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9 20: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秋期七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2024.1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20小题,共20分)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3.“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氏的藩屏”。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作用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帮助周王室稳定政局
C.严格等级序列 D.扩大周王室统治范围
4.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精神文明的表现是( )
A.甲骨文的应用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制作精美礼器 D.使用和保存火种
5.“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战车为步战。”上述材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
A.政治变革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
6.如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西汉文帝曾想建一露台,召工匠计之,需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百金是普通十户人家的收入了,我怎么忍心用来建露台呢?”这表明,汉文帝采取的治国政策是( )
A.盐铁官营 B.勤俭治国 C.罢黜百家 D.统一货币
8,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 )
A.盐铁官营,专卖政策 B.“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9.“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段材料概括了丝绸之路开辟的( )
A.影响 B.目的 C.路线 D.原因
10.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1)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
A.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11.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他”是( )
A.扁鹃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下列史事在该书中可查阅到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三国鼎立 C.孝文帝改革 D.贞观之治
13.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信息:秦灭六国、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4.“戏曲进课堂”是在青少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中国传统戏曲都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有一部传统戏曲中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周瑜,这部戏曲应该( )
A.城濮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泗水之战
15.图示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16.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重要方法之一。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内迁少数民族的分布 B.北方人民流亡南迁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
17.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沉水之战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9.该人物生活于北朝时期,他亲自参与耕作,在广泛搜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齐民要术》,书中对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作了详细介绍。该人物是( )
A.祖冲之 B.张仲景 C.华佗 D.贾思勰
20.著名的云冈石窟大佛(第二十窟),它是我国古代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例艺术,创造出的具有新的风格和特色的石雕艺术,云冈石窟位于( )
A.陕西西安 B.山西大同 C.河南洛阳 D.江苏南京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30分)
21.(7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将材料一中①和②补充完整。(4分)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2)材料二中,“决裂阡陌”“教民耕种”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答出三点即可)(3分)
2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居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1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1分)
2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自始皇并天下,至二世而亡,前后仅十五年。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其在政治上之设施,关系可谓极大。
——摘编钱穆《秦汉史》
材料二: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黜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主要的历史贡献。(2分)
(2)据材料二,简述汉初到汉武帝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秦始皇与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共同功绩。(2分)
24.(8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
科学家A______
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微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
书法作品B______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祀梓之利,充仞八方,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
(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2分)
(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2分)
(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4分)
七年级历史调研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20小题,共20分)
1—5ABDAC 6—10ABCAD
11—15BACCB 16—20ADADB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30分)
2.(7分)(1)①:铁器、牛耕的使用及推广;(2分)②:诸侯纷争。(2分)
(2)措施:决裂阡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1分)教民耕战: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1分)
22.(8分)(1)诸族错居,接触交融,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融合而成,意思相近即可)(1分)
(2)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1分)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1分)机构:西域都护。(1分)
(3)汉化措施: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l分)
(4)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分,言之有理即可)
23(1)贡献:统一六国(完成统一);开创大一统局面;推广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分)
(2)变化:从汉初推崇黄老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11分)
原因: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要求;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需要。(2分)
(3)共同点:为建立、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开创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答出符合题意的即可,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
24.(1)祖冲之;兰亭集序。(2分)
(2)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冻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分)
(3)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