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 2.(3分)B 3.(3分)A
4.(4分)
示例:①材料一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我国传统社会格局的特点。(1分)
②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乡土社会
的“差序格局”,并指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1分)
③最后运用引用论证,以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伦”来进一步阐述中国乡土社
会的“差序格局”是具有差等次序的。(1分)
(论证方法及思路答对各得1分,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得1分)
5.(6分)
示例:①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地震等灾害,国人
可以抛开个人成见,一致抗灾。
②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地震等灾害是我们共同的敌
人,我们能够团结起来面对。
③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灾害
时,中国人可以将爱心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面对。
④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灾
害,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
成城,抗击灾害。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 7.(3分)C
8.(4分)
示例:①最好的养老方式:奋战在稻田一线。
②原因有两点:一是这是他矢志奋斗,一生追求的梦想;二是体现他的担当责任和家国
情怀。
(答出养老方式给1分,答出原因每点1分;语言流畅准确给1分)
9.(6分)
示例: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子,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吃饭问题,使他们逐步远
离饥饿威胁。
②袁隆平的精神是种子,他勤劳、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等品质不仅助力他取得成果,也
在人们之间传播,感染、影响更多人,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每答出1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 E G
1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书
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B 12.(3分)C
13.(8分)
(1)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分)
(给分点:“生”“假”“物”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
(2)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4分)
(给分点:“无知之何”“长”“庶几”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
14.(3分)
示例:①可以论证。(1分)
②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不勤奋苦读,后
来常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情况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
16.(6分)
示例:①李清照此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②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
③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是写景的佳句。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或: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每答对一空给1分,若有错写、缺写、倒写等问题的,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答案灵活,诗句
需包含“秋月”两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①源远流长 ②可见一斑 ③一脉相承
19.(3分)
示例:截至2021年,山西共有烹饪、酿造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
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
(三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应删除“到”;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山西”后添加谓语动词
“共有”;三是不合逻辑,“近……以上”自相矛盾,应删除“近”或“以上”)(每改对一处
给1分)
20.(4分)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削出的面”比作“银鱼”“柳叶”,将“锅中翻滚的水”比作“白
浪”,生动形象地写出所削之面柔软轻薄。
(答出“比喻”手法给1分,比喻句的分析给1分,比喻句的作用给1分,语言表述准确
2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流畅给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6分)
示例:①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
②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
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
(每写出1点给2分,意思写对即可得分。字数不合要求可酌情扣分)
22.(4分)
示例:①第一段: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
②第三段: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
(内容、句式正确,写出1点给2分;字数不合要求可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16分) (15-11分) (10-6分) (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容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
级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一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
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
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瑏瑡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瑏瑢见解新颖瑣?瑏材料新鲜?瑏瑤构思新巧 ?瑏瑥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瑏瑦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约少50个字扣 l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
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文体不明确或套作的适当扣分;背写现成文章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
等级”不给分。
3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西宁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 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
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
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
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
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
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
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
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
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
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
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
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
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
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书
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
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
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
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
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
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
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
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
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
“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
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
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
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
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
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
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
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
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
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
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
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
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
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
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
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
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
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
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
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
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
尽相同。
B.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猢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
有伸缩性。
D.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
共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
是相同的。
B.“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
差等的次序的。
C.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
远近的特点。
D.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
于其他格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B.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C.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及思路。(4分)
5.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重大人员伤亡和基础
设施受损。虽说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地震灾害
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灾。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
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袁隆平,一个全中国人尽皆知的名字,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面对多年来各种荣誉加持,他却十分淡然:“我个人得到的荣誉已经很多
了,我不一定非要得这个奖。”他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爱做梦的农民。
一场梦,一辈子,他做到了。
从少年立志学农,到毕生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他一生只为追求心中那个神圣的“禾下乘凉
梦”,尽管这一条科研道路充满艰难险阻,甚至失败、挫折和质疑,但对于袁隆平而言,他早已做好
了面对这一切的心理准备,“我是太平洋上的海鸥,经过十二级台风的考验”,不惧怕任何困难,目
标明确,一心扎进稻田搞科研。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逆流而上,是追梦人的一生使命。
初梦
袁隆平小时候深受母亲影响,多才多艺,不仅爱拉小提琴,是校队游泳健将,更是把英语学得很
溜,他在许多年后写给母亲的纪念信中说:“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
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袁隆平年幼时期就对田园心生向往,据他的回忆称,大概是小学一年级,老师带着他和同学们
去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吊在藤上;鲜花五颜六色,铺在
路上。沉浸在一片鸟语花香中,他忽然间觉得学农真好,又联想到当时热播的卓别林电影《摩登时
代》里的美丽田园风光,窗外就是水果,伸手就能摘来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这
样清新又自由自在的生活让袁隆平印象深刻,田园梦从那时候开始萌芽。
从小活泼调皮、热爱自由的袁隆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田园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在报考大学志
愿的时候,父母希望他从政,他却毅然选择学农,进入相辉学院农学系学习遗传育种。在大学期间,
发生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当袁隆平正式下到农村后,发现真实的农村又苦又脏又累,与他心中柏拉
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图般的田园生活完全不同,知道真相后眼泪差点流下来;但是后来他却一点也不后悔:“看到农民
这么苦,我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筑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发生大饥荒,当袁隆平亲身经历并真实目睹了人们时刻受饿威胁的生
活,残酷的现实彻底震撼了他的内心,他陷入深深的自责,身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却没能让人们
远离饥饿,那是一种耻辱,自那时起发誓要帮助人们摆脱饥饿,立志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一位农民的话启发了袁隆平: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对袁隆平说,如果你们能培育一个亩产800
斤、1000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袁隆平意识到,要使水稻增产,最重要的是培育出优良的种子,他
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通过人工培育杂交水稻达到增产目的的研究之中。
正是袁隆平身上的使命感,让他一生心系家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造福人民;正是他的不羁、
向往自由的个性,让他乐于沉浸在稻海之中,孜孜不倦,乐此不彼;正是他对梦想的笃定,哪怕经历
“12级台风”的重重考验,他也能乘风破浪,乐观面对,稳扎稳打地前进。
追梦
1968年袁隆平试验田里的秧苗,被人一夜之间全部摧毁,这一毁相当于三年研究心血付诸东
流。袁隆平怀着悲痛崩溃的心情,连续几天在田埂周边企图寻找一丝希望,最终在一座废弃的水井
中找到仅存的5株秧苗,他如获至宝,想都没想就敢往下跳。
这就是著名的“毁苗事件”,这次事件给袁隆平打击非常大,几度差点昏厥过去,但他心里始终
坚信,杂交水稻一定能在未来大幅提高产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振作之后,袁隆平继续埋头苦干,
正如他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将他轻易打倒,
反而会以更强大更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越挫越勇。
圆梦
有人曾问袁隆平,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隆平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在禾田道
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数十年的伟大付出与所得,均浓缩在这八字箴言里,功
夫从来不负有心人。
“90后”的袁隆平,还要“发挥老骥伏枥的精神,千里马虽然老了,仍然要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
志”……退休,是不存在的。当他年纪越来越大,看书要用放大镜,走路需要人搀扶,不再驰骋排球
场……许多人都开始劝他是时候颐养天年了,可当你看到他谈起杂交水稻,谈起国家粮食产量,谈
起禾下乘凉梦的憧憬时,他脸上就眉飞色舞,神采奕奕,这一刻,对于他来说,奋战在稻田一线,便是
最好的“养老方式”。
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白驹过隙,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追梦人的几十载年华无私奉献给了田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野回报给了他一个个丰硕成
果,是他让中国人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更是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了,乃至为世界粮食
安全带来了巨大贡献。在此,怀着十二分赤诚之心,对袁隆平道一声感谢,怀着万分不舍与难过,对
袁隆平道一声告别,愿他去往的另一个世外桃源,依然有春华秋实,稻谷飘香。
(节选自《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
献”,袁隆平意在强调农业领域英语文献的先进地位。
B.袁隆平下放到农村,他“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并且矢志不渝地坚持。
C.袁隆平身上的使命感和他的不羁、向往自由的个性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两者统一在他
的杂交水稻事业之中。
D.“90后”的袁隆平在体态上已经不复矫健,但是提到他毕生的事业和梦想,他依然眉飞
色舞,神采奕奕。
7.“追梦”一节,集中体现了袁老的乐观、不畏困难的精神。下列选项,最能表现其该品质的一
项是(3分)
A.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袁隆
平说自己离不开稻田。
B.为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不断
开创新的佳绩。
C.袁隆平常说:“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百次实验可能也成功不了一次,但是因为有希
望在那里,就乐在其中。”
D.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袁隆平说“我不觉得自己这辈子做了件挺了不起的事,我只想做
普通老百姓。”
8.结合文本,说一说袁隆平心中“最好的‘养老方式’”是什么?为什么他认为这是“最好的
‘养老方式’”?(4分)
9.人们常常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来评价和怀念袁隆平,请你结合所学和文本,思考这句话
的含义。(6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劝学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
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
獉獉
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獉獉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材料二: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
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
??????????
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
獉獉
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獉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每阅[A]一事[B]必寻[C]绎数[D]终[E]掩卷[F]茫然[G]辄[H]复不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黄泉,文中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C.羸卒:瘦弱的士兵。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高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
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
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
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D.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
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
②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4分)
14.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
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
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16.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
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6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8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引用《诗经》中的诗句“ , ”,来比喻
自己渴望得到贤才。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夜游赤壁时,在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江面上,好像凌空驾
风而行,畅游之乐从笔下泉涌而出的两句是“ , ”。
(3)“秋”与“月”在古诗词中经常相遇,而“秋月”也成了古诗词中特定的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 ①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
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是游客了解山西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到2021年,山西烹饪、酿造
等传统技艺的晋味非遗项目112个,占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近50%以上。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山西面食的制作过程有着很强的观赏性。比如刀削面,制作时用特制的
弧形削刀,师傅一手托面,一手拿刀,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老道的师傅削面,一分钟能削两百刀,刀刀
恰好是六寸长,真的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
山西一大怪,老陈醋是一道菜。醋,是山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将醋叫“醯”,把酿
醋的醴叫“老醯”,又因“醯”字音同山西的“西”,山西人便有了“老醯儿”的外号,醋对山西人的影
响 ② 。山西老陈醋食而绵酸,口感醇厚,滋味柔和,酸甜适口,余香绵长,其酿制技艺与西
周以来的制醋工艺 ③ 。如今,山西拥有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
等国家级非遗项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4
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9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 ① ,卖家和
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
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 ② 。但是目前
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
③ ,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
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6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6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21岁的史铁生,正值青春年华,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失去了双腿,从此再
也站不起来.只能与轮椅终生相伴。在那些饱受折磨的日子里,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
作”。史铁生一边思考生命的意义,一边写下《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著作,被誉为
“一座文学的高峰”。
材料二:保罗·史托兹在《逆商》中写道:“在这个处处充满变数的时代,逆境无处不在,只要你
还在前进,就一定会经历起落和失败。”
材料三:2023年10月,《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
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第10页(共10页)
{#{QQABDQSAoggAAAIAAQhCQwm6CkMQkAGACKoGhEAMIAAACB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