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博文实验中学天津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评估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北省张家口市博文实验中学天津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评估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9 18:30:33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博文实验中学天津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评估试卷
1.(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2.(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1950年10月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故答案为: A。
【点评】 抗美援朝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其时间、过程、意义值得考生重视.
3.(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土地改革是要改变(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建国后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的准确识记。
5.(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1952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的完成,彻底废除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并没有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ABC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土地改革的评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改革主要在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6.(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
A.京剧艺术形成 B.人民当家作主
C.土地改革完成 D.百年国耻洗雪
【答案】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人民当家作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7.(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如图纪念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为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意义。
8.(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C.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威胁 D.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9.(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额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新建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七号炼铁炉等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故①②③都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符合题意;
大庆油田投产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这样的排列组合题,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理解和识记过渡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分别取得的成果是答题的关键。
10.(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1954年9月,李某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亲历的活动应是(  )
A. 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 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不符合史实;
B.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1954年9月 ”“ 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并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相互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巩固政权后,进行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形式分为两种,对农业、手工业采取的是生产互助,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这也是三大改造的实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
12.(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A.“二月逆流” B.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粉碎“四人帮” D.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粉碎“四人帮”,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
A.两个五年计划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AC两项说法错误,一五年计划的执行时间是1953-1957年底,因此1956年还在执行一五计划,不符合题意;
B项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年~1952年底,不符合题意;
D项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史实的识记能力。知道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4.(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农业生产合作化,公私合营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迈步伐。”该民谣反映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农业“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农业生产合作化,公私合营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迈步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改造即社会主义改造,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业“大跃进”,不符合题意;
C.人民公社化,不符合题意;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15.(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一五计划期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
C.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异同。注意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结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BC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历史事实,D项是有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的评述,属于历史结论。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结论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16.(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不符合题意;
B. 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需要准确记忆。
17.(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王进喜、雷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进喜、雷锋等人的精神。难度不大,理解材利用排除法即可做答。
18.(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大包干给小岗村带来了大发展,其成功源于群众、地方政府与中央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央的政策稳了农民的心,地方政府的支持壮了农民的胆。”小岗村“大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创办乡镇企业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次责任制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经济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起来。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9.(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197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材料体现了(  )
A.土地革命的作用 B.包干到户的成效
C.国企改革的意义 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1979年”、“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等信息可知,从1979年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后,农业发展,粮食增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因为给与了农民生产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信息。
20.(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1992年,深圳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其原因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C.香港、澳门的回归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1992年,深圳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21.(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国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符合题意;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是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是中国十九大的重要内容。
22.(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历史学家汤姆·马克准备研究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的历史,他首先必须掌握的文字是(  )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小篆 D.英文字母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研究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的历史,他首先必须掌握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3.(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端,刻着汉谟拉比王在太阳神夏马西座前接受权柄的浮雕;法典序言中,汉谟拉比声称自己将根据神的旨意管理国家;法典内容中,对于难以裁决的案件,会把当事人投入水或火中,交给神明审判。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具有森严的等级观念
C.有封建君主专制特征 D.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谟拉比声称自己将根据神的旨意管理国家;法典内容中,对于难以裁决的案件,会把当事人投入水或火中,交给神明审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规定各等级地位世代相袭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A项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规定各等级地位世代相袭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C项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5.(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众生平等、刻苦修行、极乐世界”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的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后来又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选B。
26.(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答案】(1)解放战争。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知识点】内战爆发;开国大典;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三年以来”、可知“三年以来”指解放战争以来。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三十年以来”可知是1919年以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一千八百四十年”可知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此题为开放型试题。回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围绕材料和问题的主旨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的主旨是怎样纪念革命先烈,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说出具体做法都可得分。例如,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因此,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点评】本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还是掌握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27.(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指出:“牛皮不要吹的太早,尾巴不要翘起来。中国人还得谦虚谨慎,奋发图强,继续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中毛泽东的话揭示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2)针对材料中的情况国家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从哪一年开始?
(3)这一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业?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参考哪个国家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1)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
(3)重工业。
(4)苏联。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当时中国工业发展处于落后状况;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状况,我国政府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的建设,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成了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一系列大型工厂,从而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立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的发展国民经济;
故答案为:(1)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
(3)重工业;
(4)苏联。
【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8.(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三十多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材料一: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专著和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论及意义?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哪一年召开的会议?
(2)说出建国以来我国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这次会议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答案】(1)结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78年。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邓小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指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以来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的内容有: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故答案为:(1)结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78年;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邓小平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河北省张家口市博文实验中学天津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评估试卷
1.(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
2.(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3.(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辛亥革命
4.(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土地改革是要改变(  )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土地国有制
5.(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6.(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
A.京剧艺术形成 B.人民当家作主
C.土地改革完成 D.百年国耻洗雪
7.(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如图纪念章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8.(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C.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威胁 D.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9.(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1954年9月,李某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亲历的活动应是(  )
A. 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11.(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相互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12.(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A.“二月逆流” B.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粉碎“四人帮” D.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13.(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
A.两个五年计划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14.(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农业生产合作化,公私合营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迈步伐。”该民谣反映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农业“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5.(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一五计划期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
C.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17.(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18.(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大包干给小岗村带来了大发展,其成功源于群众、地方政府与中央之间的有效互动,中央的政策稳了农民的心,地方政府的支持壮了农民的胆。”小岗村“大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创办乡镇企业
19.(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197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材料体现了(  )
A.土地革命的作用 B.包干到户的成效
C.国企改革的意义 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20.(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1992年,深圳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其原因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C.香港、澳门的回归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历史学家汤姆·马克准备研究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的历史,他首先必须掌握的文字是(  )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小篆 D.英文字母
23.(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端,刻着汉谟拉比王在太阳神夏马西座前接受权柄的浮雕;法典序言中,汉谟拉比声称自己将根据神的旨意管理国家;法典内容中,对于难以裁决的案件,会把当事人投入水或火中,交给神明审判。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具有森严的等级观念
C.有封建君主专制特征 D.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4.(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规定各等级地位世代相袭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25.(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一教义属于(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6.(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27.(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指出:“牛皮不要吹的太早,尾巴不要翘起来。中国人还得谦虚谨慎,奋发图强,继续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中毛泽东的话揭示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2)针对材料中的情况国家制定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从哪一年开始?
(3)这一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业?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参考哪个国家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
28.(2022九上·天津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三十多年前,在邓小平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材料一: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专著和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论及意义?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哪一年召开的会议?
(2)说出建国以来我国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这次会议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2.【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纠集“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1950年10月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故答案为: A。
【点评】 抗美援朝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其时间、过程、意义值得考生重视.
3.【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建国后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的准确识记。
5.【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1952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的完成,彻底废除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并没有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ABC均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对土地改革的评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改革主要在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6.【答案】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人民当家作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为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意义。
8.【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9.【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额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新建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七号炼铁炉等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故①②③都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符合题意;
大庆油田投产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这样的排列组合题,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理解和识记过渡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分别取得的成果是答题的关键。
10.【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A. 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不符合史实;
B.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1954年9月 ”“ 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并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巩固政权后,进行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形式分为两种,对农业、手工业采取的是生产互助,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这也是三大改造的实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识记。
12.【答案】C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粉碎“四人帮”,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AC两项说法错误,一五年计划的执行时间是1953-1957年底,因此1956年还在执行一五计划,不符合题意;
B项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年~1952年底,不符合题意;
D项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史实的识记能力。知道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4.【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农业生产合作化,公私合营资本家。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迈步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改造即社会主义改造,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业“大跃进”,不符合题意;
C.人民公社化,不符合题意;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异同。注意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结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BC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历史事实,D项是有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的评述,属于历史结论。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结论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1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A.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不符合题意;
B. 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需要准确记忆。
17.【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王进喜、雷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进喜、雷锋等人的精神。难度不大,理解材利用排除法即可做答。
18.【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次责任制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经济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起来。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9.【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根据“1979年”、“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等信息可知,从1979年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后,农业发展,粮食增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因为给与了农民生产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等信息。
20.【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1992年,深圳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21.【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国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符合题意;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分别是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是中国十九大的重要内容。
22.【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研究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埃及的历史,他首先必须掌握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3.【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汉谟拉比声称自己将根据神的旨意管理国家;法典内容中,对于难以裁决的案件,会把当事人投入水或火中,交给神明审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A项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规定各等级地位世代相袭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C项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5.【答案】B
【知识点】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众生平等、刻苦修行、极乐世界”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的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后来又传到朝鲜、日本等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选B。
26.【答案】(1)解放战争。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知识点】内战爆发;开国大典;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三年以来”、可知“三年以来”指解放战争以来。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三十年以来”可知是1919年以来。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此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一千八百四十年”可知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此题为开放型试题。回答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围绕材料和问题的主旨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的主旨是怎样纪念革命先烈,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说出具体做法都可得分。例如,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因此,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点评】本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还是掌握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27.【答案】(1)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
(3)重工业。
(4)苏联。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当时中国工业发展处于落后状况;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状况,我国政府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工业的建设,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成了鞍山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一系列大型工厂,从而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立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的发展国民经济;
故答案为:(1)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
(3)重工业;
(4)苏联。
【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材料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知识点,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8.【答案】(1)结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78年。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邓小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指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以来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的内容有: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知,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故答案为:(1)结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78年;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邓小平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