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学》节选练习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定:决定。 B.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著:显露。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非:不对的。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此之谓自谦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其机如此 B.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 D.小人闲居为不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B.所谓诚其意者 C.上长长而民兴弟 D.意诚而后心正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未之有也 D.故治国在齐其家
6.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______________;慈者,______________。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朱熹为《大学》、________做了章句,为________、________做了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满足。
B.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偾:覆败、败坏。
C.而能喻诸人者 喻:开导。
D.有德此有人 此:就、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
B.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C.“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D.《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着眼于通过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道家文化的突出特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2)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3)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
天下轻於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①、公孙弘②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
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后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又况于中人乎?
孟尝君为从③,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④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可谓士矣。
(选自《吕氏春秋·不侵》)
注:①豫让:春秋时晋国贵族智伯的家臣。②公孙弘:齐国孟尝君的家臣。③从:通“纵”,即合纵,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④不侵:即士义不可侵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 归:归附。
B.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 报:报答。
C.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 凌:凌辱。
D.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 难:与……作对。
13.文中“而欲丑之以辞”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故以羊易之
C.敛赀财以送其行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当时的君主,只重视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一旦得到土地就高兴,但他们却轻视人才,即使得到了士人,也并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孰轻孰重。
B.孟尝君主张合纵,公孙弘建议先去观察秦王是否是个能称帝的君王,如果是个庸君,再合纵也不迟,孟尝君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C.范氏、中行氏被灭掉以后,作为其门下的豫让并没有采取行动,他的朋友不解,豫让解释说是众人养活他的。
D.公孙弘出使秦国,秦王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公孙弘义正词严,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可以称得上是个士人。
15.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
(2)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3)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
16.用斜线“/”给下列画横线的文字断句。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①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②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②易:治。
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
参考答案
1. 答案:B 解析:A项,定,目标,志向。C项,辟,有偏向。D项,非,批评。
2. 答案:B 解析:“谦”通“慊”,满足。
3. 答案:A 解析:B项,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C项,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D项,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4. 答案:C 解析:C项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5. 答案:C 解析:C项与所给例句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介词结构后置句。B项,判断句。D项,普通陈述 句式。
6. 答案:(1)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3)所以事长也 所以使众也 (4)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7. 答案:《中庸》 《论语》 《孟子》
答案:
8.A 解析:厌,掩盖,掩藏。
9.B 解析:A项,①助词,用于词尾,表示比拟;②助词,用于副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B项,介词,在,表处所。C项,①介词,对于;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①所以;②旧的,原来的。
10.D 解析: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突出特色。
11.(1)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导好,而能够教导别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
(2)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
(3)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君子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答案:
12.B 解析:报,报仇。
13.B 解析:A项,因为;B项,用;C项,来;D项,凭。
14.C 解析:“众人养活他的”,理解错误,是对“是众人畜我也”的误解。
15.(1)士人因此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
(2)我寒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他们也不给我食物吃。
(3)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恭谨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
参考译文:虽然天下比不上人的生命宝贵,然而士人愿为别人而献身。为他人而献身的人,是这样的可贵啊,但不被他人了解,用什么方法使他们彼此融洽呢?贤君定要了解士人,士人因此才会竭力尽智,用直言相谏,而不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在那时,智伯、孟尝君能了解他们。世上的君主,得到方圆百里的土地就高兴,四方的人都来庆贺;但他们得到了士人,却不因此高兴,不知道互相庆贺:这是不知道孰轻孰重啊。
商汤、周武,是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君,然而士人都归附于他。夏桀、商纣,是大国天子,然而士人都离他们而去。孔子、墨子,都是平民百姓;万辆战车的国君、千辆战车的君王,不能同他们争士人。由此可以看出,尊贵、富有、力量强大不足以招徕士人,君王一定要自己知道这个道理然后才可以招徕士人。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是多么让人迷惑啊!你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诸侯灭掉他们后,然而你并不为他们报仇;轮到智氏,你却要为他报仇,什么原因?”豫让说:“我将告诉你其中的缘故。范氏、中行氏,我寒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饥饿的时候他们也不给我食物吃,而且当时把我与众人一起供养,(他们)像对待一般人一样畜养我。(他们)像对待一般人一样畜养我,我也就像一般人一样侍奉他们。到了智氏那里却不是这样,要出去就把车给我乘,在家里就丰厚地供养我,广众之下,一定要对我施加礼遇,这是用对待国士一样的礼遇来畜养我。像对待国士一样畜养我,我也要像国士一样侍奉他。”豫让,是个国士,而且还有把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想法,又何况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呢?
孟尝君倡导合纵,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去秦国观察秦王。如果秦王是个能称帝的君王,您也许要成为他的臣子都还不可能,哪里顾得上用合纵策略和他对抗呢?如果秦王是个平庸的君主,您用合纵策略跟他对抗也还不迟。”孟尝君说:“好,我就请您去一趟吧。”公孙弘答应了,他带着十辆车子到了秦国。秦昭王听说后,准备用话来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的反应。公孙弘拜见了秦昭王,昭王说:“孟尝君的薛地有多大呀?”公孙弘说:“百里。”昭王笑着说:“我的国家,土地纵横几千里,还不敢凭此与人作对。如今孟尝君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就要凭这与我作对,能行吗?”公孙弘回答说:“孟尝君喜好士人,您不喜好士人。”昭王说:“孟尝君怎样喜好士人呢?”公孙弘回答说:“坚持做人的准则,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得意时不愧做人君,不得意时不肯做人臣,像这样的人有三个。善于治理天下,可以做管仲、商鞅的老师,其主张如果能被采纳奉行,能使君主称王称霸,像这样的人有五个。拥有万辆战车的雄君,侮辱了这使者,使者退而自杀,也定能血溅王衣,就像我这样的人有七个。”昭王笑着道歉说:“客人何必这样呢?我同孟尝君很友好,希望您一定恭谨地向孟尝君表明我的心意。”公孙弘答应了。公孙弘可说是不可侮辱的人了。秦昭王,是大国的君王。孟尝君,是只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公孙弘树立千乘之国的威严而使大国不可辱,可称得上是个士人。
16. 答案: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参考译文: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功绩多么)广大辽阔啊,百姓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