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皇帝,他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B.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修筑长城抵抗匈奴
D.开凿灵渠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不是秦始皇的功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是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B项符合题意;
C:修筑长城抵抗匈奴虽然也是秦始皇功绩,但与B项相比不是最主要功绩,C项不符合题意;
D:开凿灵渠虽然也是秦始皇功绩,但与B项相比不是最主要功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2.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昔秦皇帝任战胜之成,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据此判断,主父偃高度评价材料中“秦皇帝”哪一方面的历史功绩?( )
A.统一全国 B.初创郡县制
C.首创中央集权制 D.推行郡国制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可知,材料指的是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主父偃高度评价材料中“秦皇帝”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A项符合题意;
B: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初创郡县制并不是秦始皇,且材料未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统一后,首创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制,但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西汉初年与“秦皇帝”不属于同一时代,且材料未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统一的相关史实。
3.(2020·鄂尔多斯)秦实现统一后,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B.发展地方经济
C.建立了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 D.推行分封制度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可以看出,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治理,这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地方经济,不符合题意;
C. 建立了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 ,不符合题意;
D. 推行分封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0·荆州)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 )
A.设置基层社会组织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开拓经营边疆地区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涉及政治制度,可排除;
选项B涉及思想方面与汉武帝相关,可排除;
选项C涉及军事方面,可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结合材料和图片可知B项符合题意;
C: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图文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并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2020·武威)西方有学者研究说,中国为什么这么大,跟汉字的使用有关系。有汉字的维系,口头语言会向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统一的方向,民族会因为汉字而趋同于融合。中国历史上,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的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通令全国使用。故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的帝王是秦始皇。
A项秦始皇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统一文字。
7.(2020七上·东莞期末)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基层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
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故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8.(2020·北京)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迅速灭亡的原因 D.“推恩令”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建立专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交通上统一车轨。通过地图分析,这是秦朝计量器分布图,可反映出秦朝经济上统一度量衡,B符合题意。A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C图片没有体现出秦迅速灭亡。D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基础知识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9.(2020·青岛)如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B.加强了地方权力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消除了地域差异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秦朝疆域。由表格中“辽东郡”、“南海郡”、“陇西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疆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2020·德州)明代才子解缙在一首诗中写道:“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与该诗有关的史实是( )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结合所学知识,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C正确;
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排除A;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排除B;
大运河的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观察下面两幅图,如图: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四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如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是由于哪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2)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变法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4)根据材料四,指出秦始皇开创了我国哪一种政治制度?
(5)图示中,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掌管什么事务?
(6)根据材料四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分封制
(3)商鞅变法;地主阶级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5)监察事务
(6)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是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等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2)根据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可知,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分封制度埋下的祸根。
(3)根据材料“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变法代表了新兴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
(4)根据材料四的示意图,秦始皇开创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
(6)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分封制
(3)商鞅变法;地主阶级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5)监察事务
(6)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
(1)本题考查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度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4)(5)(6)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常考考点。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皇帝,他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B.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修筑长城抵抗匈奴
D.开凿灵渠
2.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昔秦皇帝任战胜之成,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据此判断,主父偃高度评价材料中“秦皇帝”哪一方面的历史功绩?( )
A.统一全国 B.初创郡县制
C.首创中央集权制 D.推行郡国制
3.(2020·鄂尔多斯)秦实现统一后,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B.发展地方经济
C.建立了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 D.推行分封制度
4.(2020·荆州)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奠定了境内各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基础的是( )
A.设置基层社会组织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开拓经营边疆地区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5.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如图所示)。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C.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 D.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6.(2020·武威)西方有学者研究说,中国为什么这么大,跟汉字的使用有关系。有汉字的维系,口头语言会向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统一的方向,民族会因为汉字而趋同于融合。中国历史上,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的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7.(2020七上·东莞期末)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8.(2020·北京)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迅速灭亡的原因 D.“推恩令”的实施
9.(2020·青岛)如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 B.加强了地方权力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消除了地域差异
10.(2020·德州)明代才子解缙在一首诗中写道:“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与该诗有关的史实是( )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开通大运河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观察下面两幅图,如图:
材料二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材料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四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如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是由于哪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2)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哪次改革的内容?变法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4)根据材料四,指出秦始皇开创了我国哪一种政治制度?
(5)图示中,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掌管什么事务?
(6)根据材料四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不是秦始皇的功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是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B项符合题意;
C:修筑长城抵抗匈奴虽然也是秦始皇功绩,但与B项相比不是最主要功绩,C项不符合题意;
D:开凿灵渠虽然也是秦始皇功绩,但与B项相比不是最主要功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可知,材料指的是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主父偃高度评价材料中“秦皇帝”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A项符合题意;
B: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初创郡县制并不是秦始皇,且材料未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统一后,首创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制,但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西汉初年与“秦皇帝”不属于同一时代,且材料未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统一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可以看出,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治理,这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地方经济,不符合题意;
C. 建立了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 ,不符合题意;
D. 推行分封制度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统一货币,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涉及政治制度,可排除;
选项B涉及思想方面与汉武帝相关,可排除;
选项C涉及军事方面,可排除。
故答案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5.【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各地的行政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秦统一后,为改变币制混乱的状况,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结合材料和图片可知B项符合题意;
C: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图文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并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通令全国使用。故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的帝王是秦始皇。
A项秦始皇通过颁行全国通用文字巩固国家统一,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统一文字。
7.【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基层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
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题干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故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8.【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建立专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交通上统一车轨。通过地图分析,这是秦朝计量器分布图,可反映出秦朝经济上统一度量衡,B符合题意。A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C图片没有体现出秦迅速灭亡。D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基础知识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秦朝疆域。由表格中“辽东郡”、“南海郡”、“陇西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疆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结合所学知识,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C正确;
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排除A;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排除B;
大运河的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1.【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分封制
(3)商鞅变法;地主阶级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5)监察事务
(6)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是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等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2)根据材料二“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可知,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分封制度埋下的祸根。
(3)根据材料“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变法代表了新兴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
(4)根据材料四的示意图,秦始皇开创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
(6)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为: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分封制
(3)商鞅变法;地主阶级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5)监察事务
(6)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
(1)本题考查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度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西周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4)(5)(6)本题考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常考考点。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