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0 08: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坛经》两则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夜:在夜晚。
C.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住:住下。
D.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即:虽然。
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为天下兴利除害    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衣将为信禀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法即一宗 B.五祖夜至三更
C.未知根本事由 D.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衣将为信禀 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D.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5.下列各句属于特殊文言句式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B.何以渐顿
C.世人尽传南能北秀 D.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6.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__________,当令自悟。
(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六祖像图轴 明 丁云鹏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顿时。
B.便传顿法及衣 衣:衣服。
C.未知根本事由 事由:原因,根源。
D.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宗:宗派。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B.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
C.第二段文字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南能和北秀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但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二者略有不同。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即一种”中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2)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三、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诫。
C.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渝: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离:离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
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
15.作者认为“善为学者”应该如何“为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18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之:
(2)适:
(3)特: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顾反为女杀彘。
18.给“曾子曰”一段话加上标点,并翻译。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住,停留。
2. 答案:C 解析:C项,动词,作为。其余三项均为介词,替。
3. 答案:A 解析:一宗:古义,同一宗派;今义,表示事情、货物、款项的数量词。
4. 答案:C 解析:住持,名词用作动词,担任住持。
5. 答案:B 解析:B项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以何渐顿”。
6. 答案:(1)法以心传心 (2)见迟即渐 见疾即顿
答案:
7.B 解析:衣,袈裟。
8.D 解析:A项,①是,②作为;B项,①用,凭借,②因,因为;C项,①就,②即刻;D项,介词,在。
9.C 解析: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10.(1)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生命就像悬在发丝上一样!
(2)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答案:
11.D 解析:离,隔阂。
12.A 解析:A项,都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项,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是”。C项,表判断语气;表疑问语气。D项,所字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被动。
13.B 解析:原文“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强调圣人为学亦须立志。
14.(1)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2)“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
15. (1)要把圣贤作为学习榜样,即有确定的方向;(2)要有适合的达到目标的方法;(3)要有志向。
16. 参考译文:你观看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人瞄准的目标。于是要使你的弓好,使你的箭直,养好你的精神,蓄积你的力量,使你的身姿正,遵守你的射箭方法,来面临箭靶。拉弓一定要拉圆,瞄靶一定要看清,射箭一定要果决,求得射中箭靶中心就可以了。如果不设置靶心,就没有专一的志向目标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将要施箭何处呢?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少一点警诫了吗?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拿圣贤作为标准来学习的人,这和不设立靶心来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随水漂浮漫无边际,没有固定的去处,他们不沦为平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已经有了确定的方向,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特别有志向的人不能做到。所以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追求达到目的的途径。就是平时闲居没事的时候,这样的志向也不曾懈怠;待人接物的时候,这样的志向也不曾杂乱;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要丧失;患难忧愁的时候,志向不被困顿胁迫;一定要求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才罢了。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啊。
因此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到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最终能成。”又说:“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着生而通晓的天才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何况我们后辈极度愚昧困惑的人呢?我们不能不把立志作为最重要、紧迫的事情,确实是这样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且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曾叫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送他。有一天他暂时回乡,又来我这里求一篇说。我挥笔写出想说的话,不以黄济的要求为烦劳。黄济还要想想(怎么)立志吧。
答案:16.(1)到;(2)往,到;(3)只是,不过。
17.等我回来,给你杀猪。
18.断句: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