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鹤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阶段考试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耐冬是青岛市市花。山茶科,冬、春时节开花。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下列关于耐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隆冬季节,耐冬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上升
B.依据揭示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细胞学说可知,耐冬体内的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C.一片耐冬林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中的种群层次
D.耐冬每个体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A
【知识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隆冬季节,细胞代谢活动减弱,耐冬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上升,A正确;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并没有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B错误;
C、一片耐冬林几包含了林中的所有生物,也包含了生物生存的非生物环境,因此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中的生态系统层次,C错误;
D、耐冬每个体细胞都能单独完成部分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一些复杂生命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已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的代谢活动越旺盛,抗逆性越弱,反之,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小,细胞的代谢活动越缓慢,抗逆性越强。
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甲图中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组合①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②③⑤
B.若从丙转为乙时,视野变太亮,需调大光圈
C.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倍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根据①②无螺纹可以判断①②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因此组合①③⑤放大倍数小于组合②③⑤,A错误;
B、若从丙转为乙时,放大倍数减小,视野变亮,若太亮,需调小光圈,B错误;
C、显微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的虚像,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的放大的物像的边长,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0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可以判断①②为目镜,③④为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越小,说明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因此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 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
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属于原核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沙眼衣原体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B.沙眼衣原体含有细胞壁
C.沙眼衣原体无核糖体,不能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D.沙眼衣原体的线粒体是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答案】B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解答】A、沙眼衣原体为原核生物,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A错误;
B、原核生物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沙眼衣原体含有细胞壁,B正确;
C、沙眼衣原体有核糖体,能完成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沙眼衣原体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衣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具有细胞壁结构,衣原体和其他原核生物一样,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仅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4.(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对下列教材中常见生物的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蓝细菌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冷箭竹 ⑤流感病毒 ⑥大肠杆菌
A.具有核膜的生物是②③④ B.具有核糖体的生物①②③⑥
C.没有染色体的生物是①⑤⑥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病毒
【解析】【解答】A、具有核膜的生物为真核生物,题中只有②③④为真核生物,具有核膜,A正确;
B、所有的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题中除⑤外,①②③④⑥都具有核糖体,B错误;
C、具有染色体的生物为真核生物,题中只有②③④为真核生物,具有染色体,①⑤⑥均没有染色体,C正确;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含有光合色素,题中只有①④含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①颤蓝细菌、⑥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冷箭竹属于真核生物。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具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壁(支原体除外)、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5.(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物质中,属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
【解析】【解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ABD不属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C属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一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6.(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有关实验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以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
B.可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否通过渗透作用,但该实验不遵循对照原则
C.检测脂肪实验中,应选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D.黑藻叶片观察细胞质流动,应事先将黑藻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
【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流动实验
【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的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而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使用的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1g/mL,因此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能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代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否通过渗透作用,且该实验过程中存在自身对照,B不符合题意;
C、检测脂肪实验中,应选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C不符合题意;
D、事先将黑藻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可以提高黑藻细胞的代谢水平,促进细胞质流动,有利该实验的观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斐林试剂的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使用时应先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的A液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使用时先滴加A液,在滴加B液,不需要水浴加热。
7.(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其构成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GFP含有2条肽链
B.GFP的R基上的氨基有17个
C.GFP彻底水解将产生126种氨基酸
D.GFP水解时,一共需要126个水分子
【答案】A
【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解析】【解答】A、GFP共含游离的羧基17个,其中R基上的羧基有15个,因此GFP含有2条肽链,A正确;
B、GFP共含游离的氨基17个,但由于GFP含有2条肽链,因此R基上的氨基有15个,B错误;
C、GFP彻底水解最多产生21种氨基酸,C错误;
D、GFP是由12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2条肽链组成,共含124个肽键,GFP水解时,一共需要124个水分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蛋白质的相关计算: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肽链,脱掉n-m个水,形成n-m个肽键;不考虑R基,每条肽链上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和一个游离的氨基。
8.(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羧基中
B.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具有高效性
C.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也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蛋白粉经高温处理后所含蛋白质的肽键被破坏更利于人体吸收
【答案】C
【知识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不同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A错误;
B、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具有催化作用,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更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
C、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时首先是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形成小囊,包围着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C正确;
D、高温不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而是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仲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从而利于人体吸收,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自,具有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催化、运输、信息传递、防御等重要功能。
9.(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用15N标记下列两种物质(数字所在的部位),能标记的一组是( )
A.③④⑤ B.①④ C.①②⑤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解析】【解答】图中含有N元素的是③(含氮碱基)和④(-CO-NH-),因此能够用15N标记的物质时③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为磷酸基团,②为五碳糖,③为含氮碱基,④为-CO-NH-,⑤为羧基。
10.(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为真核生物体内不同化学元素组成化合物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①是大分子化合物,则可能具有物质运输功能
B.若③物质水解的产物中含有糖类,则该化合物的种类有两种
C.若②为储能物质,则可能是脂肪、淀粉和糖原
D.若①③共同组成的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则其只分布在细胞核中
【答案】B
【知识点】化合物推断-综合
【解析】【解答】A、①由C、H、O、N、S组成,若①是大分子化合物,则①为蛋白质,可能具有物质运输功能,A正确;
B、③物质由C、H、O、N、P组成,若③物质水解的产物中含有糖类,则③可能为DNA、RNA、ATP、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等,B错误;
C、脂肪、淀粉和糖原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且都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正确;
D、若①③共同组成的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则该物质为染色质,染色质只分布在细胞核中,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一般为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一般为C、H、O,有的还含有N和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一般为C、H、O、N,有的还含有S等;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
1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某植物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其糖类和脂肪会发生相互转化,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甜味逐渐变淡可能是因为可溶性糖逐渐转化为脂肪
B.核糖的组成元素与可溶性糖、脂肪相同,都是C、H、O
C.种子萌发时部分脂肪转化成糖类为萌发提供能量
D.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糖类所含能量更多
【答案】D
【知识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升高,因此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甜味逐渐变淡可能是因为可溶性糖逐渐转化为脂肪,A正确;
B、核糖、可溶性糖、脂肪的元素组成都是C、H、O,B正确;
C、根据种子萌发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脂肪的含量逐渐降低,可知,种子萌发时部分脂肪转化成糖类为萌发提供能量,C正确;
D、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H的含量高而O的含量低,因此脂肪所含能量更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升高;种子萌发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脂肪的含量逐渐降低。
1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图甲是核酸的某种单体,图乙是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
B.对人类的遗传物质而言,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4种
C.通常由2条图乙所示的核苷酸链构成1个DNA,DNA仅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D.细菌、蓝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答案】B
【知识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解析】【解答】A、甲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因此图甲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可以作为合成DNA的原料,A错误;
B、人类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中含有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4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
C、DNA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中,原核细胞和部分病毒中也含有DNA,C错误;
D、细菌、蓝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甲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因此图甲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乙中含有碱基T,说明乙是部分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1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图为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高等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并依次按一定步骤处理的示意图,P3和P4物质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碎的细胞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
B.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较大颗粒沉降到管底
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存在于P2
D.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S1、S2、S3、P4
【答案】C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
【解析】【解答】A、通常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研碎的细胞中细胞器,A正确;
B、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较大颗粒沉降到管底,如细胞壁、核物质沉淀物,B正确;
C、根据P2为椭圆形、球形微粒,光照时有氧气产生,可知P2为叶绿体,因为P2是S1离心后的沉淀物,因此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P2和S1,C错误;
D、P4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根据P4属于S3的一部分,S3属于S2的一部分,S2属于S1的一部分,可知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S1、S2、S3、P4,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率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14.(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细胞结构中,均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的是( )
A.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B.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
C.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 D.核糖体、中心体、叶绿体
【答案】A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都具有生物膜且含有DNA,因此都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A符合题意;
B、核糖体既没有膜结构,也不含DNA,因此不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B不符合题意;
C、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都不含DNA,因此不含胸腺嘧啶,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和中心体既没有膜结构,也没有DNA,因此不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含有磷脂的结构具有生物膜,含有胸腺嘧啶的结构具有DNA,据此答题。
15.(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为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结构戊也可为细胞的其他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B.图示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C.物质X通过胞吐方式离开丁,该过程穿过了2层磷脂分子层
D.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答案】C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戊表示线粒体,除为图示过程供能外,也可为细胞的其他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A正确;
B、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存在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之间膜成分转化,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B正确;
C、物质X为分泌蛋白,物质X通过胞吐方式离开细胞膜,该过程穿过了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
D、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即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甲表示核糖体,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物质X为分泌蛋白。
16.(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某企业宣称研发出一种新型解酒药,该企业的营销人员以非常“专业”的说辞推介其产品。下列关于解酒机理的说辞,合理的是( )
A.提高肝细胞内质网上酶的活性,加快酒精的分解
B.提高胃细胞中线粒体的活性,促进胃蛋白酶对酒精的消化
C.提高肠道细胞中溶酶体的活性,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以快速消化酒精
D.提高红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活性,加快酒精转运使血液中酒精含量快速下降
【答案】A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上含有分解酒精的酶,提高肝细胞内质网上酶的活性,可加快酒精的分解,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胃蛋白酶不能分解酒精,B错误;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酶,不是分泌蛋白,不能分泌到肠道中,C错误;
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17.(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施一公团队研究揭示,真核生物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有一个双向通道,保证了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组成这个通道的生物大分子就是NPC。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NPC的数量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
B.蛋白质和DNA等大分子可以通过NPC进出细胞核
C.附着有NPC的核膜与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直接相连
D.大分子通过NPC进出细胞核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通道,细胞代谢强度越大,核孔数量越多,因此NPC的数量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A正确;
B、RNA和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可以通过NPC进出细胞核,但DNA不能通过NPC进出细胞核,B错误;
C、附着有NPC的核膜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但不与高尔基体膜直接相连,C错误;
D、大分子通过NPC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允许细胞RNA和某些蛋白质进出细胞核,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越多。
18.(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有关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质基质呈胶状,由水、脂质、氨基酸、酶等小分子物质组成
B.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多种化学反应,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C.细胞骨架维持着细胞的特有形态和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D.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构成的网架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细胞骨架;细胞质基质
【解析】【解答】A、酶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细胞骨架维持着细胞的特有形态和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C正确;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9.(2022高二上·徐州月考)用丙酮从鸡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A.S1=2S2 B.S1>2S2 C.S1<2S2 D.S2<S1<2S2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解析】【解答】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的面积恰好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但由于鸡的红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磷脂双分子层也是这些膜结构的基本支架,因此当将鸡的红细胞中的脂质提取出来铺成单层的面积要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故S1>2S2,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生物膜除细胞膜外,还包括核膜、细胞器膜等其他膜结构。
20.(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图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其中乙侧有某种信号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也叫质膜,是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边界
B.图中乙侧代表细胞膜的内侧
C.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组成,图中的蛋白质都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D.3和4共同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答案】A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解析】【解答】A、细胞膜也叫质膜,是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边界,A正确;
B、乙侧有②糖蛋白,代表细胞膜外侧,B错误;
C、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组成,图中的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题图分析:①表示糖链,②表示糖蛋白,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④表示蛋白质。根据乙侧有糖蛋白可知,乙侧为细胞膜外侧,甲侧为细胞膜内侧。
2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多细胞生物的各细胞之间必须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信息交流,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基本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的A所表示的激素可以是胰岛素、性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
B.图乙不能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图甲的B细胞、图乙的D细胞均为靶细胞,其表面上的受体C与信号分子结合,才能将信息传给靶细胞
D.图丙中植物细胞之间依靠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也需要受体蛋白,但不能交换物质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解答】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不是蛋白质,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接触相互识别并结合,图乙能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B错误;
C、图甲的B细胞、图乙的D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均含有受体,因此B、D均为靶细胞,其表面上的受体C与信号分子结合,才能将信息传给靶细胞,C正确;
D、图丙中植物细胞之间依靠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不需要受体蛋白,能交换物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A表示激素,B和D表示靶细胞,C表示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E表示胞间连丝。
2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根据质壁分离原理的理解,下列各项无法通过质壁分离实验证明的是( )
A.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B.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C.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D.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答案】A,D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A、通过质壁分离实验无法证明水分子具体以何种方式进出细胞,A符合题意;
B、死的细胞,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证明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不符合题意;
C、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证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这是质壁分离能够发生的原因之一,C不符合题意;
D、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失水,但无法证明是否能进行渗透吸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开。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外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2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示意图。其中比正常细胞紫色更深的部位应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色素为花青素,花青素分布在③液泡里面的细胞液中,图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细胞液内的水较正常细胞减少,因此比正常细胞紫色更深的部位应为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外界溶液,②表示原生质层,③表示细胞液,④表示细胞核。花青素分布在细胞液中。
24.(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a过程只可发生在细胞膜处
B.图b过程运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C.图a过程可能需要膜上的蛋白质参与
D.图b过程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答案】A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a过程为胞吞,其运输的物质一般为大分子,可发生在细胞膜处,也可以发生在线粒体等结构,A错误;
B、b过程为胞吐,该过程运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B正确;
C、胞吞过程中,首先是被转运的物质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裹被转运的物质,C正确;
D、胞吐过程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物质的进出方向可以判断,a过程为胞吞,b过程为胞吐。通过胞吞和胞吐运输的物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25.(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水稻对 SiO44-需求量较大,番茄对 SiO44-需求量较小
B.水稻培养液里的 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 Mg2+
C.水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答案】B
【知识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解答】A、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的SiO44-浓度明显下降,而番茄培养液中的SiO44-浓度升高,说明水稻对SiO44-需求量较大,番茄对SiO44-需求量较小,A正确;
B、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是由于水稻吸收水的量大于吸收Mg2+的量,而非不吸收Mg2+,B错误;
C、根据图示结果可知,水稻对SiO44-吸收量较大,对Mg2+的吸收量较小,说明水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正确;
D、根据水稻和番茄对Mg2+或SiO44-的吸收量不同可知,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SiO44-浓度明显低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对SiO44-的需求量更大;番茄培养液中的Mg2+浓度下降,而SiO44-浓度升高,说明番茄对Mg2+的需求量更大。
26.(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细胞生物膜系统在医学和生产过程中都有很广阔的前景,有些人工合成的膜材料已用于疾病的治疗。下列关于生物膜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属于生物膜系统
B.菠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膜
C.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D.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保证细胞内多种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解析】【解答】A、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都为细胞器膜,属于生物膜系统,A正确;
B、菠菜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C正确;
D、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将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内多种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7.(2023高三上·定边月考)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有学习小组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中①为H2O2溶液,②为过氧化氢酶,两者也可以对调
B.待过氧化氢酶与相应pH的磷酸缓冲液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注入H2O2溶液
C.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将磷酸缓冲液pH分别调至2、4、6、7、8、9
D.在水浴条件下,还可以用该装置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在加入酶之后先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调节酶所处的pH为预设pH,然后再加入底物,A错误;
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在加入酶之后先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调节酶所处的pH为预设pH,然后再加入底物,B正确;
C、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应设置一系列等浓度梯度的磷酸缓冲液pH,C错误;
D、“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可选择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本身的分解就受温度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28.(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细胞代谢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中快速有效地进行,主要是因为有酶的催化作用。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在活细胞内合成,但不一定在活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B.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C.酶与底物结合的过程中形状不发生改变
D.能够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答案】C
【知识点】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A正确;
B、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正确;
C、酶与底物结合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C错误;
D、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的水解,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9.(2022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
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C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 ℃,则反应速率上升
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在A点时,提高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上升,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A正确;
B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故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上升,B、D错误;
C、题图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得到的,提高温度,酶活性下降,则反应速率下降,C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酶的变性:重金属离子、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使酶活性明显下降,但在适宜温度下其活性可以恢复。
3、 其他条件适宜且恒定时, 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上升;超过一定范围后, 酶促反应速率不变,因为酶的数量是有限的。
30.(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实验顺序:淀粉+淀粉酶→置于相应水浴温度5min→滴斐林试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探究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可以检测最终产生的氧气量来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C.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
D.探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不宜用蛋白酶、蛋白液、双缩脲试剂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不能使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实验温度,A错误;
B、过氧化氢酶酶只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不会影响氧气的最终产量,不能通过检测最终产生的氧气量来判断酶活性的大小,B错误;
C、酸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不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C错误;
D、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因此不宜用蛋白酶、蛋白液、双缩脲试剂探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使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原因在于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使用淀粉和淀粉酶,原因在于酸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
2、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最终状态。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方式的示意图,其中 A~E 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物质转运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B 是 蛋白。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填序号)。
(2)图2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该方式对应图1中的 (填序号),当外界葡萄糖浓度很低时,影响该过程的环境因素有 (填两种)。
(3)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1中的 (填“上侧”或“下侧”)。
(4)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分子是[ ] ,不利用该物质的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是 。
(5)人、鼠细胞融合等实验表明了生物膜具有 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与图中E结构 (填“有关”或“无关”)。
【答案】(1)通道;②;③
(2)①④;温度、氧浓度
(3)上侧
(4)D 糖蛋白;细胞之间形成通道(胞间连丝)
(5)流动性;有关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1)图1中的B是通道蛋白。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②(自由扩散)、③(协助扩散)。
(2)图2中当葡萄糖借助SGLT1进入细胞时,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为主动运输,对于图1中的①;当葡萄糖借助GLUT2时,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且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为协助扩散,对应图1中的④。当外界葡萄糖浓度很低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影响主动运输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等。
(3)根据图1中上侧含有D(糖蛋白)可知,上侧为细胞膜外侧,因此细胞壁位于图1中的上侧。
(4)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分子是[D]糖蛋白,不利用该物质的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是细胞之间形成通道(胞间连丝)。
(5)人、鼠细胞融合等实验表明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为具有选择透过性,E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与图中E结构有关。
【分析】分析图1:A表示载体蛋白,B表示通道蛋白,C表示载体蛋白,D表示糖蛋白,E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方式①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方式②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为自由扩散;方式③和④均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且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分析图2:当葡萄糖借助SGLT1进入细胞时,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当葡萄糖借助GLUT2时,顺浓度梯度运输,且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3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图甲和图乙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结构1—14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和【 】 。
(2)甲中【6】是指细胞器 ;乙中由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 (填序号,答全给分),乙中可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填序号,答全给分);
(3)图中【3】和【10】的作用相同,都是 的主要场所。与【7】相比,【9】特有的作用是与 的形成有关。如果是大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则没有乙中的液泡和某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是【 】 ,它是 的场所。
(4)图甲、乙细胞中都具有【14】 ,其功能为 。
【答案】(1)【4】叶绿体;【13】中心体
(2)核糖体;10和11;8和11
(3)有氧呼吸;细胞壁;【11】叶绿体;光合作用
(4)细胞核;遗传信息库及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解析】【解答】(1)甲为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不应该出现【4】叶绿体,乙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不应该出现【13】中心体。
(2)甲中【6】是指细胞器核糖体;乙中由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对应的序号分别为10和11,乙中可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液泡和叶绿体,对应的序号分别为8和11。
(3)图中【3】和【10】都表示线粒体,都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与【7】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相比,【9】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特有的作用是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如果是大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则没有乙中的液泡和【11】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结构【14】为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及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分析】题图分析:甲为高等动物细胞,乙为高等植物细胞;1为中心体,2为细胞膜,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高等动物细胞不应有此结构),5为细胞质,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液泡,9为高尔基体,10为线粒体,11为叶绿体,12为核糖体,13为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不应有此结构),14为细胞核。
3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多酶片”是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双层药片,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下图为多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的作用机理是 。
(2)多酶片中的糖衣和肠溶衣的作用是保护内层的酶,从酶的特性角度分析,酶片设计为多层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
(3)为充分发挥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时应 (填“整片吞服”或“嚼碎服用”),理由是 。
(4)某同学为了验证多酶片中胃蛋白酶的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多酶片,蛋白块,pH=1.5的缓冲溶液,pH=8.5的缓冲溶液,蒸馏水,恒温水浴箱等。
实验步骤:
①制备胃蛋白酶溶液:取多酶片放入盛有pH为 的缓冲溶液的烧杯中,几分钟后糖衣溶解,取上层溶液备用;
②取试管A加入适量 溶液,试管B加入等量pH=1.5的缓冲溶液作为对照;
③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蛋白块,在37℃恒温水浴箱中保温30分钟。
④观察两支试管中蛋白块的体积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 。
【答案】(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或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
(3)整片吞服;整片吞服使肠溶衣在胃液中不被破坏,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或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
(4)1.5;制备好的胃蛋白酶;A试管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或消失,B试管蛋白块体积基本不变
【知识点】酶的相关综合
【解析】【解答】(1)酶的作用机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多酶片中的糖衣和肠溶衣的作用是保护内层的酶,从酶的特性角度分析,酶片设计为多层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或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
(3)为充分发挥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时应整片吞服,理由是整片吞服使肠溶衣在胃液中不被破坏,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或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
(4)①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制备胃蛋白酶溶液时,应取多酶片放入盛有pH为1.5的缓冲溶液的烧杯中。
②试管A为实验组,应加入适量的制备好的胃蛋白酶溶液,试管B为对照组,加入等量pH=1.5的缓冲溶液。
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多酶片中胃蛋白酶的作用,因此预期的结果为A试管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或消失,B试管蛋白块体积基本不变。
【分析】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话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是指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1 / 1广东省鹤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阶段考试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共60分)
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耐冬是青岛市市花。山茶科,冬、春时节开花。隆冬季节,冰封雪飘,绿树红花,红白相映,气傲霜雪,故而得名“耐冬”。下列关于耐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隆冬季节,耐冬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上升
B.依据揭示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细胞学说可知,耐冬体内的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C.一片耐冬林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中的种群层次
D.耐冬每个体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甲图中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组合①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②③⑤
B.若从丙转为乙时,视野变太亮,需调大光圈
C.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倍
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属于原核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沙眼衣原体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B.沙眼衣原体含有细胞壁
C.沙眼衣原体无核糖体,不能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D.沙眼衣原体的线粒体是其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4.(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对下列教材中常见生物的分类,错误的是( )
①颤蓝细菌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冷箭竹 ⑤流感病毒 ⑥大肠杆菌
A.具有核膜的生物是②③④ B.具有核糖体的生物①②③⑥
C.没有染色体的生物是①⑤⑥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①④
5.(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物质中,属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是( )
A. B.
C. D.
6.(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有关实验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以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
B.可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否通过渗透作用,但该实验不遵循对照原则
C.检测脂肪实验中,应选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D.黑藻叶片观察细胞质流动,应事先将黑藻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
7.(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其构成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GFP含有2条肽链
B.GFP的R基上的氨基有17个
C.GFP彻底水解将产生126种氨基酸
D.GFP水解时,一共需要126个水分子
8.(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羧基中
B.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具有高效性
C.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也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蛋白粉经高温处理后所含蛋白质的肽键被破坏更利于人体吸收
9.(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用15N标记下列两种物质(数字所在的部位),能标记的一组是( )
A.③④⑤ B.①④ C.①②⑤ D.③④
10.(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为真核生物体内不同化学元素组成化合物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①是大分子化合物,则可能具有物质运输功能
B.若③物质水解的产物中含有糖类,则该化合物的种类有两种
C.若②为储能物质,则可能是脂肪、淀粉和糖原
D.若①③共同组成的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则其只分布在细胞核中
1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某植物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其糖类和脂肪会发生相互转化,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甜味逐渐变淡可能是因为可溶性糖逐渐转化为脂肪
B.核糖的组成元素与可溶性糖、脂肪相同,都是C、H、O
C.种子萌发时部分脂肪转化成糖类为萌发提供能量
D.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糖类所含能量更多
1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图甲是核酸的某种单体,图乙是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
B.对人类的遗传物质而言,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4种
C.通常由2条图乙所示的核苷酸链构成1个DNA,DNA仅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D.细菌、蓝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图为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高等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并依次按一定步骤处理的示意图,P3和P4物质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碎的细胞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
B.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较大颗粒沉降到管底
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存在于P2
D.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S1、S2、S3、P4
14.(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细胞结构中,均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的是( )
A.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B.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
C.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 D.核糖体、中心体、叶绿体
15.(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为某物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细胞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结构戊也可为细胞的其他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B.图示过程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
C.物质X通过胞吐方式离开丁,该过程穿过了2层磷脂分子层
D.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
16.(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某企业宣称研发出一种新型解酒药,该企业的营销人员以非常“专业”的说辞推介其产品。下列关于解酒机理的说辞,合理的是( )
A.提高肝细胞内质网上酶的活性,加快酒精的分解
B.提高胃细胞中线粒体的活性,促进胃蛋白酶对酒精的消化
C.提高肠道细胞中溶酶体的活性,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以快速消化酒精
D.提高红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活性,加快酒精转运使血液中酒精含量快速下降
17.(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施一公团队研究揭示,真核生物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有一个双向通道,保证了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组成这个通道的生物大分子就是NPC。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NPC的数量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
B.蛋白质和DNA等大分子可以通过NPC进出细胞核
C.附着有NPC的核膜与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直接相连
D.大分子通过NPC进出细胞核不需要消耗能量
18.(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有关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质基质呈胶状,由水、脂质、氨基酸、酶等小分子物质组成
B.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多种化学反应,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C.细胞骨架维持着细胞的特有形态和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D.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构成的网架结构
19.(2022高二上·徐州月考)用丙酮从鸡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A.S1=2S2 B.S1>2S2 C.S1<2S2 D.S2<S1<2S2
20.(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图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其中乙侧有某种信号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也叫质膜,是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边界
B.图中乙侧代表细胞膜的内侧
C.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组成,图中的蛋白质都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D.3和4共同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2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多细胞生物的各细胞之间必须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信息交流,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基本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的A所表示的激素可以是胰岛素、性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
B.图乙不能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图甲的B细胞、图乙的D细胞均为靶细胞,其表面上的受体C与信号分子结合,才能将信息传给靶细胞
D.图丙中植物细胞之间依靠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也需要受体蛋白,但不能交换物质
2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根据质壁分离原理的理解,下列各项无法通过质壁分离实验证明的是( )
A.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B.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C.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D.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2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示意图。其中比正常细胞紫色更深的部位应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4.(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如图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a过程只可发生在细胞膜处
B.图b过程运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C.图a过程可能需要膜上的蛋白质参与
D.图b过程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25.(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水稻对 SiO44-需求量较大,番茄对 SiO44-需求量较小
B.水稻培养液里的 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 Mg2+
C.水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D.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26.(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细胞生物膜系统在医学和生产过程中都有很广阔的前景,有些人工合成的膜材料已用于疾病的治疗。下列关于生物膜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属于生物膜系统
B.菠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膜
C.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D.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保证细胞内多种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27.(2023高三上·定边月考)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有学习小组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中①为H2O2溶液,②为过氧化氢酶,两者也可以对调
B.待过氧化氢酶与相应pH的磷酸缓冲液接触一段时间后,再注入H2O2溶液
C.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将磷酸缓冲液pH分别调至2、4、6、7、8、9
D.在水浴条件下,还可以用该装置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8.(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细胞代谢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中快速有效地进行,主要是因为有酶的催化作用。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在活细胞内合成,但不一定在活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B.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C.酶与底物结合的过程中形状不发生改变
D.能够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29.(2022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
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C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如果在A点时,温度再提高5 ℃,则反应速率上升
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浓度
30.(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 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实验顺序:淀粉+淀粉酶→置于相应水浴温度5min→滴斐林试剂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探究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可以检测最终产生的氧气量来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C.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
D.探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不宜用蛋白酶、蛋白液、双缩脲试剂
二、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31.(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方式的示意图,其中 A~E 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物质转运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B 是 蛋白。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填序号)。
(2)图2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该方式对应图1中的 (填序号),当外界葡萄糖浓度很低时,影响该过程的环境因素有 (填两种)。
(3)若此细胞为植物细胞,则细胞壁位于图1中的 (填“上侧”或“下侧”)。
(4)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分子是[ ] ,不利用该物质的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是 。
(5)人、鼠细胞融合等实验表明了生物膜具有 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与图中E结构 (填“有关”或“无关”)。
32.(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图甲和图乙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结构1—14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和【 】 。
(2)甲中【6】是指细胞器 ;乙中由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 (填序号,答全给分),乙中可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填序号,答全给分);
(3)图中【3】和【10】的作用相同,都是 的主要场所。与【7】相比,【9】特有的作用是与 的形成有关。如果是大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则没有乙中的液泡和某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是【 】 ,它是 的场所。
(4)图甲、乙细胞中都具有【14】 ,其功能为 。
33.(2023高一上·鹤山月考)“多酶片”是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双层药片,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下图为多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的作用机理是 。
(2)多酶片中的糖衣和肠溶衣的作用是保护内层的酶,从酶的特性角度分析,酶片设计为多层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
(3)为充分发挥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时应 (填“整片吞服”或“嚼碎服用”),理由是 。
(4)某同学为了验证多酶片中胃蛋白酶的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多酶片,蛋白块,pH=1.5的缓冲溶液,pH=8.5的缓冲溶液,蒸馏水,恒温水浴箱等。
实验步骤:
①制备胃蛋白酶溶液:取多酶片放入盛有pH为 的缓冲溶液的烧杯中,几分钟后糖衣溶解,取上层溶液备用;
②取试管A加入适量 溶液,试管B加入等量pH=1.5的缓冲溶液作为对照;
③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蛋白块,在37℃恒温水浴箱中保温30分钟。
④观察两支试管中蛋白块的体积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A、隆冬季节,细胞代谢活动减弱,耐冬体内结合水的比例会上升,A正确;
B、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并没有揭示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B错误;
C、一片耐冬林几包含了林中的所有生物,也包含了生物生存的非生物环境,因此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中的生态系统层次,C错误;
D、耐冬每个体细胞都能单独完成部分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一些复杂生命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多种已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的代谢活动越旺盛,抗逆性越弱,反之,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小,细胞的代谢活动越缓慢,抗逆性越强。
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2.【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
【解析】【解答】A、根据①②无螺纹可以判断①②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因此组合①③⑤放大倍数小于组合②③⑤,A错误;
B、若从丙转为乙时,放大倍数减小,视野变亮,若太亮,需调小光圈,B错误;
C、显微镜所成的像为倒立的虚像,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的放大的物像的边长,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0倍,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可以判断①②为目镜,③④为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越小,说明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因此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 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
3.【答案】B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解答】A、沙眼衣原体为原核生物,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A错误;
B、原核生物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沙眼衣原体含有细胞壁,B正确;
C、沙眼衣原体有核糖体,能完成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沙眼衣原体没有线粒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衣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具有细胞壁结构,衣原体和其他原核生物一样,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仅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4.【答案】B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病毒
【解析】【解答】A、具有核膜的生物为真核生物,题中只有②③④为真核生物,具有核膜,A正确;
B、所有的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题中除⑤外,①②③④⑥都具有核糖体,B错误;
C、具有染色体的生物为真核生物,题中只有②③④为真核生物,具有染色体,①⑤⑥均没有染色体,C正确;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含有光合色素,题中只有①④含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①颤蓝细菌、⑥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冷箭竹属于真核生物。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具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壁(支原体除外)、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5.【答案】C
【知识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
【解析】【解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ABD不属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C属于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一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6.【答案】D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流动实验
【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的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而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使用的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1g/mL,因此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能直接用于鉴定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代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否通过渗透作用,且该实验过程中存在自身对照,B不符合题意;
C、检测脂肪实验中,应选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C不符合题意;
D、事先将黑藻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可以提高黑藻细胞的代谢水平,促进细胞质流动,有利该实验的观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斐林试剂的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使用时应先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的A液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使用时先滴加A液,在滴加B液,不需要水浴加热。
7.【答案】A
【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解析】【解答】A、GFP共含游离的羧基17个,其中R基上的羧基有15个,因此GFP含有2条肽链,A正确;
B、GFP共含游离的氨基17个,但由于GFP含有2条肽链,因此R基上的氨基有15个,B错误;
C、GFP彻底水解最多产生21种氨基酸,C错误;
D、GFP是由12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2条肽链组成,共含124个肽键,GFP水解时,一共需要124个水分子,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蛋白质的相关计算: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肽链,脱掉n-m个水,形成n-m个肽键;不考虑R基,每条肽链上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和一个游离的氨基。
8.【答案】C
【知识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中的氧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不同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A错误;
B、过氧化氢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具有催化作用,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更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
C、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时首先是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形成小囊,包围着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C正确;
D、高温不会破坏蛋白质的肽键,而是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仲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从而利于人体吸收,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自,具有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催化、运输、信息传递、防御等重要功能。
9.【答案】D
【知识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解析】【解答】图中含有N元素的是③(含氮碱基)和④(-CO-NH-),因此能够用15N标记的物质时③④,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为磷酸基团,②为五碳糖,③为含氮碱基,④为-CO-NH-,⑤为羧基。
10.【答案】B
【知识点】化合物推断-综合
【解析】【解答】A、①由C、H、O、N、S组成,若①是大分子化合物,则①为蛋白质,可能具有物质运输功能,A正确;
B、③物质由C、H、O、N、P组成,若③物质水解的产物中含有糖类,则③可能为DNA、RNA、ATP、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等,B错误;
C、脂肪、淀粉和糖原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且都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正确;
D、若①③共同组成的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则该物质为染色质,染色质只分布在细胞核中,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一般为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一般为C、H、O,有的还含有N和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一般为C、H、O、N,有的还含有S等;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
11.【答案】D
【知识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升高,因此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甜味逐渐变淡可能是因为可溶性糖逐渐转化为脂肪,A正确;
B、核糖、可溶性糖、脂肪的元素组成都是C、H、O,B正确;
C、根据种子萌发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脂肪的含量逐渐降低,可知,种子萌发时部分脂肪转化成糖类为萌发提供能量,C正确;
D、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脂肪H的含量高而O的含量低,因此脂肪所含能量更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升高;种子萌发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脂肪的含量逐渐降低。
12.【答案】B
【知识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解析】【解答】A、甲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因此图甲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可以作为合成DNA的原料,A错误;
B、人类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中含有由A、G、C、T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4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
C、DNA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中,原核细胞和部分病毒中也含有DNA,C错误;
D、细菌、蓝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甲中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因此图甲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乙中含有碱基T,说明乙是部分脱氧核苷酸链片段。
13.【答案】C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
【解析】【解答】A、通常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研碎的细胞中细胞器,A正确;
B、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较大颗粒沉降到管底,如细胞壁、核物质沉淀物,B正确;
C、根据P2为椭圆形、球形微粒,光照时有氧气产生,可知P2为叶绿体,因为P2是S1离心后的沉淀物,因此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P2和S1,C错误;
D、P4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根据P4属于S3的一部分,S3属于S2的一部分,S2属于S1的一部分,可知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S1、S2、S3、P4,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使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时: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率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14.【答案】A
【知识点】其它细胞器及分离方法;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都具有生物膜且含有DNA,因此都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A符合题意;
B、核糖体既没有膜结构,也不含DNA,因此不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B不符合题意;
C、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都不含DNA,因此不含胸腺嘧啶,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和中心体既没有膜结构,也没有DNA,因此不含有磷脂和胸腺嘧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含有磷脂的结构具有生物膜,含有胸腺嘧啶的结构具有DNA,据此答题。
15.【答案】C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戊表示线粒体,除为图示过程供能外,也可为细胞的其他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A正确;
B、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存在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之间膜成分转化,可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B正确;
C、物质X为分泌蛋白,物质X通过胞吐方式离开细胞膜,该过程穿过了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
D、图示过程的实现与生物膜上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有关,即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过程为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甲表示核糖体,乙表示内质网;丙表示高尔基体,丁表示细胞膜,戊表示线粒体,物质X为分泌蛋白。
16.【答案】A
【知识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上含有分解酒精的酶,提高肝细胞内质网上酶的活性,可加快酒精的分解,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胃蛋白酶不能分解酒精,B错误;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酶,不是分泌蛋白,不能分泌到肠道中,C错误;
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高尔基体,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17.【答案】A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
【解析】【解答】A、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通道,细胞代谢强度越大,核孔数量越多,因此NPC的数量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A正确;
B、RNA和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可以通过NPC进出细胞核,但DNA不能通过NPC进出细胞核,B错误;
C、附着有NPC的核膜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但不与高尔基体膜直接相连,C错误;
D、大分子通过NPC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允许细胞RNA和某些蛋白质进出细胞核,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越多。
18.【答案】C
【知识点】细胞骨架;细胞质基质
【解析】【解答】A、酶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细胞骨架维持着细胞的特有形态和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C正确;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9.【答案】B
【知识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
【解析】【解答】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的面积恰好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但由于鸡的红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磷脂双分子层也是这些膜结构的基本支架,因此当将鸡的红细胞中的脂质提取出来铺成单层的面积要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故S1>2S2,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生物膜除细胞膜外,还包括核膜、细胞器膜等其他膜结构。
20.【答案】A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解析】【解答】A、细胞膜也叫质膜,是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边界,A正确;
B、乙侧有②糖蛋白,代表细胞膜外侧,B错误;
C、细胞膜主要由脂质与蛋白质组成,图中的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题图分析:①表示糖链,②表示糖蛋白,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④表示蛋白质。根据乙侧有糖蛋白可知,乙侧为细胞膜外侧,甲侧为细胞膜内侧。
21.【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解答】A、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不是蛋白质,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接触相互识别并结合,图乙能表示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B错误;
C、图甲的B细胞、图乙的D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均含有受体,因此B、D均为靶细胞,其表面上的受体C与信号分子结合,才能将信息传给靶细胞,C正确;
D、图丙中植物细胞之间依靠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不需要受体蛋白,能交换物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A表示激素,B和D表示靶细胞,C表示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E表示胞间连丝。
22.【答案】A,D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A、通过质壁分离实验无法证明水分子具体以何种方式进出细胞,A符合题意;
B、死的细胞,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证明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不符合题意;
C、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证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这是质壁分离能够发生的原因之一,C不符合题意;
D、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失水,但无法证明是否能进行渗透吸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分析】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开。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外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
23.【答案】C
【知识点】质壁分离和复原
【解析】【解答】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色素为花青素,花青素分布在③液泡里面的细胞液中,图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细胞液内的水较正常细胞减少,因此比正常细胞紫色更深的部位应为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外界溶液,②表示原生质层,③表示细胞液,④表示细胞核。花青素分布在细胞液中。
24.【答案】A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a过程为胞吞,其运输的物质一般为大分子,可发生在细胞膜处,也可以发生在线粒体等结构,A错误;
B、b过程为胞吐,该过程运输的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B正确;
C、胞吞过程中,首先是被转运的物质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裹被转运的物质,C正确;
D、胞吐过程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物质的进出方向可以判断,a过程为胞吞,b过程为胞吐。通过胞吞和胞吐运输的物质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25.【答案】B
【知识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解析】【解答】A、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的SiO44-浓度明显下降,而番茄培养液中的SiO44-浓度升高,说明水稻对SiO44-需求量较大,番茄对SiO44-需求量较小,A正确;
B、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是由于水稻吸收水的量大于吸收Mg2+的量,而非不吸收Mg2+,B错误;
C、根据图示结果可知,水稻对SiO44-吸收量较大,对Mg2+的吸收量较小,说明水稻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C正确;
D、根据水稻和番茄对Mg2+或SiO44-的吸收量不同可知,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题图分析可知: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SiO44-浓度明显低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对SiO44-的需求量更大;番茄培养液中的Mg2+浓度下降,而SiO44-浓度升高,说明番茄对Mg2+的需求量更大。
26.【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解析】【解答】A、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都为细胞器膜,属于生物膜系统,A正确;
B、菠菜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生物膜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C正确;
D、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将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内多种反应同时进行、互不干扰,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7.【答案】B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在加入酶之后先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调节酶所处的pH为预设pH,然后再加入底物,A错误;
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应在加入酶之后先分别加入不同pH的缓冲液,调节酶所处的pH为预设pH,然后再加入底物,B正确;
C、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应设置一系列等浓度梯度的磷酸缓冲液pH,C错误;
D、“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可选择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本身的分解就受温度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28.【答案】C
【知识点】酶的本质及其探索历程;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可以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A正确;
B、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正确;
C、酶与底物结合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C错误;
D、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能够催化蛋白质的水解,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9.【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在A点时,提高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上升,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反应物的浓度,A正确;
BD、在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故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上升,B、D错误;
C、题图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得到的,提高温度,酶活性下降,则反应速率下降,C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酶的变性:重金属离子、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使酶活性明显下降,但在适宜温度下其活性可以恢复。
3、 其他条件适宜且恒定时, 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上升;超过一定范围后, 酶促反应速率不变,因为酶的数量是有限的。
30.【答案】D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A、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不能使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实验温度,A错误;
B、过氧化氢酶酶只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不会影响氧气的最终产量,不能通过检测最终产生的氧气量来判断酶活性的大小,B错误;
C、酸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时,不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C错误;
D、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因此不宜用蛋白酶、蛋白液、双缩脲试剂探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使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原因在于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使用淀粉和淀粉酶,原因在于酸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
2、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最终状态。
31.【答案】(1)通道;②;③
(2)①④;温度、氧浓度
(3)上侧
(4)D 糖蛋白;细胞之间形成通道(胞间连丝)
(5)流动性;有关
【知识点】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解析】【解答】(1)图1中的B是通道蛋白。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②(自由扩散)、③(协助扩散)。
(2)图2中当葡萄糖借助SGLT1进入细胞时,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为主动运输,对于图1中的①;当葡萄糖借助GLUT2时,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且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为协助扩散,对应图1中的④。当外界葡萄糖浓度很低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影响主动运输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等。
(3)根据图1中上侧含有D(糖蛋白)可知,上侧为细胞膜外侧,因此细胞壁位于图1中的上侧。
(4)图1中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的分子是[D]糖蛋白,不利用该物质的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是细胞之间形成通道(胞间连丝)。
(5)人、鼠细胞融合等实验表明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为具有选择透过性,E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生物膜的功能特性与图中E结构有关。
【分析】分析图1:A表示载体蛋白,B表示通道蛋白,C表示载体蛋白,D表示糖蛋白,E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方式①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方式②为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为自由扩散;方式③和④均为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且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分析图2:当葡萄糖借助SGLT1进入细胞时,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当葡萄糖借助GLUT2时,顺浓度梯度运输,且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32.【答案】(1)【4】叶绿体;【13】中心体
(2)核糖体;10和11;8和11
(3)有氧呼吸;细胞壁;【11】叶绿体;光合作用
(4)细胞核;遗传信息库及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解析】【解答】(1)甲为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不应该出现【4】叶绿体,乙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不应该出现【13】中心体。
(2)甲中【6】是指细胞器核糖体;乙中由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对应的序号分别为10和11,乙中可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液泡和叶绿体,对应的序号分别为8和11。
(3)图中【3】和【10】都表示线粒体,都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与【7】动物细胞的高尔基体相比,【9】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特有的作用是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如果是大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则没有乙中的液泡和【11】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结构【14】为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及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分析】题图分析:甲为高等动物细胞,乙为高等植物细胞;1为中心体,2为细胞膜,3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高等动物细胞不应有此结构),5为细胞质,6为核糖体,7为高尔基体,8为液泡,9为高尔基体,10为线粒体,11为叶绿体,12为核糖体,13为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不应有此结构),14为细胞核。
33.【答案】(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或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
(3)整片吞服;整片吞服使肠溶衣在胃液中不被破坏,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或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
(4)1.5;制备好的胃蛋白酶;A试管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或消失,B试管蛋白块体积基本不变
【知识点】酶的相关综合
【解析】【解答】(1)酶的作用机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多酶片中的糖衣和肠溶衣的作用是保护内层的酶,从酶的特性角度分析,酶片设计为多层结构的主要原因是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或酶的作用需要适宜的pH)。
(3)为充分发挥多酶片的作用,使用时应整片吞服,理由是整片吞服使肠溶衣在胃液中不被破坏,确保肠溶衣包裹的酶在肠溶液中发挥作用(或嚼碎服用,肠溶衣包裹的酶释放后会在酸性的胃液中失活,无法发挥作用)。
(4)①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制备胃蛋白酶溶液时,应取多酶片放入盛有pH为1.5的缓冲溶液的烧杯中。
②试管A为实验组,应加入适量的制备好的胃蛋白酶溶液,试管B为对照组,加入等量pH=1.5的缓冲溶液。
④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多酶片中胃蛋白酶的作用,因此预期的结果为A试管的蛋白块体积变小或消失,B试管蛋白块体积基本不变。
【分析】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话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是指过酸、过碱和温度过高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