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教案1+教案2(3份)(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教案1+教案2(3份)(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0 11:40:37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 活灵活现,7、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 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 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第二十四课 诗词五首
一、预习导练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雨雪霏霏( ) 松柏冢累累( ) 雉从梁上飞( )
羹饭一时熟( ) 不知贻阿谁( ) 翁媪(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昔我往矣 昔:
(2)不知贻阿谁 贻:
(3)杨柳青青著地垂 著:
(4)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共: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B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C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D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里的话开得很旺,姹紫嫣红,满园芬芳。
B刘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C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已永远可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5、古诗理解填空
(1)《采薇》中烘托作者悲哀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 。
(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
(3)《送别》中渲染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
(4)《清平乐 村居》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是 , 。
二、诗词鉴赏
(一)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舂谷持作饭 井上生旅葵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2.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 》,“乐府”原是 的名称,后人把 也称作“乐府”。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
3.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 。
4.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5.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6.给本文再设一个问题,并给予回答。(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
(二)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本词的作者是 ,“清平乐”是 。
2、“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谈谈你的理解。
三、迁移运用
1、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 ,让我经受磨炼;给我一次失败, ;给我一次耻辱, ;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2、我国古代有很多吟咏水的佳句。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表现出水的优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叹了水的壮美,你最喜欢水的哪一面?
请把它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二十四课 诗词五首
一、预习导练
1略
2、从前 送给 接触 和
3、D
4、D
5、既写出了杨柳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士兵对家乡的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二、诗词鉴赏
(一)
1. 才;连续不断的样子;把谷类的壳捣掉;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同时;送,赠送。
2.(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3.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5.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二)
1、略
2、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三、迁移运用
1、给我一次挫败 让我学会反省 让我学会振作
2、略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2、 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3、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2、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2、 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2、 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3、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2、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3、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一、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3、 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2、 听教师介绍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二、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1、)散曲知识介绍(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2、 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3、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了解相关知识,作好记录。2、 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3、 积极进行讨论,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四、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教学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