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四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答题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中因境内早圳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及为
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戟
C.神话传说
D.口述材料
2、右图是河姆波居民房屋复原图,以下哪一条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最主要
的原因?()
A.北方气候寒冷干燥
B.南方气候寒冷干燥
C.南方气候潮湿、炎热
D.北方气候潮湿、炎热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
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4.西周时期,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
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用鼎数量象征权力大小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面
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5.“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D.刺史制度
6.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
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7.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
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初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7020·2809985
()
A.周王室地位衰微
B,中央集权加强
C.儒学居主导地位
D、社会和平稳定
8.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
变化,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东周实力
C.缓和社会矛盾
D.以求富闭强兵
9.《商君书·赏刑》载,秦闲“富费之门必出于兵”,以至干染团人听到战争“相极也,
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
A
废除井田制
B.尊王摧夷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0.对努力从事耕织的人,给予免除徭役的奖励,招募无地的农民到张国垦荒,并给予优
厚的待過。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1.右图为某同学梳理的“百家争鸣”的课堂笔记,其中①是()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A老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法家
以法治国
12.
《容斋随笔》曾谈到,与山东六国用人专用宗族不同,秦国任用的商鞅为卫国人,张
仪、范雎是魏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以上材料反映出秦国()
A人心思定
B.广纳贤才
C.骁勇善战
D.墨守成规
13.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右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
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
这表明秦朝()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14.下图中秦朝实行的两项措施()
泰齐楚燕韩赵魏
初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