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1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9 19: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武汉洪涝灾害的案例,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掌握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完成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
2.通过图层的叠加,对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掌握分析气象灾害的方法
3.树立科学的探究气象灾害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气象灾害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区域一次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科学家 巡礼 科学家巡礼。 致敬国家脊梁。 走进这些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了解他们所做的卓越贡献,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
导入 走进气象学家曾庆存先生。 以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引入,介绍曾庆存先生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走进大气科学研究,关注民生。
课堂总任务布置 完成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 掌握科学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形成科学的灾害观。
确定研究课题 明确研究课题。 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方向。
明确研究内容 介绍曾庆存先生的研究成果。 阅读图文材料。 了解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异常有关。
材料阅读,图片分析解读。 由现象到抽象的总结。学生理解洪涝灾害、干旱灾害以及气象灾害的概念。
掌握研究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气象灾害的方法。 掌握科学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 运用图层叠加,结合武汉地区的地形、水文、降水分布、人口分布等图文信息,分析武汉2016年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任务一:结合图层信息,在图中标出你认为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 任务二:结合图层信息,分析武汉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 根据地理信息技术提供的图层,多要素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增强区域认知的同时,运用区域综合及要素综合,掌握洪涝灾害的形成因素,分析洪涝灾害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自评 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结合评价表完成自评。 课堂评价。
得出研究成果 1、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分别发生在何时何地 2、表中所列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发生地区有重合吗 发生时间上又有什么联系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学生对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更好的认识。
小组合作 学生按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五次灾害的名称写在对应的位置。 在中国政区图上用彩笔画出五次灾害涉及的省区。 明确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可能存在联系。 从发生时间看:洪涝灾害和旱灾具有一定的时间联系。 从地区分布看:有些地区即发生洪涝灾害,也发生干旱灾害。
彰显研究价值 升华课堂主题。 形成科学的灾害观。凸显地理课堂学习的价值。
学生活动 课堂任务完成,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已完成的课题申请书。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以巢湖地区为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区多发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形成因素及影响。形成书面报告。 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 (
研究成果
)害
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科学家巡礼统领整章教学。以总任务单——《气象灾害课题申请书》驱动课堂教学。教学活动主要围绕2016年武汉洪涝灾害的成因以及2011年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两个案例展开。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中提供的图层叠加,增强区域认知的同时,运用区域综合及要素综合,掌握洪涝灾害的形成因素,以及分析洪涝灾害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时空综合,分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分布特征。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走进科研领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形成科学的灾害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设计的思维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活动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丰富一些。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