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地州学校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见,帘朝科举制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践行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A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
B.动摇了橘家的正统地位
C,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推动了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
高一历史试卷
C.选官不再君重家世门第
D.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14.1870年,李鸿章在天神兴办洋务,创办了北祥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引
7,下表所示为店诗中对一些城市象描述的诗句。这可用于印证唐朝时期
进西式教学课程,教授“西文西技”。此外,橘学经典也是必学科目。据此可知,这些详务
城市
诗人
诗句
学堂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洛阳
韦庄
宫官试马鲜三市,母女系舟上九天
A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码
B.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
C.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D.体现了中体西用观念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宋州
杜前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新
15.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3.本卷主要考诚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成都
李白
九天开出一威每,万户千门入画图
葫州
本白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梁神仙
学者
看法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苏州
王建
夜市安支裤,春船技好罗
荣孟源
义和同在十争中挺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酪、石器、骨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诗歌主题的转变
丁名满
打击了南网主义和封过统治,义和用主要是反帝,阿时也附带反封建
器和陶器等(如右图所示)。该迹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
C.杜会经济的繁
D.世俗文化的兴起
成其章
和因的“均粮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利制的性质
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答穴底部有粟灰堆积
8.《宋史中曾多次记载,如果文官犯了错会被贬为武职,而武官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便会想方
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
设法地谋取文职。尽管整个宋朝从武职变为文职的例子少之又少,但宋朝的武将对此还是趋
A.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之若签的,一心想往文官的圈子里扎。这可用于印证米代
C.运动规快相对较大
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B.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A官员更换频繁
B.政治斗争激烈
16某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文件上这样记载:“宜统三年(1911年)八月二十一日(古历)内阁
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C.武将考核严格
D,治国崇文抑武
奉,瑞澄电奏,革匪创乱,十九日猛攻楚望台,省城失陷,瑞澄退登楚像兵轮,移往汉口…已
C.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原始定居生话出现
.元代所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所握权
电洞湘豫巡抚队米鄂会匪…览癸殊深骇异。”该文件涉及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2,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回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由此
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那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可知,法家和墨家
削羽了地方政府权力
B.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17.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日就焕然一新了。”下列说法与材料中的
A崇尚以人为本
B.阶级立场不同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新”相符的是
C.主张家问构
D.治国理念趋同
10.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录德镇“镇上佣工有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
A斗争方式方面
B.国共合作方面
3.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将祖先或神明称为“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
事瓷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土地,“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明朝万
C.指导思想方面
D.经济基础方面
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空否定了“泰皇”的称谓,而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称“皇
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18.1928年10月,中国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货运动,要求各地举办国货运动周,召开国货运动
帝“。据此可知,望帝制度
A已出现新的经方式
B.士地兼并十分严重
天会,并规定了“提何国货干要义”。全因各地积极啊应,西货运动行一时。上海作为经济
A强化了对民众思想的控制
B凸显了浓呼的宗法观念
C.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大埠,于1933年最先开展国货运动,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众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宜传。这
C,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理论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要
1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
反映了当时中国
4.史书记载,议高祖不仅“轻田乱,十五而税一”,还令大址士兵复员,“以有功劳行田宅”,免除老
商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頭布《民夷交易李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回人的商务活
A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
B政府实施开放的经济政策
兵若干年的徭役,释放大批奴求为白由民等。从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
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C.社会秩序逐渐得到了恢复
D.民众爱国觉悟得到了提高
(前141年),汉政府共颂布了八次劝农诏书。这些做法旨在
A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19.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领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标
A.推崇儒家学说
B.恢复发展经济
C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维护推统胎秩子
志着自1937年以米中共实行的“域租减息”土地攻策的结束。《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C.解决王国问题
D.厉行重农抑商
12.清朝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饮赛绅、市并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
A反映了农民平等观念的增
B.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北朝所著《魏书》记载“(曹)魏所受汉传国玺”,并认为北魏所处的北方中原地区是真正的正统
的描写,强烈地抨击科举制度,并涉及了官场的暗、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沦丧等等。由
C.体现了中共土地政策的成熟
D.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发源地。南朝的《南齐书》则记载“魏朝(北魏)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认为南
此可见,该作品
2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由此
朝才是传承正统文化的礼仪之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敢为饥民发产
B,反映明清社会动踢
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国家统一趋势显现
B华及认同意识强烈
C宣扬反清思想
D.现实主义特色浓呼
A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C.官修史书杜撰史事
D.南北矛盾不可调和
13.徐继俞在西洋地图集的基础上,于1815年提成《瓶环志略》二卷,后又广泛“荟萃采择”中西文
B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6.隋场帝大业三年(60?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
就资料,并于1848年在福州刊刻了《瀛环志略》十卷。在著书过程中,他通过广泛接触外国传
C.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
教士,外交官、医生等,并询问福建当地航行外祥的舵工江,草拉了大量资料。据此可知,徐继金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正式确立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4-269A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
·24-269A
【高一历史第3页(共6页)】
·24-269A兵团地州学校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据材料可知,河北磁山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修建房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
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较为稳定,这说明当时原始定居生活已经出现,故选D项;材料体现
不出磁山文化私有制已经产生,贫富差距出现,因此不能得出磁山文化时期阶级分化现象明
显以及早期国家开始形成的结论,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过于夸大,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C项。
2.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推崇国家主义,强调维护君主权威,墨家推崇
实用主义,注重维护平民利流,这说明法家和墨家阶级立场不同,治国理念也不同,故选B项,
排除D项;材料中的法家并不崇尚以人为本,故排除A项;C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C项。
3.C【解析】据材料可知,皇帝制度与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联系起来,这
说明其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理论,故选C项;A项“强化了”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信息,故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设问不符,故排除
D项。
4.B【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实施的一系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其根本目的是恢复发
展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C项不是这些做法
的根本目的,故排除C项;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并没有厉行重农抑商,故排
除D项。
5.B【解析】据材料可知,北朝和南朝都强调自己是华夏正统文化的传承者,说明这一时期华
夏认同意识强烈,故选B项:仅凭南北华夏认同意识强烈不能说明当时国家统一趋势显现,故
排除A项;C项“杜撰”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矛盾的信息,故排除D项。
6.D【解析】隋朝科举制的进士科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这说明隋朝科举制注重对
实用性人才的选拔,故选D项;A、C两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两项;科举制度
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考查,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
7.C【解析】材料中的诗歌描述了唐代城市的繁华景象,这可用于印证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
荣,故选C项;材料中出现了与北方城市有关的诗句,而且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
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时期诗歌主题的转变,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诗歌不属于世俗文
化,故排除D项。
8.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文官地位比武官地位高,这是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的结
果,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文官地位比武官地位高,这与官员更换频繁无关,故排除A
项;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与政治斗争激烈以及武将考核严格并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C
两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能够提高行政效率,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269A·