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语文 5.黄河颂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答案】B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
【解析】【分析】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主语是“你”“是”是谓语,“中华民族的”是定语,“摇篮”是宾语,根据主谓之间、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断句的原则,可以看出这句话的停顿应为“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划分朗读停顿。在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答案】D
【知识点】比喻;对偶
【解析】【分析】A拟人,比喻。B对偶。C比喻。D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黄河颂》,使我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删去“通过”或“使”)
B.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诗词。(将“有利于”和“更多人”互换位置)
C.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删去“没有”)
D.经冼星海谱曲后,《黄河大合唱》响彻中华大地,焕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将“焕发”改为“激发”)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B这句话语序不当,应将“研究”和“了解”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4.(2023七上·东阳期中)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赞歌 昆仑 掀起 韵律
B.倾泄 浩荡 谱曲 发源
C.坚强 惊涛 响彻 中原
D.滋长 劈开 榜样 豪迈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ACD正确。
B. 倾泄 -----倾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二、填空题
5.《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抗日根据地 , 作词 谱曲,该歌词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 。
【答案】延安;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和歌词的主旨理解。学生要识记作家作品。更要理解歌词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延安;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点评】做此类题没有什么好的技巧,主要还是要求学生进行强化记忆。同时对于歌词主旨的理解要记牢。
6.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站在高山之diān(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 )转, 结成九曲( )连环。
【答案】巅;péng pài;wǎn;qū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澎湃”读作“ péng pài ”;“宛转”读作“ wǎn ”;“九曲连环曲”的“曲”读作“ qū ”。
故答案为:巅;péng pài;wǎn;qū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三、语言表达
7.(2023七上·临平月考)“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答案】任长霞 ;她是中原大地又一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贫,她柔肠百转。尺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明白”黄河精神“的内涵,即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然后还需要找出新时期这样的人物;如孔繁森、任长霞等。最后进行评论和阐述。
故答案为:任长霞 ;她是中原大地又一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贫,她柔肠百转。尺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点评】本题有两大难点,一是要正确理解”黄河精神“,二是要找出新时期拥有黄河精神的人物。因此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平时要多看新闻和报纸,注重积累。
四、名著导读
8.(2023七下·自贡期末)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请依照示例,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对《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进行多角度评价。
示例:祥子刚进城时终日辛苦拉车并节衣缩食攒钱买车,可见祥子是一个有志向的好青年;他逃离曹宅没拿曹家一草一木,可见他正直、有良知;为了钱而出卖元明,可见他开始出卖灵魂,成为了行尸走肉。
【答案】示例:尼摩船长设计建造了神奇而强大的诺第留斯号,可见其知识渊博,智慧超群;他勇救采珠人、勇斗章鱼、用海底沉船金银支援被压迫者斗争,可见他正义善良,英勇无畏;但他又囚禁教授三人,对人类失望并固执地向战舰复仇,可见他冷酷、非理性的一面。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尼摩船长形象的理解。阅读名著可知,尼摩船长有如下特质: (1) 善良勇敢。海上的海员.因伤死去,他伤心流泪,还把这位海员葬在珊瑚公墓,不让鲨鱼侵扰;他不允许尼德●兰捕杀温顺的长须鲸;带领人们与困住潜艇的章鱼殊死搏斗,当尼德●兰被章鱼触角掀翻时,他勇敢冲上前,用斧子击中章鱼,救下了他;在印度洋,尼摩船长杀死大鲨鱼,救出采珠人,并送给他一小袋珍珠。(2)反抗压迫,蔑视强权,支持正义,同情弱者。从沉船中打捞巨额财宝,送给那些贫穷的和受压迫的人们;阻止凶残的大头鲸攻击温顺的长须鲸;撞沉犯下累累罪行的敌舰;在印度洋,尼摩船长救出采珠人,并送给他一-小袋珍珠。(3) 沉着冷静,镇定自若。“鹦鹉螺号”搁浅,在南极撞上冰山,在南美洲海域被章鱼围困,几次遇险,他都能沉着应对。(4)冷酷无情。虽然救了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但是不允许他们离开;不顾阿龙纳斯的劝说,把敌舰撞沉,让全舰的人沉人海底。(5) 知识渊博,爱好探险,善于思考。建造“鹦鹉螺号“潜艇,所需能源和用品都从海洋里提取;根据鱼的种类,推测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通道;进行测量大洋深度等科学活动。按照示例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尼摩船长设计建造了神奇而强大的诺第留斯号,可见其知识渊博,智慧超群;他勇救采珠人、勇斗章鱼、用海底沉船金银支援被压迫者斗争,可见他正义善良,英勇无畏;但他又囚禁教授三人,对人类失望并固执地向战舰复仇,可见他冷酷、非理性的一面。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五、语段阅读
(2023七下·淮南月考)阅读《黄河颂》(光未然)选段,回答问题。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9.选文中诗人从“ 了中华民族→ 了中华民族→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10.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选文中三次“啊!黄河!”的表达效果,再从结构上分析三次“啊!黄河!”的作用。
11.你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又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12.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效果?
1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9.哺育(养育);保卫
10.修辞角度:三次呼告形成(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答对反复或呼告即可得分)直接抒情,充满激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挚爱之情。
结构上:三次呼告将选文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11.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作“屏障”,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通过两个比喻热情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和伟大精神。
12.作者使用第二人称“你”,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能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
13.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知识点】黄河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人称;反复;呼告;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注意修辞手法运用,先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注意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3)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注意先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4)本题考查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生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在文中找到情感句和情感词,联系诗人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9.《黄河颂》从黄河哺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
故答案为:哺育(养育)、保卫
10.连续三次“啊!黄河!”,形成反复,直接抒发对黄河的情感。依次从黄河哺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回环往复,有音韵美。
故答案为:修辞角度:三次呼告形成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接抒情,充满激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挚爱之情。
结构上:三次呼告将选文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11.作者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摇篮”,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写出了黄河形象。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具体化了黄河的作用。写了黄河的作用,表达对黄河的赞美和敬爱。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比作“摇篮”,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作“屏障”,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通过两个比喻热情歌颂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和伟大精神。
12.称黄河为“你”,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就像面对好友般,情感直接强烈,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对黄河的强烈情感。
故答案为:作者使用第二人称“你”,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能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
13.《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故答案为: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综合性学习
14.学习了《黄河颂》一文后,七年级某班开展了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黄河不仅有古老的文明,还孕育了中华文化,许多成语、俗语、歌曲、古诗词等都与黄河有关,请各举一例。
(2)同学们在参观黄河博物馆时,对其徽标产生了兴趣,请你解说下面黄河博物馆徽标的构图寓意。
【答案】(1)(示例)成语:中流砥柱,河清海晏;俗语:①不到黄河心不死/②跳进黄河洗不清;歌曲:《黄河大合唱》;古诗词: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构成徽标的正方形内,有一个“几”字形拱门图案,代表黄河的流向形态;中间由“黄河”二字拼音的首字母“H”和青铜器的回龙纹组合而成,象征中华文明之源,代表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徽标的下方是“黄河博物馆”的汉字和英文。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图表信息;主题活动
【解析】【分析】(1) 所写的成语、俗语、歌曲、古诗词等与黄河有关即可。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
(2)①方型设计源自“天圆地方”的传说寓意中华大地,几字型线条就像黄河的走向,像征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穿流不息;②几字型中间的纹饰就像黄河的泾河、渭河、汾河、渭河几条支流最终汇流于黄河,也像征着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着华夏文明;③封闭的凸字型和中间的纹饰又组成了一个古碑,也暗示了标志使用者的性质——博物馆。
故答案为:(1) (示例)成语:中流砥柱,河清海晏;俗语:①不到黄河心不死/②跳进黄河洗不清;歌曲:《黄河大合唱》;古诗词: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 构成徽标的正方形内,有一个“几”字形拱门图案,代表黄河的流向形态;中间由“黄河”二字拼音的首字母“H”和青铜器的回龙纹组合而成,象征中华文明之源,代表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徽标的下方是“黄河博物馆”的汉字和英文。
【点评】(1)此题考查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与储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平时学习时要积累各种知识,这样答题就非常容易了。
(2)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 但:
②孰若孤 若:
③及鲁肃过寻阳 过:
④肃遂拜蒙母 遂 :
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认为,以为)
B.卿今者才略(语气词,用于时间词后)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D.结友而别(连词,于是)
1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平!
18.孙权的善劝是吕蒙学习的开始。文中是怎样表现孙权的“善”的
【答案】15.只,只是;比得上;经过;于是
16.D
17.①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②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18.开门见山,首先以言简意赅的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其次,当吕蒙以军务多推辞时,又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循循善诱,打消吕蒙的畏难情绪;最后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学习的作用,表现出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权的“善”即可。
【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5.①翻译为: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仅。
②翻译为: 谁能比得上我呢。若:比得上
③翻译为: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过:经过
④翻译为: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 遂:于是
故答案为:只,只是;比得上;经过;于是
16.D翻译为: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而:表承接,然后,方才
故答案为:D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卿、当、涂、掌事、士、三、即、更、刮目、待、大兄、见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掌事:掌管政事。士:积学修德之人。三:几天,这里指“几”。 即:就。更:另外,重新。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见事:知晓事情。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故答案为:①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②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18.孙权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于是吕蒙“乃始就学”。
故答案为:开门见山,首先以言简意赅的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其次,当吕蒙以军务多推辞时,又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循循善诱,打消吕蒙的畏难情绪;最后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读书经验强调学习的作用,表现出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八、诗歌鉴赏
阅读《长江之歌》,回答问题。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
(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19.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0.从歌词中你读出了长江的哪些特点?仿照示例写出一点。
示例:从“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中,我读出了长江用博大的胸怀,哺育着中华儿女!
21.歌词中用“你”称呼长江,合适吗?为什么?
22.作者在歌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9.“臂膀”指长江支流。
20.示例:从“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中,我读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壮丽。
21.合适。用第二人称“你”更便于情感交流,有利于抒发感情。
22.抒发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及赞美之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人称;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叙述角度问题。叙述角度即用第几人称叙述,作者根据审美和预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如第一人称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便于抒发情感,便于作心里描写。第三人称:以旁观普身份讲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但显得不亲近。 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 ;若对象为物 ,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4)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文中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
19.长江很长,她两边伸出很多支流,这些支流就像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据此分析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臂膀”指长江支流。
20.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口发源,一路上汇聚各种支流浩浩荡荡,毫不畏惧地汇入东海的流程。据此分析可以看出从“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中,我读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壮丽。
故答案为: 示例:从“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中,我读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壮丽。
21.这首歌词表达对长江的热爱、依恋、赞美和歌颂。“你”是第二人称 ,使用第二人称直面对象,真切自然,便于直接对话,便于抒情。
故答案为: 合适。用第二人称“你”更便于情感交流,有利于抒发感情。
22.根据通过对长江的描写,表现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壮丽等, 抒发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及赞美之情。 抒情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直接抒发对长江的依恋歌颂赞美。
故答案为: 抒发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及赞美之情。
九、现代文阅读
23.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侯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友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2)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3)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4)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 为什么 请分别说明。
【答案】(1)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2)C
(3)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4)黄河孕育户扣华民族的占代文化,是占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5)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占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表述更严密。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黄河颂;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第①段说明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2)选C(3)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的理解: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4)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户扣华民族的占代文化,是占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占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表述更严密。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十、写作题
24.【写法借鉴】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片段仿写】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100字左右)
【答案】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意连贯、句式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或是强调句式的统一,或是要求修辞的一致,或是讲究语意的连贯,而更多的则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这道试题侧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抓住”长江“这个描写对象,注意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写出对长江的赞颂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