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2024.1)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逝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3分)( )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7.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人见邻里亲威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见邻里[A]亲戚[B]有佳快者[C]使子弟慕[D]而学之[E]不知[F]使学古人[G]何其[H]蔽也哉?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指游泳,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樵”用法相同。
B.爪牙,指尖爪和利牙,和《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的“爪牙”词义不同。
C.资,文中指谋生,和《勾践灭吴》“夏则资皮,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资”词义相同。
D.利,锋利或敏锐,文中“专利”指专一而敏锐,与现在所说的“专利财产”并不一样。
11.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对别人的尊称。
B.金石,文中指金属石头,后指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内容。
C.冠婚,嘉礼之一,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片刻的学习比整天思考学到的内容更多,登上高处比只能踮起脚看到的地方更远,荀子通过多个比喻,生动说明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
B.荀子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颜之推通过士大夫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事例,两者都说明了求学之人只有注重坚持,才能学有所成,随处可以安身。
C.颜之推认为,动荡时局多读书才能谋得一技之长,依赖他人、积蓄钱财都比不上努力读书,且从少年时开始读书效果比成年之后读更好。
D.这两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条分缕析,两则材料都用到了对比论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12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①驿里逢冬至②,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
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
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
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
15.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起来不过是生平纪述,实则有深意,写出诗人深深的懊恼和叹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描写“月亮”,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烘托出商人远去买茶后,琵琶女孤独寂寞的心境,象征她人生的凄凉。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人生短暂后,放眼大江,举酒赏月,“______________”;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以酒消解烦忧之愁;杜甫在《登高》中则用“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欲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目前,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仅赋能全行业数字化转型,①______,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G凭借堪比光纤的速度、超低时延、超大容量和高可靠性,对人与万物智能互联的世界至关重要。5G终端可以实时连接至云端,领跑下一个网络时代,极大地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远程医疗、无人驾驶、远程操控的发展,到2030年,有望实现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5G还可以减少碳足迹。在开车出行时使用5G,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转来节省时间、燃料,减少尾气排放;5G视频会议可实现员工和客户之间沉浸式虚拟协作,②______……数据显示,蜂窝车联网赋能的车道和交通管理系统可减少高达20%的燃油消耗,出行更环保、更安全、更愉悦。
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共同、共生、共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G成为行业“脱碳”的支持者、推动者。同时5G也从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其赋能经济、造福社会、服务百姓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
③______,未来将在多方协同、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迈进……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词语加点的“至”字与“至关重要”的“至”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至死不渝 B.仁至义尽 C.如获至宝 D.至高无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这天晚上师徒在野羊坳说书。“上回说到罗成死,三魂七魄赴幽冥,听歌君子莫嘈嚷,列位蝗我道下文。罗成阴魂出地府,一阵旋风就起身,旋风一阵来得快,长安不远面前存……”老瞎子的琴声也乱,小瞎子的琴声也乱……
夜里老瞎子①______睡不安稳,多少往事在他耳边喧嚣,在他心头动荡,身体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要爆炸。坏了,要犯病,他想。头昏,胸口憋闷,浑身紧巴巴的难受。他坐起来,对自己叨咕:“可别犯病,一犯病今年而想弹够那些琴弦了。”他又摸到琴。要能叮叮当当随心所欲地疯弹一阵,心头的忧伤或许就能平息,耳边的往事或许就会②______。可是小瞎子正睡得香甜。
( )。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和月亮和星星……还有呢?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夜风在山里游荡,猫头鹰又在凄哀地叫。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B.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他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全力地。
C.他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只好全力地: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D.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
21.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都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从两则材料中各找出一例加以赏析。(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
以上两句话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包容合作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参考答案(2024.1)
高一语文
1.A【解析】因果关系不当,“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是“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的表现,不是原因。
2.C【解析】“能够判断”错,原文是说“推测”,而且仅仅表达的是风水信仰的方法途径,不代表“能够判断”。
3.D【解析】费孝通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实际表达了两层意思,即乡土社会的两面性:土地哺育了农业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又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存在局限性。AB两项侧重于中国人的土地情结,C项是谈特定人群的迁徙意义,不适合。
4.①文章以土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开篇,指出土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②然后从人的生死的人生意义、汉语汉字的使用以及祭祀仪式的举行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中国人土地崇拜和依恋的鲜明表现;③最后重申观点,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如从“总—分—总”结构作答,亦可按点给分。)
5.C【解析】姐姐安然一方面从内心里认同妹妹的观点和行为,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担心妹妹的处境,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爱护。
6.B【解析】本文中没有出现“外貌描写”。
7.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
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
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
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
(用恰当的形容词概括人物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8.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红火、炽热、希望。
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独立的自我人格精神。
(结合文本理解“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象征意义,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9.CEG【解析】原句是: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译文:人们看到有优秀的乡邻亲戚,让子弟仰慕而且学习他,却不知道让他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
10.C【解析】“夏则资皮,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资”指购买。
11.C【解析】《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12.B【解析】“两者都说明了学习只有注重坚持,才能学有所成”有误;“荀子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只论证了学习要注重坚持,并未论及学有所成,选项强加条件关系;另外,“颜之推通过士大夫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勤学”,而非“坚持”。
13.(1)所以没有积累小的步伐,便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的办法。(“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小的步伐;无以:没有用来……的;千里:千里之外的地方;大意;各1分)(共4分)
(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存安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啊。(跪:腿;寄托:寄存安身;用心躁也:判断句;大意;各1分)(共4分)
(3)这就像寻求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温暖却懒得裁剪衣服。(犹:像;营馔:置办膳食,即做饭;裁:裁剪;大意;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比不上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没有积累小的步伐,便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地方)的办法;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寄存自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啊。
材料二: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和《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着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
明白《六经》的意义,涉猎百家的书,即使不能增强道德行为,激励风俗,也不失为一种自谋生计的才艺。人们看到有优秀的乡邻亲戚,让子弟仰慕而且学习他,却不知道让他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父亲、哥哥不可以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庇荫保护,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他是愚蠢还是聪明,都想认识的人多,见事的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像寻求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温暖却懒得裁剪衣服。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氏、神农氏以来,在这世界上,所见多少人、所识多少事,一般人的成败好恶,自然不用说,就是天地不能隐藏,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
14.A【解析】首句未交代环境,且未能直接体现诗人情感。
15.“对写法”指从对方写起,代为之思。(1)《邯郸冬至夜思家》: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家,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灯前谈论我这个远行的人,突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手法分析2分、情感1分)(2)《涉江采芙蓉》:“涉江”的女子采芙蓉后思念顿起,想象外出的男子在远道“还顾”望乡,漫漫远方归“旧乡”而不得的惆怅,表达了分隔两地和漂泊他乡的无奈。(手法分析2分、情感1分)
【参考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16.(1)误落尘世中,一去三十年。
(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一尊还酹江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潦倒新停浊酒杯
17.①而且在减碳、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②可以减少人们的出行需求和碳足迹 ③5G技术还在不断演进(或发展)/5G大有可为
【解析】①句所在位置为总起段,统领下文。根据上句“不仅赋能全行业数字化转型”,须答到关联词“而且”“还”;下文第二段论说“赋能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第三,四段分别从“减少碳足迹”“应对气候变化”两方面论说5G技术的重要作用,此空应填写“在减碳、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②逻辑上,根据前文“开车出行时”“减少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等内容,可推测“5G视频会议”的作用可以减少人们的出行需求,减少碳足迹;句式上,延续前句“可以减少……”。
③最后一段展望未来,根据后文“继续迈进”,结合全文可知,选段为描述5G目前在各领域合作与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可填写“5G技术还在不断演进(或发展)”或“5G大有可为”等内容。
18.D【解析】考查字义思路分析与延伸。至:1.动词:到;到达。至死不渝。2.形容词:最好的;达到极点的。仁至义尽、如获至宝。3.副词。极;最。至高无上。
19.①翻来覆去/辗转反侧/心事重重
②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云消雾散
【解析】①处应填写与后文“睡不安稳”相符的成语,如“翻来覆去”“心事重重”等;②处填写与“消散”相关的词汇即可,用以描写往事消散。
20.D【解析】“只好全力地”用来修饰“想”,放在“想”的前面会更连贯,排除BC;后文“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与“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都是“想”的具体内容,D选项由“他只好再全力去想”引领整个句子内容,语意更完整,与后文衔接逻辑更严密。故选D。
21.语言文字运用Ⅰ文段中的拟人句:
①“5G终端可以实时连接至云端,领跑下一个网络时代”,“领跑”一词将5G终端技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G终端连接云端后,对网络新时代的到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②“同时5G也从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一词将5G技术拟人化,写出了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其在经济发展、造福社会和百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③“未来将在多方协同、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迈进”,“迈进”一词拟人化,写出了5G技术将在多方协同、国际合作等方面寻求进步与突破。
语言文字运用Ⅱ文段中的拟人句:
①“多少往事在他耳边喧嚣,在他心头动荡”,将“往事”拟人化,往事聒噪不安,在夜里“喧嚣”和“动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瞎子此时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形象。
②“夜风在山里游荡”,“游荡”的夜风漫无目的,四处行走,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此刻冷寂的氛围,渲染了老瞎子陷入无边幻想后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要求从语用Ⅰ和语用Ⅱ中各选一个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作出分析。每写对1点(内容+分析)给2分。
22.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此作文试题由三部分组成:材料段是试题的主体部分,引述了两则材料;任务段交代材料来源以及简要解释材料观点,同时明确写作指令,“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段明确写作的要求。
(一)材料段解读
此作文题目提供了两段材料,实质是让考生以这两则发言为创作的基础,材料篇幅虽较短,但内容较为丰富,提供的信息量也较大。
第一段材料:“命运与共的大船上,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以“船”为喻,呼吁各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第二段材料:“‘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出自《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出自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其大意为:正因为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细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在2022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引用了这句话。其深层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文化及其思想的发展从未走向文化独断和排他,反之,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借鉴、吸纳和融通中,以开放包容见长的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丰富,更加博大深邃、生生不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并不独见于思想学术领域,而是展现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内政外交国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原生的文化品质。
这两段材料综合起来表达的就是包容融通、合作共赢。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也拥有着放之四海而皆准、颠扑不破的真理,明确指向了要尊重多样性、倡导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
(二)任务段解读
任务段中为考生提供明确的写作主题,暗示了写作的方向。第一个分句“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交代这两则发言的出处,也暗示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应彰显家国情怀,行文中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要表达自己对祖国以及对合作共赢的认同感,由此体现出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感;第二个分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包容合作的道理”,告诉考生上面材料段的语言表达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并且在形象性特点之下寄寓着“包容合作的道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间接告诉考生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写成议论文,对接教材第六单元学习任务“议论要有针对性”。
(三)要求段解读
立意就是考生确立写作的目的,明确写作的方向,从所提供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文以意为主。对考场作文来说,立意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要求段首句为“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角度显示的是考生看待问题的方位和立场,“角度”是作文立意的抓手,角度明确,“意”才能立足,文章才能写好;角度不“选准”,“意”就无法立足。考生写作首先要有角度意识,明确写作的方向,为提炼“意”奠定基础,文章才能做到有思想性、深刻性及创新性。
二、立意参考
在行文中应涉及家国情怀以及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应扣紧“包容合作”,注意写作者的身份是青春的你,是新时代青年。考生要透过材料的表层意义,深刻理解材料的内涵,进而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写作方向,确定立意的角度可以写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可以写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如:
①包容合作才能共赢。②同舟共济,包容合作。③包容共生,合作共赢。④个体要成功离不开与他人合作包容。⑤包容互信谋发展,合作共赢创未来。⑥在包容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
三、评分标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