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7 15:31:51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单项选择题
1.王莽是一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答案】B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故王莽篡位结束了西汉的统治。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是王莽的篡位结束的统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汉的灭亡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在(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ABD三项都不是东汉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C项洛阳是东汉的都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东汉的都城的识记能力。识记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和灭亡。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8年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故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226年。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226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和东汉的建立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汉和东汉的建立。
4.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ABD三项都是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机构改革,多设郡县不属于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的含义。
5.“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C.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是治世的表现,不是其作用,不符合题意;
B项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是“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符合题意;
C项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调整政策的措施之一,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6.《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以后 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娘家亲戚,导致外威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根据题干“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外戚专权。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外戚专权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宦官专权,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理解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7.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哪一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东汉后期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的社会状况。题干歌谣中有“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的是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是题干东汉民谣反映的社会状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及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注意从题干材料中分析获取信息。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军阀混战 C.黄巾起义 D.外戚干政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因为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提出的口号,与黄巾起义无关。
ABD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口号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巾起义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
10.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课题是(  )
A.《两汉的科技文化》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东汉的兴衰》 D.《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小明学习的内容是东汉。
ABD三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东汉的兴衰》是小明学习的课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1)材料一中的“大汉”是谁开创的?这段话是谁说的?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史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刘邦。光武帝刘秀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材料一“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我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再次观望呢?大汉有我,必定中兴!”的“大汉”是刘邦开创的;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材料一是光武帝刘秀说的。
(2)依据材料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由此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东汉中期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中的“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可知反映的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故答案为:(1)刘邦。光武帝刘秀。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汉时期的历史。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单项选择题
1.王莽是一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的都城在(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8年
4.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5.“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C.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6.《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7.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反映了东汉后期的哪一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异常腐朽黑暗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8.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  )
A.大泽乡起义 B.军阀混战 C.黄巾起义 D.外戚干政
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是(  )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结果
10.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课题是(  )
A.《两汉的科技文化》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东汉的兴衰》 D.《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1)材料一中的“大汉”是谁开创的?这段话是谁说的?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史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故王莽篡位结束了西汉的统治。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西汉是王莽的篡位结束的统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汉的灭亡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ABD三项都不是东汉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C项洛阳是东汉的都城,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东汉的都城的识记能力。识记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和灭亡。
3.【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故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226年。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226年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和东汉的建立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汉和东汉的建立。
4.【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ABD三项都是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机构改革,多设郡县不属于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的含义。
5.【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是治世的表现,不是其作用,不符合题意;
B项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是“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符合题意;
C项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调整政策的措施之一,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以后 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娘家亲戚,导致外威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根据题干“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外戚专权。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外戚专权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宦官专权,要求具备解读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理解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东汉后期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的社会状况。题干歌谣中有“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的是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是题干东汉民谣反映的社会状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及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注意从题干材料中分析获取信息。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识记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因为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提出的口号,与黄巾起义无关。
ABD三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口号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黄巾起义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
10.【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由此可知小明学习的内容是东汉。
ABD三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东汉的兴衰》是小明学习的课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1.【答案】(1)刘邦。光武帝刘秀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材料一“大汉之难,无国能敌,今王谋反,我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再次观望呢?大汉有我,必定中兴!”的“大汉”是刘邦开创的;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材料一是光武帝刘秀说的。
(2)依据材料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由此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东汉中期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中的“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可知反映的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故答案为:(1)刘邦。光武帝刘秀。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3)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两汉时期的历史。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