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0 08: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晋灵公不君练习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厚敛以雕墙    雕:刻画,绘制 B.伏甲,将攻之 甲:士兵
C.宣子田于首山 田:打猎 D.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此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古之良大夫也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进及溜 B.而观其辟丸也
C.既而与为公介 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书法不隐 B.弃君之命,不信
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灵公不君 B.晨往,寝门辟矣
C.使麑贼之 D.舍于翳桑
6.完成下面的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是__________的简称,又称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__________体史书。《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 “__________”。《左传》与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春秋三传”。
7.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__________,鲜克有终。
(2)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4)我之怀矣,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 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D.使麑贼之 贼:刺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观其辟丸也    ②问其故,而患之
B.①使妇人载以过朝 ②遂扶以下
C.①宣子田于首山 ②舍于翳桑
D.①未知母之存否 ②而为之箪食与肉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项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11.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2)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6题。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盟国人于大宫 B.侍人贾举止众从者 C.公鞭侍人贾举 D.见棠姜而美之
14.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结构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社稷是主
A.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B.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C.崔杼立而相之 D.欲弑公以说于晋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虽短,但作者却能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件安排得有条不紊,显示出高超的叙事艺术。
B.齐庄公与东郭姜私通是遭崔武子所弑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是文章中的主要矛盾。
C.庄公死后,晏子利用哭丧的机会,既谴责了杀人者崔武子,又谴责了庄公。
D.文章的末段,虽然用笔不多,但使值得千古史家效法的楷模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动。
16.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2)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17.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诒,遗留。
2. 答案:D 解析: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项,助词,的;C项,助词,的;D项,和例句一样,代词,代指赵盾。
3. 答案:C 解析:A项,“溜”通“罶”,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B项,“辟”同“避”,躲避;D项,“阙”通“缺”,过失。
4.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B项,古义:不守信用。今义:不相信。D项,古义:不合礼法。今义:①不礼貌,②调戏(妇女)。
5. 答案:B 解析:B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6. 答案:《左氏春秋传》 《左氏春秋》 编年 大经 《公羊传》 《谷梁传》
7. 答案:(1)靡不有初 (2)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3)贼民之主 (4)自诒伊戚
答案:
8.B 解析:阙,通“缺”,过失。
9.D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C项,均为介词,在。D项,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②代词,指代灵辄。
10.D 解析:①③④表现其忠于职守、为人正直。②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⑤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无关。⑥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的举动。
11.C 解析:A、B两项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大臣进谏”,也不正确。D项,“能够接受大臣进谏”不正确,说“边改边犯”也不对。
12.(1)您能够坚持到底,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岂止是臣下们依靠它。
(2)赵盾说:“不用人而利用狗,即使勇猛,又有什么用呢!”一边搏斗,一边向外走。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3)(我)在外做贵族的仆隶三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
答案:
13.AC 解析:A项和C项均为名词作动词;B项,使动用法;D项,意动用法。
14.B 解析:A项和D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省略句,“立”后省略了“之”。
15.B 解析:“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有误,应该是导火索。
16.(1)庄公跳墙而逃,被人射了一箭,射中大腿,掉到墙内,(甲士们)于是杀了他。
(2)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而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如果国君只为自己的私利或死或逃,那么除非他过于宠幸的人,谁敢为他去死或逃亡?
参考译文: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东郭偃是崔杼的家臣。棠公死了,东郭偃为崔杼驾车去吊唁。崔杼看到棠姜很美,便很喜爱她,让东郭偃为他娶了过来。
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家,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侍者说:“不行。”齐庄公说:“除了崔子,别人难道就不会有同样的帽子了吗?”崔杼由此而生弑君之心,又因为齐庄公乘晋国的动乱而进攻晋国,说:“晋国必然要报复。”崔杼想杀死齐庄公来向晋国解释,而没有得到机会。齐庄公鞭打了侍人贾举,后来又亲近贾举,贾举就替崔杼窥伺齐庄公。
夏季五月,莒国由于且于这次战役的缘故,莒子到齐国朝见。十六日,齐庄公在北城设享礼招待他,崔杼推说有病,不参与宴请莒子的公务活动。十七日,齐庄公去问候崔杼,趁机来找姜氏。姜氏进入室内和崔杼从侧门出去。齐庄公拍着柱子唱歌。侍人贾举禁止庄公的随从入内,自己走进去,关上大门。崔杼的甲兵起而攻庄公,齐庄公登上高台请求放了自己,众人不答应;请求通过盟誓相互和解,众人也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众人还不答应。众人都说:“君王的下臣崔杼病重,不能听取您的命令。这里靠近君王的宫室,陪臣巡夜系拿淫乱的人,只听崔杼的命令,不听他人命令。”齐庄公跳墙而逃,被人射了一箭,射中大腿,掉到墙内,(甲士们)于是杀了他。
晏子立在崔氏的门外,他的手下人说:“(您也要)为君王而死吗?”晏子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为他死?”手下人说:“逃亡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亡?”手下人说:“回家吗?”晏子说:“国君死了,回到哪儿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百姓之上的吗?应当对国家负起领导责任。作君主臣子的,怎么能只为俸禄,应当保养自己的国家。所以国君为社稷而死,那么,我们就要为他去死;为社稷逃亡,我们也应当随他逃亡。如果国君只为自己的私利或死或逃,那么除非他过于宠幸的人,谁敢为他去死或逃亡?况且别人立了君主又把他杀掉,我怎能为这样的君主而死?又怎能为这样的君主而逃亡?(但说到回家)我将回到哪里去?”崔杼开门,晏子进入,把齐庄公的尸体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哭,起来,依礼数顿足三次以表哀悼以后才出去。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杼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叔孙宣伯在齐国的时候,叔孙还把叔孙宣伯的女儿嫁给齐灵公,受到宠爱,生了齐景公。十九日,崔武子拥立景公为国君而自己出任宰相,庆封做左相,和居住在国都之内的人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如果不亲附崔氏、庆氏的话——”晏子向天叹气说:“婴不只亲附忠于君主、为国家谋利益的人,上帝明见此心!”于是就歃血盟誓。二十三日,齐景公和大夫以及莒子结盟。
太史记载说:“崔杼杀了他的国君。”崔杼杀死了太史。太史的弟弟接着这样写,因而死了二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杼放了他。南史氏听说太史都死了,拿了照样写好了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
17. 解析:断句时要注意固定句式,如“独……乎”,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如“推贤举能,抑恶扬善”等,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参考答案: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参考译文:臧孙施行暴政,子贡认为这不对,就对他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子产做郑国相的事情吗?推举、提拔有才能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处;对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子产去世时,国人们都伤心捶胸,痛哭流涕,三个月听不到吹竽吹琴之类的声音。他活着的时候,受到人们的尊敬,死了人们悲痛万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