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书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则秽迹彰于一朝 彰:彰显 B.彼我无忤,行之不疑 忤:违反,抵触
C.然世多趋邪而弃正 趋:快走 D.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吁:叹词,表惊叹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B.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D.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不同义的一项是( )
A.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 B.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C.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D.持谄媚以偷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所贵 B.壮夫重气
C.贯三光而洞九泉 D.人之所贱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B.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C.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 D.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刘知几(661—721),______代史学家,字______,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写成__________。“直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如钩,反封侯。
(3)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不作瓦砾长存。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 百行:各种行业。
B.曲如钩,反封侯 反:反而。
C.擅名今古 擅:占有、享有。
D.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 陨:毁坏、毁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B.在第二段里,作者列举了历代很多史家的例子。这一段里,全是正面的人物,都是秉笔直书的典型,但其命运却各有不同。
C.第三段,具体评说六朝史书,作者列举了用曲笔的笔法编撰史书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直书之难。
D.第四段是总结。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为人传诵。
1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2)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3)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三、延伸阅读
(2012·合肥八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14.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项是(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之间,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亡的越国则崛起了。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打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16.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吴 王 果 与 齐 人 战 于 艾 陵 大 破 齐 师 获 七 将 军 之 兵 而 不 归 果 以 兵 临 晋 与 晋 人 相 遇 黄 池 之 上 吴 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 败 吴 师 越 王 闻 之 涉 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 破 吴 三 年 东 向 而 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趋,倾向于。
2. 答案:A 解析:B项,“寘”同“置”;C项,“匪”同“非”;D项,“嘿”同“默”。
3. 答案:A 解析:强项,古义:倔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今义:实力强的项目(多指体育比赛的项目)。
4. 答案:C 解析:C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他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5. 答案:D 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被动句。
6. 答案:唐 子玄 《史通》 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7. 答案:(1)正直者 人之所贵 而君子之德也 (2)直如弦 死道边 (3)披沙拣金 有时获宝 (4)宁为兰摧玉折
答案:
8.A 解析:百行,各种善行。
9.B 解析:B项,均为连词,虽然。A项,①表假设,如果;②自己。C项,①用在句首,表推测,大概;②句首发语词,无实义。D项,①做,②因为。
10.C 解析:第三段作者列举了用直书和曲笔两种不同的笔法编撰史书的具体事例。
11.(1)倘若把他们所做的事不加隐晦地记录下来,不掩饰他们的污点,那么他们的丑恶行径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而他们的恶名则会流传千年。
(2)(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世事多艰,史书要做到实录是特别难得的。
(3)烈士舍身而求取美名,壮士看中气节,宁愿成为折断的兰花和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命。
答案: 12.A 解析:置,放弃。
13.C 解析:C项,而,连词,都表转折。A项,介词,因/介词,替。B项,介词,因/连词,表目的。D项,副词,于是/副词,才。
14.C 解析:②这不是“道理”,而是应对“兵业已加鲁”的方法。④这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⑥这只是叙事,而非“道理”。①③⑤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国君出兵的大道理。
15.D 解析:“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属无中生有。
16.(1)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①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
②让(越王)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
参考译文: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劝说田常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百姓死在外国,朝廷内大臣势力空虚,这样,您上无强大的群臣相抗衡,下无百姓责难,孤立君王制约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前去见吴王,请他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您就率兵迎击他们。”
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独自占领千辆兵车的鲁国,与吴国争强弱,我私自为大王的危险担心。况且援救鲁国,表面上是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是围困强大的齐国。”吴王说:“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卧薪尝胆,善待士众,有报复我的打算。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听从您的意见。”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没有超过鲁国,吴国的强大没有超过齐国,大王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就不是勇敢了。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如今保存越国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援救鲁国攻打齐国,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 (越王)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去讨伐(齐国)。”吴王大喜,就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清除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救援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说‘等我攻破越国才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肯定的了。况且有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不安全的。”勾践听完叩头拜了两拜,于是就问子贡该怎么办才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子胥因直言进谏而被赐死,太宰伯嚭当权,只知顺从君王的过失而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治理方法呀。现在大王若果真出兵辅助吴王来迎合他的心意,用贵重的宝物来博得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语言来表示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攻打齐国了。如果这场战争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战胜了,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北上去见晋王,让他共同攻打它,这样灭掉吴国是必然的了。”越王大喜,同意按他的意见行动。
子贡回来向吴王汇报了情况,吴王大喜,就发动九郡的人马攻打齐国。子贡于是就离开吴国到晋国去,劝说晋君整治兵器、休养士兵来等待吴军的到来,晋君同意了他的意见。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真与齐国的军队在艾陵开战,大败齐军,擒获了七个将军率领的士兵还不班师回国,果然调兵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晋国人攻打吴国军队,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的消息,就渡江袭击吴军。后来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