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0 08: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入门四问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纂(zuǎn)   奠定(diàn) 底蕴(yùn) 扎扎实实(zā)
B.载体(zǎi) 拓展(tuò) 烙印(lào) 越堆越高(duī)
C.阐发(chǎn) 祛除(qū) 崛起(jué) 踌躇满志(chú)
D.频繁(pín) 编撰(zuàn) 衔接(xián) 提纲挈领(qi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体裁 崇高 内涵 承前起后 B.顶盛 巅峰 颁布 著书立说
C.涌现 赋与 贬值 一脉相承 D.相继 利弊 浮躁 责无旁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上关于《阿凡达》的影评汗牛充栋,而多数人认为影片梦幻般的背景,包裹的是一个简单的反战、保护环境的故事。
B.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这是民革必然的历史选择,是民革的光荣传统。
C.唐玉润语重心长地说:“艺术创作没有终南捷径,急功近利千万要不得。人一旦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就需要做好准备:只管耕耘别问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才能锤炼出好的艺术修为,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D.正是有这一些经历,再加上名师的指导,他的书画创作才开始升堂入室。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某种能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利,首次把“知情权”放在权利的第一位,并且用“您”来称呼纳税人,这一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布匹面料制造商利用化学工程的研究成果,把大量蓝色、红色的轻薄梭织棉布投放市场,供那些生产预防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产品的厂家选用。
D.把身体的器官、血液像商品一样出售,人不仅自降为物的级别,人与人之间也失去了那种应有的尊重。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②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③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 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⑤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
A.②④③⑤①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⑤②① D.⑤④①③②
二、课内阅读
阅读《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完成第6~8题。
6.下列有关阅读经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为了养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些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儒门经典,不可以读白文“四书”,必须读带注释的原文。
C.一般的人阅读史学作品,只读《史记》就可以了;文学方面,《诗经》中只要读《小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
D.不少清末民初以来的20世纪学术大师们的著作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7.结合文本,请简要评述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多元文化。
8.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经典作品?请分条概述。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问:金老师(指北大教授金开诚),请问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与当前正在升温的“国学”是什么关系?
答:我想二者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研究与论述的对象,但“国学”研究偏重学术性,主要着眼于长远的成果积累与学术发展;古为今用则偏重于功利性,主要是想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实中发挥有益的作用。
问:为了有效地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您是不是认为学术研究与古为今用这两项工作都应该有人来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目的毕竟还是为了使它在后世有用;假如不再有用,那就只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在我的印象中,“古为今用”这句话已流行很久了,然而专家学者所做的大致上还是学术研究,主要是评估和考证两项工作。但评估的结论往往因时势的变化而变化,考证又往往流于烦琐而得不到公认的结论。但有一个问题却被长期忽略了,那就是学术研究只有专家学者在做,广大群众难以参与,渐渐地就对学术争议与评估“行情”不感兴趣;又因时代与风气的快速变化,更使群众与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影响到学术研究,使“学术著作出版难”,也使专家队伍后继乏人。
问:古为今用的事例肯定很多,但这如何能缩短广大群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呢?
答: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但现在能读懂文言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广大群众由于语言文字障碍而难以阅读古籍,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离群众的一个突出表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必须阅读较多的古书,这个要求是不可能对群众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情况就不同了。古书中有大量警句格言,读懂并不太难,背熟也有可能,其中却蕴涵着精深的民族智慧和各种有价值的思维经验,完全可以拿来作为现实中人的思想营养和行为指导,以利于进德修业,成才成功。
问:这种做法难免断章取义,难道只取片言只语就算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
答:对这个问题我要作两点回答:
第一,摘取片言只语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做的,只要它能够独立而简明地表述某个启人心智的思维成果,就可以拿来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于《孙子兵法》,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用过,却从未有人指责这是“断章取义”。许多警句格言乃至大量的成语也都是从古书中提炼出来的,也从来都被灵活运用。
第二,把精警的“片言只语”拿来古为今用,对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可以起到“突破一点”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尝到了甜头”,就可能滋长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兴趣而产生学习的要求。我曾接触过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学者,发现他们大多对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兴趣。有一位院士每次同我见面都谈传统文化,或解释一段古文,或交流对某些警句格言的感想。他说他只是在小时候读过一些古文,近年来感到学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确有益于做人与做事,所以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问:既然古为今用那样便于实行又很有好处,为何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是“国学热”而非“古为今用热”呢?
答:当前出现了“国学热”,这不是偶然的。主要因为国内国外都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并认为其中有丰富的思维成果可以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在此以前,已经出现过“《孙子兵法》热”“《三国演义》热”“《菜根谭》热”“老子热”“孔子热”等等,这些“热”都热在古为今用上。有一篇报道题为“《孙子兵法》在世界流行”,其眉题为“美国兵打仗时带在身边,在日本成俗语常挂口头”,文中还说到美国人将《孙子兵法》用于商业领域的情况。还有一篇报道题为“日本人重新亲近《论语》”,眉题为“网站开设专栏,商界提倡学习”;其中有一节的小标题是“IT时代需要《论语》”,文中说到被称为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商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俨然成了日本新儒商的代表。而凭借着他的号召力,日本商界也掀起了一股将《论语》和为商之道相结合的热潮”。
至于国内的情况,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当前社会上有多种人想更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古为今用,而客观上很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所以,我们用“国学”来回应国内外的学习要求是不完全对口的。但这并没有多大关系,一则“国学”研究的确有必要而且要有新发展;二则“国学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有删改)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用一句话解释“国学”的概念。(20字左右)
1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45字左右)
11.文章结尾说:“我们用‘国学’来回应国内外的学习要求是不完全对口的。”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12.日本商界为何“掀起了一股将《论语》和为商之道相结合的热潮”?请联系本文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说明,100字左右。
13.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用“/”表示)
庞 葱 与 太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A项,“扎”应读“zhā”;B项,“载”应读“zài”;D项,“撰”应读“zhuàn”。
2. 答案:D 解析:A项,起—启;B项,顶—鼎;C项,与—予。
3. 答案:A 解析:A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作品多。此处形容影评不合适。
4. 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推重”与“药用价值”不能搭配,“推重”意为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可把“推重”改为“利用”。C项,不合逻辑,“预防”“免受”两词连用不当,删去“预防”或“免受”。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改为“不仅人自降为……”。
5. 答案:B 解析:④是总括性的句子,应作为第一句;其他各句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②⑤③①。
答案:
6.D 解析:A项,原文意思是“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些书构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经典。B项,原文意思是“如果嫌朱熹的注释讲得太麻烦,也可以读白文(不带注释的)‘四书’”,而不是“必须读带注释的原文”。C项, “《诗经》中只要读《小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不对。
7.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错,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也无须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在一起。
8.(1)文化传承的需要,(2)变化个人的气质,(3)形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答案:
9.解析:既要指出“国学”包含的具体内容,如文中提到的“古书(古代文学)”“儒学”等;还要指出“国学”这一概念的上一级概念——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国学”是指包括儒学(或诸子散文,或古代文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
10.解析:要联系语境补写句子。从“因为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目的毕竟还是为了使它在后世有用”来看,金教授的话应突出“古为今用”。
参考答案:的确,我正是这样想的。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应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上更加用力气。
11.解析:首先要说出“国学”的特点,然后分析国内外人学习“国学”的特点,最后分析出二者“不完全对口”的地方。可参考第一组问答中金教授关于古为今用与当前正在升温的“国学”的关系来分析。
参考答案:“国学”研究偏重学术性,必须阅读较多的古书,这个要求是不可能对群众提出的;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偏重于功利性,要求古为今用,主要是想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实中发挥有益的作用。
12.解析:可从文章倒数第三段文字中找到答案的依据,既要说出《论语》在商战中的作用,又要联系当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答案:(1)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商原则;(2)现代商场道德日益沦丧,市场上短斤少两、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等现象普遍存在,《论语》的义利观和诚信观相当宝贵,对当今的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的经商者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因而日本商界掀起一股将《论语》和为商之道相结合的热潮就在情理之中了。
13.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