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4.孙权劝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 4.孙权劝学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0 19: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语文 4.孙权劝学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B
【知识点】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项应为:蒙/辞以军中多务;C项应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项应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故选B。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答案】D
【知识点】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翻译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当:应当
翻译为:指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不相上下,适宜通婚结亲。当:相当、恰当、适合、正确
B翻译为: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益:好处
翻译为: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善:好
C翻译为:了解历史。往事:指历史
翻译为: 不忍再去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情景。往事:过去的经历或情景
D翻译为: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翻译为: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3.(2023七下·阜新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通过吕蒙劝学、孙权就学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B.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了第一辆车后,再次回到车场,不等身体养好又拼命拉车,后来祥子去有两个太太的夏先生家拉包月,他忍受不了苛待,又辞职回到车场。
C.《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开篇以儿童读物、儿童教育入笔,接着讲述自己儿时得到的一本《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孝道虚伪的批判。
D.《西游记》中在琵琶洞,悟空灭掉了蜘蛛精变成的七个妖女。在盘丝洞,悟空化身蜜蜂飞入山洞,与蝎子精女妖相斗受伤,后在观音和天神昴日星官帮助下,才取得胜利。
【答案】C
【知识点】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A:“吕蒙”和“孙权”互换下。
B:有两个太太的夏先生家,错误。有两个太太的是杨先生家。
C:正确
D:“琵琶洞”和“盘丝洞”互换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课文及名著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掌握课内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4.(2023七下·宁津月考)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B.《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结构严谨,开篇总领全文,先表现闻一多“学者的方面”,后表现闻一多“革命家的方面”,在上下两部分之间,用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随和、更真实、更生活化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文中“治经为博士”的“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答案】D
【知识点】孙权劝学《资治通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填空题
5.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它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答案】(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战国
(2)易;书;礼
【知识点】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起战国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
(2) 经,指《周易》(也称《易》)、《诗经》(也称《诗》)、《尚书》(也称《书》)、《礼记》(也称《礼》)、《春秋》等书籍。
故答案为:(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战国
(2)周易、尚书、礼记(或者:易、书、礼)
【点评】(1)(2)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三、默写
6.(2023七下·定远月考) 默写。
(1)写出出自本课《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   、   。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
(3)孙权指出的学习方法是:“   ,   。”
(4)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
(5)《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     。
【答案】(1)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木兰诗;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写出来自《孙权劝学》古文中出现的成语。出自该篇文章的成语有: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士别三日、开卷有益等。
(2)孙权劝学的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孙权指出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注意易错字:卿、涂、涉、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成语积累。我国的许多成语来自古诗文。该类问题的学习上应以识记为主,理解词义,注意书写准确。
(2)(3)(4)(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应当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写出相关语句,注意书写的准确性。
四、语言表达
7.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知识点】创新题型;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①翻译为: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邪:表示疑问的语气
②翻译为: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③翻译为: 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故答案为: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语气。语气包括表陈述、表感叹和表判断等, 结合句子翻译分析语气即可。
五、名著导读
8.(2023八上·凤凰月考)名著阅读。
请你简述祥子最后一次买车和卖车的经过。(不少于50字)
【答案】第三次祥子用和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但是因为虎妞平时贪吃不运动,生孩子时因为难产死了,祥子又把车卖了,安葬了虎妞。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作答。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第三次祥子用和虎妞结婚的钱买了车,但是因为虎妞平时贪吃不运动,生孩子时因为难产死了,祥子又把车卖了,安葬了虎妞。
【点评】名著阅读是中考常见题型。对于规定名著,一定要认真诵读,对于其中的出现的人物和主要情节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方可完成此类题目。
六、语段阅读
小帆作为本次讨论会的主持人,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阅读并帮他完善。
诗歌如同一杯清香的茶,滋润了我们的生活;诗歌如同一缕轻柔的风,抚慰了我们的心灵;____。诗歌____可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学艺术的熏陶,一些富有哲理的诗歌____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开阔我们的胸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指点这些富有哲理的诗歌名句,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9.请你在横线上补写一句,使之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
10.请你在括号内补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11.最后一句有一处表述不得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9.诗歌如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们的道路
10.不仅;还
11.将“指点”改成“研读”。
【知识点】递进关系;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句子,注意要联系横线处上下文,揣摩横线处句子语境,合理组织语言,同时注意是否存在格式等隐形要求。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用法。注意掌握关联词语的类型及用法。关联词语大致可分为:并列、递进、转折、承接、因果、条件、选择和假设等八种。初读句子,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关联词语,填入句子。在读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正确。
(3)本题考查语言得体。掌握词语含义及用法。通读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境分析词语使用是否恰当得体,若不恰当,修改恰当即可。
9.补写注意例句格式,可以是诗歌如同一滴清澈的水,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故答案为: 诗歌如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们的道路。
10.补充关联词注意前后文,这里是写诗歌给人没得享受外还可以启迪智慧,开阔胸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用表示递进的关联词不仅......还。
故答案为: 不仅;还。
11.指点:指示给人看;引导。在旁边挑剔毛病。意味着给予他人宝贵的指导、建议或教诲,有助于他们增长知识和改进行为。
研读:指钻研阅 ,可以把指点可以改为研读。
故答案为:将“指点”改成“研读”。
七、综合性学习
(2023六上·绥棱期中)综合题
12.学校开展“爱国教育”主题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补充两个恰当的环节。
环节一:开展“我爱中华”演唱比赛
环节二:
环节三:
13.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个含“花”字的成语。
14.《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
请你写出下联:   。
【答案】12.(1)开展“我爱中华”古诗文朗诵大赛;(2)开展“我爱中华”读书报告会。
13.示例:笔下生花、闭月羞花。
14.示例:咏诗词弘扬文化
【知识点】活动设计;文化特色;诗歌对联;主题活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平时要养成分类积累成语的习惯。
(3)本题考查对联拟写。注意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内容相关。
12.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选择两个以“爱国或爱家”为内容来拟写名称即可。
故答案为:(1)开展“我爱中华”古诗文朗诵大赛;(2)开展“我爱中华”读书报告会。
13.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个含“花”字的成语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笔下生花、闭月羞花。
14.根据材料可知,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出自于“《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根据“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歌咏诗词,弘扬文化”可提炼动宾结构“咏诗词”对“变形式”,动宾结构“弘扬文化”对“演绎经典”;
故下联为:咏诗词弘扬文化。
故答案为:示例:咏诗词弘扬文化。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 但:   
②孰若孤 若:   
③及鲁肃过寻阳 过:   
④肃遂拜蒙母 遂 :   
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认为,以为)
B.卿今者才略(语气词,用于时间词后)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D.结友而别(连词,于是)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平!
18.孙权的善劝是吕蒙学习的开始。文中是怎样表现孙权的“善”的
【答案】15.只,只是;比得上;经过;于是
16.D
17.①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②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18.开门见山,首先以言简意赅的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其次,当吕蒙以军务多推辞时,又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循循善诱,打消吕蒙的畏难情绪;最后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学习的作用,表现出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权的“善”即可。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5.①翻译为: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仅。
②翻译为: 谁能比得上我呢。若:比得上
③翻译为: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过:经过
④翻译为: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 遂:于是
故答案为:只,只是;比得上;经过;于是
16.D翻译为: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而:表承接,然后,方才
故答案为:D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卿、当、涂、掌事、士、三、即、更、刮目、待、大兄、见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掌事:掌管政事。士:积学修德之人。三:几天,这里指“几”。 即:就。更:另外,重新。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见事:知晓事情。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故答案为:①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②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18.孙权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于是吕蒙“乃始就学”。
故答案为:开门见山,首先以言简意赅的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其次,当吕蒙以军务多推辞时,又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循循善诱,打消吕蒙的畏难情绪;最后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学习的作用,表现出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023七下·深圳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
金溪①民方仲永,世隶②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③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④,其文理⑤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⑥,或⑦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⑧仲永环谒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⑩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选自《王文公文集》)
注:①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②隶:属于。③收:取,团结。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的事物让他做诗他就能立刻完成,⑤文理:文采和道理。⑥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稍稍:渐渐地。宾客:把……当作宾客。⑦或:有人。⑧扳:通“攀”,牵,引。⑨环谒:四处拜访,⑩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意思是连普通人都不如)。
19.解释加点字含义。
①及鲁肃过浔阳
②卿今者才略
③即书诗四句
④余闻之也久
2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B.关于乙文中的划线句子,正确的断句方法为: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C.甲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D.从乙文最后一句“泯然众人矣”,可以看出方仲永最后才华横溢,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22.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引人深思,请分别结合甲乙两文和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
【答案】19.到,等到;才干和谋略;写;听说
20.①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②让(他)写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21.D
22.示例:甲文中吕蒙后天认真学习,才略进步惊人;乙文中方仲永天赋聪明过人,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可见不论先天禀赋如何,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现在学习,不管我们天赋再好,如果我们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复习不及时,再聪明也很难得到好成绩。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伤仲永;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言词语的理解。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堂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一熟悉各则材料内容,二根据选项逐一比对材料,选出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代理启示。是开放性试题。读懂给到的内容,理解人物情况,结合自身经历,态度积极向上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乙】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的事物让他做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9.本题考查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 句意: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的时候;
② 句意:您现在的才干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③ 句意: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书: 名词用作动词,写;
④ 句意: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闻:听说。
20.① 重点词语: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务,事务;孰,谁,哪个;若,比得上;孤,古时王候的自称。句意: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② 重点词语:令让,使;作,写作;称,相当、相称;前时这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句意: 让(他)写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21.D.有误。根据“泯然众人矣”的句意:“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可知,仲永才华失尽,与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了,他并未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故答案为:D。
22.作答此题注意题干要求: 结合甲乙两文和自身学习经历谈启发。
示例:甲文中吕蒙后天才开始努力学习,却才略过人,让人刮目相看;而仲永自幼聪明过人,天赋极高,却因不认真学习,最后和普通人一样。可见,不管先天聪明与否,只要后天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作为我们学生,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心学习,定会学有所成;否则,三天逮鱼,两天晒网,心浮气燥,最终一事无成。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
舢舨
王华琪
①舢舨就是一种小船。
②舢舨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隔舱是不盖板的,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是舢叛主人睡觉之处,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甚是简陋。
③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舨,折好舢舨,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舨的尾部,把舢舨放入水缸里,让圆珠笔芯浮在水面,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舨”的游戏。
④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舨,锯、凿、锥都用上,怕爸妈批评,偷偷地做,我做帮手,耗时好几个月,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舨,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 可惜,那只雕刻精美的小舢舨不知后来丢哪儿了。
⑤多年之后的一个早晨,我回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 天阴阴的,飘着细雨,渔港特别的冷清。 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缆绳在海面悠悠晃晃。 我就在这个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无限畅想的渔港漫无目的地走着,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连缀成珠。
⑥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舨,一只是旧舢舨,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像一只耷拉着毛的老母鸡;另一只是新舢舨,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像一只顶着红冠的大公鸡。
⑦旧舢舨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贝壳;上部是深蓝色,油漆已经斑驳。舢舨的主人是个老渔民,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花白的头发因为淋过细雨,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黝黑的脸庞留着暗红色的斑点,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舨破了,弟弟帮着修,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接着拌好桐油灰加入麻筋,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
⑧这时,新舢舨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嘟哝着,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舨很少了,很多是用钢筋做骨架铁皮包边焊接的铁舢舨,摇舢舨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舨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 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眼神依旧浑浊,但透着坚定。
⑨旧舢舨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 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⑩时过境迁,渔民大都上岸了,舢舨尤其是木质舢舨也就越来越少了。 我想,以后的孩子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来欣赏舢舨了。有些记忆或许只能永远成为记忆……
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舨,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年老了守着小籼艇,轻拍海涛,静听风啸,这就是渔民的一生,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 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但那是伦理意义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舳舶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 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破旧的舢舨,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每每回望,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选自《台州日报》,有删改)
【事·阅读散文要梳理文章所写的事件】
23.下面是小杭梳理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24.这篇文章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是把情感隐含在叙事描写中。 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似乎眠歌里还有吱呀吱呀的摇橹声。
25.请仔细阅读第⑥段,说说作者描写新旧两只舢舨有什么作用。
26.假如学校文学社要编一本散文集,把本文收录其中,你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还是“民间文化”栏目 为什么
【答案】23.折纸舳飯 ;修旧舳飯
【情·阅读散文要体会事件背后的情感】
24.这句话以旧船橹“做着拍打海涛的梦”,含蓄地传达出老渔民对大海的深情,以及对原有自然朴素的渔民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渔家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思虑。本句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情感自然隐含其中。
【赏·阅读散文要赏析作者行文的匠心】
25.这 一段描写新旧两只仙板,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出下文对老渔民与新舳皈主人的叙写,让读者清楚了解渔港的变迁,表达出作者由这种变迁所引发的怅惘之情。
【悟·阅读散文要明其主旨,有所感悟】
26.示例一:我觉得应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 由文中可知,作者是渔民的后代,十七岁便离开渔港在外闯荡,年岁越长,越对故乡的人、事、物眷恋有加。作者重归故里,发现渔港冷清、渔船寂寥,回望往昔,为之慨然。于是作者翻捡出自己难以磨灭的故乡印记,围绕着舳舶叙写了童年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乡人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故土深情。所以放进“赤子乡情”栏目比较合适。示例二:我觉得应该放进“民间文化”栏目。文章围绕舳航向我们展示了渔港风物和渔家生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渔民精神和渔家文化。这里有既谦卑又自信的渔民,更有耕海牧渔、搏风击浪的拼搏精神,也有退守小 ,静听风啸的淡然心态,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渔村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以放进“民间文化”栏目比较合适。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十、写作题
27.(教材写作实践三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月"营造意境,倾吐心声。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表达思乡之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月寄托对亲友的思念,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明月为知己,凸显自己的高洁情操……
学校文学社准备组织一场"明月多情"诗文交流会,请你以"月"为创作对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参加此次活动。
写作提示:
⑴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月亮的特点。
⑵可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写月亮所唤起的回忆,使月亮富有情思,借此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情感。如借月亮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⑶写完后认真读一遍,对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连贯等细节仔细检查,修改润色,做到文从字顺。
(1)列提纲:   
(2)习作展示:
【答案】(1)
(2)范文: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视障人士过马路时不小心稍稍偏离了方向,而绿灯时间已过,有汽车鸣笛催促。此时,一位背着书包的小朋友赶忙上前给司机打手势,说道:“等等,别着急!”说完他就上前,紧握着那位视障人士的手,引导他慢慢回到正确的方向,走过了马路。看着那两只紧握着的手,我心潮腾涌,就像一颗小石子落入湖泊,直达心灵深处,掀起波澜。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包容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篇作文考查片段作文的写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后来又有许多的文人诗篇中描写、歌颂月亮,人们给月亮寄予了相思、团圆等的意象特征,现今,有关月亮的传说、诗文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或可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月亮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或是感受,用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来写这篇作文,写出自己的新感受。
范文: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视障人士过马路时不小心稍稍偏离了方向,而绿灯时间已过,有汽车鸣笛催促。此时,一位背着书包的小朋友赶忙上前给司机打手势,说道:“等等,别着急!”说完他就上前,紧握着那位视障人士的手,引导他慢慢回到正确的方向,走过了马路。看着那两只紧握着的手,我心潮腾涌,就像一颗小石子落入湖泊,直达心灵深处,掀起波澜。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包容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点评】考查片段作文的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21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8.0(6.6%)
主观题(占比) 113.0(93.4%)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4(14.8%)
主观题(占比) 10(37.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现代文阅读 1(3.7%) 20.0(16.5%)
填空题 1(3.7%) 8.0(6.6%)
默写 1(3.7%) 10.0(8.3%)
综合性学习 1(3.7%) 11.0(9.1%)
名著导读 1(3.7%) 5.0(4.1%)
写作题 1(3.7%) 6.0(5.0%)
语言表达 1(3.7%) 5.0(4.1%)
文言文阅读 2(7.4%) 33.0(27.3%)
语段阅读 1(3.7%) 15.0(12.4%)
单选题 4(14.8%) 8.0(6.6%)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33.3%)
2 容易 (7.4%)
3 困难 (11.1%)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木兰诗 10.0(8.3%) 6
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0(1.7%) 4
3 材料作文 6.0(5.0%) 27
4 作家作品 2.0(1.7%) 4
5 创新题型 5.0(4.1%) 7
6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64.0(52.9%) 1,2,3,4,5,6,7,15,16,17,18,19,20,21,22
7 理解性默写 10.0(8.3%) 6
8 主题活动 11.0(9.1%) 12,13,14
9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20.0(16.5%) 23,24,25,26
10 递进关系 15.0(12.4%) 9,10,11
11 作品的基本内容 7.0(5.8%) 4,8
12 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20.0(16.5%) 23,24,25,26
13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20.0(16.5%) 23,24,25,26
14 伤仲永 17.0(14.0%) 19,20,21,22
15 《西游记》 2.0(1.7%) 3
16 《朝花夕拾》 2.0(1.7%) 3
17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33.0(27.3%) 15,16,17,18,19,20,21,22
18 《骆驼祥子》 2.0(1.7%) 3
19 文言文断句 2.0(1.7%) 1
20 活动设计 11.0(9.1%) 12,13,14
21 回忆鲁迅先生 2.0(1.7%) 4
22 语言得体 15.0(12.4%) 9,10,11
23 记叙性散文 20.0(16.5%) 23,24,25,26
24 文化特色 11.0(9.1%) 12,13,14
25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17.0(14.0%) 19,20,21,22
26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15.0(12.4%) 9,10,11
27 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20.0(16.5%) 23,24,25,26
28 常用文言虚词 16.0(13.2%) 15,16,17,18
29 文言文翻译 33.0(27.3%) 15,16,17,18,19,20,21,22
30 常用文言实词 35.0(28.9%) 2,15,16,17,18,19,20,21,22
31 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20.0(16.5%) 23,24,25,26
32 诗歌对联 11.0(9.1%) 12,13,1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