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第1课《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第一课 背影
一、预习导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事( ) 簌簌( ) 狼藉( ) 琐碎( ) 拭擦(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嘱托 料理 勾留 情郁于中 B棉袍 橘子 荼房 再三嘱咐
C 攀着 熟识 搀扶 满院狼藉 D脚夫 踌躇 栅栏 光景惨淡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背影》写于1927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散文
B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C朱自清的散文以文笔洗练,语言秀丽著称
D朱自清的诗文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散文全集》里。
4、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背影”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读完文章后,你认为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选出文章中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说理由?
5、说说你读完文章之后,有什么疑问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首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①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②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③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④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有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词填空:①“慢慢( )身下去” ②“两脚再向上( )”
A.探 B.俯 C.缩 D.蹲
2.给上面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刻画人物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4.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什么?
6.文中能体现“我”对父亲关心的两个句子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怎样理解父亲“心里很轻松似的”?
8.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有人。’”这个动作和语言,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文末“我的眼泪又来了”中“又”字用得好,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明理由。3分
(1)从内容方面看:
(2)从结构方面看:
(二)读本阅读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自尊虫及我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桓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也不肯再加钱换房子……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最后庙里的菩萨也被抬出来,一路接受人们的膜拜。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荚的启迪者吧!
④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上课时脚踩在脚炉上。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予取暖。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后来父亲居然从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但后来皮球瘪了下去,必须到和桥镇上才能打气,我天天盼着父亲上和桥去。一天,父亲突然上和桥去了,但他忘了带皮球,我发觉后拿着瘪皮球追上去,一直追到楝树港,追过了渡船,向南遥望,完全不见父亲的背影,到和桥有十里路,我不敢再追了,哭着回家。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我考了总分七十几分,属第二等。我在学校里虽是绝对拔尖的,但到全县范围一比,还远不如人家。要上高小,必须到和桥去念县立鹅山小学。和桥是宜兴的一个大镇,鹅山小学就在镇头,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主完全小学,设备齐全,教师阵容强,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因此要上鹅山高小不容易,须通过入学的竞争考试,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高兴极了,主要是可以给父亲和母亲一个天大的喜讯了。我拿着级任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 ”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惟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既节省了旅费,又兼做宿店和饭店。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们见了嘲笑。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朱毖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来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
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1)庆贺我考取了颇有名声的无锡师范,父亲在临离无锡回家时,给我买了瓶汽水喝。我以为汽水必定是甜甜的凉水,但喝到口,麻辣麻辣的,太难喝了。店伙计笑了:“以后住下来变了城里人,便爱喝了!”然而我至今不爱喝汽水。
(12)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 不幸乎 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醒来,枕边一边湿。
阅读指导
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作者采用倒叙手法,以梦境形式的回忆写文章。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父亲供我送我上学为主要内容,所选事例真实、典型,详略有致,能形象地表现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特别是船来船去的描写是本文重点,阅读时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品味。
阅读练习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2.“他平时节省到极点”,文中哪处体现了这句话 为什么父亲又对“加点钱换个好房间”,动心了呢
3.作者写父亲糊万花筒和买皮球有何用意
4.为什么“后来我读到《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格外分明,永难磨灭了”
5.文中四次写到了姑爹的小小渔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迁移运用
1、请在横线上填写两句话,要求所写的句子前后内容、句式一致。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这登山者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2、《背影》中作者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在描写中饱含着对父亲真挚的爱。请你一也描写一段你最熟悉的人的背影,来抒发你的感情。150字左右
第一课 背影
一、预习导练
1、略
2、B
3、A
4、(1)“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背影来表现父亲对自己深沉、伟大的爱。 (2)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忘我、不辞劳苦、不善表达爱子之情的父亲。 (3)答案要有理有据。如父亲的啰唆让我感触最深,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才会反复交代,生怕有什么没说道。啰唆正是父爱的具体表现,这一点让我十分感动。
5、略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1.A C
2.望父买橘或买橘送别
3.语言 动作 心理 肖像
4.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表达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5.看到父亲艰难的行为,“我”被感动了,看到眼前的背影,想到父亲“赋闲”还要承担一家人的生活,“我”感到伤心。
6.A.我本来要去的 B.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7.因为父亲觉得尽到了父亲关怀照拂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8. ①思念儿子,难舍难分;②不放心,怕车内东西丢失。
9.(1)①体贴、心疼、感激父亲,是第二次流泪;②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意 (2)照应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读本阅读
1.此题应从主题的把握来理解:以梦境形式更易于抒发情感,组织情节,更好地表达主题。
2.此题应从分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文中写借姑爹的小渔船,带我在船上吃住,来体现“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而当父亲看到我被臭虫叮咬时,心疼极了,所以“对加点钱换个好房间”动了心。
3.此题仍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这两样东西曾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4.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5.此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其含义,二是对主题表达起什么作用。通读全文可以领悟到,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它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
三、迁移运用
1、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 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