
Ⅰ、标志: 年凯恩斯出版
Ⅱ、凯恩斯的经济危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 ;
Ⅲ、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Ⅳ、基本做法
条件 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态度、措施、目的 社会政策(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态度 措施 对投资和消费的态度 富人政策 穷人政策 目的
就业 利率 纸币
举办 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就业 ↘ ↗ 多征税 救济政策 低收入者是最大的消费集团
让市场去管 减少政府支出,市场调节 ↗ ↘ 扩大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
(2)原因
① :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吸取了大危机的教训及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② :一战与二战的特殊作用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
③ :科技的飞速进步,大量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的需要。
④ :资本主义各国主动寻求自我调节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3)表现及各国侧重采用的方法
表现 侧重国家(地区)
西欧
日本
美国
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4)影响
① :
Ⅰ、战后西欧迅速完成经济恢复工作 (1945—55),并出现近20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55—73)
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有限性以及与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Ⅲ、改变了资本主义单一所有制形式的传统,在私有制以外,出现了国有制,形成“混合经济”。
② : 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发展缓慢(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
(1)原因:国家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70年代初又出现了“ ”现象
①滞胀的含义: ;
②滞胀的原因:Ⅰ、根本原因: ;
Ⅱ、直接原因: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经济危机
(2)解决措施:
①、 ,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采用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
②补充:90年代,美国一方面继续改革,一方面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社会政策:普遍建立“福利国家”
1、含义:指国家运用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失业保险、义务教育等。
2、目的:
3、过程:(1)成功实践: 20世纪30年代
(2)普遍建立:二战结束后
(3)发展完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4)缩小规模: 20世纪80年代
4、特点:
(1)发展阶段: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覆盖面: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广;
(3)受益阶层: 涵盖全社会,其中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 ,反映了 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6、评价:
(1)积极:①使穷人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老、弱、病、残、孤),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刺激了生产;
(2)消极:① ; ② 。
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
1、含义:也称 ,是相对农业(第一产业)和制造业(第二产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 或 服务的部门。(如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电信、水电煤气供应事业、教育、法律服务、医疗保健、娱乐、休闲、酒店、互联网、新闻媒体)
2、兴起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作用:
(1)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2)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3)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发生了 的变化。
四、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也称知识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种 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 的新的 。包括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2、出现时间、国家: ,
3、原因: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2)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4、特点: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5、本质: 的社会化
6、影响:
(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
(2)打破 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3) 发生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五、企业经营管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长,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只为少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企业的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普通公民都是资本家,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3)实质: 社会化趋向;
(4)影响:
①股票分散化起到了 和 的作用;
②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 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随着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 ,对企业的控制力 ,由专门的 和 从事经营;
(3)实质: 和 的分离, 的社会化;
(4)影响:
①企业: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②社会: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 ”,有“金字塔型”变为“枣核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特别聚焦】
一、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1、变化表现: (1)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 (4)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
(5)企业经营管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2、变化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化,分配的社会化,经济增长方式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经营的社会化即
3、启示
角度 表现 对中国的启示
总体 局部调整生产力发展
经济政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政策 福利国家
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模式 新经济
企业经营管理 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二、资本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大约时间长度 特征
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阶段 14-15世纪~18世纪中叶 250年 资本主义从“最初萌芽”到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150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取得胜利,是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结束 50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二战结束以后 80年 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
【链接高考】
1、 (2013·安徽·21)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2、(2013·大纲全国·23)凯恩斯学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3、(2012·福建·24)第二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表2
所有者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第6课 近代前夜(14C-16C)的发展与迟滞
【课标要求】了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重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发展的逆转。
【重要概念】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礼俗制度、文化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等的文化集合。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工业文明: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
【知识梳理】
一、发展
1、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表现 影响 原因
农业 国力强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1)、 (2)、 (3)、
手工业
商业与城市
知识补充: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演变
(1)夏商周时期:贡赋制,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2)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3)汉朝: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4)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5)隋唐: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隋朝50岁以上才能代役,唐朝无年龄的限制。
(6)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7)明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8)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表现:①
②
③
(2)影响:标志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二、迟滞
1、阻滞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国家政策:
(2)资金:
(3)劳动力:
(4)国内市场:
(5)国际市场:
2、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外交
【特别聚焦】三种手工业经营形式对比
资本主义萌芽 传统官办手工工场 民间小手工作坊
生产目的
规模 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分工细致,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效率低下 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
劳动关系 自由雇佣关系 隶属关系
【链接高考】
1、(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课标】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影响;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重要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必要性:(1)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2)美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失灵;(3)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威胁;
2、可能性:罗斯福本人的大胆探索;
二【岳麓版】、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 ;
三、主要内容(3R——recovery,relief ,reform)
1、
问题 解决措施 成效
① ;②人们纷纷到银行挤兑,银行纷纷倒闭,对银行失去信心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银行信用(关闭一些小银行,只允许一些有偿付能力的大银行开业,并且给这些银行资金的资助,以吸引存款。从1933年3月13日至15日,已有 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 对那些把黄金和货币囤积起来的人施加压力,使他们把钱重新存进银行
各银行制度不透明、不统一,借贷制度不合理 扩大 的权力(美联储的主要职能:①制定并负责实施有关的货币政策;②对银行机构实行监管,并保护消费者合法的信贷权利;③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④向美国政府,公众,金融机构,外国机构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 伊寇斯主持制定了《美国银行法》,加强了美联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领导美联储独立于政府影响之外、不受财政部左右。
①产品积压,民众惜购;②重视黄金 放弃 ,实行美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刺激出口(①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②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③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④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⑤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这是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不向证券公司公布财表,公众盲目投资 管制 (1933年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邦证券法》,1934年通过《证券交易法》,要求公司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其他情况的说明书,并按规定的要求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定期报告。政府监管的加强客观上要求企业把财务资金管理的重心转向内部控制。) 证交会集准立法权、执法权和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司法权于一身,对全国的证券发行、证券交易所、证券商、投资公司等实施全面监督。其权威性在于该机构独立于一般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之外,总统一般也不能干预其行使职权。
2、政府 ,调整工业生产(新政的中心)
问题 解决措施 成效
盲目生产,产品滞销,企业纷纷破产,劳资关系恶化 通过了《 》,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记) 盲目竞争得到一定的缓解,通过制度的约束强制企业维护工人的权利和尊严,创造更多了就业机会;
签署《 》,成立 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3、成立 ,用 手段调整农业
问题 解决措施 成效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 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屠杀猪牛羊等牲畜,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数量(见P85历史纵横)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1933年农业调整法》(生产控制),《1935年农业调整法修正案》,《1936年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剩余控制),《1937年农产品销售协议法》,《1938年农业调整法》(常平仓思想),《1941年斯蒂格尔修正案》)
4、加强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问题 解决措施 成效
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福利方面,建立 ,发放紧急救济金 ①使社会弱势群体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②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 、 、 、 提供社会保障;
推行“ ”,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
四、影响
1、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普通百姓,美国法西斯)
对美国:新政开创了 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4、对资本主义世界:告别“自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任”政策占 地位的时代,迎来以 为特征的 ;
五、评价
1、核心内容: ;
2、特点: ;
3、实质: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4、局限性: ;
【链接高考】1、(2013·北京·23)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2、(2012·广东文综卷·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3、(2013·上海单科·26)以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岳麓版19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梳理】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1)必要性: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两年徘徊期);
(2)可能性:1978年5月10日开始长达半年在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思想:1978年11月10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12月15日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上,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召开:时间:1978年12月18——22日; 地点:北京
3、内容:
(1)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过程
1、农村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致使农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Ⅰ、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Ⅱ、试点:1978,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然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实行
Ⅲ、作用: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作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基层行政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村行政机构),建立村民委员会;
(3)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实施: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改革方向: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1984年后的改革目标
中心环节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1984年后的改革目标
管理体制 政企不分,政府控制企业
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影响
①积极: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岳麓版: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②消极: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背景: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②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2、过程:
时间、机构/会议 阶段 内容
1992年初邓小平 谈话破冰
1992年10月十四大 改革目标 提出目标是
1993年3全国人大 宪法护航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 确立框架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 ;
确立(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初建体系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作用:
(1)中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9%的增长速度,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人民生活:社会生产力的高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中国世界:【岳麓版】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特别聚焦】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土改、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土地改革:①主要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①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①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主要原因:党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启示:
【链接高考】
1、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学习难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交通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建设
时段 时间 铁路名称 地位及影响
清政府晚期 1876 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清政府赎回并拆毁
1881 唐胥铁路
1888 紫光阁铁路 宫廷专用铁路,只有2000米(李鸿章讨好慈禧而修建)
1909 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甲午战后10多年间 广九、津浦、京汉等 到1911年,90%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民国 民国以后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未入正轨
现 代:新中国 1952动工,1958通车 西南与内地的第一条铁路
1952动工,1962通车 西北与内地的第一条铁路
青藏铁路 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九五期末 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1名,世界第4位
2、机车制造改进
(1)近代中国,进口蒸汽机车
(2)新中国成立初,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
(3)1958年,成功试制第一台内燃机车---巨龙号;
(4)1958年,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
(5)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3、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2)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 年,洋务派李鸿章创办 ,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1900年前后,民间兴起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的压制下求生艰难。
(4)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转向 。
2、航空
(1)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人 成功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附设了海军飞机工程处;北洋政府设立“筹办航空事宜处”;
(3)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4) 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8万千米。
(5)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6) 以后,民航业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邮政通信的发展
1、古代通信,主要采用的是书信、驿站、飞鸽传书、烽火台;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3、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4、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5、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6、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成立了邮电部,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7、1998年3月,九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产业部,国家邮政局为其下属。邮电部从此被正式撤销,其职能由信息产业部与国家邮政局接管。
(二)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1)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2)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3)特点: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无线电报则供 , 很少使用;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电话传入中国;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3)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4)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普及率增长迅速);
【聚焦高考】
一、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积极影响: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一定程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推动了 进程。
(2)消极影响:
二、近代中国邮电通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不能独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 发展快,农村发展 ;其发展过程就是近代中国逐步收回邮政主权的过程。
2、影响:邮电通讯方式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链接高考】
1、(2010年天津,7)“盖天津〈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时代背景
1、国际:
(1)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 ;
2、国内:
(1) ;
(2) ;
二、形成过程
1、20世纪 起——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特殊政策——特殊的经济政策(区别于港澳实行政治特区)
特殊项目 资金来源 对外商投资的政策 所有制形式 经济调节方式
经济特区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内地(开放之初) 外资进入难度大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政府调控为主
(3)在广东、福建开辟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①地理、人文优势:著名侨乡,靠近港澳台,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交通优势:靠近沿海,交通便利,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③资源优势: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④历史优势: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4)建立过程: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取得成功后,推广到汕头、厦门;
② 年,国家正式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③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 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5)意义:
①深圳: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深圳速度”、“一夜崛起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展的综合水平已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
②特区:特区发展迅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涌现出100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
③沿海: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④全国: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20世纪 起——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过程
①沿海港口城市: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 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区
③形成: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
(2)地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3)意义
①当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内地:也带动内地开发。 ③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3、20世纪 起——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见教材P60,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图注)
(1)阶段:①1988年; ②1992——1993年; ③2000—2002年;
(2)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②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3)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4、 年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2)条件: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4)意义:
①浦东—上海: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浦东—90年代改革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成就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 的开放体系;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五、意义
1、 ;
2、 ;
【特别聚焦】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多层次性。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
2、全方位性。全方位是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3、宽领域性。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政府鼓励扩展外商投资领域,使对外开放扩展到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并允许外商外资进入第三产业,进入仓储、运输、贸易、房地产等部门,金融、商业、保险等领域的开放也在积极有步骤地进行。
【链接高考】1、(2012年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卷,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2、(2012年四川卷,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材料三 1979年,招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距今一万年左右~春秋战国~明清)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 【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要概念】
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它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
2、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具体起讫时间见必修Ⅰ第19页《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中国一共出现了 83 个王朝,共有 559 个帝王,包括 397 个“帝”和 162 个“王”。)
【知识梳理】
一、表现
1、主要耕作方式的不断进步
(1)人与自然
时间 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原始社会 、石刀、石斧、石铲、石镰
商周时期 (耜耕) 、 、 、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以后 铁农具、牛; (播种工具) 走向农耕时代,并日益繁荣
(2)人与人
时间 主要耕作方式 出现原因
原始社会 男:狩猎;女:采集 生产力极其低下,刀耕火种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商周 (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春秋战国以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含义: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然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对立面,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②产生时间: (前771——前221年,历经550年)
③形成条件:
Ⅰ、生产力的发展:
Ⅱ、生产关系的发展:
④特点:
Ⅰ、组织形式:
Ⅱ、生产目的:
Ⅲ、生产技术:
Ⅳ、本质特征:
【特别提醒】第(4)点说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经济是自然经济,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严格来讲,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不同,但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 ,和 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 。
⑤作用(评价):
Ⅰ、积极作用: a、 (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b、
;
Ⅱ、局限性: a、 ;b、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c、 ;
d、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脆弱性。
2、后世主要农作物不断丰富
(1)距今一万年前:北方—— ;南方—— ;
(2)西周: 、 、 、 、 、 、 ,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秦汉:西域传入葡萄、 ( http: / / www.21cnjy.com )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4)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5)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6)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
下游广植;
(7)南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8)明朝:美洲的 、甘薯、马铃薯、 传入我国;桑、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3、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时间 耕作技术 含义 优点
春秋战国 (也叫畎亩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 和 ,把庄稼种在 上; 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作物根系生长;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西汉 撒播法、 推行代田法 是 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 耙: 耱: 在地面形成一层 ,保墒抗旱
南方水田:
4、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发明
时间 水利工程 农业灌溉工具
春秋战国 芍què陂bēi、
汉朝 、 、 ;王景治理黄河
曹魏(220——266)
唐朝(618——907)
宋朝(960——1279)
明清(1368——1912)
5、耕作制度的改进
(1)两汉: ;
(2)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 的 ,有些地方形成 ;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1、 ;
2、
3、 ;
4、
5、 ;
【链接高考】
1、(2013江苏·1)现代考古在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第5课 开辟新航路(1487—1492—-1497—1519至1522)
【课标】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步性与灾难性)
【重要概念】
1、新航路的开辟:在15~ ( http: / / www.21cnjy.com )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这时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伦布、达伽马、卡布拉尔、迪亚士、德莱昂、麦哲伦等。
2、地理大发现:又名探索时代或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航海时代,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现了世界闻名民族前所未知的偏远陆地和水域,开辟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重要航路和通道。
3、开辟新航路与地理大发现的区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航路只是地理大发现的一部分,地理大发现既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同时还有陆地、河流的发现。哈德逊河是1609年发现的。西伯利亚也是这一时期发现的。
4、目前流行的史观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3)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4)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知识梳理】
一、背景(东方的诱惑)
1、国际形势:
2、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
(2)社会根源:
Ⅰ、 ;
Ⅱ、 ;
Ⅲ、 ;
【点睛】寻金热本质上: ,它成为向东方寻找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3)商业危机: ;
3、条件(可能性)
(1) ;
(2) ;
(3)技术条件:
Ⅰ、 ;
Ⅱ、 ;
二、目的: ;
三、过程(最好用笔绘出航海路线图)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王室 方向 航线
迪亚士 向东 —— (好望角)
1492 西班牙—— ——美洲(巴哈马群岛)
达伽马 向东 葡萄牙—— ——
1519-22 西班牙 西班牙— — —— —— —西班牙
四、影响:走向会合的世界
1、对欧洲: ;
(1)商业革命:
(2)价格革命: ;
(3)社会革命: ;
(4)国际地位:
。(其他强国分别为: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
2、对亚洲:(1)
3、对美洲、非洲:
4、对世界:
【特别聚焦】用多元史观来看新航路的开辟
1、全球化史观:
2、现代化史观:
3、文明史观:
4、社会史观:
【链接高考】
1、(2013江苏14题)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2、(2013安徽20题)“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天主教的传播 B.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
3、(2013北京14题)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4、(2011年全国卷文综18 ( http: / / www.21cnjy.com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840——1895年)
【课标】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难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经济结构及在中国古代的表现
1、概念: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比例以及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2、表现:(1) ,手工业、商业为辅;(2) ;商品经济为辅,明朝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
1、
2、
三、表现
(一)旧的经济成分——
1、自然经济:(1)地位:自春秋战国产生以来到鸦片战争一直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2)特点: 、
2、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市场被洋货占领,耕与织被迫分离;原料被卷入世界市场,自给自足局面被打破;
①“纺”与“织”的分离(原因:洋纱首先涌入东南沿海,洋纱质优价廉);
②“织”与“耕”分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式瓦解(原因:洋布输入,土布滞销);
③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日益商品化;
(2)特点:
① ;
② ;
③ ;
3.自然经济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消极:
① ;
② ;
(2)积极: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①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 ;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日益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发挥着较大影响。
(二)新的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
1、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
(1)时间: (2)地点:通商口岸 (3)性质:
(4)企业:①1843年,上海有洋行5家,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1847年,据海关关册记载已有进出口洋行24家,外商店铺5家,外商旅馆和俱乐部各一家。②最早的外商银行丽如银行,1845年在香港,广州设分行,1847年在上海设分理处。③外国轮船公司早就航行中国,1844年取得沿海航行权后,1848年即出现英商在中国设立的香港广州小轮公司;④在中国已先后开设工业企业100余家;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资企业迅速发展。据海关关册统计,1872年有外商343家和外侨3,673人;1882年有外商440家和外侨4,894人;1892年有外商579家和外侨9,945人。
2、洋务工业与近代海军、教育
(1)背景: ①二鸦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②清朝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
(2)方式与目的:
(3)代表及概况:中央: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类型 目的 创办人 洋务派进行的活动
军事工 业 曾国藩 安徽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建福州船政局
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 业 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唐山开平煤矿
张之洞 湖北汉阳铁厂、湖北武昌湖北织布局
海防 加强海军建设,巩固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
教育 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局: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评价:
①消极:
②积极:Ⅰ、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了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Ⅱ、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Ⅲ、 (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
(2)原因:①自然经济在东南沿海率先解体;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受洋务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3)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特点:① ;② ③
④ ⑤
【特别聚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链接高考】
1、(2013重庆6题)图1数据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外商企业
洋务派的自救运动
洋务企业
鸦片战争打开大门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统治
资本主义萌芽
外企、洋务运动刺激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及影响
【知识梳理】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发展历程:
时期 报刊名称 时间 办报人/机构 特点/影响
鸦片战争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 英国传教士,马六甲 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
1833 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丛报》 1830s 广州,美国传教士鸦片战争的舆论鼓噪者裨治文 英文月刊,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万国公报》 1860s 基督教会,上海 登载时事、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
1872 上海,英商美查合资创办,1909年被席裕福收买 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昭文新报》 1873 汉口,艾小梅 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点石斋画报》 1884 《申报》馆办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办刊读者愈加广泛
《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清末 《时务报》,《国闻报》 梁启超,严复 宣传维新思想
与《新民丛报》 1905 孙中山康有为 宣传革命思想
民国 《新青年》 1915 陈独秀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创办 同《中央日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 《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毛泽东时代 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②其他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报刊业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 报刊众多,如雨后春笋;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2、特点:
(1) ;
(2)
(3) :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众议政、实行舆论监督;
3、影响:
(1) ;
(2) ;
(3) ;
(4)总之:在近代,报刊在大众传媒中,作用占主导优势,极大地推动了 ;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的历程(浓缩:定歌渔风,无有莫日;建国初期,工农革命;改革开放,数质超前,影星影片,闻名遐迩;)
①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岳麓版:1913年张石川、郑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以潮州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旧式婚姻压抑人性和虚伪丑恶;】
③1931年,第一部 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岳麓:主旨为揭露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④由蔡楚生、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 获得荣誉奖,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
⑤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⑥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荧幕,成为电影主题;
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以前,涌现了一批名导演和演员;
2、电视
(1)发展历程:
①产生: 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发展: 、 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而且受生活水平限制,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节目单调;
③普及: 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普及原因: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功能:【岳麓版必修3】
① (最重要的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作为大众传媒,以最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对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进行现场直播,使人们与世界各地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 ; ③ ; ④ ;
(3)作用: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扩大视野,提高素养,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发展历程:
①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pc的普及风靡全球
②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网民激增,2006年6月底为1.23亿,2014年1月达到6.18亿;
(2)特点:
①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可以集 、 、 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 ,传者与受者可以及时沟通,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作用:
①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链接高考】
1、(2013天津文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2、(2013浙江文综)据《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岳麓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汉代~~南宋时期)
【课标】了解古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明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重要概念】
中原(中华文明发源地),Chin ( http: / / www.21cnjy.com )a Central Plain,中原一词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曾长达5000年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为同义语。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及特点
1、依据:司马迁根据 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汉代四大经济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经济区 划分依据 今天的大体位置 经济地位 原因
山东(关东) 以东(函谷关以东) 、 、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 地区 汉代经济 的地区, 的粮食产地,长期居于全国 的地位 (1) (2) (3)
山西(关西) 河南崤山以西( 以西) 大体是 为主(秦地),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 ,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江南 以南 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与 、 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1) (2) ;(3)
龙门碣石以北 龙门、碣石(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 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传统的 或半农半牧区
3、总体特点:(1) ;
(2) ;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批
二批
时间 魏晋南北朝 中唐 南宋 原因 影响
人口南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 (2) (3)少数民族内迁;(4)气候的变迁; (1) (2) (3)
经济重心南移 南北经济发展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南方经济发展 北方,经济重心 南方经济 北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1)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2) (3)自然地理条件优越;(4) (5)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1)带动 的发展,如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2 :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3) :人口的转移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经济重心与 分离;(5) :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 南移;(7)过度开发导致
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
(2)
(3)
【链接高考】(2011年新课标卷Ⅰ·湖南·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1949——1976年)
【课标要求】概括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学习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重要概念】
1、新中国历史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包括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底)
(2)十年探索时期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5月)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5月16日—1976年10月6日)
(4)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10月——1978年12月22日)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12月18—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晚后者2年)与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1958年5月5-23日)。1956年9月中共八大(党的“八大”一次会议),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57年5月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和1957年6月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自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批判1956年“反冒进”以后,1958年1月至4月在杭州、南宁、北京、成都和汉口连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工作会议上,对1956年的“反冒进”进行了愈来愈激烈的批评。党在经济工作中的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也随之滋长起来。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二次会议。出席大会的有正式代表977人,列席代表389人。对国内主要矛盾问题,提出了与“八大”一次会议的正确结论相反的论断。指出,“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在某些范围内表现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这就确认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左”倾理论。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论述了毛泽东倡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56年11月10~15日)。这次全会在坚持综合平衡的思想指导下,正确地调整了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从而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这次会议是对中共八大的落实与发展。
3、几届几中全会是什么意思?三中全会一般解决啥问题?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XX大”。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六次全体会议,
(1)一中全会:一般在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会闭幕第二天召开,会后新中央领导班子与中外记者见面。党代会闭幕当天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随后就在人民大会堂,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般中午之前就能开完,之后,新任的政治局常委们将与中外记者见面。
(2)二中全会:一般在党代会第二年的两会前召开,为其提交中央机构人选,此次会议提出新的各中央机构人选,然后将名单推荐给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3)三中到六中:从党代会第二年起,中间三年将召开这四次中央会议;
(4)七中全会:一般在下次党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开幕前一周左右召开,完成承前启后作用;这次会议将决定下一次全国党代会的召开时间。一般来说,此前中央政治局会给出一个建议时间供讨论。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 (具体表现:①交通堵塞;②通货膨胀严重;③人民生活困苦)
2、措施:(1)农村: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1953年前);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社会主义公有制,占19.1%);
(3)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合理调整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工商业(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在经营范围、原料供应、销售市场、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必要的照顾,并且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使私营工商业摆脱销路呆滞、生产萎缩的困境。)
3、意义:(1)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2)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
1、内容:(1) ;(2) ;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特点:(1) 原因:①历史原因:经济结构失调,重工业基础薄弱;②现实需要: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③各行业关系: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④苏联影响: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
(2) ;
(3)重工业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 地区;(原因:①客观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工业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便利②历史条件: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发达③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4、意义: ;【岳麓: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和合理的工业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1953-1956)(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1、目的: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表现:
(1)农业:①必要性:
②措施:
(2)手工业:①必要性:私有、分散经营,不利于技术推广和工业化
②措施: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必要性:私有制、存在剥削
②措施: (①历史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曾经同中共合作革命;建国初私人工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②现实原因: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缓和矛盾)
3、性质:
4、改造完成的标志: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5、改造完成的标准: ;
6、特点:(1) ;
(2)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③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基本途径。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个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成分逐步增加。)
(3) (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它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原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为工业品提供市场。将三大改造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在不断加强工农联盟过程中逐步孤立和消灭资产阶级。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特点。)
(4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标,一是对制度的改造,二是对资本家的改造。民族资本家有经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又掌握生产技术,是对发展生产有较大作用的人力资源。因此,我国把对私有制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改造企业时把企业原有人员包下来量才使用,让他们在新环境中工作,既做出成绩,又受到教育和改造。)
7、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岳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探索成功和失误(1956—1976年)
(一)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27日)
(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 ,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① :国内形势变化(阶级矛盾已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变化(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 :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路线(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经济建设方针)
(3)评价: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调整经济政策(1960——1965年)
(1)原因:①三面红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导致国民经济混乱
② 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2)内容:①农村:
②国民经济: (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特点:停止“左”倾冒进思想,突出稳步前进
(4)结果:①从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岳麓: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②到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文革经济调整(1971—1976年)
(1)周恩来主持日常中央工作时期(1971——1975年)
①背景:1971年 事件后,在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得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②调整表现:Ⅰ、城市:整顿企业,承认职工的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整顿企业管理,反对无政府主义,把产品质量提到第一位;给国营企业中完成任务的职工和先进者物质奖励;亲自批准从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引进了1.7米轧钢机、几套大型化肥成套装置和多套综合采煤机组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Ⅱ、农村:反对照搬大寨大队的劳动管理办法和分配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③结果:到 年,国民经济出现 ;周恩来同志为纠正“左”倾错误而作的努力,使江青反革命集团极为仇视。1973年底,他们发动了“反右倾回潮”运动,1974年初,又开展了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其矛头都是指向周恩来同志。国民经济形势又趋于恶化。
(2)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1975——1976年)
①背景:1975年周恩来病重,毛泽东支持邓小平;
②调整表现: (包括几个步骤:工业整顿,农业、科技、文教整顿,军队整顿,落实干部政策,以及制裁动乱分子;党的整顿。)
③全面整顿定义: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
④全面整顿的实质:
⑤结果:国民经济呈现 状态,也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先声;但不久邓小平被再次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958---1976)
1、“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建设(1958—1960)
(1)背景:①国际: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上,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②国内:1957年11月8日(第二天),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2)表现:
①、 (1958年5月5—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Ⅰ、内容:
Ⅱ、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岳麓: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 (1958——1 ( http: / / www.21cnjy.com )960年)【另有说法:“多快好省”是在1955年下半年就完全出现并很快响遍全国和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中共中央在1957年10月前后,更是对“大跃进”运动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Ⅰ、内容: ; ;
Ⅱ、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Ⅲ、影响:a、 ;
b、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大炼钢铁/重工业为中心);
③、 (1958年8月17—30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Ⅰ、内容: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Ⅱ、特点: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制度方面:即片面强调平均,国家和集体的调用、统一管理使用)
Ⅲ、影响: ,是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1966-1976年)
(1)指导思想:停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2)影响:①国民经济:“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徘徊;
②国际差距: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③其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特别聚焦】1.1956—1976年经济建设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
① ;
②
③ ;
④ ;
(2)经验教训
史实 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反右倾斗争扩大化、文革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坚持群众路线。
【链接高考】
1、(2013大纲20题)从20世纪6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2013重庆9题)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山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关中“膏壤沃野千里”,巴蜀素有“天府”之誉,都是传统的农业区。
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
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曰天,二日官,三日军,四日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张籍《永嘉行》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互争杀,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民不聊生。史称“(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由此引发了流民南下的高潮。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据统计,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例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北人的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颜氏家训》
东汉时,南方有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于是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埋掉了。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经济停滞的同时,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江西、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地。南方的茶、陶瓷、丝织品、盐业等也赶上或超过北方。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也在此起航和停泊。市区内商贾众多、邸店林立,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北宋之所以选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靠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当时每年大概要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课标】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难点】殖民扩张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早期殖民扩张概况
一、最早的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16世纪)
1、前提条件:新航路开辟的成功
2、范围
(1)葡萄牙王室支持了 远航活动,殖民扩张的重点在亚、非。
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取得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澳门的居住权。16世纪,葡萄牙凭借武力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在美洲,1500年,葡萄牙船队到了巴西,宣布巴西为它的殖民地。
(2)西班牙王室支持了自东往西殖民探险的哥伦布、麦哲伦远航活动,殖民重点 。
1493年,西班牙占领爱斯班诺尔(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地),这是西班牙第一块殖民地。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划入西班牙殖民帝国版图,亚洲的菲律宾也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3、方式
(1)葡萄牙: (2)西班牙:
4、结果
葡萄牙、西班牙为了争夺殖民地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重重,几经协商,1494年,两国签署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规定: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佛得角以西2056公里或者西经48度到49度之间,从南极到北极划出一条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线东属葡萄牙势力范围,线西属西班牙势力范围。到16世纪中叶,这两国已建立起各自殖民帝国的基本轮廓。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世界瓜分是在葡、西两国之间进行的。
二、 “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
1、名称由来:
2、条件
(1)地理条件:
(2)经济条件:
(3)政治条件:
3、过程
(1)成立了 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2)建立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地区 殖民扩张情况 备注
亚洲 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今斯里兰卡;侵入印尼雅加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一度占领占领中国 (1624~1662)。 非洲东岸、印度洋北岸和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是荷兰殖民扩张的重点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美洲 建立了以 为中心的殖民地
4、结果: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 世纪头号贸易强国。
三、“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中期)
1、条件
(1)地理优势:
(2)制度保障:
(3)物质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
(4)武力保障:
2、过程
①击溃西班牙:
1588年,英国海军击溃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 。“无敌舰队”之战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丧失和英国的海上霸权的开始确立。
②战败荷兰:
起因:
经过:
结果:
③打败法国:
经过:通过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
结果:
3、结果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自诩的“日不落”殖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帝国,建立了包括 等在内的世界殖民帝国。
(二)关于早期殖民扩张的认识
一、含义:指西欧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到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抢占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历史阶段。
二、特点:
1、殖民国家:
2、方式:
3、主要目标:
4、地区:
三、影响
1、对欧洲: ;
2、对殖民地: ;
3、对世界: 。
【特别聚焦】殖民扩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可分为三个阶段:1、以积累原始资本为目标、掠夺财富为主要手段的早期阶段(16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至第一次工业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以争夺商品的销售市场以及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至第二次工业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3、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为目标的帝国主义的后期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第二次工业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后)
【链接高考】
1.(2013·上海文综·12)15至16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2.(2012·重庆文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知识梳理】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迁原因
(1)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众多的中国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开设商店、兴办银行,还舶来各种洋货。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使领馆区、租界建起西式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内因:
①政治变革: 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②经济发展: ,近代经济得到发展;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③思想解放:1840年后,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变迁表现
(1)鸦片战争前,我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①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
②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2)鸦片战争后,中国服装(衣)、饮食(食)、建筑(住)、社会风俗(俗)等发生变化。
①衣:
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Ⅱ、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山装。
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仿欧风格的裙子并行于城市;
②食:
Ⅰ、鸦片战争前,仍是传统饮食习惯,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具有地域特色
Ⅱ、鸦片战争后,在 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
Ⅰ、鸦片战争前,传统民居(深宅大院)、四合院是主流;
Ⅱ、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俗:
Ⅰ、婚丧:
ⅰ、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ⅱ、辛亥革命后.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Ⅱ、发、服、脚:
ⅰ、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ⅱ、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ⅲ、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Ⅲ、社交礼仪
ⅰ、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ⅱ、称呼,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Ⅳ、历法节日:
辛亥革命后,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3、特别注意:近代中国 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在农村沿袭下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1)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后来,国家对粮食等实行 ,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多数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
从20世纪50一70年代,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
①、政策: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②、经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
①物质生活
Ⅰ、吃:ⅰ、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ⅱ、政府实施“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餐桌,提高了人们饮食水平。
ⅲ、城市人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喜爱,土特色成为人们追求目标。
ⅳ、各地餐饮业也飞速发展。
Ⅱ、穿:ⅰ、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ⅱ、城市年轻人服饰已融人国际潮流,服装店也迅猛发展。
Ⅲ、住:ⅰ、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人们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ⅱ、不少人甚至追求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
②风俗习惯
Ⅰ、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且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Ⅱ、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特别聚焦】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新中国的成立,均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都是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②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近代的每次重大战争、社会变革或政治运动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社会生活变化;
③生产力因素: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是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因素;
④有识之士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吸收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⑤近代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变迁。
【链接高考】(2013·重庆文综·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10 分)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年代—19C中期)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兴起的条件,主要发明
【学习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重要概念】
1、重商主义:(也称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8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
2、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可能性:
(1)前提:
(2)资本:
(3)劳动力:
(4)技术:
(5)市场: (国外)
(国内)
补充:①英国保护私人产权,包括保护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鼓励创造发明。②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于利用。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棉花等)。③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
2、必要性:
二、过程
1、兴起:时间: 发明: 领域:
2、发展:
(1)领域扩展:
(2)动力改进:
①概况:
②影响:
3、完成:
4、扩展:19世纪初,扩展到欧美国家,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三、影响
1、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1)经济领域:
①生产力:
②生产手段:
③组织形式:
④经济结构:
⑤城乡结构:
(2)政治思想领域
①阶级结构:
②社会变革:
③思想意识:
(3)社会领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犯罪率上升);严重的群体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4)生态环境领域:
2、对世界:
(1)条件。
①必要性:
②可能性:
(2)途径:
(3)标志: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 影响。
①对欧美国家:
②对亚非拉国家: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
【链接高考】
1、 (2013天津文综,4,4分)有国外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2、(2010高考安徽文综21题)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3、(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8题)19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4、(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2题)1 ( http: / / www.21cnjy.com )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外资企业的建立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二章第二节
吴承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第三节 外资企业的建立
鸦片战争前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在广州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商馆,系供外商临时居住,禁止过冬。但实际并非如此,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馆,即属常住性质。1715年,该公司在广州设“行”,可说是外国洋行之始。17 19年,法商密西西比公司在广州设机构,后以业务无起色撤退。18世纪末,英商马尼亚克(Holing Wonth Magniac)在澳门设立马尼亚洋行。1805年,美国普金斯公司(Perkins & Co.)在广州设行。1815年,美商二人在广州合组罗塞尔洋行(Russell & Co.)。183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专利权停止,英商遂纷纷在广州设洋行,渣甸、颠地、仁记、义记(见后)等大洋行都是鸦片战争前在广州设立的。1835年、1836年并有英商在香港设立保险公司。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华洋贸易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1843年,上海有洋行5家,至1847年,据海关关册记载已有进出口洋行24家,外商店铺5家,外商旅馆和俱乐部各一家。最早的外商银行丽如银行银行(见后),于1845年在香港,广州设分行,1847年在上海设分理处。外国轮船公司早就航行中国,1844年取得沿海航行权后,于1848年即出现英商在中国设立的香港广州小轮公司(见后)。在甲午战争前,外国侵略者尚未取得在华设厂权,但是,他们在中国已先后开设工业企业100余家;如果不算那些教会办的印刷所,最早的当属英商1843年在香港办的揽文东角船坞和1845年在广州设的柯拜船坞(见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资企业迅速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据海关关册统计,1872年有外商343家和外侨3,673人;1882年有外商440家和外侨4,894人;1892年有外商579家和外侨9,945人。据香港一家刊物记载,在1865年,全国还只有外资企业78家,至1893年底已增至580家。这580家企业的的国别和业务种类如表2—25,可代表甲午战争前的情况。下面我们按金融业、商业和航运业、工业三大类分别作些考察,最后对甲午战争前的外国在华投资额作一估计。
表2—25:外国在华企业数(1893年底)
国别 户数 类别 户数
英国 354 银行、保险 18
美国 30 航运 13
德国 81 工业 67
法国 33 贸易商 241
俄国 12 代理商,掮额 86
日本 42 店主(烟酒百货,服装旅馆)
奥国 4 89
意大利 4
葡萄牙 7 自由职业(医院诊所、律师会计师、工程师事务所)
西班牙 4
丹麦 4
其他 5 66
合计 580 合计 580
资料来源:Chroniclr and ( http: / / www.21cnjy.com )Directory,1895,Hongkong.
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
有利银行(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 and China)
麦加利银行(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
汇隆银行(Commercial Bank of India)
呵加刺银行(Agra and United Service India)
汇川银行(Central Bank of Western India)
利华银行(Asiatic Banking Corporation)
利生银行(Bank of Hindustan, China, Ltd.)
印度银行(Bank of India)
法兰西银行(Comptoir d′Escompte de Paris)
汇丰银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一、金融业
1、银行
外商银行是因洋行在华买卖货物需要金融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业务经营前后有很大的变化。甲午战争前是以汇兑业务为主,包括买卖远期汇票;甲午战争后,存放业务有很大发展,同时开始争夺对中国的借款,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金融。
甲午战争前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阶段还在占领地盘,打开局面,之所以需要占领地盘,打开局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经济基础牢固,分解缓慢,外商来到中国并不能很快开拓市场,扩展销路。在贸易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一些与中国有贸易来往的国家又处于巨额逆差地位,这种逆差一般只能靠输送现金来弥补,无法发挥银行的结算作用。另外,在那时的东西方贸易,由进口所产生的金融调度业务一向为贸易部门本身所包揽,东印度公司自已开出伦敦或印度汇票,卖与在华外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取消后,各大洋行还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国际上的流通利用已有的殖民地银行,中国市场上的金融业务则通过与中国票号有来往的买办去进行。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时间,更需要银行为拓展自己的业务去进行争夺战。在这场战斗,丽如银行首先进入中国,接着英国金融界一连在中国建立了10家银行,法国建立了1家。它们是:
其中丽如、有利、麦加利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许银行,即由英国发给皇家特许证的殖民地银行,殖民地范围以印度为主。有利银行的前身是“印度、伦敦与中国商业银行”,这个商业银行1854年已分别在上海、广州建代理机构。1857年改组为有利银行后,立即成立香港分行,再三年又改上海的代理机构为分行,总行资本750万镑。汇隆银行的原称是“印度商业银行”,1851年成立于印度孟买,即在广州建立分行,1855年在上海设代理处。呵加刺银行于1833年成立于印度孟买,1854年在上海设分行,翌年在广州设代理机构,1858年在香港设分行。汇川、利华、利生、利升是4家小银行,也都是以印度为基地。它们都是50年代在美国南北战争所此起的棉花投机中诞生的,南北战争结束后,银行在棉价暴涨声中从事大规模汇兑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顿时消失,迅即在伦敦和孟买引起了广泛的金融危机,挤兑风潮由印度而香港,由香港而上海(1866),这就使得这几个小银行的命运昙花一现,不过三、五年功夫,很快就在危机中消亡。
法兰西银行总行在巴黎,186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设分行于上海,目的在便利法商同中国直接贸易,使法商购买生丝不必用伦敦的汇票支付货款;但毕竟力量单薄,没有形成巴黎与上海间的桥梁,远不足以与伦敦分庭抗礼。这一阶段真正在过较大影响的还是丽如、麦加利和汇丰三个银行。
(1)丽如银行。即申打刺银行,18 ( http: / / www.21cnjy.com )42年成立,原名西印度银行,规模很小,设在孟买。1845年改名东方银行(Oriental Bank),总行迁伦敦,同年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行,1847年在上海设分理处。实收资本60万镑,并在香港发行纸币,1851年获皇家特许状,1852年1月改名为东方银行公司(0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资本增至120万镑。它是外资在华建立的第一个银行,建立时间比中国洋行在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事三角贸易,即以英国的工业品换取印度的鸦片,以印度的鸦片交换中国的丝茶,再把中国的丝茶运销英国。丽如银行在华建立之初,专为这种贸易办理外汇。后来因为经营不善,1884年5月停业清理,同年下半年改组,在行名上加了个“新”字,称“新丽如”,声誉一度十分显赫,并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发行纸币的外资银行。但好景不长,最后还是因为在外汇投机中遭到损失[1],1892年6月9日宣布停业清理。清理的时间很长,一直拖到1894年[2]。
(2)麦加利银行。该行名称意为“印度,澳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和中国特许银行”,“麦加利”是上海分行第一任总经理的名字。1853年成立,总行在伦敦,1858年2月开始营业,7月在上海设立分行。业务经营旨在支持英商在澳洲、印度和中国的贸易活动,为在中国进出口鸦片、棉花和丝茶办理贴现和押汇,带有纯商业银行性质。19世纪60年代,营业蒸蒸日上,盈利超过了当时所有其他银行。
(3)汇丰银行。1864年8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6日在香港成立。筹建人是大英轮船公司的香港监督汤麦斯·苏若兰(Thomas Sutherland)。此人有一次乘船从孟买到香港,途听说有人打算筹建一家“中国皇家银行”,他便抢先拟订了一份计划,取得以太古、沙逊、旗昌、禅臣等十大洋行为代表,包括英、美、德和波斯等国商人的支持,于1864年7月在香港招股,并申请登记。登记时额定资本500万港币,不到半年,股份认足。第二年3月3日正式营业,4月3日设上海分行,当年在香港发行纸币, 1886年注册成为公司组织。汇丰不象其它银行那样把业务重点放在英国与中国或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汇兑关系上,而是要以中国为舞台,“满足当地贸易止的需要。”所以一开始就把总行设在中国,成为外资银行把总行设在中国的唯一的一家银行。股东中的大亨 都是长期在中国参与侵略活动、具有丰富经验的头面人物。第一任经理是法国人,后来不少股东陆续退出,全权落入英商手中从此成了英国在华经济权益的代表,英国资本的代理人。它除了经营一般银行业务,还借用特权为清政府经手对外赔款,收付借款,托存关税,成了控制我国财政,操纵我国金融的几乎难以抵御的力量。
70年代以后是外资银行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国内外环境有了新的变化:1873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引起物价暴跌,廉价的工业品进一步涌进中国市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已在沿海七省、长江两岸和边境各地开放了大大小小34个港口和商埠,外轮已可溯长江西上,直达重庆;洋货进入内进,经领子口税单,免纳一切税厘。1870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东西方的距离大为缩短。这些变化使进口贸易总额迅速扩大,资金周转加快,交易额细小分散,中小洋行异常活跃。这样一来,银行不仅战胜了大洋行,扩大了业务领域,增设了分支机构,同时还有几个新的银行插了进来,它们是:
德意志银行(Deutsc ( http: / / www.21cnjy.com )he Bank Aktien Gesellschaft)
德丰银行(National Bank of India)
德华银行(Deutsche-Asiatische Bank)
大东惠通银行(The Trust and Loan Company of China, Japan and the Straits Ltd.)
中华汇理银行(The National Bank of China)
横滨正金银行
德意志银行于1872年在上海设分行,18 ( http: / / www.21cnjy.com )75年即停业。德丰银行也是在1873年经济危机前后开业和停业。德华银行是由德国最大几个金融机构联合建立的,总行在上海,1890年正式营业,以后一直代表德国在华势力。横滨正金银行是日本最大的外贸银行,成立于1880年,于1893年设上海分行,从此代表日本帝国在华经济利益。
外商银行的业务,原以汇兑为主,它们垄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中国的外汇。60年代末,它们开始对钱庄融通资金,加以发行纸币,逐渐控制金融市场。自汇丰崛起,便作贴现和抵押放款,推动洋行贸易。并随着内地贸易的开展,广设分支机构。到甲午战争前,各大银行已建立了分支行40个左右。汇丰银行除香港总行和上海分行外,有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天津、澳门、汕头、汉口、芝罘、九江、牛庄、打狗、北海、海口等14个分支机构。但是,70年代以后,外商银行的业务已不限于汇兑和为洋行贸易服务了,它们有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1)吸收存款,为外资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筹措资金。早期外商银行存款不多,对存款不付息,对活期存款还要收取手续费。后来宗教、教育、慈善机关和租界行政部门逐渐把余款存入银行,中国政府和私人存入的数字也越来越多 。政府存款多系作为外债抵押的关税款收入,私人存款则是地主官僚搜刮的人民血汗。放款也不只是为贸易融通资金,而展开了证券和投资业务,主要是投入外商企业。最显著的例子仍为汇丰银行。从1865年至1894年,它的存款由338万港元增为10,430万港元,增长30倍,贴现与放款由314万港元增至4,422万港元,增长14倍,并增加有价证券及投资737万港元,资产总额超过1.5亿港元。随贸易额急剧增加,国际汇兑扩大了,中国国内的埠际汇兑也在扩大。汇丰银行在甲午战争前所买卖的外汇占市场成交量的70%,左右着外汇行市。埠际汇兑业务的扩大,又使外商金融势力深入内地。此外,金银的进出口出是垄断在外国银行手中。
(2)发行纸币。丽如银行1847年在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分理处时即已在香港发行纸币。以后,麦加利、汇丰都有纸币在中国流通,汇丰在1894年发行额近1,000万港元(表2—26),估计有三分之二流行在中国大陆。外商银行的纸币流通于中国并无条约根据,它们有无发行准备、准备多少亦无稽考。这种纸币流通,相当于外商银行利用中国的社会积累。
表2—26: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的纸币发行(1845—1894年)
丽如银行 汇丰银行
1845 56,000 …
1847 58,305 …
1853 54,310 …
1857 342,965 …
1874 369,375 2,242,171
1878 292,431 2,050,479
1882 1,090,699 2,606,632
1886 ? 4,449,739
1890 ? 6,188,962
1894 ? 9,976,836
资料来源: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83年版第238页。
(3)开始以借款干预中国政治。50年代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方官员即向外商洋行借小额款项用于镇压太平军起义。1862年,上海道吴煦向呵加刺银行借款购办军火,为外商银行参与政治借款之始,惟数额不大(10万两,近又发现一笔为40万两),短期即还,属周转性借贷。1874年,汇丰银行经办的福建台防借款200万两,为期10年,在国外发行英镑债券,以海关洋税为抵押,则已具有了后来政治借款的性质。1875—1881年的西征借款,一次由丽如银行承办,三次由汇丰银行承办,总额达1,375万两,在国内外发行债券,亦属这种性质。不过左宗棠西征,原拨有库款,从借款者说,是垫支性质。至80年代,又有多笔铁路、河工等借款,不过多半属周转性质。总计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已查明的对外借款44笔,总额4,630余万两,其中90%是借自外商银行。[3]
2、保险公司
外资在华建立保险业,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于进出口贸易的需要,先以水险为主,接着承保火险,最后还出现了两个人寿保险机构。甲午战争前,主要力量仍属怡和洋行与太古洋行两个系统。怡和洋行所属保险公司建立的时间最早,它们是1835—36年建立的保安保险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Ltd)和广东水险公司(Canton Insurance Office, Ltd.)。1873建立的香港火险公司(Hongkong Fire Insurance Co,Ltd.),地址都在香港。太古洋行所属保险公司建立的时间比较迟,它们是1861年成立的卡邑保险公司,1865年成立的保宁保险公司(China Trader’S Insurance Co.)和1875年成立的海洋保险公司。保宁的总公司设在香港,“卡邑”和“海洋”两家资料未详,大约是以上海为主,一是1862年在上海建立的扬子保险公司,一是1863年在上海建立的保家行(North—China Insurance.Co.Ltd)。最后一个是1893年在香港建立的中国火险公司(China Fire Insurance Co. Ltd.)。怡和洋行所属的保安保险公司起初在澳门,是同广东商会以及另个几家洋行联合经营的,1864年商会解散,归几家洋行所有,1870年一度并入香港黄埔船坞公司,1894年底额定资本250万元,已收资本25万元,总公司迁香港。广东水险公司又称广东保险公司,香港火险公司也称怡和保险公司,两家都由怡和独资经营。其它如永安人寿保险公司(E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 of U.S. Eastern Branch)、永平人寿保险公司(New York Life Insurance Co.)、保宏保险公司(New Zealand Insurance Co.)等,估计在中国都只有个招牌,或由别人代理。实际上,甲午战争前因在中国经营对外贸易而相应产生的大量保险业务,绝大部分都为专门经营代理业务的洋行所包揽,这些洋行既代理国外的航运公司经营航运业务,也代理国外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代理的外国保险公司户数达一百多家。这种代理业务有多大,无法计算。下面仅就 在香港、上海设立的保险公司及其在1894年底的帐面资本额和公积金列为表2—27。
表2—27:外资保险公司的资本和公积(1894年)
名称 建立年份 总公司所在地 额定资本(港元) 已付资本 公积
保安保险公司① 1835 香港 2,500,000 250,000港元 970,000元
广东保险公司② 1836 香港 2,500,000 500,000港元 1,025,000港元
香港保险公司③ 1873 香港 2,000,000 600,000港元 1,000,000港元
卡邑保险公司 1861 伦敦
保宁保险公司④ 1865 香港 2,000,000 600,000港元 800,000港元
海洋保险公司 1875 上海
扬子保险公司⑤ 1862 上海 416,000港元 310,000港元
保家行⑥ 1863 上海 926,000两 200,000两
中国火险公司⑦ 1893 香港 400,000港元 875,000港元
资料来源:①《华北捷报》,1895年10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18日。
②同上,1895年10月11日
③同上,1895年3月8日
④同上,1895年9月27日
⑤同上,1895年3月29日
⑥同上,1895年2月15日
从该表可以看出,四家有额定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保险公司,每家至少都在200万港元以上,但实付资本少的如保安保险公司,只有额定资本的十分之一。它们的公积金相对来说却很我,比较突出的如保安保险公司,要比已付资本多近四倍,一般要多一倍,最少约近已付资本的四分之一。
二、商业和航运业
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还是以商品侵略为主,商业投资占重要地位,航运业也由贸易洋行代理,或由大洋行设立轮船公司。外国的商业投资范围很广,除经营进出口的贸易洋行外,还有代理商、掮客,经营烟酒、钟表、服装、日用百货的商店,旅馆,以及以赢利为目的的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的事务所、医院、诊所等。如表2—28所示,在1893年达241家。此外尚有报馆、书社、包面房、汽水、冰水、冰厂等不下20家,我们把它们计入工业。不过,这些商业规模都不大,投资有限,主要是供在华外国人和租界居民消费之用。商业投资中主要部分仍是贸易洋行。
表2—28:怡和洋行投资的企业(1835—1895年)
设立年份 企业名称 地址 附注
1835 保安保险公司 澳门 与广东商会,伍怡和等合资;1864年商会退出;1870年并入香港黄埔船坞公司。
1836 广东保险公司 澳门
1865 香港黄埔船坞公司 香港 与道格拉斯公司,大英轮船公司合资。
1865 香港澳轮船公司 香港
1868 香港火险公司 香港 又名怡和保险公司。
1872 公和祥码头有限公司 上海
1875 印度中国航业公司 香港 1877年设上海分公司。
1876 中华火车糖局 香港 1880年汕头分厂开工。
1882 怡和丝厂 上海
1886 香港九龙码头货仓公司 香港
1887 香港牛奶冰厂公司 香港 与和记、天洋、仁记等洋行合资。
1888 业广地产公司 上海 与仁记洋行等合资。
1889 香港地产及代理公司 香港 与老沙逊、仁记等洋行合资。
1889 香港电灯公司 香港
1895 怡和纱厂 上海
1895 怡和毛纺织厂 上海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1955年版第255—256页。
1.贸易洋行
依表2—28,到1893年底有外资贸易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241家,实际前后开设的还不止此数。早期中外贸易,鸦片占一半以上,利润优厚。一些大洋行如怡和、旗昌、宝顺、沙逊等,都是靠鸦片起家的。但也有些当时的大鸦片商,如麦凯(D.C.Mackey)、费巴斯(H.Phbus)等,后来的行名录中不见了。还有一批从事鸦片和原来港脚贸易的印度帕西族洋行,颇有实力,但60年代以后也逐渐停歇。早期洋行中有一部分是以纺织品贸易为主的,但大多资本不大。有些如仁记(Gibb Livington & Co.)、义记(Holliday Wise & Co.)、泰和(Reiss & Co.)、公易(Mac Vican & Co.)等历史甚久;但也有些颇不稳定,后被淘汰。上海开埠不久,就有不少外国投机家、冒险家来华,他们也开设洋行,有的投机失败即告倒闭,有的赚了钱自行结束。如埃凡(Henny Evans),1855年来上海,和他的儿子参加戈登军攻打太平天国,在上海捞了一笔钱就回国了。不久二次来上海,开设凡埃洋行,经营面包房和酿酒,发了财,又将财产卖出,回去了。早期一些专卖水渍货的叫庄洋行,随着航运条件改善,也逐渐消失。
大的贸易洋行原都自办航运,轮船兴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除有的自设轮船公司外,贸易与航运分离。同时有一些以代理或经理轮船、保险等业务为主的洋行出现。六七十年代后,一些大的贸易洋行转向工业投资,同时,有一批以从事工业或承包工程为主的洋行出现。这两类可称专业洋行,其中有些是声名显赫的,我们将在讨论航运、工业时提及。甲午战争前,有些洋行已涉入清政府的借款和军火贸易了,不过,一些以金融为主的洋行的组成还是后业的事。
在甲午战争前,贸易洋行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商为主。美商旗昌洋行结束后,大的美国洋行尚未出现,惟代理美国烟草的老晋隆洋行(Musrand & Co.)则在90年代已开始活跃。德商较晚,1855年后才有鲁麟洋行(Reuter Brocklemann & Co.),禅臣洋行(Seimssen & Co.)出现。法国虽早有利名洋行(D.Remi,1848年设上海),但迄无发展。现仅将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家英、美、洋行简介如下。
(1)怡和洋行(Jard ( http: / / www.21cnjy.com )ine,Matheson & Co.)。原名渣甸·仔地臣公司,是由英国鸦片贩子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和詹姆士·仔地臣(James Matheson)于1832年在澳门建立的。1842年迁香港,翌年设上海分行,华名袭用广州行商伍怡和名号,称怡和洋行。以后发展,在汉口、天津、福州、青岛、汕头、宜昌、长沙、重庆、南京、牛庄、哈尔滨、芜湖、台北等地遍设分支机构。
渣甸于1802年到东印度公司任加尔各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广州之间的随船医生。在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贸易期间,他和公司其他职员一样,凭船员每人每次可以夹带私人货物两箱的惯例,开始在中国私售鸦片。1822年,渣甸脱离公司来到广州,在广州结识了另一个苏格兰人詹姆士·仔地臣。两人结伙,正式在印度与中国之间大干鸦片走私。参加这一伙的还有另外两个英国人比尔(Beale)和马尼亚克(Magniac)。渣甸从印度把鸦片走私到中国,从中国把丝茶运往伦敦,在经营作风上心狠手辣,而暴利所在又百折不回。一次正当他进行一笔鸦片走私交易时,为清政府官 吏察觉,这位冒险家竟在头部遭到竹鞭猛抽的情况下依然行若无事,直到交易做完为止,因而获得了“铁头老鼠”的诨号。为了逃避东印度公司专利权的限制,建立自己的企业,后来他设法取得了另一国家领事的身份,在该国家国法律的保护下进行登记,他的伙伴仔地臣则以丹麦代表的身份出没广州,待机而动。这样,他们就在1832年7月联合创立了渣甸·仔地臣公司。
1834年,东印度公司结束了它对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贸易的垄断,怡和洋行立即以第一艘“自由之船”沙拉号(Sarah)满载着中国的茶叶从广州启碇前往伦敦。时英政府征收茶叶进口税常高达200%,怡和遂在走私鸦片的同时走私茶叶的到英国。在具有冒险色彩的飞剪船中,它拥有西夫、红盗、雄鹰等著名快船。在取消东印度公司特权后头三个月,它在广州进口总值中占到三分之一的比重。林则徐在广州禁烟,焚烧鸦片两万箱,其中属怡和一家的就有7,000多箱。由于罪恶昭彰,渣甸在1839年禁烟风声紧急的时刻潜逃回国。1841年,他以侵华有功,成为英国议会议员,1843年死于伦敦。仔地臣1842年回到英国,1851年接受准男爵爵位,第二年进入英国议会。他在公司的职位则由其子亚历山大·仔地臣继任。亚历山大于1852年退休,1852年以后公司的招牌依然保留着仔地臣的名字,但与仔地臣家族并无关系。这以后,公司即由渣甸的外甥女凯瑟克家族掌握,威廉·凯瑟克(William Keswick)直至其孙恺自威(William Johnston Keswick)任上海经理。
十九世纪末,怡和的业务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航运、保险、地产以至缫丝、棉纺等方面发展,成为在华外资企业中最大的托拉斯体系。到甲午战争前后,怡和规模已初步完具,其先后投资的企业有16个,如表2—28。
(2)旗昌洋行(Russell & C ( http: / / www.21cnjy.com )o.)。也是一家以鸦片走私起家的大洋行。它的前身是1818年建立的罗塞尔洋行,1824年原业主美商沙墨尔·罗塞尔(Samuel Russell)与腓力普·亚米当(Philip Ammidon)合伙,改称旗昌洋行。1830年改组,有赫尔德(Augustine Heard),威廉·罗(William H.Low)等人参加。这时它还只经营代理业务,代美国和欧洲的某些公司在中国推销商品,采办丝茶。因为十三行中的头面人物伍浩官(伍绍荣)与美商普金斯洋行的老板约翰·顾盛(J.Cushing)早有勾结,而顾盛又曾推荐旗昌洋行的福士(John Foubes)给伍充当秘书,于是伍便与旗昌建立了直接联系,而且为避免清政府官吏的敲诈,还把自己的巨大产业挂上旗昌的招牌,使旗昌在广州就此飞黄腾达,生意兴隆。
1843年上海开埠,旗 ( http: / / www.21cnjy.com )昌于1846年在上海开行。早期美国驻上海的领事华尔考特(H.G.Wolcott)、克雷斯伍德(Cridwold J.N.A)和著名的侵华能手金能享(Edw Cunningham),都是旗昌洋行的大班。太平天国革命时,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占领县城,苏淞太道吴健彰被困,旗昌以为有机可乘,一面带头拒向中国海关缴纳关税,一面窝藏吴健彰,并把他交给美国领事馆保护。
旗昌早就从事鸦片走私,拥有鸦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快船多艘,仅次于怡和和宝顺。又早就职经营轮船运输,航行中国沿海和长江,1861年设旗昌轮船公司,1877年转售给招商局,又竭力向工业发展,1878年在上海建旗昌丝厂,是中国最早的外资丝厂,于1891年卖给法商宝昌丝厂。1886年,旗昌进入台湾,在打狗等办甘蔗榨糖厂,未能实现;1888年在台北开设旗昌机器焙茶厂,这个厂大约也不久结束了。
从1818年起算,到189 ( http: / / www.21cnjy.com )1年结束,旗昌洋行在中国的活动有73年历史。业务由代理到自营,由鸦片走私到进出口贸易,由进出口贸易到航运公司、工业企业,形成了19世纪美国在华的最大企业机构。它第一个把飞剪船安哥拉号(Angola)用于对华鸦片贸易;第一个深入长江,控制中国内河的航运;第一个通过丝茶出口的农村建立据点。当它外在发展顶峰,纽约、波士顿、伦敦和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差不多都有它的分支机构。中法战争紧张进行时,招商局的轮船竟要插上美国国旗,交它代营。它在洋行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3)宝顺洋行(Dent,Be ( http: / / www.21cnjy.com )ale & Co.)。原称颠地洋行(Dent & Co.),也是原在广州的一家大鸦片商,拥有水妖、奥米卡等鸦片快船,总吨位甚至超过怡和(渣甸)。它同时经营丝、茶和印度棉花贸易。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颠地洋行一次被迫交出鸦片1,700箱,是仅次于怡和洋行的大户。鸦片战争后,颠地是随同英领事巴尔福(G.Balfour)来上海的四大英商之一,1843年在上海建行,华名称宝顺。1857年,该行大班必理(Beale,也是个著名的鸦片贩子)去世,改由韦伯(Weber)接手。
徐润长期任宝顺洋行买办。据他的《愚斋自叙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谱》记载,1860年,宝顺派人往日本长崎拓展业务,他们从上海把各种洋布连同中国绿布运到日本,从日本运来水产和大量铜钱在中国出售。这种铜钱名为“宽永”,系紫铜铸造,分量轻薄,宝顺一次运来宽永钱635,082千文,所获利润达白银数万两。同年,该行在烟台、天津、牛庄、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建立分支机构,拥有沿长江航行的轮船四只,港口内航行的轮船两只,夹板船两只。以航行长江的总督号而论,在上海、汉口之间往返一次所收的水脚,就可收回购船成本。宝顺每年进口鸦片数量很大,在六十年代初期,每年“大小洋药装公司船来者各有数千箱”。又用夹板船运进洋货年约三、四十船,每船载重平均以一千多吨计,一年共四五万吨。加上从南洋、暹罗、新加坡等地运进檀香、苏木、沙藤、树皮、胡椒等货物到中国,从中国运出丝茶与棉花,每年的进出口总值至少约白银数千万两,规模之大,在当时洋行中屈指可数。1865年,该行为支持广东、广西两省防御太平军汪海洋部进攻,曾单独向两广总督瑞麟贷款10万两。60年代末,洋行林立,竞争激烈,又因美国内战,引起棉业危机,宝顺获利颇难,更值股东拆股,到外收束,徐润也离开宝顺,自行经营。宝顺在发展正盛时没有转向工业投资,在市场变化时不能站定脚跟,这也是它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2. 轮船公司
鸦片战争后,西方来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船只还是木帆船。在鸦片走私的猖狂日子里,谁能获得消息或到货时间比别人早,就意味着一笔世大财富。这就出现了一种用于鸦片走私的快船叫飞剪船(Clippers),1830—1850年被称为鸦片飞剪船时代,以后到1875年则主要是茶叶飞剪船。飞剪船构造轻巧,造型讲究,能迎着季候风航行,速度快,船上有长炮、枪支等武装,由最能干的水手驾驶,猖狂一时。
不过,1830年就有麦金托士洋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Mackintosh & Co.)的一只蒸汽轮船福士号(Forbes)由加尔各答开低广东伶仃岛。这是来华的第一只轮船,只是试航。1836年,怡和洋行的一只小火轮渣甸号(Jardine)曾在澳门、广州间航行了一段时期,该轮是在伶仃岛装配蒸汽机的。第一只从欧洲开来轮船是1840年驶抵澳门的复仇女神号(Nemesis),它是一只平底铁船,曾参加鸦片战争。不过,大英轮船公司(见后)首次开来香港的到玛丽伍德号(Mary Wood)还是一只木制的明轮轮船,同年由美国开抵香港的米达斯号(Midas)也是木制明轮,并且在大洋中还要以帆助航。到60年代,已多用暗轮(螺旋浆),并逐渐采用铁胁船、钢质船了。到70年代,远洋船仍占一定比重。据海关报告,1875年进出各口岸的外国船只中,有木船4,734只,占轮木总吨位的16%,1894年有木船2,809只,只占轮木总吨位的3.8%了。[4]
木帆船时代,各类帆船、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剪船、夹板船大都是各洋行所置,不过有的另有船主,由洋行经理。轮船初兴时也是这样。除怡和、旗昌、宝顺三大实外,谅记洋行(Augustine Heard & Co.)、广隆洋行(Limdsay & Co.)、吠礼查洋行(Fletcher & Co.)都是在航运方面很活跃的。开放长江航运后,一时在上海有不下20实洋行,各经营一、二只轮船,不过在竞争中多为大洋行所取代。除此以外,又有两种经营方式:一是外国的轮船公司将它们的航线延伸到中国,在中国设立机构或代理人行,除经营远洋航线外,有些也经营沿海航线;一是在中国设立专业轮船公司,主要经营沿海和内河航线。
外国轮船公司开辟中国航线的主要有以下几家。
大英轮船公司(Peninsul ( http: / / www.21cnjy.com )ar &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它是最早航行远东的英国公司。1844年受英政府资助运送至香港的邮件,旋即成为运输鸦片的主力,1848年运来鸦片10,613箱,1854年增至46,765箱。[5]1850年其航线延伸到上海,经营香港、广州、上海间航运;直到蓝烟囱公司成立,大英据有垄断在位,利润优厚。
蓝烟囱轮船公司(Blue Line)。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称霍尔特洋行(Alfred Holt & Co.),以船烟囱涂蓝色故名,原航利物浦至远东各口,1860年延伸到上海,1865年以海洋轮船公司(Ocean Steamship Co.)登记经营上海与至香港各口航运。后又增收辟中美航线,其业务由太古洋行代理。
法国火轮公司(Message ( http: / / www.21cnjy.com )ries Imperiales Co.)。为法国著名轮船公司,1862年将航线延伸到上海,次年航行香港,与大英竞争;1865年转发向上海天津航线,1888年在烟台亦设代理机构。
太平料邮船公司(Pacific Ma ( http: / / www.21cnjy.com )il S.N.Co.)。亦称万昌轮船公司,1867年由美国国会通过给予450万美元补助费成立,经营加里福尼亚至上海和横滨航线,是年有船抵香港。1877年取消政府补助,仍独立经营。
日本邮船公司。1875年收买太平洋邮船公司的上海横滨线而建立,1886年增辟津长崎线,船只不多。
此外,尚明德商美最时洋行(Me ( http: / / www.21cnjy.com )lchers & Co.)代理的北德路易轮船公司(Norddeutschen Lloyd);瑞记洋行(A rnhold Karberg & Co.)代理的汉美轮船公司(Hamburg-America Line)。两家都是德国的大轮船公司,并早有船到过中国。又有雷米都洋行(Remedios)代理的西班牙轮船公司,旗昌洋行代理的马尼拉轮船公司等,都有到香港航线。
在中国设立的专业轮船公司见表2—29。
表2—29:甲午战争前设立的主要外国轮船公司(1848—1892年)
名称 国别 创办年 地点 资本额 附注
香港广州小轮公司Hongkong & Canton Steam Paket 英 1848 香港 又称省港小轮公司, 也洋行(Lyall Still)经理,1854年歇业。
旗昌轮船公司Shanghai Steam Navigation Co. 美 1862 上海 1,000,000两 旗昌洋行经理,1877处售与轮船招商局。
中日(沿海和长江)轮船公司China & Japan(Coast & Yangtze River)S.N.Co. 英 1862 上海 300,000磅 天祥洋行代理。
德忌利士轮船公司Douglas Lapraik 英 1863 香港 航行香港福州线,1883年改为道格拉斯火轮公司。
上海天津轮运公司Shanghai & Tientain S.N.Co. 1863? 上海 1865年歇业。
中国商业(商人)轮船公司China Mercantile(or Merchant)S.N.Co. 英
印 1865 上海 有轮船三只。
省港澳轮船公司Hongkong Canton & Macao Steam Boat Co. 英
美 1865 香港广州 750,000元 德忌利士轮船公司代理
公正轮船公司Union S.N.Co. 英 1867 上海 170,000两 加罗花、同孚等行先后代理,1873年秋决定歇业。
北清轮船公司North China S.N.Co. 英 1868 上海 194,000两 裕洋行代理。
太古轮船公司China Steam Navigation Co. 英 1872 上海 360,000镑 太古洋行经理,在伦敦注册。
华海轮船厂公司China Coast S.N.Co. 英 1873 上海 325,000两 怡和洋行代理,1875年认足资本50万两,又称东海轮船公司。
扬子轮船公司Yangtze Steamer Co. 英 1879 上海 300,000两
怡和轮船公司Indo-China S.N.Co. 英 1881 上海 499,800镑 又称中印轮船公司。
道格拉斯火轮公司Douglas S.S.Co. 英 1883 香港 942,900元 主要行驶华南及台湾航线。
川江轮船公司Upper Yangtze S.N,Co. 英 1887 伦敦 试航重庆未成,1890年以12万两售予轮船招商局。
黑龙江贸易轮船公司 俄 1892 海兰沧 2,000,000卢布 一说成立于1895年,接受俄政府补助。
资料来源: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983年版第272页。
旗昌轮船公司,由金能亨(E.C ( http: / / www.21cnjy.com )unningham)筹办,在100万两资本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华人投资。它经营上海广州和长江两大航线,与怡和、宝顺等洋行的船只激烈竞争。1867年与怡和、宝顺达成十年协议,旗昌放弃南洋线,怡和、宝顺退出长江线;旗昌并收买了宝顺的江轮,实际处于垄断地位。同年,旗昌开辟上海天津航线,与北清轮船公司订齐价合同,共同操纵运价。但1869年,怡和也开辟北洋航线,70年代渐居优势。而长江线又陆续有公正轮船公司和马列立师洋行(Morris, Lewis Co.)、美记洋行(Huller H.Co.)的船只加入竞争。尤其是1872年太古轮船公司崛起,并收卖了公正的长江船只,旗昌垄断地位尽失。1873年,旗昌与太古展开降低运价的竞争,这时旗昌已增资至225万两,有轮船16只,但已出现亏损。次年,双方订联营协议,而旗昌终于不支,1877年将全部财产以220万两售与中国的轮船招商局。
太古轮船公司是在英国海洋轮船公司支持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太古洋行设立的。太古洋行系英商斯怀尔(J.S.Swire)于1867年在上海所建,施设分行于香港、横滨,经营进出口和代理保险业务。1872年,斯怀尔在英国集资36万镑(合银97万两),在上海设太古轮船公司,有轮船4只,走上海香港线和长江线,从此太古洋行即以经营航业为主,并代理蓝烟囱公司业务。太古与在旗昌、怡和的竞争中均获胜利,业务发展很快,1874年有轮船6只,1894年即增至29只,34,543吨。它于1883年增资至50万镑,1900年并在香港设太古造船所,1904年设天津驳船公司,分支机构遍及各大港口。
1867年怡和洋行退出长江线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1869年筹办上海福州线,1870年开辟上海天津线,同时筹建独立的轮船公司。它先于1872年设立华海轮船公司,资本50万两,吸收大量华人入股,1875年募足,在沿海航运中居于优势地位。又于1879年以两只轮船成立扬子轮船公司,重返长江线。1881年,由怡和股东威廉·凯瑟克在伦敦创建怡和轮船公司,吸收格拉斯哥的大商人马格里格(J.Margreger)、里德(T.Reid)等入股。该公司合并了华海和扬子,有轮船13只,1883年正式营业。到1893年,轮船增至22只,23,953吨,仅次于太古,资本亦增至49.5万镑。
省港澳轮船公司亦系怡和投资,属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轮公司,航行于广州、香港、澳门间。道格拉斯公司也是经营华南航线,曾辟香港淡水航线,一度独占从东南沿海到台湾的航运。这些轮船公司以外,还有外商设立的拖驳公司。英商会德丰(Wheeelock & Co.)所属上海拖驳公司和黄埔拖驳公司是1863年建立的,大沽驳船公司设于1864年。它们的资本一般有三五十万两。
三、工业
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的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投资并不多,设立资本总计不过2,000万元,并且主要是为进口贸易服务的,作为占领中国市场的商品生产还很少。但是,它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巩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势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使用机械动力生产的近代化企业,对于后来洋务派企业和民间近代工业的出现起着刺激的作用。
这期间的外资工业大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有两种类型。一种完全是为进出口贸易服务的,其资本也是从属于外国贸易洋行或轮船公司,如船舶修造,砖茶制造,缫丝和其他出口品加工、打包等。这类投资占全部外国工业投资的70%以上。另一种是食品、日用品、印刷等工厂和各埠租界的公用事业,可以说是外国侵略]者为立定脚跟所建立的工业,投资都不大。
1、船舶修造
船舶修造是甲午战争前外资最重要的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在广州和上海两地,以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为初创期,60年代以后为发展期,并逐渐出现少数大企业垄断的局面。
远洋航船到埠,必须检修,铁壳船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淡水冲刷。在广州珠江的黄埔,早就形成中国手工造船中心,都是采用泥坞。早期外商帆船进口,都在这里检修;轮船初兴后,也是在泥坞修洗。大英轮船公司曾派苏格兰人柯拜(John Couper)驻广州管理船只入坞修理工作,他租了几个中国泥坞,并于1845年建立了一座新坞,这个柯拜船坞(Couper Dock)可算作外资在华开设的第一家工厂。[6]该厂看来也还是泥坞;二次鸦片战争后,柯拜的儿子取得中国赔款12万元,兴建了四座新坞,一个石坞,一个木坞和两个泥坞,这时柯拜才有较新设备。其石坞长550英尺,宽70英尺,可容两只船同时修理。
在广州,除柯拜外,有美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旗记铁厂(Thos.Hunt & Co.)约建于1851年,有三座船坞,已用机器抽水,它曾为琼记洋地承建过一只升发号小轮。英商于仁船坞公司(Union Docks Co.)建于1852年,1865年注册资本50万元,它在黄埔有两个碎石洋灰坞,2个碎石石坞,装配有钳机,浮门,用蒸气机抽水。当时轮船修理都是用手工,尤其是木工和铜匠(木壳船包铜皮,船上管道仪器均铜制),所以,机械化的标志是船坞用人工还是用蒸汽机抽水(当时无电力)。于仁又设有工厂,有各种车床,用蒸汽动力,并有炼铁炉。此外,还有诺维船厂(J.Rowe),建立较早;高阿船厂(Gow & Co.)和福格森船厂(Fenguson & Co.),建于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当时所称船厂,往往规模甚小,因可租用别人船坞。黄埔区外,香港的阿白丁船坞(Hope Dock),也是在四五十年代建立的。
上海也早就是中国沙船的修造中心。上海的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船舶修造业,最早一家是美国人的伯维公司(George Purvis & Co.),1850年创办。约在1852年,有美国人杜那普(Dewsnap)在虹口设新船坞(该处后称老船坞),因承修某船涉讼而为人知,据讼案称:“这个船坞仅仅是一座泥坞,……连拉曳船只出入坞门的绳索都没有”,所以还是个手工厂。1856年,美国人在吴淞造了一条汽船先驱号,“雇的是宁波木匠,用的是中国柘木与樟木”[7],也是手工造船(12匹马力的轮机是进口的)。他们还进口机件、材料,交广东人开设的同成、保成等泥坞装配成船。1856年又有美国人包德(M.L.Potter)在上海经营船坞,大约也是泥坞。
50年代兴起的较有规模的是上海浦东船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司(Pootung Dock Co.)和上海船坞公司(Shanghai Dock Co.)。浦东的前身是董家渡,原也是个泥坞,后经扩建,有四部蒸汽引擎,成为远东最好的船坞之一并设有铸造厂。1872年,莫德海的船坞部分组织浦东船坞公司接办,资本95,000两;其铸造部分则组织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Shanghai and Pootung Foundry and Engineering Co.)接办,资本10万两。上海船坞公司的前身即虹口的新船坞,这个船坞于1857年改建,转给英商霍金斯洋行(Hawkins & Co.)。1858年成立上海船坞公司,资本22万两,接办这个船坞,又创办了一个新船坞,也在虹口,原来的就改称老船坞了。它的业务是将船坞出租,收取租金。此外,还有个叫上海船厂的,原是租坞造船,后来自建了船坞,即柯立尔船坞(Collier’s Dock)。
60年代以后,外资船舶修造业有很大发展,船厂增多,并出现大资本集团。
在广东,1863年成立了香港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埔船坞公司(Hongkong and Wamp Dock Co,Ltd.)。它是由怡和洋行的经理惠代尔(T.Whittal)、大英轮船公司的代理人苏特兰(T.Sutherland)、道格拉斯轮船公司的老板拿浦那(D.Lapnaik)创立的,资本24万元,1870年增至100万元,1894年增至156万余元。它于1 863年收买了黄浦的柯拜船坞,1865年合并了香港的阿伯丁船坞,何伯船坞,1870年收买了于仁公司在黄埔的桑兹船台(Captain Sands),1880年合并了香港的环球船坞公司(Cosmopolitian Dock Co.),成为一个船坞托拉斯。这时,广东的船舶业渐向九龙转移,1876年它将在黄埔区的船坞以8万元代价卖给两广总督刘坤一,集中力量发展香港、九龙,1888年在九龙建成长500英尺,可容纳海军军舰的新船坞。这时期,香港还有八九个小船厂出现。
在上海,这时期一连有9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船厂出现,加上旗记铁厂在1863年所设上海厂(也有船坞和工厂),共10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祥生船厂(Boyd & Co.)和耶松船厂(S.S. Farnhanm & Boyd)的经理,后有格兰特(P.V.Grant)入伙,继包义德任祥生经理。祥生最初曾造洋炮,炮弹,1873年时已有船坞修船,1874年收买上海浦东炼铁机器厂,1880年又建成长450英尺的新船坞,雇工1,000余人。这时,祥生已造出轮船15只,主要是为怡和所建江轮,大者载重1,000吨。1891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80万两。耶松是美国人佛南(S.C. Farn ham)于1865年建立,后渗入英国资本。它长期是租用上海船坞公司的老船坞和莫海德的董家渡船坞,1883年它收买了原租用的柯立尔船坞,1885年改造董家渡船坞(这时已归浦东船坞公司),同年,上海船坞公司清理,耶松取得老船坞的产权。1884年它为怡和造了一只源和号轮船,载重2,522吨,是当时远东所造最大的船。1892年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75万两,雇工达2,000人。
这两家船厂的历史,都是一部资本兼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可是,更大的兼并还是在甲午战争以后,1900年两厂合并,资本557万两,同时兼并了和丰船厂,成为当时最大的外资垄断资本。
上海、广州以外,还有英国人在福建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厦门船坞公司(A-moy Dock Co.)和福州船坞。总计甲午战争前见于名录的外资船坞、船厂不下60余家,其中有的是前后交地替,有的只是租坞雇工修理,生意不好就结束了。
2、出口加工
外商进口商品主要是制成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销售,没有什么加工过程。只是到了90年代,煤油的进口改用油船(过去是装铅箱),于是瑞记洋行于1893年在上海建立火油池,1894年在汕头、九龙建立火油池。上海有火油池三个,每个储油2,500吨,附有油箱制造厂,雇工600人,每天可装5,000箱。汕头也有在小三个油池,储量46万加仑。1894年,拉蒲拿加斯洋行(Lapraik, Cass & Co.)在厦门建立了三个火油池,储量30万加仑,也附有油箱制造厂,规模比上海、汕头都小。
出口土产,则常有加工过程。甲午战争前最盛的是砖茶制造和机器缫丝,另有制糖、制革、轧花、压制豆饼、打包等。
(1)砖茶制造。这是甲午战争前仅次于船舶修造的一项外资工业,其资杠额亦相仿,几乎全部为俄商所营。
原来华茶输俄是由中国商人(多山西人)将茶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在汉口,经襄樊走陆路运往恰克图互市。在湖北崇阳楼峒,湖南临湘羊楼司,福建南平一带的南雅口、西芹以及建宁、延平等茶产地,都有茶栈,进行拣选和初步加工。鸦片战争后,俄商取得内地贸易的特权,他们也是在这些产地监督华商茶栈加工,经汉口运出,并逐渐由水路经上海运天津,再由天津用骆驼运恰克图输俄。60年代输俄数量大增。1863年,有俄商顺丰砖茶厂(S.W. Litvinoff &. Co.)成立,在羊楼峒一带设厂,仍是用手工制造;1873年迁汉口,改用蒸汽机;1882年又在九江设分厂。至世纪未,其汉口厂年产约15万筐(每筐1.5担),雇工八九百人。1866年,又有俄商新泰砖茶厂(Tokmakoff, Molotkoff & Co.)成立,也是在崇阳手工制造,约1873年迁汉口,改用蒸汽机;1875年在九江设分厂。1891年,俄皇太子访问汉口,新泰曾举办建厂25周年展览会招待,展出上海祥生厂制造的最新蒸汽机模型。1874年,又有俄商阜昌砖茶厂(Molchanoff, Pechatnoff & Co.)成立,成为汉口最大之砖茶厂,雇工达2 ,000人,并在福州、九江、上海、天津、科伦坡与莫斯科设分支机构。这时茶已从汉口出海,经苏伊士运河直运敖德萨,该行并有自己的船队。1872年,汉口另有一家俄商砖茶厂和一家英商砖茶厂设立,到期878年,汉口共有6个外资砖茶厂。同时,1875年,福州砖茶厂增到五六个,1876年,南雅口和西芹各有二个砖茶厂,太平有一个,都属俄商。这些厂规模很小,年产九百筐至四五千筐。
所谓蒸汽机制茶,是将红茶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茶用叶,少作)用蒸汽蒸粘,置木模内,用蒸汽机加压,制成茶砖或茶饼。原来手工是用锅蒸,用木机手压。蒸汽机出茶率比手工高三分之一,而废品率由25%减为5%,又成口整齐、坚实,运输中不易松碎,这点非常重要。但蒸汽机制茶往往失掉香味,影响质量,且蒸汽机价格甚贵,故制砖茶并未全部机械化。1878年,汉口6家砖茶厂中,有3家仍用手工制造,散布在产区的小厂亦系手工压制。1878年,有家茶厂进口一台水力压机,其压力较大,可将茶末直接压成饼,即所谓Goodronprocess(古隆法),可保持茶香。但所制是小饼,并须用锡纸包裹,再用纸包,装入锡箱,成本较高。1881年又有专制小型茶砖的水力压机装置使用,不过未能大量推行。
这期间,茶叶出口占我国出口货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位,年达100万担以上,其中输俄砖茶占20—30余万担。输欧美的茶叶,则系在产区拣选、焙干,到上海再加精制,装入用进口铅制成的匣子中。这项加工,都是在华商的手工厂进行。1888年或稍早,旗洋行曾在台北大稻埕开设一焙茶厂,有焙茶机器,其制法未详,铅匣仍系手工制造,大约不久随旗昌结束而结束。原来焙茶不需很大动力,上海制茶厂机械化,是华商在电力通行后,采用电动滚筒机实现的,若用蒸汽锅炉,则恐成本过高。
(2)机器缫丝。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丝的出口发展很快,到19世纪末已由占出口值第二位跃居首们。缫丝原为农民家庭副业,所缫丝条份不匀,色泽亦差。其后逐渐由丝栈在上海设厂手工缫制,仍不能与意大利、法国之机制丝相比,出国后往往还要重缫。在华外商早有建机器缫丝厂之意,但其经过亦颇曲折。
第一个进行尝试的是怡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行,1861年(或云1859年)该行委托英人美哲(John Major)购进意大利丝机100车,在上海开缫,但不成功,几年后停业。1866年,有个法商缫丝局一度在上海露面,丝机仅10车,系试验性质,几个月后迁往日本。1877年,德商在烟台成立了一个缫丝局(Crasemann & Hogen’s Filanda),以缫楮蚕丝出口为主,兼织茧绸。缫丝全用手摇机,1892年才一半改用蒸汽机,1895年全部改用蒸汽机,日产 150斤。织绸,1880年有织机200台,亦用手工,惟织前经化学处理,克服了茧绸不易染色的毛病。这家厂的经营也并不顺利,1880年以负债过巨歇业,1886年出盘给烟台道台,以后又出租。所以,它改用蒸汽机缫丝时已不是德商了。
上海的机器缫丝业实际始于旗昌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行所办的旗昌丝厂。该厂1878年创办,仍属实验性质,仅有丝机50车;1881年正式生产,有200车。1881年,华商黄佐卿创办公和永丝厂成功,引起上海丝业的发展。1882年,怡和洋行重建怡和丝厂,有丝机200车;英商公平洋行(Iveson & Co.)也在这年设公平丝厂,丝机200车。但接着几年经营情况并不很好,到90年代才进入高峰。1891年,法商接办旗昌,改称宝昌丝厂,并大事扩充。同年,英商建纶昌丝厂,有丝机188车。1892年,有美商建瑞纶丝厂。其中发展较快的还是怡和丝厂,它到1894年左右已有丝机500车,职工1,000 余人,并于1888掉设怡和丝头厂,处理废丝。宝昌丝厂,招募华股,一时颇有声势,1893年,据说丝机将近1,000车,但1898年就歇业了。其余以 信昌,瑞纶两家较为稳定,至甲午战争前都已有丝机400—500车。公平,乾康等则已无闻,大约不是出盘,就是已歇业。
创办丝厂,从技术上说并不困难。当时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利式丝机已比较定型,上海铁厂即可仿制,连同蒸汽锅炉,建筑等大约200车需投资20万元,500车投资40-50万元。平均每车需技工一人,上海原有缫丝女工都能胜任。其余剥茧、捡茧、刷丝、清理废丝等女工,约与车工数相当,均属手工劳动。外商在创办项事业中中颇多周折,他们经常抱怨官吏阻挠,茧税过重和华商茧商从中作梗。这种情况确实有之。不过,上海丝厂的最大困难是远离桑蚕区,全用干茧,干茧由茧商垄断;又对茧的年成、含丝量等信息来灵,价格波动。湖蚕茧只一造,丝厂是季节性生产,这也增加经营的困难。
到19世纪末,上海的丝厂连华商在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有29家,福州有3家,但是,在出口丝中机制厂丝仍占很小比重。1892年6月到1893年5月,生丝出口共79000包(每包100斤),其中机制丝不过2000包,只占2.5%土法缫出口每包售价约300多两,机制厂可售价700余两,土丝出口每包少收汇400两,这是和嘉湖一带农民自蚕桑自缫丝的传统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外商收购土丝出口,经过机器再缫,仍可再获一道加工利润。
(3)其他出口商品的加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有制糖、制革、蛋品、豆饼等。我国华南和台湾蔗糖早就出口欧洲;荷兰人占据台湾时并蓄意发展甘蔗的单一生产。19世纪60年代,有美国商人在香港创办机器制糖厂。1875年,怡和洋行在香港建立中华火车糖局(China Sugar Refining Co.),自福建、广东、台湾收购甘蔗或粗糖,加工清制。该公司规模颇大,1878年改为股份公司,资本90万元,1887年增至150万元。1877年,它在汕头设分厂,即汕头怡和糖厂(Swatow Sugar Refinery),1880投产,虽用机器,但只做粗炼,然后运香港精炼成砂糖。1882年,香港太古洋行又以20万镑资本建一规模更大的太古车糖公司(Taikoo Sungar Refining Co Ltd),该公司后来也准备在汕头设分厂,未成。1886年,旗昌洋行准备在台湾打狗建炼糖厂,并计划用机器榨蔗和扩大种蔗面积,未成。
我国榨甘蔗是用石制或木制双轴 ( http: / / www.21cnjy.com )榨车,畜力驱动,损失糖浆甚多(据说达40%),以致增大糖本,故改进生产,首先需作机器榨蔗。屡有外商拟在台湾、福建兴建机器榨厂, 1876年并有人将菲律宾式榨机运入台湾,但迄未成功。至于炼糖,粗炼工序原较简单,精炼工序当时西法是用骨灰漏滤,比我国土法用泥浆漏滤为佳。1883年,汕头怡和糖厂扩充,增加粗炼机,并建骨灰窑,安装精炼机,但未使用。这是因为当地榨蔗效率低,糖本高,不能与台湾手工粗炼的黄糖竞争,汕头怡和厂终于1887年停闭。
1876年,汉口有一家英商使用机器厂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缩皮革,以便运销欧洲;这实际属于打包性质。1881年,有英商上海熟皮公司(Shang hai Tannery Co.)成立,其硝皮办法未详,可能仍用手工,惟准备建使用热力机器的烘干室,1882年毁于火,旋结束。
80年代,棉花出口猛增。18 ( http: / / www.21cnjy.com )88年,上海建立一轧花公司(The Shanghai Cotton Clearing and Working Co.),由日本三井洋行经营,规模不大,但盈利丰厚。值得注意的是,这家轧花厂设立时,清政府曾以其属于“改造土货”不予认可,并经李鸿章批示“切实禁止”,洋人根本不理会,照样开工了。
蛋品出口后来成为外资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重要企业,不过甲午战争前还只有1872年在烟台设立的一家蛋粉厂,规模不大。又1877年旗昌洋行在台湾设立一家樟脑厂,用水力压机压制樟脑,运往香港。
19世纪晚期已开始有豆饼从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出口,以后曾成为日资的大企业。而在这时,是英商普拉德公司(Thomas Platt & Co.)于1867年营口设立一豆饼厂,从英国运来蒸汽榨机,并聘有总机司和两个工程机,但结果失败,两年后就歇业了。原来机器压饼,整齐,结实,售价比土法高5%,但榨坊的利益在于油。例如,100斤大豆制90斤豆饼,另出油10斤(手工油坊最高可达12%),属于纯益。蒸汽机压力大,但出油反而比手工榨油抵,不能与本地油坊竞争,所以失败了。我国大豆工业的机械化,不是于外商,而是始于1879年华商在汕头开设的豆饼厂,也是用蒸汽机,出油率能达15%(出饼率85%)。到1884年,有丹麦商苏尔兹洋行(Schultze & Co.),在营口建一机器榨油厂,但是榨篦麻子油。后来,1906年日本人以巨资在营口建小寺油坊,外资机器榨油才告成功。
打包为也是为出口服务的。186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英商隆茂洋行(Mackenxie & Co.)成立,在上海经营打包厂,后设天津,汉口分行。1870年有平和洋行(Liddell Bros.& Co.Ltd)设立,在上海经营打包厂,后设天津、汉口分行。1887年,德商德隆打包厂设于天津。它们打包,都是用水压机,在电力通行前是用人力加压,可说仍是工场手工业性质。主要是包装棉花,也为皮革、羽毛、羊毛等打包,这些洋行,多半还兼营皮毛出口。
(4)一般轻工业。 这是指在中国制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销售于中国市场为目的的轻工业,行业甚多,而每业户数很少,规模也不大。但其产品多数属于生活必需品,从发展来看,可以占领广大国内市场,所以可视为外国资本为立定脚跟开办的工业。
最早出现的是面包、糖果、酿 ( http: / / www.21cnjy.com )酒和汽水等食品工业。上海的埃凡馒头店(H.Evans)大约1855年就有了,后制造啤酒,1886年卖给福利公司(Hall & Holtz Corp.),成为一大酿酒厂。1863年开始有未士法(Farr Brothers & Co.)和卑利远也(H.Peel & Co.)汽水厂,后又有1864年的正广和(Caldbeck,Macgregor & Co.)和1886年的屈臣民大药房(A.S.Watson & Co.)两大汽水厂。正广和亦为酒厂,1892年增建泌药水厂(Aguarius Water Co.),专制各种清凉饮料。这些企业都在上海。80年代制冰业兴起。1880年成立上海制冰厂,1882年成立福州制冰厂,1883年成立广州沙面制冰厂。1884年,上海机器制冰厂在原制冰厂基础上成立,后来扩充成规模颇大的冷藏公司。
制药业,有1853年的老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药房(J.Llewellyn & Co.)与1866年的德商科发大药房(Voelkel & Schroedern),都在上海。老德记还兼营汽水和化妆品。它们一开始就生意兴隆,利润优厚,兼以补品假药,获利尤巨。不久,却也受到华商在药房的竞争;因为当时所谓大药房,除经营配方外,成药都是手工配制,动力制药还是20世纪以后的事。
食品工业中规模较大的面粉工业,在甲午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还只有一家上海得利火轮磨坊(Shanghai Steam Flour Mill),建于1863年,规模不大,大约还是用石磨。烟草工业也属初创时期。1891年,老晋隆洋行(Mustard & Co.)输入卷烟机,在上海小量制造。1893年,美国烟草公司(Mercantile Tobacco Co.)在上海设厂,烘制烟丝及卷烟。这时是用彭萨克(Bonsack)卷烟机,在中国有专用权,卷烟纸和包装材料均自国外进口。烟叶也是进口,无税,在华制造亦无税,所以利润很大。
1880年,有英商在上海建立燧昌自来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制造火柴,营业很好。燧昌于1888年遭火,但随即恢复,并输入新机器,产量增加。70年代,上海有一家美查造胰厂,初用手工制造,1891年改用机器。它和燧昌都是英国人美查兄弟(Frederick Maior’Ernest Maior)所办。他们在60—80年代在上海共办了6个企业,1889年组成美查洋行(Maior Brothers Ltd)。其中有一个是江苏药水厂(Kiangsu Chemical Work),系1875年接办立德洋行(Little)一家小厂组成,投资23万两,能制造硫酸,用以从纹银中提炼少量黄金,并代各银行铸造银锭。
此外,在六七十年代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英商设砖瓦锯木厂,密勒锯木厂(Muller & Fisher’s Sawmill)。80年代有沙逊洋行所设祥泰木行,经营木材加工;福利公司所设家俱制造厂。又有平和洋行( W.Birt & Co.)经理的上海玻璃厂。这些企业都在上海。在厦门、则有德商设立的铁锅制造厂。1819年,有上海水泥公司(Shanghai Concrete Co.)出现,为租界和私人用洋灰铺地,并制造铺地的砖板。它只是进口水泥加以利用,而非制造水泥。以上这些企业,连同玻璃厂(它是吹制玻璃瓶)都还是工场手工业性质。
印刷出版业,这是颇值得重视的一项事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始是为西方作文化宣传的。大鸦片贩子子子 地臣,最早于1827年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报》,惟时间不长。以后,英国伦敦会教士于1843年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美国长老会于1844年在澳门设花华书房,1845年迁至宁波,名美华书馆,1859年设上海分馆。1850年,英人在上海办《北化捷报》(Nonth-China Herald,周刊),后又办商业日报,1864年改为《字林西报》(Nonth-China Daily News)。1870年,英商别发洋行(Kelly & Walsh)设印刷部。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查兄弟于1872年创办《申报》;他们还于1876年在上海办点石斋印书局,又曾办申昌书室。
这些机构,姑不论其文化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仅从工业上看,早期都是用输入的凸印刷机,为手板架,一日不过印数百张,活字系自查港买来。其后,有手摇机出现,一人刷墨,一个转轮轴,一小时可印500张,效果大增。至1872年申报馆出现,用手摇轮转机,可以自动上墨,但仍是工场手工劳动。1891年,申报馆安装了一架煤气机,才开始动力化,印报时间由18小时缩短到五六小时。也有人说,1879年,英人在上海创办文汇报馆(Shanghai Mercury office)时,就使用煤气机了。[8]按后说,距离1843年上海首办印刷,也已有36年了。这以后,1886年创办的天津《时报》(Chinese Times ),由李提摩太(T.Richards)主笔,由天津印刷公司承印,是用Bremner 印刷机,每小时能印4,800张。1894年《京津泰晤时报》(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 )创刊,也由该公司承印。
石印传入中国,始于法国人与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合办的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时1879年,但该所仅印天主教宣传品。同年点石斋印书局所用为木制石印架“用人力攀转,印刷异常费力”。点石斋用轮转石印机,“每架八人,分作二班,轮流摇机。一人添纸,二人收纸,手续麻烦,出于意料”。[9]大约在1900年左右,才改用煤气机作动力,但出数增长不大,每小时亦只数百张。
外资棉纺织业在甲午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前尚未建立。但他们早有活动。1865年即有英人施克士(C.T.Skeggs)拟在上海建纺织厂;1868年,葛拉夫洋行(Glover & Co.)拟设机器织布厂,并登报招股;1871年,美国人富文(Vrooman)在广州设厚益纱厂;1877年,施克士正式集股,于1879年成立上海机器纺织公司;1885年天津广隆洋行筹办机器布局;1882年,美商魏特摩(W.S.Wetmore)瑕英人格兰特(T.V.Crant)成立纺织公司,由丰泰洋行(Frazer & Co.)经理。这些活动都因中国官方和商界竭力反对未能实现。清政府之反对,主要是怕影响官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该局已获十年专利)。1894年,怡和洋行径自运来纺纱机2万锭,准备在沪设厂。张之洞、盛宣怀十分惊恐,正与英领事交涉间,接李鸿章来电:“暂予通融”,因为甲午战败,李已给予列强在华设厂权了。
外商凯觎中国矿产为时更早。185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1854年、1864年龄866年即先后有英国公使、美国舰队司令、英人税务司、美国公使要求开采台湾和澎湖煤矿。1867年、1868年、1869年、1870年每年都有洋人偷采或偷勘矿产之事,主要在山东。这以后,他们又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利用中国人出面开采。如1892年,钟毓灵取得在四川渝县采取煤油的执照,即与法商私订合同,由法商出资并派矿师勘查,甚至由法国领事出面交涉。二是通过借款侵入矿权。如天津附近的石门煤矿借礼和洋行款,山东平度州金矿借汇丰银行款,事情都最后告到李鸿章。台湾基隆煤矿1887年已归官办,1899年台湾巡抚刘铭传竟拟订由英商承办合同,给予20年专利,清廷未准。
(5)公用事业
甲午战争前,外资经营的公用事业还只有五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上海大英自来火房(Shanghai Gas Co. Ltd)、上海法商自来火房(Compagnie du Gaz de la Concession Francaise de Changhai)、上海自来水公司(Shanghai Waterworks Co. Ltd)、上海电光公司(Shanghai Electric Waterworks Co. Ltd)、上海电光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天津煤气公司(Tientsin Gas Co.)
大英自来火房原为1864年建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家私人合伙企业,资本10万两,当年决定增发股票5万两,但认购不及半数,翌年以地产等作抵三次向麦加利等银行借款75,600两,债务逼累,1866年发行公司债,勉强度过难关。但因已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路灯照明合同,情况好转,到1886年,资本增为20万两,煤气销售量由1865年的531万立方英尺增为2,784万立方英尺。1891年,法商自来火行结束,公司接供法租界煤气,1896年资本增为30万两,煤气销售量超过一亿立方英尺,公司纯利由1871年的2.5万两增至1886年的3.9万两和1894年的4.9万两,差不多每年都发有12%股息。1900年,大英自来火房改称华名上海煤气公司。
法商自来火行系由法租界公董局集资3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于1865年成立,供应租界路灯照明煤气。1870年与公董局重订合同,取得25年专利,仍以供应路灯为主,其他用户不过数十户。1882年,上海电光公司电路进入法租界,煤气灯无发展前途,至1891年结束。该公司规模不大,但每年均获利数千元,付股息10—11%,1885年资本增为5万元。
上海自来水公司,1881年在伦敦组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定资本10万镑,实收7.5万镑,1883年开始供水,90%以上为华人用户。1887年总公司迁上海,增资为13万余镑,不断发展,至1894年已增资为14.4万镑,合66.5万余两。从公司报告看,其业务之发展全因华人用户不断增多。公司用黄浦江水,涨潮可不用抽水机,也是一个方便。
上海电光公司,188 ( http: / / www.21cnjy.com )2年建立,资本5万两,用美国发电机,当时国外已通行白热灯(用交流电),而该公司尚用弧光灯(用直流电),只能供灯16盏。1883年在乍浦路建新厂,并计划增加白热灯设备。经营数年,情况不佳。一因无经验,电灯屡坏;二因弧光灯只适于路灯,而收费过高(每项盏每年250两),租界当局不肯多装。1888年改组为新申电气公司,资本10万两,但未缴足。1890年开始供应白热灯,发展较快,1892年借款15,000两,添置设备。1893年,又将全部财产以66,100两卖给公共租界电气处,电气处于翌年在虹口另建新厂,是年白热灯已发展到9,091盏,而弧光灯不过123盏,逐渐淘汰。上海电光公司之得以立定脚跟,转亏为盈,也是靠白热灯流行后,华人用户不断增加。1893年发电容量197千瓦,售电收入1.3万两;1895年即增至234千瓦,收入4.8万两。这家电厂后来由美国摩根财团收买,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厂。
天津煤气公司189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建立,资本30,900两,属英商,但不少中国资本。1891年制造煤气154万立方英尺,盈利526.6两。该公司也主要是供应租界路灯照明,但得力于开平矿务局(当时是中国官办企业)使用其煤气。
除工业外,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列强也力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努力伸向铁路事业。60年代初,怡和洋行的一个股东斯蒂芬孙(R.M.Stevenson)就拟订了一个中国铁路计划。1863年,上海有27家洋行联名上书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建筑上海至苏州的铁路。1865年,以怡和洋行为首组成一个吴淞道路公司,诡称修筑马路。购买土地;1874年改称吴淞铁路有限公司,资本10万镑;1876年铺轨到江湾,长13公里。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比日本的第一条铁路横滨东京线早4年。但它是一条2英寸半窄轨距的中铁路,用小火车头拴上16节车箱代客运,对货运无实用价值。该路一出现就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制止工程继续进行。这时,适有一农民惨遭火车辗死,加剧了局势;最后,由清政府以28.5万两为代价赎回,将铁路拆除。
四、外国在华投资的估计
上面已将甲午战争前外资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建立分行业作了说明,现在我们试对它们的投资额作一估计。这一时期的外资,国内外都无统计资料可用[10],我们只好一家一家地作出估计。而事实上,有资料可依的只是少数大企业,也是企业自己的报告以及资产负债表之类,无法确定其准确性。因此,这项估计只能一般参考,但较之心中完全无数要好一些。
我们的估计是以1894年为基期,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这一年存在的外资企业都应包括在内。香港已是英属殖民地,因而不包括香港,但有些香港的外商企业其活动基本上是在中国大陆,也予计算在内。投资额的估计方法,受资料限制,各行业难求一致。银行业、保险业、航运业户数不多,我们原则上是以它们在1894年底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据,以表列的资本加上公积作为投资额,资本则以实缴资本为准。这办法不能反映企业的全部资产价值,不过,对于占比重很大的金融业来说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重复计算部分。[11]工业投资额的估计则是以企业的全部资产价值为原则,这是比较合理的。占最大比重的商业投资如何估计,历来是研究者最感麻烦的事。商业户数众多,尤其是独资、合伙、私人公司多,它们是不发表财务报告的。因此,我们只能以贸易额为基础,从经验比率上来推论它们的投资额,其正确性当然就更差了。
外资企业以外,我们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这时期清政府的外国借款作了一些考察,以截止1894年底的未偿债务作为外国的借款投资。至于房地产投资,除外资企业的房地产已包括在它们的资产中外,外国政府、教会和私人所占房地产都无资料,只好暂缺。
估计中原资料数值多为外币,为便于总合和与后期作比较,均按汉时汇率折成美元。
各行业的估计结果如下。
(1)银行业。截至1894年,除清理、歇业者外,在中国有8家外资银行,它们的资本、公积和投资额估计见表2—30:
表2—30:甲午战争前外资银行业投资估计(1894年)
行名 资本 公积 估计在华投资
比重 投资额 折合美元
呵加剌 1,000,000镑 1/2 500,000镑 2,450,000
有利 7,500,00镑 1/4 1,875,000镑 9,187,500
麦加利 800,000镑 250,000镑 1/3 350,000镑 1,715,000
汇丰 15,000,00港元 全部 15,000,000港元 7,500,000
德华 5,000,000两 全部 5,000,000两 3,500,000
大东惠通 300,000镑 1/3 100,000镑 490,000
中华汇理 2,219,000港元 110,000港元 全部 2,329,000港元 1,164,500
横滨正金 4,500,000日元 3,688,000日元 1/2 4,094,000日元 2,087,940
合计 28,094,940
上表呵加剌系用其增加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资本额,该行也在印度经营,在华投资按半数估计。有利曾因业务困难,上海分行改为代理处,附设在怡和洋行里,到1915年恢复分行,因用其原资本额;该行业务以伦敦,印度为主,各地机构甚多,在华投资按1/4估计。麦加利的资本和公积,据《北华捷报》1893年6月9日,其业务在印度,澳洲、中国,投资按1/3计。汇丰1890年调资至1,000万港元,公积390万港元,无1894年资料,1906年调资至1,500万港元,即以此数列估。德华资本据《北华捷报》1894年1月5日,业务均在中国。大东惠通资本据《北华捷报》1895年1月18日,该行又在日本、新加坡活动,在华投资按1/3计。中华汇理资本及公积据《北华捷报》1895年2月22日。横滨正金资本及公积据《北华捷报》1895年10月18日,在华投资按1/2计。8家外资银行在华投资估计总数为28,094,940美元,占外国在华投资总额23.52%。
(2)保险业。外资保险业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情况。一是许多外国保险公司在华并无机构,而是通过在中国的代理人展开业务,总数有100多家。它们的在华投资无法估计,也不宜估计,因为它们在华的费用和利润已包括在其代理人(都是在华洋行)的业务中了。二是在华设有机构的保险公司,1894年共有9家,有5家总公司是在香港,但其业务与总机构设在上海的基本一样,因此我们同样按在华企业估算。
9家外资保险公司,除两家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有1894年底的实缴资本和公积的资料,我们已列入表2—27,这里只是将它他折成美元,即作为在化投资额的估计。所缺的两家是卡邑保险公司和海洋保险公司,都属太古洋行在上海所设,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将已知7家投资额的每家平均数665,000美元作为该三家的投资额。这样,9家在华投资共合5,992,800美元,占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的5.02%。估计情况见表2—31。
表2—31:甲午战争前外资保险业投资估计(1894年)
名称 资本及公积 折合美元
保安保险公司 1,220,000港元 610,000
广东保险公司 1,525,000港元 762,500
香港火险公司 1,600,000港元 800,000
保宁保险公司 1,400,000港元 700,000
扬子保险公司 726,000港元 363,000
保家行 1,126,000规两 788,200
中国火险公司 1,275,000港元 637,500
卡邑保险公司 665,800
海洋保险公司 665,800
合计 5,992,800
(3)航运业。外资航运业的情况比较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表3—32按设立或通船中国的时间先后列了19家外资轮船公司或代理行,作为1894年现有之航业机构数,此数未必完整。19家中,有1894年底或稍前之资本和公积资料者(均取自《北华捷报》)只有9家,这9家的投资额估计比较可靠。另有4家是根据它们的原资本估计其投资额,其中大英轮船公司、中国轮船公司、北华轮船公司都是老公司,未能计入公积,估计看来偏低;黑龙江轮船公司系以俄政府补助(每年30万卢布)作为资本额,该公司同时经营贸易,所估也许偏高。以上13家的投资额合计9,129,111美元,平均每家702,239美元。此外,法国火轮公司、日本邮船公司、上海航业公司3家,我们未能找到其资本或资产记载,只好暂以上述平均数列估。又有美最时洋行、麦边洋行、瑞记洋行是轮船代理行,它们的投资如何估计还是一个问题。鉴于这3家洋行的代理业务都很大,并具有金融公司性质。我们也权且以上述平均数来估计它们的投资。这样,19家轮船公司和代理商的在华投资总额为13,342,545美元,占全部外国投资的11.17%。估计的结果见表2—32。
表2—32:甲午战争前外资航运业投资估计(1894年)
公司名称 设立或通航年份 地点 资本 公积 估计在华投资额 资料来源或估计说明
原值 折合美元
大英轮船 1844 上海 500,000镑 125,000镑 612,500 按原资本1/4估计
法国火轮 1860 上海 702,239 按平均数估计
兰烟囱:
中国互助 1860 上海 250,811镑 87,061镑 338,061镑 1,656,500 捷报1894年4月13日
海洋轮船 1860 上海 250,800镑 87,061镑 338,061镑 1,656,500 同上
会德丰:
上海拖驳 1863 上海 200,000两 45,389两 245,389两 171,772 捷报1894年2月23日
黄埔拖驳 1863 上海 100,000两 11,000两 111,000两 77,700 同上
大沽驳船 1864 天津 430,000两 33,831两 463,831两 324,682 捷报1895年3月8日
省港澳轮船 1865 香港 1,600,000港元 600,000港元 2,200,000港元 1,100,000 捷报1895年8月2日
美最时洋行 1866 香港 702,239 按平均数估计
中国轮船 1867 上海 970,000两 970,000两 679,000 按平均数估计
北华轮船 1868 上海 144,000两 144,000两 100,800 按平均数估计
麦边洋行 1872 上海 702,239 按平均数估计
日本邮船 1875 上海 702,239 按平均数估计
中印轮船 1881 上海 1,370,000两 4,287镑 1,370,000两 980,006 捷报1895年7月
道格拉斯 1883 香港 1,000,000港元 200,000港元 4,287镑 600,000 捷报1894年9月14日
上海航业 1890 上海 1,200,000港元 702,239 按平均数估计
瑞记洋行 1890 上海 702,239 按平均数估计
黑龙江轮船 1892 海兰沧 900,000卢布 900,000卢布 1,069,551 以三年政府补贴作资本
上海驳船 ? 上海 100,000两 34,000两 143,000两 100,100 捷报1895年3月15日
合计 13,342,545
说明:捷报指《北华捷报》,所载为1894年左右之资本及公积。
平均数指“原值”一栏的13家投资额共9,129,111美元,平均每家702,239美元。
(4)工业。外资工业投资额是采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孙毓棠的估计,见表2—33。这估计包括1894年存在的近80家外资企业。其资产估计,有些是根据企业的资产负责表,多数是根据资本数比例推算。按照不同情况,低的,资产为资本的1.1—1.25倍;较高的1.4倍;少数达到2倍。按该估计,外资工业的投资额共合14,245,128美元,占全部外国投资的11.93%。
表2—33:甲午战争前外资工业投资估计(1894年)
业别 资本 资产
船舶修造业 4,943,000元 8,112,000元
砖茶制造业 4,000,000元 5,600,000元
机器缫丝业 3,972,000元 5,309,000元
其他进出口加工业 1,493,000元 1,938,000元
一般轻工业 3,793,000元 4,910,000元
公用事业 1,523,000元 2,045,000元
合计 19,724,000元 27,914,000元
折合美元 14,245,128美元
资料来源: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957年版第1辑第247页。
(5)商业。商业投资中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是贸易业,即经营进出口业的洋行的在华财产。雷麦曾估计,1914年,外商进口贸易业的投资为142,600,000美元(他认为,这以前的外国在华投资无法按行业分类)[12];这年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为707,982,510美元(关册所载为1,338,201,000元),即贸易投资为进出口额的20.14%。189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08,273,524美元(关册所载为270,485,096关两),按上述比率,进出口贸易业的投资应为41,949,911美元。这数在外国投资额中占05.12%,居第一位。
商业中除进出口洋行外,还有外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掮客。代理商、商店、旅店和以赢利为目的的律师、会计师、工程师、医院、诊所等,如表2—35所示,不下241家(包括香港)。它们的投资额更无法逐家估算。我们也只有仿雷麦的估计方法,以上述六项企业投资总数的5%作为它们的投资额,即5,428,016美元。
(6)借款。甲午战争前,清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不断向外资银行和洋行借款,主要供军事、财政之用。依照徐义生统计,自1853年到1894年共有46笔,到1894年尚未清偿的有7笔。这7笔未清偿本息不详,姑按原额计,共为库平13,840,465两,约合10,380,349美元。这些借款,除上海洋商一笔外,均为外资银行所借;在估计外外资银行投资时,我们不是采取支配财产(资产)的原则,所以不会发生重复计算问题。我们即认此数为1894年外国的借款投资。
表2—34:甲午战争前未清偿的外国供款
借款时间 借款名称 承办人 贷款者 借款额
1886 南海工程借款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汇丰银行 库平 300,000两
库平 700,000两
1887 三海工程借款 醇亲王奕环、李鸿章 德国华泰银行 5,000,000 马克
合库平 980,000 两
1887 津沽铁路借款 北洋大臣李鸿章 怡和洋行
华泰银行 库平 637,000两
库平 439,000两
1888 津通铁路借款 北洋大臣李鸿章 汇丰银行 库平 134,500两
1894 上海洋商借款 福建台湾巡抚邵友濂 上海洋商 规平 500,000两
合库平 456,204.38两
1894 津榆铁路借款 津榆铁路督办 汇丰银行 行平 200,000两
合库平 193,760.90两
1894 汇丰银款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汇丰银行 库平 10,000,000两
合计 库平 13,840,465.28两
资料来源: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962年版,第4—10页。
表2—35: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投资估计(1894年)
业别 估计投资额(美元) 占合计%
银行业 28,094,940 23.52
保险业 5,992,800 5.02
航运业 13,342,545 11.17
工业 14,245,128 11.93
贸易业 41,949,911 35.12
其他商业 5,428,016 4.55
政府借款 10,380,349 8.69
合计 119,433,689 100.00
资料来源:见本文。
(7)投资总额。以上6项相加,即为甲 ( http: / / www.21cnjy.com )午战争前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的估计,即1.19亿美元。各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见表2—35。表中工业一项因系采取支配财产(资产)的原则估计的,比重偏高。金融,商业,航运合计约占总额的80%,反映了这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商品侵略的特征。
注释:
[1] 在澳洲、新加坡、日本、印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地都巨额损失,在香港损失44,554镑,在上海损失最少,为2,000镑,损失总额863,317镑,超过银行的资本。见《北华捷报》1894年1月19日。
[2] 丽如在上海的行址位于南京路外滩原汇中饭店南首,停业后转给麦加利银行,有人以为外资在华建立第一家银行是麦加利,显系误解。
[3] 详见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962年版第4—10页。
[4]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983年版第1302—1303页。
[5] 聂宝璋:前引书第301页,原据G.B.Endicott著作。
[6] 在这以前,有1843年英国人的墨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馆,它是伦敦传教会所办的印刷所,称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
[7]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957年版第1辑第15页。
[8] 前说见《北华捷报》1891年1月6日;后说见《上海研究资料》1939年版,第383页。
[9] 贺至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载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1953年版。
[10] 仅有雷麦估计187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国在华投资为800万美元,内企业投资700万美元,教会财产100万美元;见所著《外人在华投资》中译本1959年版第185页。
[11] 例如,一家银行的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乃是对另一企业(多半也是外资企业)的投资(证卷)或放款(票据),如果两者都按全部资产价值计算投资额,便会出现重复。
[12] 雷麦:前引书第51页。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895年——1956年)
【课标】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学习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一、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时间:19世纪末
2、原因
(1)
(2)
(3) 的推动;
(4)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 ;
3、表现:
(1) :甲午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总额比过去30年增加1倍多;(2) :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3)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影响
(1)
(2)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岳麓版:黄金时期1912——1937年,25年黄金期)
1、时间:1912—1919年(一战前后)
2、原因
(1)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政策较为宽松,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投资热情;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4) :
3、表现
(1) :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庞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当于前50年的投资总额;(2) :新建厂矿多,扩建企业多;(3)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4) :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并打入国际市场;
4、结束时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5、影响:(1)
(2)
三、较快发展(1927—1936年)
时间:1927—1936年
原因
(1)政治: ;(2)政策: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实现(改订新约)一定的关税自主等;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实行币制改革(法币政策),统一货币;
3、表现
棉纺织业、面粉业和新兴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5—1936年增速创历史最高纪录。
4、影响:
四、遭到沉重打击(1937—1945年)
1、沦陷区————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1)表现:①被毁、吞: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 ,华北: ;②控制、掠夺:日本还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美国作家西格雷夫夫妇用了18年的时间收集资料,他们发现了日本二战期间的“金百合”计划,《黄金武士》目前中译本已经上市,书中披露的史实史料令人震撼。如果书中所列“传闻”或“史实”确有根据,那么这笔财富将可能达到惊人的数以万亿美元之巨。)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物资管制制度便于日伪政权以低价收购的方式进行物资掠夺。 ③政策: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勤,提出所谓“ ”。具体地说,它就是在 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在 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 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在 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适地适产主义”
2、国统区————日益萎缩。
(1)原因:国民政府出于抗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
五、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时间:1946—1949年
2、原因:(外因+内因)
(1)美国: 年《 》的签订,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2) :战争的破坏;
(3) :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4)
六、走向新生:
【合作探究】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
从政治上看,
从思想上看, ;
从发展趋势上看,
【链接高考】
1、(2013·福建文综·19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表 1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2013·四川文综·5)美国银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2013·江苏单科·8)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标】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自由放任”政策;
【重要概念】
自由放任政策:又称自由放任主义或无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涉主义,源自法语的“laissez-faire”(让他做、让他去、让他走),即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自由放任经济体制的特征:1、 ( http: / / www.21cnjy.com ) ;2、 ;3、 。
【知识梳理】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岳麓版:黑色星期四】
1、原因
(1)根本原因: ,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重要原因:
① :国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 :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掩盖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 :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④ :在“繁荣”的激励下,人们渴望一夜暴富,醉心于股票投机,导致股票投机过度;
⑤ 政府政策: ;
(3)直接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人们的投资信心开始下降,引发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2、标志
1929 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3、表现:(1)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2) :市场萧条;
(3) :企业破产,生产锐减;
(4) :农产品价格 ,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5) :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危机的特点
(1)范围广: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银行、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
(2)时间长:时间长达4年,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
(3)破坏大:整个资本主义的工业产量下降了1/3以上,失业人数超过3000万;
2、危机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各国:
①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损失惨重;
②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Ⅰ、示威游行、罢工活动接连不断;
Ⅱ、德国、日本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③ :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④ :为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仅只有美国罗斯福新政)
(2)对世界各国:
①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
② :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
③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国际关系日益恶化,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胡佛政府的政策:
(1)主要对策: ;
(2)被迫对策:采取了一些措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
2、结果:
(1)经济: ;
(2)政治: ;
【特别聚焦】胡佛的自愿联合政策
在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面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胡佛也被迫逐步采取了局部的反危机措施,它集中表现在1931年开始推行了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的、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的自愿联合政策。
①1929年11月15日起,胡佛召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了一系列有实业界人士和劳工领袖参加的白宫会议,要求工商界、各社团劳工领袖和地方政府尽可能用正常建设的办法来协助政府改善局势;②1930年6月17日,胡佛签署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提高了75种农产品和952种工业品的关税率,全部关税的总平均率由33%增为40%。因为它同时提高了农民必需品的价格,一般农民并未受益。③1932年1月23日胡佛还签署了联邦土地银行法令,增加股本125,000,000美元,用来扩大向富有农场主的贷款。④1932年12月7日,胡佛为防止农业企业继续破产,要求国会通过一项调整耕地面积的法令。⑤胡佛政府最重要的反危机措施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该公司拥有5亿美元的资金,有权借贷3倍于资金的15亿美元的免税证券。在全民30个城市设有办事处,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与贷款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主要目的。1932年7月通过的紧急救济与工程法,使复兴金融公司的借贷能力增加到33亿美元,并且把职能扩大到借给各州救济失业的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⑥在胡佛4年的任期中,公共建筑的费用是过去整个28年的费用的3倍,在道路和国家公园的投资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这些措施效果不够显著;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坚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胡佛如此认为,“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胡佛经济政策的最后失败反映了以阿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理论的破产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危机,也为强化国家干预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着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重蹈复辙。胡佛的某些反危机措施成为罗斯福“新政”某些措施的最初基础。
【链接高考】
1、(全国新课标·2013 ( http: / / www.21cnjy.com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一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2、(天津·2013·7)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