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教案1+教案2(3份)(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教案1+教案2(3份)(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0 11:25:19

文档简介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教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标 第一 网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 二 课 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生》。
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 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 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 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 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
1、 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 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 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是人生"
3、 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段中的包公、海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 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证:第2----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 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 看法要正确。第二、 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理好叙议关系)第三、 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摆事例和讲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提出问题---- 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 2、提出观点---- 用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 3、分析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 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公认事理等。 4、解决问题---- 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 我看教师拖堂现象 小议考试作弊 论中学生网上交友 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板书设计
为 人 民 服 务
毛泽东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道理论据 正反对比论证层次安排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事实论据 例证法
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教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 二 课 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生》。
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 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 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 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 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新课标第一网
1、 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 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 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是人生”
3、 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段中的包公、海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 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证:第2----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 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史上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 看法要正确。第二、 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理好叙议关系)第三、 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摆事例和讲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提出问题---- 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 2、提出观点---- 用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 3、分析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 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公认事理等。
4、解决问题---- 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 我看教师拖堂现象 小议考试作弊 论中学生网上交友 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板书设计
为 人 民 服 务
毛泽东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道理论据 正反对比论证层次安排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事实论据 例证法
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第十二课 为人民服务
一、预习导练
1、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益:①好处;②有益的;③更加
(1)我们对工作应当精益求精。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3)我们要保护益鸟。
兴:①兴盛,流行;②开始,发动,创立;③或许。
(1)他今天兴许不来了。
(2)这里兴办了第一个社区服务公司。
(3)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作为集体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乐山,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B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C五一黄金周期间,峨眉山、乐山大佛两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这个数字真是石破天惊啊!
D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回程,都是大自然巧妙绝伦的艺术品。
3、司马迁, 时期 家、 家。字 。著有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 》,共130篇。
4、本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 ,这是为了悼念 因公殉职而写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先解释下列加粗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你怎么理解这
句话
4.划线语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第二段提到“精兵简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与本文“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有什么联系?
(二)、读本阅读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
有人说,鲁迅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十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的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玩起了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这样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见,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旧式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文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外,其它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 ?
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
但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 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的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连歌德都不例外。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完成,毒化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仍在蔓延滋生。虽然舞台的阿Q已经被喜剧家们变成形象委琐的小丑,在青年观众的嘲笑声中退场了,生活中的阿Q却西装革履地作为弄潮英雄闪亮登场了,在人们歆羡的目光中臂挽着高学历“小秘”,招摇过市。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论题中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 无知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无知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俊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国意味的时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做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该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注: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力主平和冲谈,恬静闲适,以致思想日趋消极。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1、第二段“鲁迅也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
“前事”指
“后事”指
2.第四段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种劣根性”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认为,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支持作者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可摘录原文,也可自己概括回答,分条列出)
4.第五段中作者说:“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请选出作者对周作人态度表述正确的项(多项选择)( )
A.持不完全否定态度
B.“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是无可厚非的
C.其任伪职、当汉奸是不可饶恕的
D.他的作品是出于传统士大夫心态对文学的玩弄,青年人不要被迷惑
E.“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是反语
F.肯定他曾为新文化做过有益的事,他的书可读,但不应评价过高。
三、迁移运用
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 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是十岁左右的少年; 是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是男子十五岁; 是男子二十岁; 是三十岁; 是四十岁; 是五十岁; 是六十岁; 是七十岁。耄耋指的是 岁。
2、有些古代的哲学家、散文家、诗人除了本名外,还有其他独特而有意味的别称。请你写出下列人物的别称。
(1)孟子: (2)杜甫:
(3)白居易: (4)蒲松龄:
3、仿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清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第十二课 为人民服务
预习导练
1、益 ③①② 兴③②①
2、C
3、西汉 文学 史学 子长 纪传 史记
4、略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1.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全句: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总分
3.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4.引用论证
5.举例论证,因为精兵简政对人民有好处,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采纳精兵简政这个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我们要为人民服务的利益坚持好的。
(二)读本阅读
1、“前事”指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传统文化理论的发言人;“后事”指周作人在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
2、即今日的阿Q精神,自卑自负又自慰的精神;或暴发户气息和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里;或不自信、不自卑、不具生活活力和创新精神。
3、(1)、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的重铸者
(2)、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受到鲁迅拷问,因为他对民族的某些劣根性坐牢深刻的批判;
(3)、我国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没有完成,毒害民族灵魂的阿Q精神在蔓延滋生
4、AC
三、迁移运用
1、垂髫 总角 豆蔻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天命 花甲 古稀 八九十
2、亚圣 诗圣 香山居士 柳泉居士、聊斋先生
3、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