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0 06: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如果你是一位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中国的农耕文明。下列不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典型代表的是(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人面鱼纹彩陶盆C.粟的种植 D.干栏式建筑
5.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6.传说中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后得到玄女族帮助,冲破迷雾重围,击败蚩尤,将其擒杀的这场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
8.《史记》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该史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9.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0.“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地位下降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11.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巨型器物。下列青铜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司母戊鼎 B.利簋
C.四羊方尊 D.三星堆青铜面具
12.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
②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等
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4.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凭此“义”率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6.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
A.吴王夫差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17.山西省的旅游宣传语是“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18.四川灌县二王庙有这样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太守”的最主要贡献是(  )
A.修建长城 B.修建灵渠 C.制造出铁农具 D.修建都江堰
19.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双减”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一位大教育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孔子
20.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1.据如表可知,小元同学正在探究百家争鸣的(  )
(1) 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2) 自由知识分子阶层出现,准备了大量人才
(3) 统治阶级实行开放的思想政策
A.影响 B.主张 C.经过 D.背景
22.《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这说明老子(  )
A.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B.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C.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D.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23.“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2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
A.御史大夫制度 B.丞相制度 C.太尉制度 D.礼乐制度
25.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
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材料四: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
——石磊译注《商君书》
材料五: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变法采用战国时期哪家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商鞅变法的3项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4分)
(4)依据材料五,概括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4分)
(5)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2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学派繁茁”的局面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4分)
(3)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为维系社会秩序,同时期的荀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4分)
(4)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4分)
28.(16分)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
【争执与决策】
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朝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使诸侯的权力过大,才造成了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麻烦与办法】
以下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巡游各地时遇到的麻烦。
麻烦一: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了以前韩国的地界,路边设有很多路障,而且秦始皇的车子太宽,难以通过。
麻烦二:到了原楚国的地方,秦始皇一行进城后发现,语言文字都不通。
麻烦三:秦始皇的一名亲近卫兵在咸阳做了一条长裙。到达原来的齐地后又让当地的裁缝做了一条同样尺寸的长裙。但当取货时,他发现做的竟然是“超短裙”,而且付的钱店主也不接受。
(1)材料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对哪一问题的争论?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
(2)秦始皇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上述麻烦一的?(2分)
(3)根据秦始皇的规定,统一文字后,人们使用什么文字才算规范?(2分)
(4)为什么出现了麻烦三中的窘境?秦始皇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3分)
(5)秦始皇的这些办法有什么作用?(3分)
(6)结合上述各个“麻烦”的解决措施,试分析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3分)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25:CCADC AACAA ADCAA DADDC DDBAA
26、(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变法采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赏罚分明(或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3)根据材料三“商君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得出建立县制;奖励耕织;据材料四“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可得出奖励军功。
(4)根据材料五“孝公用商君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这次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通过学习这次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可知,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有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故答案为:
(1)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法家思想。
(2)赏罚分明(或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3)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4)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27、(1)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及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可知,这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根据材料三“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概括得出,根本条件是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结合所学知识,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赞同法家。因为法家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或我赞同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实行“仁政”。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
(2)儒家;创办私学;以德治国。
(3)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我赞同法家。因为法家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或我赞同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实行“仁政”。
28、(1)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小篆。
(4)原因:战国时期,诸侯国并立,度量衡制度和货币不统一。解决: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5)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6)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