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 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这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
A.多元一体 B.分散性 C.独立性 D.残酷性
2.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农耕文明,历史悠久B.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作物种植,品种单一D.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3下图反映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民主推荐各级政府官员 B.诸侯具有权利和义务
C.各级官员权力是世袭的 D.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4.他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 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兼爱非攻
6.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C.社会矛盾缓和D.中央机构完善
7.图2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兵马俑一号坑中气势宏大的军阵 神态各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部分)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8.史学家顾谢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 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材料表明
A.秦始皇比汉武帝残暴B8 .两种手段的目的都是维护统治
C.汉朝读书人待遇优厚D.秦汉时期是思想文化繁荣时期
9.西汉初年,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马已经不仅仅作为军事用途,还成为人们平时出行的交通工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A.社会政治清明B.经济恢复发展C.中央集权加强 D.农民负担沉重
10.纪录片《中国》第六集《视野》中,东汉年间无畏的探险者□□,在西域的土地上书写了新的历史。……让中断了几十年的驼铃声在丝绸之路上再度响起。“□□”应是
A.张骞 B.蒙恬 C.班超 D.孝文帝
11.“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材料认为统治者一个
A.农商并重 B.以粮救荒 C.以农为本 D.顺其自然
12.右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13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帝都”之称。它直接见证了
A.商王朝的覆灭 B.西周的建立C.光武中兴D.刘邦称帝
14.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A.生活习俗的转变 B.思想观念的转变 C.饮食爱好的转变 D.生产方式的转变
15.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 “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应该是
A.丝绸之路是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
C.丝绸之路开通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丝绸之路见证了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16.古人在文献中描述方位时,常遵循“坐北朝南”原则,如长江(出三峡后的)两岸地区常被文人骚客称为“江左”和“江右”。三国时期,统治“江左”地区的政权是
A.孙吴 B.曹魏 C.蜀汉 D.前秦
17.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A.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多种考证可完全还原历史事实
C.文字记或比考古发现更为可信 D.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历史真相
18.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只有吴城可与北方长安、洛阳等商业名城并列,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迅速崛起。这主要是因为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社会的动荡C.江南经济的开发 D南方政权的重视
19.《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A.成就了晋国的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
20.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晋、北魏 B.前秦、北魏 C.曹魏、北魏 D.前秦、东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21.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12分)
活动一【探寻先民遗迹】
(1)上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 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 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一中字母即 可)。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什么? (3分)
活动二【了解先民生活】
(2)依据表格内容概括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至少两点2分)指出造成其 差异的主要原因。(1分)
活动三【讲述先民故事】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吕氏春秋 古乐》
(3)阅读活动三图示请补全①②之处。从中可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4分)
(4)请给这次探究活动拟一个主题。(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9分)
(1)材料一是某位同学收集的古代战争故事书中的四本,请你按战争发生的时期进行分类。(只填写序号)。(2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小路),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 志 食货志上》 材料三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法
(2)依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如何为“始皇” “并天下”奠定了基础?(3分)
【历史变革】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北魏孝文帝“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的典型做法。该做法在民族心理上产生什么影响。(2分)
【历史感悟】
(4)综合上述问题, 结合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征,谈谈对如今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2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汉初,盐、铁、铸币由私人掌握,一些大商人由此垄断了这些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行业,不但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决定将这些行业收归国家经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
材料二:西晋末年以来,北方黄河流域不断遭受战争的灾难,社会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减少。 在北方城市经济和交换经济因破坏而衰落的时候,南方随着土地垦殖,人口增长,靠着长江水上交通的便利,商业交换也有相应的发展。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2)依据材料二,指出“黄河流域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对后来经济格局有何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4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9分)
请回答:
(1)图一秦朝的历史地位如何?为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秦朝修建了什么工程?(2分)
(2)图二中,西汉政府对E处设置什么机构进行管辖?其设立的作用是什么? (2分)
(3)图三中,A、B、C分别是什么政权? (3分)
(4)综上所述,请总结出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的历史阶段特征分别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