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高一元月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B 由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其余三项表述有误。
2.D 由材料可知,战国之前臣下对君主的称呼多样化;战国以后,臣下对君主的称呼等级更加的分明,反映了等级观念的强化。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A项不正确;材料与宗法制、贵族政治没有关联,B、C项两项不正确。
3.A 由材料中的“周朝的典籍”“皇家学术机构”“周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学者加强对周礼的学习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
4.C 由材料可知,唐中后期人口流亡、土地兼并、户籍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受到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行两税法。A项主要是汉朝的举措;B项是唐前期的纳庸代役;D项是宋朝时期出现的新变化。
5.C 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当时主要的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港的繁荣期主要是12-14世纪。
6.B 由材料可知,忽必烈当政时期采取了一些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反映了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国策发生有所调整,加快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其余三项材料未体现。
7.D 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民众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商业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太湖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其余三项材料未体现。
8.A 由材料可知,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国际知识,有助于适应反侵略斗争的需要。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符。
9.C 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认为洋布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易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可达到“求富”的目的。A、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洋务运动之初,创办的军事工业已经是用机器生产,排除B项。
10.D 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工商业,这些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即壮大了民主革命的力量。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
11.A 由材料可知,20世纪前期,《学生杂志》由介绍以工艺技术知识为主,转向探讨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对科学精神的深入探讨也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
12.B 由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掀起了西北考察热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些活动体现了时人的忧患意识。其余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13.A 由材料可知,1948年底,中共中央将培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任务之一。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进入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通过大量培养与提拔新干部等,准备工作重心转移所需要的干部。
14.B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建设热情高涨。
15.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交汇点。其余三项与材料不符。
16.
(1)新变化:出现道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设置各类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南方的地方行政单位增多。(1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变化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疆域的扩展;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1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指导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2分,答到“加强中央集权”即可)
影响:有利: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限性:制度过于僵化,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冗官冗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且符合史实可均同等给分。但必须分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答一点即可得2分,总分4分。)
17.
(1)表现:国家荒政体制的实行;民间救灾的能力和影响进一步扩大;西方对华赈灾活动逐渐兴起与发展。(1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晚清国力的衰退;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先进人士的积极参与;近代以来与西方联系的不断加强。(1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强调政府的主体责任;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贫困思想为当今中国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18.
(1)特点:受到社会和先进人士的重视;体育教育宗旨不断调整(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1点2分,共6分)
(2)时代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经济建设的开展;五四宪法的颁布;国际局势的紧张。(1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提升民众的身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1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示例:
观点: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2分)
论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战国时期,秦孝公和商鞅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法,采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等措施,使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巨大成就。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总之,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富强的重要手段,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
(观点2分;论述部分8分,要求至少涉及2则改革史实,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材料中的;总结,2分,单纯复述观点不得分。)
其他主题亦可,如“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改革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等。
附评分细则: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2023-2024学年高一元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2024.1
本试题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考古学界在河南洛阳发现二里头
遗址,包括宫殿遗址、作坊遗址等。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表明文献中有关夏
文化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且不少是可信的。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须由考古发现来印证
B.历史研究注重史料的多源互证
C.多方史料互证还原了历史事实
D.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
2.商周到春秋时期,臣下不但可以对君称“汝”,还能称君为“尔”“乃”等。但战国以后,臣
下对国君的称呼发展为君、王或君王,并且不敢直斥其身份,更多的使用敬称。这一变
化反映出
A.集权体制最终确立
B.宗法制度得以巩固
C.贵族政治持续发展
D.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统治时期,学者的职能被限制在周朝的典籍上。到西汉末期,有超
过三万名学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它成为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东汉时期,周代遗
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成为帝国大厦的皇冠。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官学教育的不断成熟
C.官吏选拔制度的调整
D.文化政策的兼收并蓄
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4.唐朝中后期,针对“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和
“人户凋耗,版图空虚”的现象,唐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B.允许男子纳绢或布代役
C.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D.不干预土地的买卖典当
5.据时人记载,泉州“蕃货、远物、珍宝、奇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所有印度船舶运载的
香料及其他贵重货物咸集此港”。同一时期的广州比威尼斯大三倍,“整个意大利都没
有这一个城的船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下表是忽必烈不同时期颁布的诏令。这些诏令的颁布
时间
内
容
1262年
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成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1263年
“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
“中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274年
“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1280年
“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A.奠定了元朝统一的坚实基础
B.体现了立国之本的适时调整
C.推动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D.适应了游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7.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大概以橘、柚等果品为生,多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以蚕桑为务,
地多植桑,生女未及笄,教以育蚕。…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人生十七八,即挟赀出
商”。由此可知,当时的太湖地区
A.自由雇佣劳动模式的推广
B.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C.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生产生活与市场紧密关联
8.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为数不多的几个条文涉及三个主题:国
际贸易中的“禁例”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以及战争的发动与决定权。林则徐
的国际法翻译活动
A.适应了反侵略斗争的需要
B.树立了晚清政府的国际视野
C.开启了法律近代化的进程
D.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9.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曾指出,“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于中
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因此主张“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则“我
利日兴,则彼利自薄”。据此可知,洋务派
A.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